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习题电子教案

化学习题电子教案
化学习题电子教案

化学习题

在总浓度为0.10mol/L的银-硫代硫酸络合物的溶液中,当Ag(S2O3)35-型体的浓度等于Ag(S2O3)-型体浓度的1000倍时,溶液中游离S2O32-和

Ag(S2O3)-型体的浓度各为多少?

(已知 Ag+-S2O32-形成逐级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b1=109.0, b2=1013.

2 在1L 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 含0.10 mol Zn2+-EDTA络合物, 溶液的pH=9.0,[NH3]=0.10 mol/L,计算Zn2+的浓度。已知lgK(ZnY)=16.5; 锌氨络离子的lgb1 -lgb4分别为2.27,4.61,7.01,9.06; pH=9.0时lga Y(H) =1.3。

3 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 以2×10-2mol/L EDTA滴定相同浓度的Cu2+溶液,欲使终点误差在±0.1%以内。试通过计算说明可选用PAN指示剂。

已知: pH=5.0时PAN的pCu t=8.8, a Y(H)=106.6, lgK(CuY)=18.8。

4 用0.0200 mol/L EDTA滴定pH=10.0每升含有0.020 mol游离氨的溶液中的Cu2+ [c(Cu2+)=0.0200 mol/L], 计算滴定至化学计量点和化学计量点前后0.1% 时的pCu'和pCu值。[lgK(CuY)=18.8; pH=10.0时

lga Y(H)=0.5, lga Cu(OH)=0.8; Cu-NH3络合物的各级累积常数 lgb1~lgb4: 4.13、7.61、10.48、12.59]

5 计算pH=10.0时, 以铬黑T作指示剂,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Ca2+的终点误差。

[pH=10.0时 lga Y(H)=0.5、pCa t(铬黑T)=3.8, lgK(CaY)=10.7]

6 试计算在pH=10.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 设化学计量点时[NH3]=0.10 mol/L,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Zn2+溶液时,化学计量点的pZn和 pZn'值。

[lgK(ZnY)=16.5; pH=10.0时 lga Y(H)=0.5, lga Zn(OH)=2.4,

Zn(NH3)42+的lgb1~lgb4分别是2.37、4.81、7.31、9.46]

7 于pH=10.0时, 以0.0100 mol/L EDTA溶液滴定50.00 mL同浓度的某金属离子M2+, 已知在此条件下滴定反应进行完全。当加入EDTA溶液49.95 mL和50.05 mL时,化学计量点前后的pM值改变2个单位。计算络合物MY2-的稳定常数K(MY)值。

(不考虑M2+的其它副反应,已知pH=10.0时, lga Y(H)=0.5)

8

在pH=5.0时,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 2.00×10-4mol/L EDTA 滴定

2.00×10-4mol/L的Pb2+溶液, 试计算调节pH时选用六次甲基四胺或HAc-NaAc缓冲溶液的滴定误差各为若干? 用哪种缓冲剂好? (设终点时[Ac-]=0.10 mol/L)

已知: lgK(PbY)=18.0, Pb(Ac)2的 lgb1=1.9 lgb2=3.3,

K a(HAc)=1.8×10-5

pH=5.0时: lga Y(H)=6.6、pPb t(二甲酚橙)=7.0。

9 pH=5.0时,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0.02000 mol/L EDTA溶液滴定

0.02000 mol/L Zn2+溶液(其中含有0.020 mol/L Ca2+),计算终点误差。

[pH=5.0时: lga Y(H)=6.6、pZn t(二甲酚橙)=4.8; lgK(ZnY)=16.5, lgK(CaY)=10.7]。

10 在pH=5.5时,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2.000×10-2mol/L EDTA滴定浓度均为2.000×10-2mol/L Pb2+、Al3+溶液中的Pb2+, 若加入NH4F掩蔽

Al3+, 并使终点时游离F-的浓度为1.0×10-2mol/L, 试计算终点误差。

已知: lgK(AlY)=16.3, lgK(PbY)=18.0;

pH=5.5时, a Y(H)=105.5, pPb t(二甲酚橙)=7.6, a Al(OH)=100.4,

a Pb(OH)=1,

AlF63-的lgb1~lgb6分别为6.1,11.2,15.0,17.7,19.4,19.7。

11 在pH=5.5时使用0.020 mol/L HEDTA(X)滴定同浓度 Zn2+,Cd2+试液中的Zn2+, 以KI掩蔽Cd2+,采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已知: lgK(ZnX)=14.5, lgK(CdX)=13.0,

pH=5.5时: lga X(H)=4.6、pZn t(二甲酚橙)=5.7。

已计算得: lga Cd(I)=5.1 lga X(Cd)=5.9

lgK(ZnX')=8.6 pZn计=5.3 E t=+0.1%

请根据以上数据完成下表(单位均为mol/L)

[X'] [X] [Cd2+ ]

化学计量点

终点

12 a. 用2×10-2 mol/L EDTA可否准确滴定同浓度M,N混合液中的M离子?

b. 若加入掩蔽剂A并调节pH=8.0。已知终点未络合的掩蔽剂浓度

c(A)=0.20 mol/L。问滴定M离子的准确度能否达到E t≤0.1%? (假如能选择到好的指示剂并在终点情况下N离子与指示剂不显色) 。已知

lgK(MY)=20.0 , lgK(NY)=18.0

H2A的pK a1=5.0、pK a2=8.0

A与M 离子络合物的lgb1=2.0、lgb2=5.0,

A与N 离子络合物的lgb1=5.0、lgb2=10.0, pH=8.0时

lga Y(H)=2.3 。

13 今有CaCO3试样, 已知其中约含10%的PbCO3。若将0.1 g试样溶解后, 加入 pH=5.0的HAc-NaAc缓冲溶液, 此时c(HAc+Ac-)=0.15 mol/L。溶液总体积为 25 mL, 然后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EDTA滴定Pb2+, 试判断此滴定能否获得准确的结果(不考虑滴定时体积的变化)?

