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

合集下载

论曾国藩诗文中的道家境界

论曾国藩诗文中的道家境界
l. 学彳2 年3 ;- I1 第期 ;◆ j 2 o
论 曾 国 藩 诗 文 中 的 道 家 境 界
彭 昊 , 晓林 刘
摘 要 :晚清军政界 和文坛的重要 人物曾国藩在全 面接 受儒 家文 学传统 的 同时 , 也深 受道 家思 想
的影响 , 在诗 文和 书法创作 中崇尚雄奇瑰伟的境界 , 现 出道 家气象, 表 体现 了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曾国藩 ; 诗文 ; 家境界 ; 道 雄奇瑰伟
家 书信札 中 , 国藩 频频抱 憾 于军务 政务太 繁忙 , 曾 没有 能 在诗 歌 、 古文 和 书法 三个 方 面 留下 更多 成 果, 没有 时间 和精力将 多 年 的理 论心 得付 之于创 作实 践 , 别是 在 古 文理论 上 已经独 得机 杼 , 特 可惜 不 能
一 一
发 之为文 , 可见 他对 自己艺术 上 的修 养 和创作水 平 , 颇 为 自负 的 。 目前 能见到 的 《 是 曾国藩 全集 》,
中 图 分 类 号 :1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4— 3 7 2 1 ) 3— 10— 5 2 72 10 7 8 (0 2 0 0 5 0
民国时期 , 胡适 在《 五十 年来 的中 国文学》 文 中认为 曾国藩 乃 “ 一 桐城古 文 的 中兴 大将 ” 周作 人 在 ,
书法 创作 成就 :
世; 起复再 出, 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 , 毫无牵恋。 自 念贫窭无知 , 官至一品 , 寿逾五十, 薄 有浮名 , 秉兵权 , 窃万分 , 兼 忝 夫复 何 憾 !惟 古 文与 诗 , 者 用 力颇 深 , 索颇苦 , 未 能介 然 二 探 而
用之 , 辟康 庄 。古 文尤确 有依 据 , 独 若遽 先朝 露 , 则寸心 所得 , 成 广 陵之 散 。 作 字用 功最 浅 , 遂 而近年 亦略 有入 处 。三者一 无所 成 , 不无耿耿 。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读曾国藩有感[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

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关键词] 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是非功过清朝末年,列强侵略,社会动乱,百姓暴乱,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历史运行的巨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一个新兴的时代呼之欲出.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出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点上就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是风光无限。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物。

“满清重臣”,“中兴名臣”,这些便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若左宗棠是“焊将”、李鸿章是“名臣”、那么曾国藩便是“圣相”!一个“圣”字,道尽了他一生的荣耀。

他之于大清便是半个江山,应该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他的时代。

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曾国藩生于1811年,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

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

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他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曾国藩成功之道之启示(新)

曾国藩成功之道之启示(新)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 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 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 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 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 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 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 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 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五是读史 ——廿三 史每日十页,虽 有事亦不间断。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六是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 偶谈一则,分为德行 门、学问门、经济门、 艺术门。写日记,须 端楷,凡日间过恶 (身过、心过、口过) 皆需一一记出。 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 些错误。
三、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 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 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 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 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 ,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 ,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 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 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

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

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

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

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

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

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

试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角度解读赏析《曾国藩家书——谕纪鸿》

试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角度解读赏析《曾国藩家书——谕纪鸿》

试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角度解读赏析《曾国藩家书——谕纪鸿》一、艺术特色对于古今文学家所做的文章,曾国藩以“珠圆玉润”四个字进行了总结,并且要求儿子在做文章时也要谨守这四个字。

这其实体现了曾国藩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又将这四个字总结为一个“圆”字。

曾国藩列举了文学史上的一众文学家,认为他们的文章都“语圆而藻丽”。

就连一向被认为“力趋险奥,不求圆适”的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韩愈这四个人,仔细读他们的文章,也会发现都有一个“圆”字。

