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合集下载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是对曾国藩褒贬不一的真实体现。

毛泽东曾说过:“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其所作所为,其思想学术无不对我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郦波教授从不同的层面对曾国藩的知人用人、居官之道、勤俭持家、治学论道、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知人用人郦波教授讲到“用人必先知人”,通过曾国藩三顾彭玉麟,终于请的彭玉麟出山。

而曾国藩在用人观识人观方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在“用人四部曲”中,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

一是广收,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二是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

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

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四是严绝。

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

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

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

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像王增是。

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

总之,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

二、居官之道郦波教授谈到曾国藩的居官之道,也赞叹不已。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讲到:“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

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1这一年多段时间在学习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包括百家讲坛以及对应的两本书),感受颇深,已经学习了好几遍,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觉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尤其是当遇到挫折、迷茫时,或回头检视刚刚过去的那段以自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光时,体悟就更深了!在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知道”是无效的,而借以指导自己实现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来越深时,感觉到抉择时心中的坚定时,以及越来越强的目标感,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读书不在多,即使花5年时间读完这两本书,只要能将其思想精华融入我的价值观中,也是值得的。

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这篇文章即是在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第34章《定见》时的读书笔记与感悟。

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书中原书,为了句子通顺,没有注明。

一、遇事当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遇事当有定见,不可被事态简单左右1、遇事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这是基本前提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主见的人,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①怕担责任既然“怕”,且最终没有担责任,说明自己主动将责任推脱掉了。

既然没有负责任,那就不会收获“积累”!付出了与他人一样多的时间,却没有收获,那就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不去主动担责任?说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否则,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躲!②没有见解当某件事情由自己负责时,就会想尽办法去搞定,逼着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资源,梳理解决思路,怎么会没有“见解”?因此,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目标,才导致了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③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信心,即没有风险把控能力其实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是有一点“见解”的,但就是怕失败了,遭埋怨,即怕担责任。

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其实就是缺乏风险把控能力。

“风险评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测,更不是“算卦”,只不过是预测“后果”而已,在推演过程中,遇到障碍走不动时,补上相应的缺就是了!怎么会评估不出风险呢?只不过是在遇到障碍时,没有动力去补而已!为什么没有动力,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没有主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的家训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家庭教育经典。

他的家训主要强调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郦波对曾国藩家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对个人品质和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曾国藩的家训注重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中,诚实守信更是企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氛围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其次,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勤奋学习。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曾国藩的家训对于培养人们的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认为,勤奋学习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也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尽责尽职是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责任,也是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只有尽责尽职,才能保障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曾国藩的家训将家庭和睦作为目标,提醒人们要关心家人、互助互爱,共同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家庭和睦的构建以及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鼓励人们学习曾国藩的家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全)》读后感

《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全)》读后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

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自我观之,曾国藩家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仅仅观看教育片是不足以深入其中的,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方面的更多产品。

郦波老师首先用上部前八集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自立自达。

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

“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

而曾国藩的自立自达还着重于人的品性的六大方面。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兴名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当今时代的道德楷模,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让青年群体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以此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标签:曾国藩家训;大学生;道德素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

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

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训——上部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最后一位大儒。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蒋介石——圣经、曾国藩家训靖港之战——过令旗者斩。

自杀。

塔齐布大胜太平军(湘潭大捷)。

天津教案——时任直隶总督。

王三----天津天主教堂教民。

对峙情绪失控。

国际政治事件。

当时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不愿意与洋人对峙,处理了犯案的民众。

弥留之际,他也后悔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天津教案。

(跟大儿子曾纪泽说,面对洋人,一定要不卑不亢——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从沙俄手里谈回了新疆伊犁)自我教育——正是因为有这样反思和反省、自我教育,才有这样的华丽转身。

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天资愚钝,所以才彻夜读书,弥补不足。

在家书里反思最多的,便是自己气量狭小(老师撑伞)。

彻底地反思、反省,以至于后来,心胸越来越豁达。

正是因为有这种反思和反省,才能有华丽的转身。

——梁启超2. 无一日不读书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进德(以图无忝所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修业(以图自卫其身)——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曾爷爷,纨绔子弟,培养曾麟书。

——耕读传家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曾国藩曾纪泽:考完一次之后便去研究西学。

曾纪鸿:研读数学——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中国第一部电学著作。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时间、实践检验的思想智慧);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做札记3.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 撑起两根穷骨头做官以守穷为本穷是保身之道;穷是善身之道:给9岁的曾纪泽写信:做君子(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给曾纪芬一条绸缎裤子“一品宰相”——只吃眼前菜。

一食千金,吾目不忍睹,口不忍食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4 他有说到做不到的时候吗?节欲节劳节饮食色欲浮夸戒多言戒戒唐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倭仁:1.记日记:.人最容易原谅的人是自己(错事容易忘)-真正有勇气的人是敢于面对自己;2.要敬、要慎独做法:1.静坐;2.临事淡泊守志(能甘淡薄便有几分真学问)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学创始者)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能有成就5. 最败人的两个字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无一日不读书——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最近,喜欢上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近百年来尽管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毛泽东主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

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

尤其他的读书之道,对今天的我们仍可为指导、借鉴。

曾国藩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读书坚持了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

以至于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

他还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第一,要读经典;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这话真是掷地有声。

我认为,就算只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想想自己,每天的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书,放在床头,放在了书桌前,放在沙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篇(一)谁来拯救笨小孩·2011-4-20视频地址:shtml(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

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

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

当时名人中他最笨。

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

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

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

他也认同太笨了。

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

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

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

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

老师来迎接。

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

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

汪老师哭笑不得。

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

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

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

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

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

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

火烧靖港。

一下子水师乱了套。

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

这些新兵全往后跑。

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

他斩了一个。

大家愣了。

还接着跑。

他够不着斩了。

气得无可奈何。

手下都急了,叫他跑。

把他拖上战船。

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

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

手下人不敢说话。

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

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

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

乃移居城南妙高峰。

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

”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

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

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

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

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

消息传来,他不死了。

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

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

对质时,情绪失控了。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

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

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

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

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

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

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

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首先是自我教育。

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

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

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

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

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

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

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

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

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要不卑不亢。

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

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

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

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

更难得了。

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

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

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

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

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

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

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

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

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2011-4-21视频地址:“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

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

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

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

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

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

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

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

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

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

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

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

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

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

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

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

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

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

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

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

奔着东南去了。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

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

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

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

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

这不是小数目。

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

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

游山玩水,花完了。

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

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

左眼瞎了。

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

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

有钱就喜欢买书。

二十三史,非常喜欢。

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

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到家门口,后悔了。

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