已知lgK(PbY)=18.0,lgK(CaY)=10.7, K a(HAc)=1.8×10-5

pH=5.0时,lga Y(H)=6.6,Pb2+与Ac 所生成络合物的b1=101.9,b2=103.3, M r(CaCO3)=100, M r(PbCO3)=267

14 试计算证明用沉淀掩蔽法在pH=12时用EDTA能准确滴定Ca2+,Mg2+混合溶液中的Ca2+而Mg2+不干扰。 [已知Ca2+,Mg2+及EDTA浓度均为0.020 mol/L,

Mg(OH)2的pK sp=10.7 , lgK(CaY)=10.7 , lgK(MgY)=8.7, pH=12时lga Y(H)=0]

15 今有一含2.0×10-2 mol/L Zn2+和1.0×10-2 mol/L Ca2+的混合液, 采用指示剂法检测终点, 于pH=5.5时, 能否以2.0×10-2 mol/L EDTA准确滴定其中的Zn2+?

[已知K(ZnY)=1016.5, K(CaY)=1010.7, pH=5.5时 lga Y(H)=5.5]

16 血清中的钙可用微量EDTA滴定法测定。取100mL血清, 加2滴2 mol/L NaOH 和钙红指示剂。用微量滴定管滴定。若需0.001015 mol/L

EDTA 0.246 mL, 试计算每100 mL血清中有多少毫克钙? 已知

A r(Ca)=40.08。

17 一种市售抗胃酸药由CaCO3、MgCO3以及MgO和适当填充剂组成。现取10片该药共6.614 g,溶解后稀释至500 mL。取出25.00 mL,调节pH后,以铬黑T作指示剂, 用0.1041 mol/L EDTA溶液滴定,用去25.41 mL. 试计算(1)试样中碱土金属(以Mg计)的质量分数; (2)平均每片药片可中和多少毫

克酸(以HCl计)。

已知A r(Mg)=24.31 , M r(HCl)=36.45 。

18 移取25.00 mL pH为1.0的Bi3+、Pb2+试液, 用0.02000 mol/L EDTA滴定Bi3+计耗去15.00 mL EDTA, 今欲在此液中继续滴Pb2+, 问应加入多少克的六次甲基四胺, pH才能调至5.0?

{M r[(CH2)6N4]=140.1, pK b[(CH2)6N4]=8.87}

19 药物中咖啡因含量可用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称取0.3811g试样,溶于酸中。定容于50 mL容量瓶, 移取20.00 mL试液于烧杯中, 加入5.00 mL 0.2507 mol/L KBiI4溶液,此时生成(C8H10N4O2)HBiI4沉淀, 过滤弃去沉淀,移取10.00 mL 滤液在HAc-Ac-缓冲液中用0.04919 mol/L EDTA滴定剩余Bi3+至BiI4-黄色消除, 计耗去EDTA 5.11 mL。计算试样中咖啡因

(C8H10N4O2)的质量分数。

[M r(C8H10N4O2) = 194.2]

20 称取某含铅锌镁试样0.4080g, 溶于酸后,加入酒石酸,用氨水调至碱性,加入KCN, 滴定时耗去0.02060mol/L EDTA 42.20mL。然后加入二巯基丙醇置换PbY,再滴定时耗去0.00765mol/L Mg2+标液19.30mL。最后加入甲醛, 又消耗0.02060mol/L EDTA 28.60mL计算试样中铅、锌、镁质量分数。

[A r(Pb)=207.2, A r(Zn)=65.38, A r(Mg)=24.31]

二问答题

1

在Al3+,Zn2+,Mg2+共存的酸性溶液中欲测定Mg2+,试指出以下分析步骤中

的错误之处(简述理由),并改正之

“吸取一定量试液于锥形瓶中,加入10%KCN 1 mL,以NaOH溶液调试液的pH约为10,加入1:3三乙醇胺15mL,再加入0.2%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 以EDTA 标准溶液滴至溶液由红紫变亮黄色为终点。”

2

某生采用以下方法测定溶液中Ca2+的浓度,请指出其错误。先用自来水洗净250mL锥形瓶,用50 mL容量瓶量取试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加少许铬黑T指示剂, 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

3

在络合滴定中,什么叫络合剂的酸效应?试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H2Y)为例, 列出计算EDTA酸效应系数a Y(H)的数学表达式。

4

在进行络合滴定时,为什么要加入缓冲溶液控制滴定体系保持一定的pH?

