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动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商贸人才1722018年11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31.17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①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吕贵鑫 薛丽红 李晓宁摘 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流程来看,招生、培养和就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招生作为入口环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就业是衡量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对自身学业成果检验的出口,而出入口的衔接就是学生在校的培养过程。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行业、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如何理顺三者之间关系,让其紧密配合,是众多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思索和研究的问题。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众多高职院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部门划分明确,工作各自为政。

通常学校设立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人才培养由教务处负责。

因此,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是完全分开的,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由两个领导分管,各自为政,协调沟通困难。

这种现象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 招生就业 培养 联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a)-172-021 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与培养工作现状纵观高职院校的近几十年发展历程,无论从办学规模、人才输送、服务社会还是改革创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招生、培养和就业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愈发明显。

1.1 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增大,招生制度单一从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数据来看,考生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已经度过了寒冬期,但随着各大院校、教育机构对于高职高专批次目标生源的竞抢,高职院校的有效生源反降不增。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基 金 项 目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No.20100809)。
作 者 简 介 :万庆生(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招 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管理。
冷门的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然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年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几年后 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急需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而 当年的热门专业可能成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夕阳专 业”。因此,当前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动态 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3 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相分离 目前, 高校内部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处于条块分 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 机构设置的主要形式为:成立招生就业处,其下设招生办 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分别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人才培养由教务处负责。因此,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是完 全分开的,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由两个领导分管,各自为 政、协调沟通困难。教务部门只负责按各专业的教学大纲 和教学计划实施培养,很少考虑和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 就业能力。招生与就业机构虽然处于同一个部门,但是却 由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相互之间的参与和融合程度低, 招生办公室关注如何按招生计划将新生招进来,而很少考 虑招生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的 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如何将更多的毕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ollege enrollment, culture, employment, this
paper builds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linkage model an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专业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专业为例

224大众商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显著加大。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0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比2020届的874万人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可见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高校来说,要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事关广大毕业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另一方面,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

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毕业生情况精准分析(一)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全国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对我校来说也同样存在。

就近两年人数对比来看,2020届毕业生5250人,师范类毕业生992人;2021届毕业生5620人,师范类毕业生1192人,呈逐年递增。

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年,找工作难,想找个好工作更难。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岗位的选择(1)对于师范类毕业生来说,绝大多数同学的第一意向岗位选择是公办院校教师。

首先,他们会参加各省、市、区、县的招教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其次,私立院校的教师岗位或者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或咨询岗位;最后,一些与教师、学校无关的其他岗位。

其中后两类岗位变数最大、稳定性最差,学生往往会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考试,以寻求更好的岗位。

(2)少部分师范类毕业生由于了解到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毕业后也不想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只能另寻其他喜欢的工作。

(3)少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尝试过教师岗位工作后,发现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方面不适合岗位要求,不能胜任,主动放弃,会寻找其他合适的岗位。

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分析决策机制研究

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分析决策机制研究

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分析决策机制研究作者:马继汉,贲春雨,赵亮,潘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7期马继汉,贲春雨,赵亮,潘飞(吉林省教育考试院,吉林长春130033)摘要:大数据时代为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模式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适应当前的现代化要求。

通过建立数据库,设计相关的内容,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现有的迎新报到系统、计划编制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拓展其相关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招生—培养—就业分析决策处理机制。

关键词:招生;培养;就业;高校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40-02一、引言在大数据时代,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的联合改革。

一些学者对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王茂涛把社会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将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概述为四个“三”的一体化工程,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谢爱军、王慧等提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新途径探索方向上需要把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合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内在规律并应用在办学实践中,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空间再拓展。

黄兆信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

虽然相关论述为数不少,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基于联动机制的分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仍属空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模式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论文就是在分析大数据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在分析了招生、培养、就业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出系统内容,并最终完成该系统的研发和调试工作。