那么曾国藩强调的这个“圆”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圆”指的就是文章中语句的通顺、音调的和谐,这样的文章往往朗朗上口,易于朗读与背诵。

这与他在之前的信中所写到的“声调铿锵”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体现出他对文章声调的重视。

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因为我们今天接触的文章都是西方化的现代文,声调并不是重要的因素。

而对于古文来说,声调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章必须朗朗上口,让人读起来铿锵有力,才算得上是好文章。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今流传很广的古文名篇,哪一篇不是声调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呢?当然,声调只是做文章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必须重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章的立意当然更不能忽视。

在写作现代文时,虽然可能无法像古文一样做到声调铿锵,但语句通顺,可读性强往往也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

二、思想内涵这是《曾国藩家书》中最受家长、老师们欣赏的一封,也是最值得与孩子分享的一封。

它不仅仅是一名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嘱托,在封建时代里更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思想。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一句,如同当头一棒,点醒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成的不是龙,是读书明理的君子。

古代学子读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当大官,“今幸得一举登科,荣宗耀祖”说的正是这个现象。

事实上,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读书学习,也充满了“功利心”。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非打即骂,强迫孩子上兴趣班,一定要让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这是正确的吗?曾氏家训反对的就是这种功利心:世人都望子成龙,我却望子成君子,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一个勤俭自持的君子,一个不骄奢倦怠的君子。

曾国藩日记白话文-定义说明解析

曾国藩日记白话文-定义说明解析

曾国藩日记白话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曾国藩日记之白话文:见证史上风云变幻导语:曾国藩(1811年-1872年),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日记成为了研究他个人和清代历史的宝贵资源。

本文将通过白话文的方式解读曾国藩的日记,以展示其深刻的思想和见证历史的力量。

一、曾国藩的日记:历史见证者曾国藩的日记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对于研究他个人和清代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通过他的日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心路历程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坚强和坚持。

二、白话文解读曾国藩的思想1. 忧国忧民的思想曾国藩的日记中充满着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忧虑。

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耕经济。

他也关注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他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与他为政的初衷紧密相连,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思想。

2. 战略布局的智慧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军事思考和战略布局。

他在处理西北边疆问题时,提出了别致的“藩防”策略,以巩固边疆并有效对抗外敌。

他对于军事战略的深入思考和勇敢实践,成为了后来军事家们的借鉴。

3. 面对困境的坚持与努力曾国藩的一生并不平坦,他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

然而,他并不屈服于困境,不断努力学习、思考和行动,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对于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反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机遇与努力的重要性。

三、曾国藩日记的历史意义曾国藩的日记作为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清朝晚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迁。

它不仅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考和心路历程,也为我们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风云人物和大时代的细节。

结语:曾国藩的日记无疑是解读他个人和清代历史的珍贵资源。

通过以白话文方式来解读,我们更能深入理解曾国藩的思想和其对历史的见证力量。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读者更加了解曾国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并对他的日记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示例2: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文袆,号抱厦,江苏常州府溧阳县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9 2008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08

28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9-0028-03

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 翔 云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曾国藩权倾朝野,留下了显赫的丰功伟业。时人对曾国藩研究专著多达六百余部,但都偏重史学,而无人对其文学特色作系统研究。研究其非凡的文学成就,赋予他明清八大家之一的光荣称号。曾国藩开创了湘乡派,中兴并拓大了桐城文派。 关键词:曾国藩;文学研究;湘乡派;桐城派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舞台上,曾国藩(1811—1872)权倾朝野,作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要务,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烽火,使有清一代两百年间汉族士人权势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曾氏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批牍、读书录,共计一千五百万字之巨,这是研究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学极其重要的文献。 满清王朝汉族知识分子最大的权贵曾国藩,以政治家兼文学家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对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自青少年时代立志以治古文为业,由“好桐城古文”到“由姚先生启之”,最终成为桐城派代表殿军式作家,并且开创了桐城派分支流派湘乡派。他的文章在清代堪称一流,以致时人称他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在咸丰、道光、同治年间、“一时为文者,几无不出于曾氏之门”[1](P95)这说明曾国藩在文学