5

分析岩石中的Fe3+、Al3+、Ca2+、Mg2+、Mn2+等组分,为将Fe3+、Al3+

与Ca2+、Mg2+分离,常使用NH3-NH4Cl体系,这时Mn将留在何处?若以EDTA 滴定法测定Al3+、Fe3+以及Ca2+、Mg2+,让Mn留在沉淀中还是溶液中为好?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

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篇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一: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指标(1) 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指标 (征求意见稿) 注意问题: 一、对照教学设计指标要求进行检查,最好不要有大的缺项; 二、本教学设计的特色是什么?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最好精炼成一句话标题。让专家容易把握。 三、图、文、音、视、动画等素材选取适当。不能只说用了,最好有具体展示,让专家相信你确实用了,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四、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重难点问题,如何佐证支撑。 篇二:5-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 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 发布日期:20xx-06-10

20xx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 一、大赛名称 20xx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1.比赛时间:20xx年11月1日-3日。10月31日报到。 2.比赛地点: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比赛项目 1.中职组。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设语文组、公共艺术课程组、石油化工专业类组、医药卫生专业类组、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类组。 (2)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 参赛内容不限课程和专业。 (3)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 设“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建筑桁架模型设计”两个教学内容组。 2.高职组。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设语文类课程组、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大类组、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组、轻纺食品专业大类组、文化教育专业大类组。 (2)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 参赛内容不限课程和专业。

基础化学电子教案习题解答(第十章)

思考与习题 一、选择题 1.分子组成符合CnH2n-2通式的化合物可能是 B A 环烷烃 B 环烯烃 C 环状共轭二烯烃 D 单环芳烃 2.能使溴水溶液颜色褪去的物质可能是 B A 环戊烷 B 甲基环丙烷 C 苯 D 乙基环己烷 3.不能发生傅-克反应的物质是 B A 甲苯 B 硝基苯 C 氯苯 D 叔丁基苯 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B A 环己烯 B 环己烷 C 甲苯 D 1,3-丁二烯 5.能够活化苯环的第一类定位基是 C A -Cl B -CHO C –NHCOCH3 D -SO3H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ⅹ”。 1.环己烷分子内碳原子间的键角为正常键角109.5°,不存在环张力,分子很稳定,体现 同饱和脂肪烃一样性质。(√) 2.芳香烃和卤素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生成卤代芳烃。(√) 3.—NHCOR,—OCOR,—CONH2都是邻对位定位基。(×) 4.吡啶环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相对于苯环小,是缺电子的芳杂环。(√) 5.五元芳杂环是富电子的芳杂环。噻吩与硫酸亲电取代反应易于苯,在室温条件下即可 发生反应。(√) 三、填空题 1.把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填在横线上面。 呋喃O, 1,1,2-三甲基环戊烷, 2 Cl , ,噻吩O,吡啶N,8-羟 基喹啉 N OH,2,4-二甲基环己烯 CH3 CH3。 2.硝基是间位定位基;烷氧基是邻、对位定位基3.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 HBr (1) CH 2H C C CH 3 CH 3 3H CH 2CH 3 24 KMnO4 (2) HOOC CH 2CH 2CH 2CH 2CH 3 COOH CH CH 2CH 3 24 2Fe H 2O (3) CH 2CH 3 3H CH 2CH 3 SO 3H Cl CH 2CH 3 Cl (4) C 12H 25 24 40~50℃ NaOH C 12H 25 SO 3H C 12H 25 SO 3Na (5) CH 3 +CH 3 C O O C O CH 3 无水AlCl 3 CH 3 C O CH 3 (6) 浓H SO ? SO 3H Cl N 浓HNO 324 (7) N NO 2 S 室温 S SO 3H + H 2O (8) N HNO 3 (9) N COOH COOH (10) N CH 3 HNO 3N COOH

高等高分子教案

高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0h) 主要内容 高分子科学概况及发展进程 高分子合成原理(缩和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型聚合、共聚合四大类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 高分子链结构(进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聚集态、晶态、非晶态、取向态、共混结构、超分子聚集态) 高聚物的转变与松弛(分子运动特征、玻璃划转变) 高聚物的高弹性和粘弹性 高聚物流体的流变性(粘性流动和弹性效应及其表征)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特征(应力应变、断裂与强度) 高分子溶液(溶解特性、溶液的多分散性、依数性、热力学性质) 高聚物的电、光、透气及粘合性能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基础)1-5 第二部分(基本教材)1-2 第三部分(扩展与提高)1-6 第四部分(相关读物)1-14 第五部分(期刊、杂志)1-8(中文1-6,英文1-2) 第六部分(2000年以后相关的新书) 高分子 1、定义:分子量<105为高分子 分子量在104~106为大分子 2、命名: (1)单体名称前冠以“聚”:聚乙烯、聚氯乙烯…… (2)原料简名后缀以“树脂”:苯酚+甲醛→酚醛树脂尿素+甲醛→脲醛树脂 (3)以聚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特征命名:聚酰胺、聚酯、聚氨酯…… (4)商品名称或外文缩写名称: 高聚物的分类 高聚物的分类有四种方法: 1按分子链分为直链、支链 2按性能和用途分类 3按反应类型分为加聚和缩聚 4按电性分(阴、阳、非离子)

