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详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思想: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流程:学程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一些雕塑家也通过雕塑创作,以 欧阳文忠公为主题,塑造出栩栩 如生的形象。
音乐作品
创作了一些音乐作品,通过音乐 的语言将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理 念传达给观众。
结论和要点
历史传承
《祭欧阳文忠公文》是对欧阳文忠公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延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表达
祭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通过祭文的仪式,人们表达了对欧阳文忠公的崇敬之情,让他的精神永远流 传下去。
主要内容
祭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欧阳文忠公的生平事迹的回顾,以及对他的学问和思 想的赞美和颂扬。
祭文中还涵盖了对欧阳文忠公家族的祝福和对后人的期望,体现ຫໍສະໝຸດ 广泛而深 刻的内涵。艺术形式
《祭欧阳文忠公文》祭文的艺术形式是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写作,结构严谨, 用词华丽。
文化影响
祭文通过对欧阳文忠公的赞美和尊崇,将他的思想和学问传递给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祭欧阳文忠公文》是一篇重要的祭文,它记录了祭拜欧阳文忠公的仪式和 仪式的背景。
背景介绍
欧阳文忠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文化名人,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贡献。 《祭欧阳文忠公文》这篇祭文是对他的崇高礼仪和精神思想的表达,体现了对他的深深敬意。
重要意义
《祭欧阳文忠公文》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欧阳文忠公的思想和学 问,让后人能够学习和受益。
其中融入了韵味深厚的韵文,使整篇祭文既具有古典之美,又展现出独特的 艺术风格。
影响和传承
《祭欧阳文忠公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文所传递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十专题 第30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

第30课祭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曾有知遇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曾巩在1044年开始向欧阳修推荐这位叫王安石的才子,而他们第一次见面却是在十几年后的1055年。
1069年,王安石被特拔为参知政事,1070年升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
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存在抵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时人韩琦、范镇、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有祭文,而以王安石写的这篇为最:感情最真挚,评论最公允,概括最全面。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自宋天圣、明道以来,欧阳公以风节负天下重望”。
早年王安石就对友人曾巩诉说过“非欧公无足以知我”的感慨。
“至和二年(1055),欧公始见安石,自是书牍往来与见之章奏者,爱叹称誉,无有伦比。
”自此,二人结下“知己之交”(上引均见《王荆公年谱考略》)。
后来,在革新变法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又确有过抵牾。
鉴于这样的背景,王安石为欧公所写的这篇祭文,没有像苏轼的《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那样,更多着墨于自己与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赞颂欧公的文章、学问、道德、品行,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与缅怀。
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却能将“欧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节、其坎坷困顿,与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无不具见于其中”(同上引)。
读来仍是感人至深。
作为一位标领一世风骚的文豪,一位品行为人们仰慕的名臣,一位与自己有过“知己”之情的长者和挚交,欧阳修溘然长逝,王安石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然而,祭文却偏偏迂回起笔,似有意慰藉故者的亡灵,似开导劝解众人的痛心,又似消释自己的哀情,凭空谈了一番“何须悲痛”的“道理”。
浩瀚的宇宙间,“天理”渺茫莫测;万般事物,尽人力以达到尚不可预想,何况还要顺应“天理”,又怎能推测揣度呢?在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人生过程中,只有欧公这样的杰出者,才能以一生的功绩,达到“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祭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 示范课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瑰. 琦. ( ɡuī )( qí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闳.辩( hónɡ )
(1)如公器. 质. 之深厚(名词,_胸__襟__、__品__质__) (2)故充. 于文章(动词,_充__满__,__充__塞__) (3)怪巧瑰. 琦. (名词,_玉__石__。__用__以__形__容__事__物__、__文__章__卓__异__不__凡__) (4)其雄辞闳. 辩. (_大__议__论__) (5)世之学. 者. (古今异义词,古义:_有__学__问__的__人__;今义:指在
本文为王安石悼念欧阳修的祭文。欧阳修对王安石有知遇 之恩,王安石曾感慨“非欧公无足以知我”。二人虽政见不一, 但颇为深厚的交往,使王安石在得知欧阳修去世的消息后,不 能忘怀于欧公,便写下了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
二、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祭文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 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 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 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 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的功能 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 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祭欧阳文忠公文
一、感知遇之恩著美文 庆历四年(1044)曾巩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还穿针引线, 在欧王之间担任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欧 阳修与王安石真正会面虽然比较晚,但二人 互相钦慕已久,交往的基础很是深厚。至和 元年(1054)九月,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安石犹
力辞,欧阳修谕之,乃就职”,可见王安石对欧阳修的“长者 之言”颇为尊重。熙宁初,王安石推行新法,由于对改革内容 和方法的理解不同,欧阳修上书反对推行青苗法,并指出其弊 端。次年,欧阳修请求致仕,退居颍州,直至逝世。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2

《祭欧阳文忠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重要的纪念文之一
作为一篇重要的纪念文,该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被视为纪念文的代表作之一。
02 文学价值高
该文的文学价值很高,其语言优美、构思巧妙,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具体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 加生动有力,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对欧阳修的成 就和人格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影响
、富有感染力。
价值认同
尽管存在评价和争议,但不可否 认的是,《祭欧阳文忠公文》作 为一篇重要的纪念文,其价值和 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成为了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5
总结与感悟
对《祭欧阳文忠公文》的以悲痛的心情,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敬 仰和怀念。通过祭文的叙述,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欧阳修的 深厚感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誉。
具体描述
文章从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人格魅力等方面 展开,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在文学、政 治和人格方面的卓越表现。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
文章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叙述、描写、议论等,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欧 阳修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具体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叙述和描写手法,通过对欧阳修生平事迹的回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 他的生平和成就。同时,文章还运用了议论手法,对欧阳修的人格和成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 评价。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
【提纲】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
