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习题电子教案
高中化学全教案电子版

高中化学全教案电子版第一课: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内容: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各种性质。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识别。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化学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学习: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
3. 实践: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识别。
4. 总结:总结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课内容,做好笔记。
2. 思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PPT等第二课: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教学内容:原子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周期性表现、周期表的构成和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
2. 理解元素的周期性表现和周期规律。
3. 熟练运用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研究。
教学步骤:1. 引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概念。
2. 学习:讲解原子的结构及周期表的构成和应用。
3. 实践:通过实验观察元素的周期性表现,探究周期规律。
4. 总结:总结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课内容,做好笔记。
2. 使用周期表查找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周期表等以上为前两节课的教案范本,更多内容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添加和调整。
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电子教案初中化学

电子教案初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等。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初步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有所不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性质概念及分类
2. 实验一: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对比观察
3. 实验二: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测定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2. 实验药品:水、盐、糖、蜡烛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引入:
1.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性质概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种物质的性质会有所不同?不同物质的性质有何区别?实验一: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对比观察
1. 将水、盐、糖等物质分别放入试管中,并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和硬度。
2. 记录观察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有何不同。
实验二: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测定
1. 将水、盐、糖等物质分别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测定它们的熔点和沸点。
2. 记录测定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有何不同。
总结:
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物质的性质有所不同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
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
1. 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实验设计?
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
扩展活动:邀请学生自行选择不同物质进行研究,探究更多物质的性质及其特点。
高中化学习题教案咋写

高中化学习题教案咋写
主题:化学学习题教案
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学习内容:化学学习题
时间:60分钟
教学步骤:
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次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
趣和注意力。
2. 学习任务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
重点和要求。
3. 学习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相关概念、
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4. 学习题目练习(2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化学学习题的练习,包括计算题、选择题和应用题等,教师适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学习成果检查(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
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6. 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强调学习重点和复习方法。
扩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复杂和深入的化学学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能力。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对化学学习题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化学学习题、黑板、投影仪、化学教材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引导法、实践法等。
教学重点:掌握化学学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学习题的题意和解题思路。
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化学鲁科版电子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电子教案
教学内容:鲁科版电子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教案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制作和运用电子教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电子教案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教案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学习制作电子教案(20分钟)