由于聚合物主要是作为材料来使用,故按上述第二种分类最具有实际意义,可分为四类:1橡胶(或弹性体):是指常温下形变可恢复的材料,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它可以产生很大的形变(达1000%),外力去掉后能迅速恢复原状。最典型的是硫化的天然橡胶。 2塑料: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外力去掉后不能完全恢复或不恢复的材料。这种材料被破坏时既可表现出韧性,也可表现出脆性。实际中,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基体,添加各种助剂和填料而制成的材料,按其受热时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前者受热后软化或熔化,冷却后定型,且此过程反复进行;后者是首次受热即塑化或软化,一旦加工成型后再受热(有一定限度)也不软化了。 3纤维:分子在牵伸方向上是有序排列,在这一方向上拉伸强度高,受力时形变较小,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十,纤维的力学性能在0~150℃范围内比较稳定。 注:塑料、橡胶、纤维被誉为三大合成材料,其间有时很难严格区分,例如:聚氯乙烯是典型的塑料,但也可抽成纤维,若适量添加增塑剂,又可制成类似橡胶的软制品。又如聚酰胺、聚对苯甲酸乙二酯,既是很好的纤维材料,也可作工程塑料。 4功能高分子:主链或侧链带有反应性官能团,并具有可逆或不可逆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活性的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按功能不同大致可分为:(1)化学功能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固定化酶等);(2)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各种分离树脂和各种分离气体和液体的膜材料):(3)光功能高分子(感光树脂);(4)电功能高分子(高分子电池,静电复印,全息记录材料,压电与热电高分子,驻极体等);(5)生物功能高分子(人工生物体软硬组织,高分子药物及药物载体)。 高分子科学概况 1、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由低分子化合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原理。 2、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加工性能和实用性的关系,结构与性能的 表征方法。 3、高分子工程学: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工程学以及各种生 产过程的模拟优化问题。 4、高分子生物学:高分子与生物化学交叉的新学科(目前正处于交叉形成阶段)。 关系:前两者是后两者的基础,3是形成较晚的学科之一,其研究水平是现阶段某个国家高分子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4是目前形成最晚的分支之一,其研究水平是现阶段某个国家高分子技术和生物学技术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背景 高分子科学自上世纪20~3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形成以来,已经走了近80年的发展历程。(1)在学科领域上,由惟一的高分子化学学科逐步发展为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学,高分子生物学(98年以后)。(2)在学术内涵上,由仅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拖长出高分子链及其聚集态结构,聚合物成型及其结构控制研究以及不断推出的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3)在社会影响上,由当初仅是对新奇化合物的学术兴趣,发展到当今成为高分子产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推动着高分子新产业形成及发展,其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高分子科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1)人类社会及国民经济对高分子新材料的不断需求。(Langmur等,“单分子吸附理论”与“多元共聚理论”相结合生产超轻、超薄材料)(2)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如高分子生物學的興趣的興起、交叉,物理學、高分子化學形成高分子物理學;高分子材料的需求→高分子物理學、高分子化學与加工、機械及加工→高分子工程;高分子學、生物學、電子學、醫學→高分子生物學、電子功能聚合物)。

九年级化学电子版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此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的美好愿望,指出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重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多媒体、NaOH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的纸(表面为白纸)。 一、导入新课 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 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 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 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

化学习题电子教案

化学习题

在总浓度为0.10mol/L的银-硫代硫酸络合物的溶液中,当Ag(S2O3)35-型体的浓度等于Ag(S2O3)-型体浓度的1000倍时,溶液中游离S2O32-和 Ag(S2O3)-型体的浓度各为多少? (已知 Ag+-S2O32-形成逐级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b1=109.0, b2=1013. 2 在1L 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 含0.10 mol Zn2+-EDTA络合物, 溶液的pH=9.0,[NH3]=0.10 mol/L,计算Zn2+的浓度。已知lgK(ZnY)=16.5; 锌氨络离子的lgb1 -lgb4分别为2.27,4.61,7.01,9.06; pH=9.0时lga Y(H) =1.3。 3 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 以2×10-2mol/L EDTA滴定相同浓度的Cu2+溶液,欲使终点误差在±0.1%以内。试通过计算说明可选用PAN指示剂。 已知: pH=5.0时PAN的pCu t=8.8, a Y(H)=106.6, lgK(CuY)=18.8。 4 用0.0200 mol/L EDTA滴定pH=10.0每升含有0.020 mol游离氨的溶液中的Cu2+ [c(Cu2+)=0.0200 mol/L], 计算滴定至化学计量点和化学计量点前后0.1% 时的pCu'和pCu值。[lgK(CuY)=18.8; pH=10.0时 lga Y(H)=0.5, lga Cu(OH)=0.8; Cu-NH3络合物的各级累积常数 lgb1~lgb4: 4.13、7.61、10.48、12.59] 5 计算pH=10.0时, 以铬黑T作指示剂,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Ca2+的终点误差。 [pH=10.0时 lga Y(H)=0.5、pCa t(铬黑T)=3.8, lgK(CaY)=10.7] 6 试计算在pH=10.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 设化学计量点时[NH3]=0.10 mol/L,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Zn2+溶液时,化学计量点的pZn和 pZn'值。 [lgK(ZnY)=16.5; pH=10.0时 lga Y(H)=0.5, lga Zn(OH)=2.4, Zn(NH3)42+的lgb1~lgb4分别是2.37、4.81、7.31、9.46] 7 于pH=10.0时, 以0.0100 mol/L EDTA溶液滴定50.00 mL同浓度的某金属离子M2+, 已知在此条件下滴定反应进行完全。当加入EDTA溶液49.95 mL和50.05 mL时,化学计量点前后的pM值改变2个单位。计算络合物MY2-的稳定常数K(MY)值。 (不考虑M2+的其它副反应,已知pH=10.0时, lga Y(H)=0.5)