一、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在诗、词、散文创作方面均有较高成就,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祭文背景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在颍州举行了一场祭奠欧阳修的活动。
欧阳修在此地担任过知州,为官期间,他关心民生,兴修水利,深得百姓爱戴。
三、祭文内容
祭文以对欧阳修的赞誉开头,称颂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在政治上的清明廉洁。
接着,祭文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逝世的悼念之情,以及对欧阳修文学成就的肯定。
最后,祭文以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作为结尾。
四、祭文影响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祭文既展示了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又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激励了后来的文学家们,使他们更加珍视文学创作,致力于为百姓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高中语文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祭欧阳文忠公文[宋]王安石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为皇子。
②指顾:手指目视,比喻迅速。
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致:实现B.窜斥流.离流:放逐C.不居.而去居:居功D.而其谁与归.归:回去【解析】归:归依。
【答案】 D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不能容于.远近B.以.其公议之是非以.其无礼于晋C.且.犹为涕泣而歔欷三军既惑且.疑D.而其.谁与归吾其.还也【解析】A项,于:介词,在/被。
B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表示并列关系,又。
D项,其: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祭欧阳文忠公文 上课PPT18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谢谢!
1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Βιβλιοθήκη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内容】力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分析】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
(课前独立完成)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三、文本研读: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四、迁移阅读: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作业布置】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颂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第二课时】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
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
二、预习检查: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1)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2)而其谁与归。
(3)以其公议之是非。
(4)无贤不肖……三、文本探讨: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
(提问)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板书一三部分)(1)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2)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3)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提问)学生回答中提问: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教师问: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提醒: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何谓不朽,永不磨灭。
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四、知识链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
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
)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
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
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
解释2: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
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
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1)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2)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3)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提问)问: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提示)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
(提问)问: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找出原文)(1)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2)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
探讨二: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齐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
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课件展示)具体表现:(1)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2)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3)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4)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链接介绍石曼卿,请学生朗读,从第二段开始,教师讲解第一段)(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各种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
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教师总结:(1)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模仿的三个层次)(2)字:文章语言。
(3)意:题材内容。
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
(4)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
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
【作业布置】时间有限,课后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要求:如同意模仿,找出文本支撑,不同意,分点阐明理由。
【教学反思】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还是不能放弃的。
关键是如何用好。
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
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
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
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
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回避。
翻译:靠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何况天道不可揣测,谁又能够把它揣测到呢!先生生时,已经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又有著作流传于后世。
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才气,高远的见识,来辅佐学问的精粹深邃,因此充实在文章里,表现于议论中,就能豪迈雄伟,精巧奇特。
蕴藏在心胸中的伟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一次次升官降职,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虽然举步惟艰,颠沛流离,但终究没有埋没无闻,其原因在于是非自有公论。
既使被压制了,但最后还会再起用,于是就名闻全国了。
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
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他考虑身后的大事时说,像先生这样的大才,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相委托。
等到后来发出计谋,从容指挥,果断迎立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年难遇一回的关键时刻啊。
功成名就了,却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从出任官职,到归家隐居,可以说,这样高尚的品德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
现在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都在痛哭流涕,更何况朝中的士大夫同僚,长期交游往来的像我这样的人,失去又是我一向衷心仰慕的师长呢!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怀想,往事不能忘怀,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