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章节一、网络基础】1.1 网络基础概述1.1.1 网络基本概念1.1.2 网络拓扑结构1.1.3 OSI参考模型1.2 网络硬件设备1.2.1 路由器1.2.2 交换机1.2.3 防火墙1.2.4 网络适配器1.3 网络协议1.3.1 TCP/IP协议族1.3.2 IP地质和子网划分1.3.3 ARP、DNS协议1.3.4 HTTP、协议【章节二、局域网技术】2.1 以太网2.1.1 以太网工作原理2.1.2 以太网传输介质2.1.3 以太网传输速率2.2 局域网拓扑结构2.2.1 总线型局域网2.2.2 环形局域网2.2.3 星型局域网2.3 VLAN技术2.3.1 VLAN概述2.3.2 VLAN的实现与配置2.3.3 VLAN的优势与应用场景【章节三、广域网技术】3.1 广域网概念与特点3.1.1 广域网定义3.1.2 广域网优势3.2 数据链路层的WAN协议3.2.1 HDLC协议3.2.2 PPP协议3.2.3 Frame Relay协议3.3 IP层的WAN协议3.3.1 IPv4的WAN协议3.3.2 IPv6的WAN协议3.3.3 VPN技术【章节四、网络安全】4.1 网络安全概述4.1.1 网络安全定义4.1.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4.2 防火墙技术4.2.1 防火墙的作用与原理4.2.2 防火墙的分类与部署4.3 入侵检测与防范4.3.1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基本原理4.3.2 入侵检测与防范的常见技术【章节五、网络性能优化】5.1 网络性能优化概述5.1.1 网络性能优化的定义5.1.2 网络性能优化的重要性5.2 流量控制与负载均衡5.2.1 流量控制的概念与原理5.2.2 负载均衡的实现与配置5.3 QoS(Quality of Service)技术5.3.1 QoS的基本原理与作用5.3.2 QoS的实施与配置【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示例代码、网络拓扑图和配置文件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学习。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Titl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sGrade: Secondary Level (Grade 9)Subje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Duration: 6 Weeks (12-15 lessons)Objectives:1.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digital world.2. Identify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3. Demonstrate knowledge of network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mponents.4.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protocols.5. Analyze network security risks and precautions.6. Apply networking concepts to troubleshoot and resolve common networking issues.Week 1: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s- Lesson 1: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 networks- Lesson 2: Basic network terminologies and definitions- Lesson 3: Classif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LAN, WAN, MAN)- Lesson 4: Comparing different network topologies (star, bus, ring)Week 2: Network Components and Protocols- Lesson 1: Understanding network architecture (client-server, peer-to-peer)- Lesson 2: Network hardware (routers, switches, modems)- Lesson 3: Network software (operating systems, network protocols)- Lesson 4: Introduction to TCP/IP protocol suiteWeek 3: Data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Models- Lesson 1: Principles of data transmission (analog vs. digital signals)- Lesson 2: Network layer models (OSI and TCP/IP)- Lesson 3: Addressing and routing in computer networks- Lesson 4: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bandwidth considerationsWeek 4: Network Security- Lesson 1: Common network security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ies- Lesson 2: Network security measures (firewalls, antivirus software)- Lesson 3: Encryption and secur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Lesson 4: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network usageWeek 5: Troubleshooting and Network Management- Lesson 1: Identifying network issues an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Lesson 2: Network diagnostic tools and techniques- Lesson 3: Network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Lesson 4: Monitoring and optimizing network performanceWeek 6: Project and Assessment- Lesson 1: Comple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a group project related to computer networks- Lesson 2: Recapitu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entire course content- Lesson 3: Final assessment to evalu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Lesson 4: Individual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learning resourcesNote: The above plan is flexible and can be modified as per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Adjustments can also be made based on the pace and progress of th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常见术语和相关技术;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和各层协议的功能;4. 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特点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2. 网络协议2.1 OSI参考模型2.2 TCP/IP协议族2.3 常见网络协议(如HTTP、FTP、SMTP等)3. 网络通信原理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 数据的传输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3.3 数据的传输单位(比特、字节、帧、数据报等)4. 网络硬件设备4.1 网络接口卡(NIC)4.2 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的功能和区别4.3 网络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5. 局域网和广域网5.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5.2 广域网的定义和特点5.3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比较6. 网络安全6.1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6.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6.3 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网络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逐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协议解析:以TCP/IP协议族为例,讲解其体系结构和各层功能,重点解析其中的IP、TCP和HTTP协议。
4. 实例演示:通过搭建简单的局域网,演示数据的传输过程和网络设备的配置,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5. 课堂练习:开展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出示相关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6. 拓展延伸: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未来网络的展望和应用。
