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中位数与众数2
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

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在统计学中,中位数与众数是两个常用的概念。
它们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集中趋势的指标。
本文将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一、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是数据集中的一个数值,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的;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例如,有以下一组数据:1, 3, 4, 6, 7, 9。
该数据集的个数是6,为偶数个,所以需要计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1, 3, 4, 6, 7, 9。
中间的两个数是4和6,所以中位数为(4+6)/2=5。
二、众数的计算方法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例如,有以下一组数据:1, 2, 2, 3, 4, 4, 4, 5。
该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4,所以4就是众数。
三、中位数与众数的实例计算为了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我们来使用一个实例进行计算。
假设有一组数值代表了一所学校学生的身高:150cm, 155cm, 160cm, 165cm, 170cm。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首先,计算中位数。
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150cm, 155cm, 160cm, 165cm, 170cm。
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所以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即160cm。
接下来,计算众数。
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超过其他数值,所以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四、总结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位数是按照数值大小排序后的中间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 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
- 中位数和众数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集中趋势的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对于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计算,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常见数值。
6.2中位数与众数(2)

6.2中位数与众数(2)课前准备1、如何合理地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某同学一次考试成绩78分,高于班级的均分72分,因此他告诉家长,自己属于班级中等偏上水平,你认为对吗?3、某商店三、四月份出售同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数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匹 1.2匹 1.5匹2匹三月12台20台8台4台四月16台30台14台8台(1)商店平均每月销售空调______台;(2)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的空调中,众数是_______;(3)在研究六月份进货时,商店经理决定______匹的空调要多进,_____匹的空调要少进。
探索新知问题1 :草地上有6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请你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6个人在玩游戏?问题2 :甲乙两班举行跳绳比赛,比赛学生的成绩经统计后得下表:比较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数、优秀率(大于150为优秀)的高低。
交流讨论:某公司职工的月工资及人数如下: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心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那一个?说说你的理由,并相互交流。
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组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分析数据应从多角度对统计数据人出较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想一想]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主要是依据考生的总分,这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个关系较大?当堂反馈1、的教室里,三位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的五次数学成绩分别是小玲:62、94、95、98、98、小明:62、62、98、99、100 小丽:40、62、85、99、99,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另两位同学的好,请你结合各组数据的三个代表,谈谈你的观点2、校在一次考试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分数50 60 70 80 90 100人数甲 1 6 12 11 15 5 乙 3 5 15 3 13 11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甲班众数为______分,乙班众数为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班.(2) 甲班的中位数是_______分,乙班的中位数是______分.(3) 若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则成绩较好的是______班.1、某商场进了一批苹果,每箱苹果质量约5千克,进仓库前,从中随机抽出10箱检查,称得10箱苹果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4.8,5.0,5.1,4.8,4.9,4.8,5.1,4.9,4.7,4.7请指出这10箱苹果质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业务员,工作性质相同,甲公司称员工平均工资为1500元,乙公司称员工平均工资为1300元,如果你想应聘,你会选择哪家公司?3据调查,某班30位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如下表所示:码号/码33 34 35 36 37人数7 6 15 1 1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指标是鞋厂最感兴趣的?4某市部分学生参加了2005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已知竞赛成绩都是整数,试题满分为140分,参赛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如下: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全市共有多少人参加本次数学竞赛决赛?最低分和最高分在什么范围内?(2)经竞赛组委会评定,竞赛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求此次参加本次竞赛决赛考生的获奖比例;(3)决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分数段内?(4)上表还提供了其他信息,例如:“没获奖的人数为105人”等等,请你再写出两条此表提供的信息。ww w.x kb1. com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一次:小王、小李和小张三位同学举行射击比赛,每人打10发子弹,命中环数如下:小王:9 7 6 9 9 10 8 8 7 10小李:7 10 9 8 9 10 6 8 9 10小张:10 8 9 10 7 8 9 9 10 10某种统计结果表明,三人的“平均水平”都是9环.根据这一结果,请判断三人运用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种“平均水平”?(每人写出一个“平均水平”即可)6、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开展了对全市学生的普法教育活动.为检验活动效果,组织全市八年级学生参加法律知识测试,并对测试成绩做了详细统计,将测试成绩(成绩都是整数,试卷满分30分)绘制了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请回答:(1)参加全市法律知识测试的学生有______名同学.(2)中位数落在______分数段内.(3)若用各分数段的中间值(如5.5~10.5的中间值为8)来代替本段均分,请你估算本次测试成绩全市均分约是多少?人数(千人)4.03.12.81.30.70.10.5 5.5 10.5 15.5 20.5 25.5 30.5 分数(分)。