1.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电子教案,并讲解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利用电脑或平板设备制作化学相关的电子教案。
三、电子教案展示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将制作好的电子教案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电子教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四、自主学习与探究(15分钟)
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选择一个化学课题,制作一个完整的电子教案。
2.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提高电子教案的质量。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子教案的重要性。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电子教案作品和讨论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化学中的电子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电子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3. 能够根据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3. 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引导他们思考元素的分类和定位。
二、讲解原子的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和数量。
2.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和化合物的。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和族的含义。
3. 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类和定位。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进行元素周期表的填空练习,巩固元素的周期和族的位置。
2. 分组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化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一道元素周期表的填空题,并写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总结。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展开,通过讲解、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普通化学电子教案

普通化学电子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科:普通化学章节: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以及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
阿伦尼乌斯公式。
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质量作用定律。
阿伦尼乌斯公式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80分钟)(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1)、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1.平均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产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 d / dt (瞬时速率)= / t (平均速率)举例说明:3H2 (g) + N2 (g) = 2NH3 (g)t = 0 s (mol) 3.0 1.0 0.0t = 0.1 s (mol) 1.5 0.5 1.0以H2计算反应进度= nH2 / H2 = (1.5- 3.0) mol / -3 = 0.5 mol计算其反应速率:= 0.5 mol / 0.1 s= 5.0 mol / s注意要点:a.反应速率的单位:mol s-1b.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选择无关。
c.数学概念上分清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的不同。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1、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微观)(1)、基元反应2NO+2H2 = N2+2H2O2NO N2O2(快)(1)N2O2+H2 N2O+H2O (慢)(2)N2O+H2 N2+H2O (快)(3)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2).非基元反应不是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
1.2、简单反应和复合反应(宏观)(1).简单反应:仅由一种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2).复合反应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元反应构成的整体反应。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复习和巩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
2. 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作为习题练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能量等。
教学方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3-4人,老师给出相关习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学生需要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习题练习,老师定时巡视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
3. 总结: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题能力。
2.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习题册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习题在总浓度为0.10mol/L的银-硫代硫酸络合物的溶液中,当Ag(S2O3)35-型体的浓度等于Ag(S2O3)-型体浓度的1000倍时,溶液中游离S2O32-和Ag(S2O3)-型体的浓度各为多少?(已知 Ag+-S2O32-形成逐级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b1=109.0, b2=1013.2 在1L 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 含0.10 mol Zn2+-EDTA络合物, 溶液的pH=9.0,[NH3]=0.10 mol/L,计算Zn2+的浓度。
已知lgK(ZnY)=16.5; 锌氨络离子的lgb1 -lgb4分别为2.27,4.61,7.01,9.06; pH=9.0时lga Y(H) =1.3。
3 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 以2×10-2mol/L EDTA滴定相同浓度的Cu2+溶液,欲使终点误差在±0.1%以内。
试通过计算说明可选用PAN指示剂。
已知: pH=5.0时PAN的pCu t=8.8, a Y(H)=106.6, lgK(CuY)=18.8。
4 用0.0200 mol/L EDTA滴定pH=10.0每升含有0.020 mol游离氨的溶液中的Cu2+ [c(Cu2+)=0.0200 mol/L], 计算滴定至化学计量点和化学计量点前后0.1% 时的pCu'和pCu值。
[lgK(CuY)=18.8; pH=10.0时lga Y(H)=0.5, lga Cu(OH)=0.8; Cu-NH3络合物的各级累积常数 lgb1~lgb4: 4.13、7.61、10.48、12.59]5 计算pH=10.0时, 以铬黑T作指示剂,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Ca2+的终点误差。