7. 总结反思: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顾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教案标题:计算机网络课时数:2课时教案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和通信方式;3.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网络技术;4.了解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特点;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硬件组成;4.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网络通信和互联网1.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3.互联网的发展历程;4.现代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3.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实践操作:通过网络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网络操作和应用。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作用;2.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硬件组成;4.练习:布置小组讨论或个人作业,让学生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硬件组成。
第二课时:1.复习:对上一次课的要点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2.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和拓扑结构,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3.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4.讨论交流:以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分享对现代网络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案例;5.实践操作:通过网络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网络,并体验网络的应用。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情况;3.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网络操作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三章)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定义
数据通信的方式
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的计算机或设备 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的过程。
根据数据传输的方向和方式,数据通 信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 方式。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数据通信系统通常由数据源、发送设 备、传输介质、接收设备和数据宿五 个部分组成。
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
传输介质的分类
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 介质两大类,其中有线介质包括 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无 线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红
外线等。
通信设备的作用
通信设备是实现数据通信的重要 工具,包括调制解调器、网卡、
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
通信设备的选型
在选择通信设备时,需要考虑传 输速率、传输距离、网络拓扑结
特点
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网络结构复杂、通信成本 高。
常见广域网接入方式
电话线拨号接入
利用普通电话线,通过拨号方式连接 到ISP,速度较慢,已逐渐被淘汰。
DSL接入
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利用普通电话线提供高速数 据传输服务,包括ADSL、VDSL等。
调制技术的选择
在选择调制技术时,需要考虑信道的特性、传输距离、传 输速率和误码率等因素。
04 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覆盖地理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 通信延迟时间短、误码率低、通常属 于一个单位所有。
分类
按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型、环型、总线 型和树型等;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 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
FTP协议
用于文件传输,支持 上传和下载功能,可 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之 间的文件交换。
DNS协议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多场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5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协议。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3、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与幻灯片。
2、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设备。
3、教学软件:网络模拟器、网络操作系统。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
3、学生活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践、网络安全防范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举例说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示范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模拟安装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以及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对学生进行口头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课文,总结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在模拟器上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3、搜集资料,了解网络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写一篇短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3、理解TCP/IP协议栈的结构和作用。
4、能够运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故障排查。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以及网络性能与管理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包括网络节点、数据通信、协议等;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客户-服务器模型、对等网络模型等;3. 熟悉网络协议的分类与功能,包括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等;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管理,并能够分析和解决网络故障与安全问题;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与项目合作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节点及其功能1.2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1.3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客户-服务器模型2.2 对等网络模型3. 计算机网络协议3.1 传输层协议3.1.1 TCP协议3.1.2 UDP协议3.2 网络层协议3.2.1 IP协议3.2.2 路由协议4. 计算机网络性能与管理4.1 网络性能的度量与评估 4.2 网络故障排除与调试4.3 网络安全与防护5. 实践与项目合作5.1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实践5.2 网络项目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协议等内容,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深入理解。
