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学习笔记之一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3篇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3篇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3篇《曾国藩家训》中,分别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

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1最近浅读了一下曾国藩家训,发现的一些这个平凡的人如何做成如此多的不平凡的事情的原因。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晚清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

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

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

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

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有谁能望其项背?这种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2世人都知道做事之前要立志,立志是成事的根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能坚持走下去的却很少。

立志不光是青少年的志向,也是作为人生各个时期、不同年龄段的主导方向。

前一段时间看了百家讲坛郦波教授讲的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曾国藩家书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修身篇1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身领悟,探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

知道一句话的道理,每天按照实行,这是力行的事。

2格物功夫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理;诚意功夫严谨:日课册子,一天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句话思考,都会记录下来。

3进德: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

4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不是认识事物难,认识了去实行更难。

5长傲、多言是弊病。

6富家子弟多娇,贵家子弟多傲。

7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就会颓废,太刚就会折断。

8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

9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劝学篇1四时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

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

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治家篇1家庭和睦,福泽自然就会产生。

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出的话,弟弟没有不奉行的;弟弟有请求,哥哥没有不答应的,充满和气而家道不兴旺的,从来没有见过。

相反而不败的,也没有见过。

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3四弟的诗又有进步,只是诗的立意不太高远,声调不是很响亮。

立意要高,一定得提高一个层次。

4空说没有好处,一定要多作诗,多临帖,才能谈出体会。

比如有人要进京城,却在家中坐着一步不走,空口说进京的旅程,又有什么益处?就算你说的津津有味,又有谁会相信呢?5弟弟不喜欢打扫卫生,这是败家的表现,以后一定要细心打扫,就算是一张纸一根线,就是竹头木屑,也要打扫干净,要给后辈树立榜样。

第一代人如果疏忽懒散,第二代就会骄奢淫逸,那么就会渐渐出现白天睡觉,晚上打牌,吃鸦片烟这些坏事。

6治家方略:早、扫、考、宝。

a早,早起床。

b扫,洒扫房屋庭院。

c考,祭祀祖先。

d宝,同亲戚邻居经常往来,贺喜吊丧,询问疾苦,救助困难。

曾国藩家训内容

曾国藩家训内容

曾国藩家训内容
- 勤字功夫:曾国藩认为,那些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

他提倡早起和有恒心,认为只要肯立志,人人都可以做到。

- 读书志向:读书人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如果能够发奋自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读书。

- 自立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够站稳脚跟,同时也要知道他人也要站稳脚跟,这就是所谓的自立。

- 人生思考:曾国藩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一生只是其中的一瞬间。

古人的书籍和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的目光所能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世间万物变化多端,美好的名声和成就也各不相同,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家庭教育: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祖父留下了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他要求兄弟子侄们要牢记这八个字,并将其作为家庭的传统。

- 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的修身养性之道。

这些家训体现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和为人处世的重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

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

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养不教,父之过”。

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1这一年多段时间在学习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包括百家讲坛以及对应的两本书),感受颇深,已经学习了好几遍,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觉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尤其是当遇到挫折、迷茫时,或回头检视刚刚过去的那段以自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光时,体悟就更深了!在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知道”是无效的,而借以指导自己实现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来越深时,感觉到抉择时心中的坚定时,以及越来越强的目标感,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读书不在多,即使花5年时间读完这两本书,只要能将其思想精华融入我的价值观中,也是值得的。

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这篇文章即是在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第34章《定见》时的读书笔记与感悟。

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书中原书,为了句子通顺,没有注明。

一、遇事当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遇事当有定见,不可被事态简单左右1、遇事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这是基本前提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主见的人,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①怕担责任既然“怕”,且最终没有担责任,说明自己主动将责任推脱掉了。

既然没有负责任,那就不会收获“积累”!付出了与他人一样多的时间,却没有收获,那就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不去主动担责任?说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否则,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躲!②没有见解当某件事情由自己负责时,就会想尽办法去搞定,逼着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资源,梳理解决思路,怎么会没有“见解”?因此,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目标,才导致了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③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信心,即没有风险把控能力其实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是有一点“见解”的,但就是怕失败了,遭埋怨,即怕担责任。