12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实施方案

12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实施方案

湖南信息学院关于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实施方案为了加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招生生源质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院拟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目的通过联动机制的建立,提高我校各专业的生源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化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凸显我校的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对口就业率与优质就业率。

二、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组织与领导1.成立联动机制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建立联动机制,学校成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院长牵头,招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学生处、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

下设办公室,挂靠校企合作办,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职责负责每年招生专业计划的制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制订学校申报专业与停招专业具体名单,协调处理招生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等项事务处理。

三、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具体措施1、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内部联动机制立内部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教师等各个层面。

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2.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推动外部联动机的建立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深度介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

学校要根据各专业培养方向,坚守原有行业性办学的优势,与行业共同建立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吸纳行业或企业参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特色教材、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工作。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 - 培养 - 就业的联动机制,是指学校在招生的同时,充分
考虑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实现毕业生良好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招生环节,学校要认真分析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确保招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避免
供需失衡。

在培养环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和
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和就业能力。

在就业环节,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
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就
业指导机制,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

通过招生 - 培养 - 就业的联动机制,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并成功地推动了毕
业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探析

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探析

156虹虹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探析高 立(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7)【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教育与职业、剖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产教融合不足、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建设等共性难题,该文从夯实制度建设、发挥行业优势、强化服务质量、针对性辅导、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行机制。【关键词】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生涯教育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建设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及特色是面向职业和就业市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面对就业市场新形势、学生新诉求,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需要以就业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融入教学就业指导全过程、精细化指导保障就业服务有效性,同时通过科学指导和数字化就业系统的建设,形成合力后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建设的策略2.1 制度建设筑基础,压实“责任关”2.1.1研判形势,做好制度保障 

为了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培育和完善的就业工作秩序,要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谋划。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从组织领导、就业指导、就业质量等维度的将就业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绩效考核并明确考核标准,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就业工作有抓手。2.1.2多级联动推进,狠抓工作落实

形成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就业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毕业班级辅导员、毕业生个人、毕业生家庭六级联动机制。召开“就业工作启动会”“就业工作推进会”“就业统计工作会”等专项工作会议,整体分析布置学校就业工作,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就业管理部门与二级学院每月定期就毕业生信息统

谈高职“教学—实习—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

谈高职“教学—实习—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
j { i- -- : :- ‘
中图 分 类 号 :G7 0 1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7 0 (0 0 6 o 0一 O 09 6 0 2 1 )O 一 o 1 3
随 着 我 国高 等 教 育 体 制 改革 的深 化 和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普 及化 的进 程 加快 ,大学 教 育覆 盖 面 大 幅扩 大 ,高校
口 刘柏 霞 ,张春旭
( 阳大学职 业技术 学院 ,辽 宁 沈 阳 1 0 1 ) 沈 10 6

要 : 高职 教 育教 学 、 实 习 及 就 业 面 临 诸 多 问 题 , 高 职 教 育 “ 学 一 实 习一 就 业 ” 联 动 机 制 构 建 是 高职 院 校 教
解 决毕 业生就 业难 的 关键 ,实践教 学 又是 高职 院校教 学工作 的一 个 重要 环节 ,是培 养 学生理 论联 系实
收稿 日期 :2 1_14 0 O _D —2 0_ 作者简介 :刘柏霞 (9 9 ,女 ,辽 宁沈 阳人 ,院长 、教授。 1 5 一) 基金项 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 0  ̄2 0 0 8 0 9年度科研规划立项 课题
高 职 教 育 的 经 济 功 能 和 社 会 功 能 都 较 弱 ,产业 及 行 良性 互 动 、互 利共 生 的运行 机制 。
4 高 职 教 育 教 学 、 实 习 与 就 业 工 作 脱 节 、
职 教育 提供 新 的发 展思 路 ,解 决 各高 职 院校 发 展 中的瓶 颈 按 计 划经 济体 制 的模式 运作 ,如 盲 目招 生 ,专业设 置 急 功
问题 ,促 进 就 业 工 作 良 『 环 。 生循