高分子化学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第一次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 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分子量,结构单元,重复单元,聚合度 第二节聚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按性质和用途,按主链结构,按组成的变化分类,根据原料单体命名,商 品名称和英文缩写 作业: 1 第二次课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平均分子量的意义: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分布曲线。 多分散性和分子量分布 第四节高分子链的结构形态 作业:2,3,4 第三次课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第一节概述 单体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聚合反应种类的影响。 第二节自由基聚合的聚烯烃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烯腈、聚乙酸乙烯酯和聚四氟乙烯的性能及应用。 第三节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链转移和阻聚。 作业:2 第四次课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第四节引发剂和引发作用

引发剂;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半衰期和引发效率;诱导效应和 笼蔽效应 作业:4,9 第五次课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第五节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 自由基聚合速率方程的推导;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自 动加速作用 作业:6,10 第六次课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第六节平均聚合度和链转移 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链转移和平 均聚合度;向大分子的转移。 第七节聚合反应的单体 单体的聚合能力;单体结构和聚合物结构。 作业:11,12,13,14 第七次课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反应 第八节阻聚剂和阻聚作用 阻聚剂和缓聚剂;烯丙基单体的自动阻聚作用。 第九节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作业:17,18,19 第八次课 第三章离子聚合反应 第一节正离子聚合和聚异丁烯 正离子聚合的烯类聚合物;催化剂和共催化剂;溶剂;正

基础化学电子教案习题解答(第三章)

习题解答(第三章) 一、选择题 1.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 C )。 (A )敞开系统 (B )隔离系统 (C )封闭系统 (D )孤立系统 2.某系统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经历了两条不同的途径,与环境交换的热和功分别为Q 1、W 1和Q 2、W 2。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B )。 (A )Q 1=Q 2,W 1=W 2 (B )Q 1+W 1=Q 2+W 2 (C )Q 1>Q 2,W 1>W 2 (D )Q 1<Q 2,W 1<W 2 3.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后,其热力学能差值一定为零是( A )。 (A )循环过程 (B )绝热过程 (C )恒容过程 (D )恒压过程 4.某理想气体恒温压缩时,正确的说法是( B )。 (A )ΔU >0,ΔH <0 (B )ΔU =0, ΔH =0 (C )ΔU <0,ΔH <0 (D )ΔU <0, ΔH >0 5.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300K 压缩到500K ,则其ΔH 为( B )。 (A )300R (B )500R (C )-300R (D )-500R 6.298K 时,下列物质中θm f H ?=0的是( B )。 (A )CO 2(g ) (B )I 2(g) (C )Br 2(l ) (D )C (s ,金刚石) 7.下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正确的是( A )。 (A )环T Q ds δ≥ (B )环T dQ ds ≥ (C )T Q ds R δ≥ (D )T dQ ds = 8.理想气体经不可逆循环,其熵变为( C )。 (A )0>?S (B )0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前言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讲义的实验内容包含了两类内容。一类是基础性实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体,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由基聚合,缩合聚合,高分子反应等化学反应的实施方法以及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是综合性实验,以研究某种聚合物的合成、改性和材料制备为目的,并非增加了难度,而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了解研究方法。这样,原来单个、孤立的实验通过完成某种目标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也使其学习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今后完成毕业论文和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将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基本安全与防护的知识也写入了本讲义,这是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应该学到并牢记的。 本讲义所有实验的选取和编排都是基于教学大纲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知识的扩展。 该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出版的相关院校的实验教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批评指正。此外,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自为老师,郝俊生老师的指导,他们的宝贵意见和热情鼓励,使这本讲义能够编写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0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高分子化学实验基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化学试剂使用中的安全和防范...............................................................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1) 第二章基础高分子化学实验 (3) 实验1 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 (3) 实验2 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5) 实验3 聚乙烯醇的制备 (7) 实验4 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 (8) 实验5 脂肪二胺与二元酰氯的界面缩聚 (9) 实验6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11) 实验7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有机玻璃的制备 (13) 实验8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及相对分子量分布 (15) 实验9 膨胀计法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速率 (17) 实验10 熔融缩聚制备尼龙66 (19) 第三章试剂的精制 (21) 一、常用单体的精制 (21) 二、常用引发剂的提纯 (21)