[pH=10.0时 lga Y(H)=0.5、pCa t(铬黑T)=3.8, lgK(CaY)=10.7]6 试计算在pH=10.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 设化学计量点时[NH3]=0.10 mol/L, 用0.02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 mol/L Zn2+溶液时,化学计量点的pZn和 pZn'值。
[lgK(ZnY)=16.5; pH=10.0时 lga Y(H)=0.5, lga Zn(OH)=2.4,Zn(NH3)42+的lgb1~lgb4分别是2.37、4.81、7.31、9.46]7 于pH=10.0时, 以0.0100 mol/L EDTA溶液滴定50.00 mL同浓度的某金属离子M2+, 已知在此条件下滴定反应进行完全。
当加入EDTA溶液49.95 mL和50.05 mL时,化学计量点前后的pM值改变2个单位。
计算络合物MY2-的稳定常数K(MY)值。
(不考虑M2+的其它副反应,已知pH=10.0时, lga Y(H)=0.5)8在pH=5.0时,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 2.00×10-4mol/L EDTA 滴定2.00×10-4mol/L的Pb2+溶液, 试计算调节pH时选用六次甲基四胺或HAc-NaAc缓冲溶液的滴定误差各为若干? 用哪种缓冲剂好? (设终点时[Ac-]=0.10 mol/L)已知: lgK(PbY)=18.0, Pb(Ac)2的 lgb1=1.9 lgb2=3.3,K a(HAc)=1.8×10-5pH=5.0时: lga Y(H)=6.6、pPb t(二甲酚橙)=7.0。
9 pH=5.0时,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0.02000 mol/L EDTA溶液滴定0.02000 mol/L Zn2+溶液(其中含有0.020 mol/L Ca2+),计算终点误差。
[pH=5.0时: lga Y(H)=6.6、pZn t(二甲酚橙)=4.8; lgK(ZnY)=16.5, lgK(CaY)=10.7]。
10 在pH=5.5时,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2.000×10-2mol/L EDTA滴定浓度均为2.000×10-2mol/L Pb2+、Al3+溶液中的Pb2+, 若加入NH4F掩蔽Al3+, 并使终点时游离F-的浓度为1.0×10-2mol/L, 试计算终点误差。
已知: lgK(AlY)=16.3, lgK(PbY)=18.0;pH=5.5时, a Y(H)=105.5, pPb t(二甲酚橙)=7.6, a Al(OH)=100.4,a Pb(OH)=1,AlF63-的lgb1~lgb6分别为6.1,11.2,15.0,17.7,19.4,19.7。
11 在pH=5.5时使用0.020 mol/L HEDTA(X)滴定同浓度 Zn2+,Cd2+试液中的Zn2+, 以KI掩蔽Cd2+,采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已知: lgK(ZnX)=14.5, lgK(CdX)=13.0,pH=5.5时: lga X(H)=4.6、pZn t(二甲酚橙)=5.7。
已计算得: lga Cd(I)=5.1 lga X(Cd)=5.9lgK(ZnX')=8.6 pZn计=5.3 E t=+0.1%请根据以上数据完成下表(单位均为mol/L)[X'] [X] [Cd2+ ]化学计量点终点12 a. 用2×10-2 mol/L EDTA可否准确滴定同浓度M,N混合液中的M离子?b. 若加入掩蔽剂A并调节pH=8.0。
已知终点未络合的掩蔽剂浓度c(A)=0.20 mol/L。
问滴定M离子的准确度能否达到E t≤0.1%? (假如能选择到好的指示剂并在终点情况下N离子与指示剂不显色) 。
已知lgK(MY)=20.0 , lgK(NY)=18.0H2A的pK a1=5.0、pK a2=8.0A与M 离子络合物的lgb1=2.0、lgb2=5.0,A与N 离子络合物的lgb1=5.0、lgb2=10.0, pH=8.0时lga Y(H)=2.3 。
13 今有CaCO3试样, 已知其中约含10%的PbCO3。
若将0.1 g试样溶解后, 加入 pH=5.0的HAc-NaAc缓冲溶液, 此时c(HAc+Ac-)=0.15 mol/L。
溶液总体积为 25 mL, 然后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用EDTA滴定Pb2+, 试判断此滴定能否获得准确的结果(不考虑滴定时体积的变化)?已知lgK(PbY)=18.0,lgK(CaY)=10.7, K a(HAc)=1.8×10-5pH=5.0时,lga Y(H)=6.6,Pb2+与Ac 所生成络合物的b1=101.9,b2=103.3, M r(CaCO3)=100, M r(PbCO3)=26714 试计算证明用沉淀掩蔽法在pH=12时用EDTA能准确滴定Ca2+,Mg2+混合溶液中的Ca2+而Mg2+不干扰。
[已知Ca2+,Mg2+及EDTA浓度均为0.020 mol/L,Mg(OH)2的pK sp=10.7 , lgK(CaY)=10.7 , lgK(MgY)=8.7, pH=12时lga Y(H)=0]15 今有一含2.0×10-2 mol/L Zn2+和1.0×10-2 mol/L Ca2+的混合液, 采用指示剂法检测终点, 于pH=5.5时, 能否以2.0×10-2 mol/L EDTA准确滴定其中的Zn2+?[已知K(ZnY)=1016.5, K(CaY)=1010.7, pH=5.5时 lga Y(H)=5.5]16 血清中的钙可用微量EDTA滴定法测定。
取100mL血清, 加2滴2 mol/L NaOH 和钙红指示剂。
用微量滴定管滴定。
若需0.001015 mol/LEDTA 0.246 mL, 试计算每100 mL血清中有多少毫克钙? 已知A r(Ca)=40.08。
17 一种市售抗胃酸药由CaCO3、MgCO3以及MgO和适当填充剂组成。
现取10片该药共6.614 g,溶解后稀释至500 mL。
取出25.00 mL,调节pH后,以铬黑T作指示剂, 用0.1041 mol/L EDTA溶液滴定,用去25.41 mL. 试计算(1)试样中碱土金属(以Mg计)的质量分数; (2)平均每片药片可中和多少毫克酸(以HCl计)。
已知A r(Mg)=24.31 , M r(HCl)=36.45 。
18 移取25.00 mL pH为1.0的Bi3+、Pb2+试液, 用0.02000 mol/L EDTA滴定Bi3+计耗去15.00 mL EDTA, 今欲在此液中继续滴Pb2+, 问应加入多少克的六次甲基四胺, pH才能调至5.0?{M r[(CH2)6N4]=140.1, pK b[(CH2)6N4]=8.87}19 药物中咖啡因含量可用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
称取0.3811g试样,溶于酸中。
定容于50 mL容量瓶, 移取20.00 mL试液于烧杯中, 加入5.00 mL 0.2507 mol/L KBiI4溶液,此时生成(C8H10N4O2)HBiI4沉淀, 过滤弃去沉淀,移取10.00 mL 滤液在HAc-Ac-缓冲液中用0.04919 mol/L EDTA滴定剩余Bi3+至BiI4-黄色消除, 计耗去EDTA 5.11 mL。
计算试样中咖啡因(C8H10N4O2)的质量分数。
[M r(C8H10N4O2) = 194.2]20 称取某含铅锌镁试样0.4080g, 溶于酸后,加入酒石酸,用氨水调至碱性,加入KCN, 滴定时耗去0.02060mol/L EDTA 42.20mL。
然后加入二巯基丙醇置换PbY,再滴定时耗去0.00765mol/L Mg2+标液19.30mL。
最后加入甲醛, 又消耗0.02060mol/L EDTA 28.60mL计算试样中铅、锌、镁质量分数。
[A r(Pb)=207.2, A r(Zn)=65.38, A r(Mg)=24.31]二问答题1在Al3+,Zn2+,Mg2+共存的酸性溶液中欲测定Mg2+,试指出以下分析步骤中的错误之处(简述理由),并改正之“吸取一定量试液于锥形瓶中,加入10%KCN 1 mL,以NaOH溶液调试液的pH约为10,加入1:3三乙醇胺15mL,再加入0.2%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 以EDTA 标准溶液滴至溶液由红紫变亮黄色为终点。
”2某生采用以下方法测定溶液中Ca2+的浓度,请指出其错误。
先用自来水洗净250mL锥形瓶,用50 mL容量瓶量取试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加少许铬黑T指示剂, 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
3在络合滴定中,什么叫络合剂的酸效应?试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H2Y)为例, 列出计算EDTA酸效应系数a Y(H)的数学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