高 职 教 育 “ 学 一 实 习一 就 业 ” 联 动 机 制 构 建 的 调 研 和 科 学 预 测 。 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动机制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迫使各高校成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最全面的信息和最优质的服务。

但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各高校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职能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4-0074-02
根据多年从事学生工作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就业工作纵向、横向互动不足等问题,重要的是尽早建立教学、就业、招生、地方人才市场四方的联动机制,在前期工作中建立及时、准确并具有指导性的预警机制,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良性的多方主体互动循环。

一、现阶段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竞争加剧,促使各个高校开始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及信息网,通过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学习就业政策法规、组织就业招聘、安排社会实践等事务,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和情感互动的纽带,逐步解决个体局限性和市场盲目性之间的矛盾。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大学中有专门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其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就业指导机构及人员给予资金上的投入和保障,要保障工作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工作,以配合个别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陈旧、实效性差
如今各高校虽然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缺乏服务意识和系统性、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高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选择课堂授课,形式单一且内容陈旧,很难达到就业指导预期的理想效果。

(三)就业指导工作纵向互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链条性、整体性的工作。

只有招生、教学、就业这个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三者的最大合力。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将就业工作孤立起来进行。

例如,高校的专业设置主动权不够,学生在不同专业间的选择空间很小;教学培养大纲中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反映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练不配套,对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反映严重滞后。

(四)就业指导工作横向互动不足
虽然国家提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指导思想,但事实上市场、政府、高校还是各自
为政,缺少深层次的合作洽谈和工作联系。

例如,在就业过程中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失真问题;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自身为毕业生提供供需见面的信息和场地,许多专门研究职业发展的民间职业中介机构虽具备专业的知识、掌握全面的信息,但又无法介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等。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理念
工作理念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支柱,是活动项目的方向指南,是机构职能的分配依据。

高校将“让学生准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作为整个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理念,是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的。

加强以通才教育为平台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建立健全“以市场为需求导向、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二)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职能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能单一,就业指导和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在“让学生准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工作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建立全程化、多维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当前我们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大多数时候都在等待用人单位向我们发布就业信息,我们再将这些信息发布给学生,致使信息在多次周转后的失真与失效。

因此,以网站、短信平台等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系统的就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平台是当前就业工作的关键。

2.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同学主要是掌握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二年级同学主要是通过测试、观察、交流等方式认识自我;三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并通过实习亲身实践
与感受;四年级主要是求职技巧、面谈、社交、礼仪、服饰、撰写简历和求职信等方面的就业辅导。

通过就业辅导课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引导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3.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要有实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依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

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兴趣转移和职业选择迷茫等问题,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分析,职业倾向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策划求职方向等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4.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实践项目。

作为专业指导的就业实践项目,可根据不同阶段安排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实践锻炼项目;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实践项目;结合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实践项目发展就业技能和获得工作经验。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联动机制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包括多方主体在内的复杂系统,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地方人才市场、教学、招生等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为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加强纵向、横向联系,集聚多方力量,
发挥最大效力。

1.建立横向互动机制——地方政府、人才市场、高校机构。

高校急需转变观念,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加强横向联系。

作为毕业生的消费者以及就业导向的调控者,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对就业指导工作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友资源,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优势更为明显。

2.建立纵向互动机制——招生、教学、就业。

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关键在于加快招生、培养与就业三者联动的改革步伐。

根据如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的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鼓励专业方向以学习兴趣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一所高校教学改革、生源质量、校风建设、人才培养的综合反映。

就业工作如要深入细致、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就必须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这种“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良性循环,也就是以学生全面建设促招生,以毕业生的高素质促招生,以过硬的教师队伍、过硬的教学质量、创新的就业指导体系促招生的就业工作指导思路。

[参考文献]
[1]冯建力,宁焰.就业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斌,张桂萍.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系统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06.
[3]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4]冷青锋.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
[5]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