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两个重要指标。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和集中程度,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也就是说,在有奇数个数据的情况下,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而在有偶数个数据的情况下,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通过计算中位数,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从而把数据集合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相对简单,首先需要将数据集合按照大小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奇偶性确定中位数的位置,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1,2,3,4,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是3,因为它处于中间的位置。
又如,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1,2,3,4,5,6。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是3.5,因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为3.5。
中位数的计算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中心趋势,尤其对于存在离群值或极端值的数据集合而言。
在实际应用中,中位数常被用来代替平均值,以避免极端值对平均值的影响。
例如,在薪资数据中,存在极高或极低的薪水水平可能会导致平均工资偏离真实水平,此时中位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二、众数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它可以揭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帮助我们了解数据中最常见或最重要的数值。
与中位数不同的是,众数可能不唯一,一个数据集合可以有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计算众数的方法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统计每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来确定众数。
最大的次数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1,2,3,3,4,5。
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因此3为众数。
又如,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1,2,3,3,4,5,5。
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和5,因此这组数据有两个众数。
众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常见模式或特征。
众数与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在统计学中,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
虽然它们都可以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众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它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多个数。
在统计学中,众数通常用频率最高的数值来代表整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众数:1. 首先,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如果存在多个数值出现次数相同且最多,则这些数值都是众数。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1, 2, 3, 2, 4, 2, 1, 3, 2, 5,我们可以看到数值2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众数为2。
众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中的常见趋势和特征,对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众数也可以用来进行数据的分类和分组。
二、中位数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如下:1. 首先,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即为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3. 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排列后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1, 2, 3, 4, 5,可以发现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为3。
而对于一组数据:1, 2, 3, 4,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2+3)/ 2 = 2.5。
中位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能对数据中的极端值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因此,中位数经常被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尤其适用于描述不对称分布的情况。
三、众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的统计指标,但二者又有一些差异。
下面是一些比较众数和中位数的要点:1. 概念不同:众数是指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而中位数是指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6.2.中位数与众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学习目标】1.能说出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等的数据代表。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3.能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一、复述回顾:(二人小组完成)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142-143完成下列问题:1.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怎样看待公司员工的收入?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应聘者?平均月薪20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若不能,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2.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中位数——把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______________的一个数据(或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组数据中____________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①如果数据有奇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②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③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一个?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3.P143议一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②比较可靠和稳定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_________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自学检测:1. 数据1, 2, 8, 5, 3, 9, 5, 4, 5, 4, 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4.5, 5 B.5, 4.5C.5, 4 D.5, 52.对于数据组:“3,3,2,3,6,3,10,3,6,3,2”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2)教案制卷:卞文辉审核:张传美时间:2010.1.7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2.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二、教学过程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注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什么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但不能一味的使用平均数来确定数据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反映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也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最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繁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他来描述其集中趋势.思考:某员工月工资为1000元,那么他属于公司中等偏上水平还是中等偏下水平?说说理由.(中等偏上水平.应以“中位数”为准,高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中位数”属于中等偏下水平.)2.P177数学实验:教师捏住一根绳子的两端,将绳子拉直,面对全体学生.(1)请全班同学目测并估计这根绳子的长度.(2)将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计算全班同学估计值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3)根据(2)中计算的结果,请你确定一个最后的估计值,作为全班同学对这根绳子长度的估计值.(适当指导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1)请填写下表:(2)请从下列三个不同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9环以上(包括9环)的次数看,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折线图两人射击环数的走势看,谁更有潜力?学生练习P 177小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区别练习、优缺点.965432。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中位数与众数