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其实就是缺乏风险把控能力。

“风险评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测,更不是“算卦”,只不过是预测“后果”而已,在推演过程中,遇到障碍走不动时,补上相应的缺就是了!怎么会评估不出风险呢?只不过是在遇到障碍时,没有动力去补而已!为什么没有动力,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没有主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曾国潘家训读书笔记摘抄

曾国潘家训读书笔记摘抄

曾国潘家训读书笔记摘抄曾国潘,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家训,尤其是关于读书的教诲,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以下是从曾国潘家训中摘抄的读书笔记,以供参考:读书是修身立命之本。

曾国潘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德行和智慧。

他强调,读书应当以修身为首要目的,通过学习圣贤之言,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读书要持之以恒。

曾国潘提倡读书要有耐心和毅力,不可半途而废。

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逐渐积累知识,形成深厚的学问。

读书要广博而精深。

曾国潘主张读书应当广泛涉猎,不局限于一门一科,同时也要深入钻研,力求精通。

他强调,只有广博与精深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

读书要结合实践。

曾国潘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应当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鼓励人们在读书的同时,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理论知识。

读书要勤于思考。

曾国潘强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思考来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

他提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读书要有选择。

曾国潘认为,书籍浩如烟海,不可能一一阅读,因此要有选择地读书。

他建议,要选择那些有益于修身养性、增长知识的书籍来读,避免浪费时间在无益的读物上。

读书要注重方法。

曾国潘提倡读书要讲究方法,比如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同时也要注意记忆和理解的结合。

他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知识。

读书要培养兴趣。

曾国潘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鼓励人们在读书时,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兴趣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读书要注重修养。

曾国潘强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养性。

他提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情操,使之与学问相得益彰。

以上摘抄的曾国潘家训读书笔记,体现了他对读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的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曾国藩家训要点

曾国藩家训要点

曾国藩家训要点上部一、谁来拯救笨小孩1.自我教育;2.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做到反省反思与学习,并记在日记里,写在家信里,用于家庭教育;3.信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

二、无一日不读书1.读书只为两事,一为进德(树立人生信仰),二为修业(有特长,有专业);2.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要细心研读,持之以恒,并做札记;3.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读书的种子);4.人的气质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5.读书方法:一要读经典,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三要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6.不可一日不读书。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1.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2.做官的根本——穷(清廉);3.曾国藩为什么这么看重“穷”字?一穷是保身之道(官场上),二穷是善身之道(远离钱权交易),三和人生信仰有关(标准儒生,崇尚仁爱忠恕、礼义廉耻);他曾说过:不要钱,不怕死;4.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1.节欲、节劳、节饮食;2.戒多言、戒怒、戒忮求(嫉妒贪婪);3.倭仁建议曾国藩:一记日记,二要敬(存敬畏之心),要慎独;4.唐鉴送给曾国藩一个字:静;5.具体方法:一养成静坐的习惯,二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五、最败人的两个字1.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懒:无所事事;惰:做无聊的事);2.曾国藩用人,看重“诚”——正社会之楷模;3.曾国藩的成就大部分取决于勤;4.早起好处:学习的时间多了;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5.勤在个人——养生、养品,勤在家庭——万事兴,勤在团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风气;六、小家里的大智慧1.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2.齐家是修身与治国的桥梁和纽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3.曾国藩的家庭观: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和以治家(孝悌、贵兄弟和睦、良好的家庭氛围);勤以持家(家庭成员要勤、家长要带头勤——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早起、扫地、祭祀、维持一团和气);4.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曾纪泽。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1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

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

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

”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

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

曾国藩就奏请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

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

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训》学习笔记
戒多言。

即不纠缠,少争论。

先晓事,后做事。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赵烈文)忍辱负重,让利于人。

忍是小境界,让是大智慧。

退让是小境界,进让是大智慧。

共赢才是大智慧。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扬善是激励机制,是核心,利于个人进步;规过是防范机制,是基础,利于社会安定。

(规过:规劝过错。


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即多化解,少拒绝。

上场当念下场时。

1、让功于人。

即有难先自当,有功别人享。

2、裁军。

3、劝弟辞官。

4、曾(国藩)左(宗棠)不和。

即两人演戏给慈禧看。

5、写曾国藩家书。

即自明心志,效仿唐朝郭子仪开府明志。

6、认真工作。

《挺经》——刚的智慧。

临事之刚,即挺身入局。

自胜之刚即克制自己、超越自己。

克傲之刚;克含惰(任性)之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