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微课设计26

合集下载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小学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26《天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26《天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6《天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藉、霸”2个会认字,会写“藉、蝙、蝠”等5个会写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乡下的生活不熟悉,对乡下孩子的想法理解不深。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难点: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藉、霸”2个会认字,会写“藉、蝙、蝠”等5个会写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材分析:《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

文章描写的是乡下人在屋顶开天窗,引起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展现了小小天窗的神奇。

文章感情真挚、文笔生动、流畅,尤其是孩子遐想的内容生动有趣,但文章写作的时间较为久远,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体验,对于这不起眼的、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以及它神奇的作用,是孩子很难理解的,这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已经具备了抓词句理解、品悟的能力,应该能够从重点句中感悟到孩子们想象力的丰富以及快乐。

所以本文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内容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难点: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茅盾的故乡——乌镇1. 放茅盾故乡——江南小镇乌镇的图片,音乐响起:同学们看那,这就是作家茅盾爷爷的故乡,江南小镇——乌镇。

那里有涓涓长流的小河,微波起伏的河面上漂浮着美丽的乌篷船,再看那倚水而建的木板房,木板窗扇扇打开,阳光射进屋内,多美呀!茅盾爷爷的家乡每一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当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最让他难忘的是那神奇的天窗。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目标:1.通过阅读《天窗》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2.预读活动: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词语,引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兴趣;3.阅读故事《天窗》;4.故事后讨论:查找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并思考故事的主题;5.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扩展故事发展。

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一些和故事相关的图片,如房子、架子、窗户等;2.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故事主题。

预测:1.将故事标题《天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可能涉及到的内容;2.投射相关词语(如大雨、房子、窗户、惊喜等)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它们和故事的关系。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天窗》;2.每段故事后停下来,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他们的理解;3.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如生词的理解等。

讨论:1.引导学生找到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2.分组讨论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特点和作用;3.学生就故事的悬念、教训、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创作:1.让学生续写故事的情节,从故事结尾的悬念开始;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发展故事的情节;3.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续写的形式,如续写成故事、漫画、绘画等。

总结:1.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并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提高。

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能力等;2.收集学生的续写作品,并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家中再次阅读《天窗》,并写下读后感;2.学生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3.学生可以尝试借阅其他类似主题的故事书籍,并进行阅读和比较。

教学资源:1.《天窗》故事书;2.相关图片和词语;3.黑板、粉笔。

教学反思:1.通过引入和预测活动,提高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思考能力;2.阅读故事后,学生进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4.在评估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和个人表达能力。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3篇)第1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

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

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

《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窗》的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如,“鹰—莺”“蝙—偏”。

本课词汇丰富,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教学: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接着细读课文并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然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最后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家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3、表达运用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学习课文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写感受。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板块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2)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3)了解课文题目。

《天窗》微课_3.《天窗》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天窗》微课_3.《天窗》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天窗》微课教学设计创作思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围绕关键句“唯一的慰藉”讨论交流,将“抓关键句”作为学生的阅读主线:抓人物情感对比,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唯一的慰藉”;抓关键词句,理解孩子们丰富奇特的想象。

最后,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兴趣,通过表达练习加深对结尾关键语句的理解。

一、结合经历,理解“慰藉”。

1.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玩。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你们特有的优势。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茅盾的《天窗》,去感受一个小小的天窗是如何带给孩子们一个好玩的世界的。

2.整体感知。

师:课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对了,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慰藉”即安慰、抚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下雨天和睡觉前,天窗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可是,下雨天不出去,天黑要睡觉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就需要慰藉呢?让我们带看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慰藉”。

(一)共学互研一一“雨天慰藉: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自然段,找出下雨天孩子透过天窗看到的和想到的,并用不同的标线画出来;再想一想,小小的天窗究竟都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在书上简单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师:我们一起来看第5自然段。

作者看到的是雨脚和闪电,想到的是满世界的风雨交加和雷鸣电闪。

在孩子眼里,雨脚“卜落卜落跳”,闪电“一瞥”,被赋予了人的情态,他们更由此联想到屋外的风雨雷电威力之大,作者用“扫荡”来形容孩子们想象的画面,形象写出了风雨的可怖与狂暴。

用“锐利”来形容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体会出孩子们一边听风声雨声,一边看雨点闪电,一边想象时,心中的紧张、刺激与兴奋,此时的天窗就像放大镜,把孩子们细微的感受放大了十倍百倍。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四篇)《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11、识记理解“涔涔”“郁热”“昧心”等词语及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第一课时1、作者作品简介2、分角色朗读3、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4、课堂讨论: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一、导入简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节二、速读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填图练习三、讨论课后练习二: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四、课堂活动:辩论正方:一二组——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三四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胳,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总结要点:1、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2、他始乱终弃的原因(性格特点、阶级特性)3、周朴园的人物性格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六、板书设计第二课时1、阅读赏析“斗争”一场2、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3、课堂练习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讨论1、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为什么不顾?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3、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1、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3、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讨论剧本为什么以“雷雨”为题?四、归纳主题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五、课堂练习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让学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讨论。

教师可点拔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台词中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语言(主要指人物语言)的一般特点:1、普遍了解个性化语言(cba)2、进一步了解潜台词(ba)3、再进一步掌握动作语言和前两种语言的运用(a)(c-b-a为能力要求层次)二、戏剧语言的种类1、舞台语言:除人物语言之外的所有语言,包括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天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天窗》教案

天窗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天窗》的背景故事及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主题和寓意。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隐含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及行为动机。

3.探讨课文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暗示与寓意。

2.分析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故事背景介绍和相关问题。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课文,并做好相关笔记。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课文《天窗》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出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2.分组或个别阅读,讨论理解课文情节。

第三步:课文分析(15分钟)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探讨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四步:活动设计(15分钟)1.安排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冲突及解决办法展开思考。

2.演绎课文中的情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发表对《天窗》的看法和感想。

六、作业布置1.搜集类似主题的故事,做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问题。

七、板书设计•课文名称:《天窗》•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人物性格分析•注意:情感态度培养八、教学反思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有所提升,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以上为本次教案内容,希望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窗》微课设计
一、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天窗,那么作者说: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说“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其中看到的语句用横线勾画,想象语句用波浪线勾画出,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谈谈的你的体会。

二、引导学生总结想象可以从:从数量方面展开想象、从形状方面展开想象、从颜色方面展开想象、从程度方面展开想象。

三、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想象:1、妈妈这么晚都还没回家,是什么事耽搁了她呢?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无数个念头从我脑海中闪过。

2、(),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四、再次朗读指导,感受想象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