基础化学电子教案要求

实验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学习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方法; 3、利用实验数据会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二、预习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论基础; 3、反应速率常数的意义; 4、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意义 5、速率常数与活化能的关系; 6、如何使用作图法求反应的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7、计时秒表的使用; 8、恒温水浴槽的使用; 三、基本操作: 四、实验原理: 在水溶液中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为: (NH 4)2S 2O 8 + 3KI === (NH 4)2SO 4 + K 2SO 4 + KI 3 其离子反应为: S 2O 82- + 3I - === SO 42- + I 3- (1) 反应速率方程为: n I m O S c kc r --?=28 2 式中r 是瞬时速率。若-28 2O S c 、-I c 是起始浓度,则r 表示初速率(v 0)。在实验中只能测定出在一段 时间内反应的平均速率。 t c r O S ??-= - 28 2 在此实验中近似地用平均速率代替初速率: t c c kc r O S n I m O S ??-= =- - -28 2 28 20 为了能测出反应在△t 时间内S 2O 82-浓度的改变量,需要在混合(NH 4)2S 2O 8 和KI 溶液的同时,加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Na 2S 2O 3溶液和淀粉溶液,这样在(1)进行的同时还进行着另一反应: 2S 2O 32- + I 3- === S 4O 62- + 3I - (2) 此反应几乎是瞬间完成,(1)反应比(2)反应慢得多。因此,反应(1)生成的I 3-立即与S 2O 32-反应,生成无色S 4O 62-和I -,而观察不到碘与淀粉呈现的特征蓝色。当S 2O 32-消耗尽,(2)反应不进行,(1)反应还在进行,则生成的I 3-遇淀粉呈蓝色。 从反应开始到溶液出现蓝色这一段时间△t 里,S 2O 32-浓度的改变值为: )O S )O S )O S O S c c c c 始始终(((23 223 223 223 2][----=--=? 再从(1)和(2)反应对比,则得:

高分子化学教案离子聚合

第五章离子聚合(ionic polymerization) 【课时安排】 5.1 引言20分钟 5.2 阳离子聚合2学时30分钟 5.3 阴离子聚合3学时 5.6 开环聚合2学时 总计8学时 【掌握内容】 1阳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 2阳离子聚合聚合机理 3阳离子聚合离子对平衡式及其影响因素 4阴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 5阴离子聚合聚合机理 6活性阴离子聚合聚合原理、特点及应用 7阴离子、阳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的比较 【熟悉内容】 1. 假阳离子聚合、异构化聚合。 2. 阴离子聚合的自发终止;溶剂、温度与反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了解内容】 1. 阳离子聚合动力学。 2. 其它类的活性聚合。 【教学难点】 1. 阳离子聚合聚合机理。 2. 阴阳离子对平衡式影响规律。 3. 活性阴离子聚合条件、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掌握阴阳离子聚合相关基本概念。 2. 掌握阴阳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及聚合反应特点。 3. 能按规范写出正确的阴阳离子聚合引发反应式、聚合机理、应用反应式。 4. 运用计量聚合进行简单计算。 5.1 引言 5.2 阳离子聚合 【教学内容】 5.1 引言 5.2 阳离子聚合 5.2.1 单体 5.2.2 引发剂(亲电试剂) 5.2.3 聚合机理 5.2.4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及特点 5.2.5 工业化品种 【授课时间】3学时30分钟 【教学重点】阳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聚合反应特点;离子对平衡式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阳离子聚合聚合机理;离子对平衡式影响规律

【教学目标】 1 掌握阳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及聚合反应特点 2 能正确写出阳离子聚合引发反应式、异丁烯等阳离子聚合机理 3能综合分析影响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过程】 5.1 引言 一 定义 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按离子历程聚合得到大分子的过程 二 特点 1反应条件苛刻 2聚合速率快 3离子活性高,反应介质影响大 三 意义 1.将难以自由基方式聚合的单体,以离子聚合方式合成新产品 2.同一单体通过自由基和离子聚合得到的产物的结构与性能不同 3.可设计 5.2 阳离子聚合 发展历史 反应通式 R-X →R -X + 5.2.1 单体 一 要求:足够亲核性,足够活性,一定稳定性 二 主要种类 1 带推电子取代基的乙烯基单体—异丁烯 2共轭烯烃—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 3含有带独电子杂原子的单体--烷基乙烯基醚 三 活性比较 烷基乙烯基醚?异丁烯?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 5.2.2 引发剂(亲电试剂) 一 要求:足够亲电性,反离子亲核性弱 二 种类 1质子酸:其引发阳离子为离解产生的质子H + (1)组成: 无机酸:H 2SO 4, H 3PO 4等 有机酸:CF 3CO 2H, CCl 3CO 2H 等 超强酸: HClO 4 , CF 3SO 3H, ClSO 3H 等 (2)活性:反离子亲核性对活性有较大影响 HX →t-BuX H 2SO 4,H 3PO 4 →二,三聚体 R X +H 2C CH Y R CH 2CH Y 单体聚合 抗衡阴离子

最新整理高三化学试卷讲评电子教案

高三化学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试卷分析 本节内容是对一次周日化学试卷的讲评,着重针对学生思路不得法、基本实验技能错误较多等题目进行讲评。环节上,教师通过展示,引导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因做本质剖析,对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分类辨析与拓展变式训练,通过对基本题型的分析、讲解和进一步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等思维方式和解题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两性物质、水解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并能指导做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严谨能力,提高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警戒意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解题习惯。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的主导剖析错因,探究问题的全过程,提供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增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警戒意识,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并构建解题过程中常见性错误的“错题库“;体会推断题和实验题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自改,小组交流讨论,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错因,引导学生共同的分析,总结归纳此类问题的解题要领。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引申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通过纠错和拓展练习真正的理解错因,在应用中防止类似的错因在以后训练中再次出现。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学生自主改错—合作探究—错因展示