6.2中位数与众数(解析)知识精讲中位数(1)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的顺序进行排列,(2)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应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3、8、6、7、2、8、6、8的中位数(1)从小到大进行排列:2、3、6、6、7、8、8、8(2)共8个数字,中位数为第4、第5个数(3)676.5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1)一组数据,1、2、3、4、5、5,众数为5(2)一组数据:1、2、3、3、5、5,众数为3、5(3)一组数据:2、2、3、3、5、5,没有众数易错点: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都是最多,则以上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譬如:1,2,3,4,5没有众数.三点剖析一.考点:中位数、众数.二.重难点:中位数、众数.三.易错点:1.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些个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譬如:1,2,3,4,5没有众数.2.中位数中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题1、一组数据:2,3,6,6,7,8,8,8的中位数是()A.6B.6.5C.7D.8【答案】B【解析】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3,6,6,7,8,8,8,则中位数为:6+72=6.5.例题2、在共有15人参加的“我爱祖国”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进入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最高分与最低分数的差【答案】C【解析】由于总共有15个人,第8位选手的成绩是中位数,要判断是否进入前8名,故应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中位数.例题3、若一组数据2,3,4,5,x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实数x的值不可能的是()A.6 B.3.5 C.2.5 D.1【答案】C【解析】(1)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3,4,5,x,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4,∴中位数是4,平均数为(2+3+4+5+x)÷5,∴4=(2+3+4+5+x)÷5,解得x=6;符合排列顺序;(2)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2,3,4,x,5,中位数是4,此时平均数是(2+3+4+5+x)÷5=4,解得x=6,不符合排列顺序;(3)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2,3,x,4,5,中位数是x,平均数(2+3+4+5+x)÷5=x,解得x=3.5,符合排列顺序;(4)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2,x,3,4,5,中位数是3,平均数(2+3+4+5+x)÷5=3,解得x=1,不符合排列顺序;(5)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x,2,3,4,5,中位数是3,平均数(2+3+4+5+x)÷5=3,解得x=1,符合排列顺序;∴x的值为6、3.5或1.例题4、为筹备学校元旦联欢晚会,在准备工作中,班长对全班同学爱吃什么水果作了民意调查,再决定最终买哪种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他最关注的是()A.中位数B.平均数C.加权平均数D.众数【答案】D【解析】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决定最终买哪种水果,而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5、下表是某校乐团的年龄分布,其中一个数据被遮盖了,下面对于中位数的说法正确的是()年龄13141516频数5713A.中位数是14B.中位数可能是14.5C.中位数是15或15.5D.中位数可能是16 【答案】 D【解析】 5+7+13=25,由列表可知,人数大于25人,则中位数是15或(15+16)÷2=15.5或16.例题6、 两组数据:3,a ,2b ,5与a ,6,b 的平均数都是8,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为一组数据.(1)求出a ,b 的值;(2)求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答案】 (1)126a b =⎧⎨=⎩(2)众数为12;中位数是6【解析】 (1)∵两组数据:3,a ,2b ,5与a ,6,b 的平均数都是8, ∴23235246a b a b +=--⎧⎨+=-⎩,解得:126a b =⎧⎨=⎩;(2)若将这两组数据合并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3,5,6,6,12,12,12,一共7个数,第四个数是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 12出现了3次,最多,即众数为12.随练1、 宝应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一次少年跳绳比赛,各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如下表:则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岁. 【答案】 15【解析】 参赛的人数为:5+19+12+14=50(人),则第25位和第26位年龄的平均数即为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中位数,则中位数为:15152+=15.随练2、 某同学在一次期末测试中,七科的成绩分别是92,100,96,93,96,98,95,则这位同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93,96 B.96,96 C.96,100 D.93,100 【答案】 B【解析】 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92,93,95,96,96,98,100, 位置处于中间的数是:96,故中位数是96; 次数最多的数是96,故众数是96随练3、 本学期,大兴区开展了“恰同学少年,品诗词美韵”中华传统诗词大赛活动.小江统计了班级30名同学四月份的诗词背诵数量,具体数据如表所示:那么这30名同学四月份诗词背诵数量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年龄组13岁 14岁 15岁 16岁 参赛人数 5 19 12 14诗词数量(首)4 5 6 7 8 9 10 11 人数 34457511A.11,7B.7,5C.8,8D.8,7【答案】 D【解析】 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则其众数为8;30个数据的中位数为第15、16个数据的平均数,则其中位数为7772+=, 随练4、 一组由小到大排列的数据为-1,0,4,x ,6,1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是( )A.5B.6C.-1D.5.5【答案】 B【解析】 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应是4与x 和的平均数,即452x+=, 所以求出x =6,这样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6,即众数是6.随练5、 已知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数据:1,x ,y ,2x ,6,10的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答案】 6【解析】 ∵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数据:1,x ,y ,2x ,6,10的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5, ∵11(12610)(2)562x y x x y +++++=+=, 解得x =3、y =4,则这组数据为1、3、4、6、6、10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课后练习1、 如图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某校在五个班级中对认识它的人数进行了调查,结果为(单位:人):30,31,27,26,3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27B.29C.30D.31 【答案】 C【解析】 暂无解析2、 一组数据2,4,x ,2,4,7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 )A.3.5,3B.3,4C.3,3.5D.4,3 【答案】 A【解析】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 ∴x =2,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2,2,2,4,4,7, 则平均数=(2+2+2+4+4+7)÷6=3.5, 中位数为:3.3、 已知某校女子田径队23人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13岁,但是后来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的年龄登记错误,将14岁写成15岁,经重新计算后,正确的平均数为a 岁,中位数为b 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a <13,b =13 B.a <13,b <13C.a >13,b <13D.a >13,b =13 【答案】 A【解析】 ∵原来的平均数是13岁, ∴13×23=299(岁),∴正确的平均数299112.961323a -=≈<,∵原来的中位数13岁,将14岁写成15岁,最中间的数还是13岁, ∴b =13.4、 在学校演讲比赛中,10名选手的成绩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分90B.