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包括网络设置、配置和故障排除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4. 项目实施: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0学年上学期《计算机网络》教案主讲:刘晓健2010年9月教案首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中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中页信息、数据和信号数据:可定义为有意义的实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
计算机中的数据一般指具有一定含义的数值、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
数据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大类。
模拟数据:模拟数据是在某个区间内连续变化的值。
数字数据:数字数据是离散的值。
信息:信息是数据的内含,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需要通过数据表示出来。
模拟信号波型数字信号波型信号、信源、信宿信号:信号是数据的电、磁、光形式的编码。
信源:信源是指在通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送信号的设备或计算机。
信宿:信宿是指在通信的过程中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1.数据传输速率S(比特率)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it)数。
S用每秒比特数(bit/s或bps)2.信号传输速率B (波特率)指在有效带宽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波形单元数。
一个波形单元也称为一个码元。
信号传输速率也叫码元速率。
信号传输速率的单位为波特(Baud)。
3.带宽F带宽是指物理信道的频带宽度,即信道允许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单位为赫兹(Hz)。
通常所说的带宽是指有效带宽,有效带宽是指单位大小的信号通过信道时,幅度衰减至原信号的根号2分之1(即0.707)倍时,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4.信道容量C信道容量一般是指物理信道上能够传输数据的最大能力。
它表征一个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单位也用位/秒(bit/s)表示奈奎斯特(Nyquist)首先给出了无噪声情况下码元速率的极限值与信道带宽的关系:Bmax=2·F 单位(Baud)由此可推出表征信道数据传输能力的奈奎斯特公式为:Cmax=2F·log2N 单位(bps)5.误码率Pe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中被传错的概率,因此,也称为“出错率”。
设传输的二进制数据总数为N位,其中出错的位数为Ne位,则误码率表示为:Pe=Ne/N其中,N为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总数;Ne为被传错的比特数。
Pe<10-6数据的传输1.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一位一位地传送,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只要一根传输线.2.并行传输并行传输的速率高,并行传输可以一次同时传输若干比特的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信道需要用相应的若干根传输线.信道的通信方式串行数据通信又有3种不同方式:即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三种调制法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多路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码分多路复用(CDMA)和空分多路复用(SDM,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动态时分多路复用。
双绞线在局域网中常用到的双绞线是非屏蔽双绞线(UTP),它又分:3类、4类、5类、超5类、6类和7类。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
循环冗余校验CRCCRC检错方法举例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教案中页这里有两个信息在流动:纵向信息:真实的物理层传输,层与层之间是透明的;纵向信息流是物理的;横向信息:逻辑的信息在流动。
而横向信息流则是逻辑的;服务是指物理网中低层实体向高层实体提供功能性的支持,协议是指对等实体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组规则;对等层实体通过协议进行通信,完成一定的功能,从而为上层实体提供相应的服务;五、什么是面向连接服务?什么是无连接服务? 试举出生活例子?1、面向连接的服务:就是通信双方在通信时,要事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其过程有建立连接、使用连接和释放连接三个过程。
TCP协议就是一种面向连接服务的协议,电话系统是一个面向连接的模式。
2、无连接的服务:就是通信双方不需要事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而是把每个带有目的地址的包(报文分组)送到线路上,由系统选定路线进行传输。
IP、UDP协议就是一种无连接协议,邮政系统是一个无连接的模式。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优缺点:面向连接优点:实时通信/ 可靠信息流/ 信息回复确认;面向连接缺点:占用通信道;无连接优点:不占用通信信道;无连接缺点:非实时通信/ 信息流可能丢失/ 信息无回复确认;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教案中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中页掌握IEEE802LAN体系结构(局域网的技术)和参考模型?1、LAN的定义;注:LAN的访问方式有先来先服务的竞争原则和轮流服务的令牌传递原则P38。
2、LAN的拓朴结构:星形、环形、总线形;3、LAN的参考模型:其参考模型如下图,层次内容P39。
4、LAN的核心协议:LAN在以太网技术中采用的协议是:IEEE802.3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这说明在某种意义上讲,真正衡量一个网络是否是LAN,主要不是看拓朴结构,而是看是否采用了CSMA/CD协议。
5、几种以太网络的拓朴及特性。
P38理解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工作原理:1、CSMA/CD工作原理:当一台计算机要传输帧的时候,它首先监听信道(载波侦听),如果信道忙,则等待直到信道空闲再发帧。
如果存在多路访问,发生冲突,则采用二进制退避算法。
2、二进制退避算法:(1)对每个帧,当第一次发生冲突时,设置标准最大延迟为D ;(2)退避间隔取0 到D 之间一个随机延迟;(3)当帧重复发生一次冲突时,将延迟D加倍,设为2D ;(4)设置一个最大重传次数,超过这个次数,则不重传帧,并报告差错。
掌握NetWare IPX/SPX协议及与TCP/IP的对应关系NWLink、IPX与IP一样都是网络层上的协议,IPX的作用类似于IP。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教案中页掌握IP地址的相关概念1、IP包或IP数据报:信息传输到网络层时,就被分割成包,常说的分组或打包。
从而形成包交换。
2、掌握地址概念:有物理地址和IP地址:物理地址:在任何一个物理网络中,都有一个机器可以识别的地址。
这个地址的特点是:长度、格式都是物理网络的一部分。
因此,物理网络技术不同,物理地址也就不同。
IP地址(网络地址):一个长度为32位,分成4个段,能在因特网上标识一台计算机的地址。
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netID + hostID。
主要分为三类注1:一些特殊的IP地址及作用。
如全1用于网内广播地址;全0表示本网络;127.x.x.x回送地址。
正因为如此,所以所有类型的主机数都减2。
注2:Ipv6采用长度为128位的IP地址,分8个段,用十六进制表示,之间用“:”分开,如:C8E0:DEBA:35EA:6401:56AF:EEA8:FF98:AA90例:把IP地址CA67E144转换成十进制形式。
解:十六进制C22F1588的十进制IP地址为:202.103.225.68;它属于C类地址;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首页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教案中页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1.网络操作系统的定义网络操作系统,就是能利用局域网低层提供的数据传输功能,为高层网络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管理服务,以及其他网络服务功能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
单机操作系统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简便有效的访问本机资源的手段。
合理地组织系统工作流程,能够有效地管理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WWW服务概述●什么是Web服务器●WWW服务的运行机制Web服务器也称为WWW(World Wide Web)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Web文件保存空间,并负责传送和管理Web文件和支持各种Web程序的服务器。
Web服务器的功能:●为Web文件提供存放空间。
●允许因特网用户访问Web文件。
●提供对Web程序的支持。
●架设Web服务器让用户通过HTTP协议来访问自己架设的网站。
●Web服务是实现信息发布、资料查询等多项应用的基本平台。
WWW服务的运行机制1 浏览器确定并分析超链所指页面的URL2浏览器向DNS请求解析的IP地址3DNS解析出服务器的IP地址是162.95.129.124 浏览器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在162.95.129.12的80端口)5 浏览器发出取文件命令:GET /Protocols/HTTP-NG/index.html6 服务器给出响应,将index.html发给浏览器7 释放TCP连接8 浏览器解释并显示文件index.html内容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