剖析—拓展变式训练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出学生具有普遍性的错解特点,就有关问题研讨处理之后,教师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同时通过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展示交流,归纳总结,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六人为一个小组 2、准备相应试题的拓展练习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试卷分析]①基本题型掌握不到位,知识与应用相脱节; ②缺乏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③思维规范性和书写规范性较差,此处失分率较高。[展示]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及出错点 (说明:不超过6分钟) [合作研讨](15分钟)学生就自己的错题自主改错后,未能解决的题目再进行小组内研讨。 (说明:此时教师要对这15分钟想达到的目标提出指导性要求)[提出问题]学生将研讨后仍未能解决的题目或问题提出。重点讲评 甲、乙、丙、X、Y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X、Y分别是常见的强酸和强碱,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部分生成物和水略去)

(完整word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案.doc

第1、2课时 课题半导体特性、 PN 结、二极管课型 教学了解半导体的特性和PN 结的形成与特性 目的掌握二极管、稳压管的特性 重点PN结的形成与特性 难点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教学过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光敏性、热敏性、可掺杂性 2、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3、 N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五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自由电子是多子 4、 P 型半导体 结构形成方式:掺入三价杂质元素使载流子数目增多,空穴是多子 二、 PN结的形成与特性 1、形成过程 2、特性:单向导电性 三、二极管 1、结构、外形、分类: (1)按材料分 : 有硅二极管,锗二极管和砷化镓二极管等。 (2 )按结构分 : 根据 PN结面积大小 , 有点接触型、面接触型二极管。 (3 )按用途分 : 有整流、稳压、开关、发光、光电、变容、阻尼等二极管。 (4 )按封装形式分: 有塑封及金属封等二极管。 (5)按功率分 : 2、主要参数 3、判别办法:用万用表欧姆档判别正、负极及好坏。 4、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特殊功能二极管:稳压管、发光二极管 课后小结半导体有自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普通 二极管电路的分析主要采用模型分析法 稳压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结构与普通二极管类似,均由 PN 结构成。但稳压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击穿区

第 3、4 课时 课题半导体三极管课型 教学1、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2、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 目的3、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重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难点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二、三极管在电路中的联接方式 三、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及原理 三极管实现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发射结正向偏置, 集电结反向偏置。 1)发射区向基区发射电子的过程 2)电子在基区的扩散和复合过程 I C I B 3)电子被集电区收集的过程 二、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1、输入特性:i B=f(u BE)u CE常数 2、输出特性:i C=f(u CE)i B常数 课后小结了解三极管的结构与特性;掌握三极管的类型和电流放大原理;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化学电子版教案(第一到第三单元)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知道我在这节课学习什么学科吗? 对!化学,其实化学对于我们大家一点都不陌生.知道全世界最高的科学奖项是什么吗? 诺贝尔奖! 对!非常正确.可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诺贝尔本身是一个化学家. 同学们油然起敬. 有的同学心里在想,那化学它研究那些东西呢? 同学们作思考状. 稍作停顿,我们初中化学就像一幢12层楼的房子(12单元). 同学们马上翻书. 孩子们,当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哭! 为什么哭呢? 茫然. 原来呀,当我们一来到这个地球上,不小心吸了一大口物质,但我们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我们就被吓哭了. 笑. (1)我们吸的第一种物质是什么呢? 空气! 空气的成分是什么?是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呢? 茫然. 还有,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要喝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化学要研究的物质的组成. (2)现在我告诉你,等到我们学习到第六单元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你妈妈戴的钻戒和我们的铅笔芯的组成,是一模一样的,那孩子们,你愿意拿妈妈的钻戒来老师这里换大把的铅笔吗? 笑摆头. 既然钻戒和铅笔芯的组成相同,它们的价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以后我们会知道:原来它们的结构不相同,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结构. (3)在医院里危重病人都要立即进行输氧,为什么医生没有给病人输煤气呢? 笑. 原来呀,氧气才能供给呼吸,而煤气有毒,会使人中毒死亡,化学要研究物质的性质. (4)我们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家里用途最广的金属是铁,它是怎样从铁矿石中冶炼出来的呢?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又很容易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锈! 物质的变化是化学要研究的.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既要研究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例如空气,水。还要研究自 然界中本来不存的的物质,例如衣服,我们的祖先……,火,祖先先吃生肉后发现钻木取火)那我们究竟研究物质的什么呢? 二、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化学 火——孔雀石——陶器——铜器——造纸——火药——酒——染料等 2、近代化学 (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内容: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3000多种) 但组成物资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只有100多种,初中阶段只需记住32种元素即可。 3、现代化学 (1 )高科技——纳米技术 (2)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发展。 教科书62页

基础化学电子教案习题解答(第七章)