众数是5C.中位数是90D.平均分为87.5【答案】 C【解析】 根据折线统计图可得: 最高分为95,故A 错误;90分的人数有5个,人数最多,则众数是90,故B 错误;根据排序后的数据,可得第5和第6个数据落在90分这一组,故中位数为90,故C 正确;平均分为(2×80+85+5×90+2×95)÷10=88.5,故D 错误.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某校组织了一次环保知识竞赛,每班选25名同学参加比赛,成绩分别为A 、B 、C 、D 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学校将某年级的一班和二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统计图: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把一班竞赛成绩统计图补充完整; (2)写出下表中a 、b 、c 的值: (3)请从以下给出的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次竞赛成绩的结果进行分析: 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方面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 ②从平均数和众数方面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一班 a b 90二班 87.6 80 c③从B级以上(包括B级)的人数方面来比较一班和二班的成绩.【答案】(1)(2)a=87.6;b=90;c=100(3)①一班成绩好于二班②二班成绩好于一班③一班成绩好于二班【解析】(1)一班中C级的有25﹣6﹣12﹣5=2人.故统计图为:(2)a=(6×100+12×90+2×80+70×5)÷25=87.6;b=90c=100;(3)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角度,一班和二班平均数相等,一班的中位数大于二班的中位数,故一班成绩好于二班.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的角度,一班和二班平均数相等,一班的众数小于二班的众数,故二班成绩好于一班.③从B级以上(包括B级)的人数的角度,一班有18人,二班有12人,故一班成绩好于二班.6、一组数据:1,2,1,0,2,a,若它们的众数为1,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_【答案】7 6【解析】本题考查众数、平均数的概念.根据众数为1,求出a的值,然后根据平均数的概念求解.∵众数为1,∴a=1.∴平均数为1+2+1+0+2+17=667、在“爱满扬州”慈善一日捐款活动中,学校团总支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捐款情况,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的捐款数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下面的统计图.第11题图(1)这50名同学捐款的众数为_____元,中位数为_______元;(2)求这50名同学捐款的平均数;(3)该校共有600名学生参与捐款,请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答案】【解析】(1)解:15,15;(4分).解:x=150×(5×8+10×14+15×20+20×6+25×2)=13;解:600×13=7800(元);答: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为7800元8、为提高节水意识,小申随机统计了自己家7天的用水量,并分析了第3天的用水情况,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单位:升)(1)求这7天内小申家每天用水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求第3天小申家洗衣服的水占这一天总用水量的百分比;(3)若规定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标准为2.80元/立方米,请你估算小申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水费是多少元?(1立方米=1000升)【解答】解:(1)这7天内小申家每天用水量的平均数为(815+780+800+785+790+825+805)÷7=800(升),将这7天的用水量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780、785、790、800、805、815、825,∴用水量的中位数为800升;(2)100800×100%=12.5%,答:第3天小申家洗衣服的水占这一天总用水量的百分比为12.5%;(3)8001000×30×2.80=67.20(元).答:小申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的水费是67.20元.。
2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设计

课题:§6.2 中位数与众数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前面已经用两节课学习了第六章的第一节内容――平均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且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前两节课学生在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这一简单统计的学习,采用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来得出平均数,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使学生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结合前面的平均数从三个方面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具体问题作出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常用数据的认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合理决策,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第三环节:理性概括,构建新知;第四环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加强巩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
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
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
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注意事项:本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长,只要达到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18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9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8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目的:通过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再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他们的认知冲突得到升华。
注意事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 2011~2012 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课本135页)
3. 你课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目的:第1、2题是基础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特别是通过第2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一组数据中众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第3题既是上节课的作业题,又是本节课的“做一做”,不仅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积极评价。
特别是第3题由于所选的样本不是很大,个别学生有不同看法是允许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注意事项:在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时,最好是让他们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的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作出评判颇有好处。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6.2的第1,2,3题。
2.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
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