思考与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心离子是配合物的形成体,它位于配离子的中心。常见的中心离子是带正电的金属元素的离子. 2.配位体中具有孤对电子、直接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原子叫配位原子。如NH3中的N 原子是配位原子。在配离子中与中心离子直接结合的配位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3.填充下表: 配合物的化学式命名中心离子配离子 电荷 配位体配位数 [Ag(NH3)2] NO3 K4[Fe(CN)6 ] K3[Fe(CN)6 ] H2[PtCl6] [Zn(NH3)4]( OH)2 [Co(NH3)6] Cl3硝酸二氨合银(Ⅰ) 六氰合铁(Ⅱ)酸钾 六氰合铁(Ⅲ)酸钾 六氯合铂(Ⅳ)酸 氢氧化四氨合锌(Ⅱ) (三)氯化六氯合钴(Ⅱ) Ag+ Fe2+ Fe3+ Pt4+ Zn2+ Co3+ +1 -4 -2 -2 +2 +3 NH3 CN- CN- Cl- NH3 NH3 2 6 6 6 4 6 4.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配离子和外界离子,而配离子在水溶液中部分 电离,存在着配位平衡。在[Ag(NH3)2]+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式为[Ag(NH3)2]+ Ag++2NH3。 5.配位数相同的配离子,若K稳愈大或K不稳愈小,则该配离子愈稳定,若K不稳值愈大,表示该配离子离解程度愈大。 6.在AgNO3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产生AgCl (写化学式)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静置片刻,弃去上面清液,在沉淀中加入过量氨水,沉淀溶解,生成了[Ag(NH3)2] Cl (写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2NH3→[Ag(NH3)2] ++Cl- 。 7.当配离子中的配位体能与H+合成弱酸时,则溶液中酸度增大时,配离子的稳定性会减弱。 8.当一种配离子转化为另一种配离子时,反应物中配离子的K稳愈小,生成物中配离子的K稳愈大,那么这种转化愈完全。

高分子化学_余木火_电子教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化学 教案 任课教师:复合材料系余木火 2006年8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高分子化学课程编号110821学分数 3 学时数48授课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4级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考核方式(√)闭卷考()开卷考()小论文()其它____________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考核成绩(80)% 教材名称《高分子化学》 使用教材 主编余木火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 《聚合反应原理》奥迪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复旦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教研室,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教程》王槐三,寇晓康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Polymer Chemistry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高分子化学 课程代码:【110821】 课程学分:【3】 总学时数:【48】 面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 开课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使用教材:《高分子化学》,余木火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1)100921(2)、有机化学(2)1009212(2)、物理化学(1)100901(2)、物理化学(2)100902(2)】 并修课程:【高分子物理110812(3.5)】 二、课程简介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它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四大化学为基础,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反应动力学、聚合方法,以及合成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内容。 三、选课建议 该课程要求学生已熟练掌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知识,建议本科二年级以上选修。 四、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是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四大化学为基础,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教学时将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高分子化学教学网页上对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前沿及其研究热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同学们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动态。 作为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将对高分子工业及其产业经济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同学们建立以经济的角度考虑材料工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思考方式。 教学中将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专业上培养同学们牢固地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分子化学教案

《高分子化学》教案 山东轻工业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一章绪论 【课时安排】 前言0.5学时 1.1 基本概念1学时 1.2 聚合反应与聚合物的化学反应1学时 1.3 聚合物的分类0.5学时 1.4 聚合物的命名0.5学时 1.5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0.5学时 总计4学时 【掌握内容】 1. 高分子基本概念:单体、高分子、聚合物、低聚物、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主链、侧链、端基、侧基、聚合度、相对分子质量等。 2. 聚合反应;加成聚合与缩合聚合;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 3. 从不同角度对聚合物进行分类。 4. 常用聚合物的命名、来源、结构特征。 5.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熟悉内容】 1. 系统命名法。 2. 典型聚合物的名称、符号及重复单元。 【了解内容】 1. 高分子化学发展历史。 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的辨析。 2. 加成聚合与缩合聚合的区别与联系;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分子化学相关基本概念。 2. 能对几对重要概念进行辨析。 3. 能按规范写出正确的聚合物名称、分子式、聚合反应式。 4. 树立对高分子化学学科正确的认识观。 前言 【教学内容】 第一节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材料的定义与类别 二材料发展史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二节高分子科学 一定义及体系 二优点 三发展史 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现状 五高分子化学课程要求 【授课时间】0.5学时

【教学重点】高分子科学定义及体系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科学体系范畴,了解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材料的定义与类别 1 定义: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2 分类 按作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按化学组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按使用领域:建筑材料、医用材料、电子材料、耐火材料…… 二材料发展史 天然材料→烧结冶炼材料→合成材料→可设计材料→智能材料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性质、结构与成分、合成与加工、使用性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二节高分子科学 一定义及体系 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改性,高分子及其聚集态的结构、性能,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几个领域。 二优点 1 原料丰富,经济效益高,不受天然气侯限制 2 品种多,功能全,能适应各种需要 三发展史 萌芽期初创期繁荣期发展期 十九世纪中叶→ 1909 → 1932 → 1970 → 21世纪 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现状 五高分子化学课程要求 1.1 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高分子 二高分子化学 三单体 四有关组成结构的概念 五大分子结构式 六聚合反应方程式: 【授课时间】1学时 【教学重点】高分子、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等概念,聚合反应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的辨析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分子、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聚合度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 教学容 ]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