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透视学界现状,弥补研究空缺 因镇压太平天国,推行和戎外交,曾国藩被人们痛斥与不齿。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范文澜出版《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对其作了全盘否定,为解放后曾国藩研究或评价定了基调。中国从1957年反右到文革结束,二十年间政治运动迭起,在唯阶级成份论弥漫的时代氛围下,相当长的时期里,只要提到曾国藩,无不冠以“卖国贼”、“刽子手”称号。曾国藩研究基本是个禁地,少有学者去触动这块禁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的展开,人们固有的观念很快被解放出来,逐渐有学者重新审视曾国藩,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曾国藩研究日益活跃。最先主张采取分析态度,既反对全盘否定,也不同意全部肯定的,是冬青在1983年《山西师大学报》第1期发表的《曾

国藩的一生》;接着邓云生1988年在《求索》第1期发表《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辨》;许山河1989年在《湘潭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曾国藩是爱国者》;沈嘉荣1990年在《史学月刊》发表《曾国藩“卖国罪案”新探》。至今有关曾国藩评价依然是争论的热点,王俯民的专著《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于2000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有学者在曾国藩研究领域把研究视野从史学开始向文学过渡。姜锋1989年在《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略论曾国藩其人》表明自己的三个观点:其一,曾国藩“镇压太天平国无可原宥”;其二,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功过参半”;其三,应当肯定曾国藩的文学地位,不能“以人废言”,这是因为曾国藩在古文、诗词、文学评论方面,都下过功夫,“在晚清文坛上有一定声誉和地位”。 1995年11月18日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双峰县(原湘乡县)永丰镇举行,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包括台湾)的专家学者及韩国的专家100余人出席这次盛会,并向大会提交150余篇学术论文,50余篇在大会上宣读,主要就七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外交;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为何不取清而代之;曾国藩的整体评价等。由此可见,学者们基本上从历史学角度去评判曾国藩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其中有少数文章就曾氏文学思想和作品作了初步的探讨,如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论曾国藩的学术观审美观及其与桐城派的关系》,龙建春《曾国藩诗论发微》等。不足之处,重文学理论而轻文学实践,对曾国藩古文研究,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评估,对湘乡派,对宋诗派运动的探讨,尚付阙如,需要学人进行开创性研究。

收稿日期:2008-04-14

DOI:10.15907/j.cnki.23-1450.2008.09.010 29

在图书市场上,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多达六七百部之多,有力昭示着“曾国藩热”已成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其传记作品最多,主要着眼于史学考察。唐陵《中兴名臣曾国藩》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时代与影响、人才与政绩、洋务与外交、理学与经世、伦理与家教去作文章。朱东安《曾国藩传》200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按年代顺序写作:跻身大曹(1811—1852)、创建湘军(1853—1854)、坐困江西(1854—1857)、决战安庆(1858—1861)、攻陷天京(1862—1864)、剿捻失败(1865—1867)、忧郁而死(1868—1872)。萧一山《曾国藩传》主要从横断面:治礼、为学、议政、练军去构架专著。此外,还有王安定《曾国藩传》,重庆出版社,1989年;何贻让《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43年;刘学慧《曾国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等。 曾国藩家书研究可谓高潮迭起,蔚为壮观,出版市场随处可见。1986年岳麓书社《曾国藩教子书:读书·作文·做人》;1990年钟叔河《曾国藩与弟书: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曾光炎《曾国藩嘉言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史林、仲红《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岳麓书社连出二部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曾氏三代家书》。此类书面向社会大众,可视为通俗读物,主要着眼于一代权贵成功教子的角度,作为人们家庭教育的借鉴,无一本书从文学角度去考察。 曾国藩幕府研究也常有著作问世。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1985年版;姜穆《曾国藩的幕僚群》,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史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刘建强《晚清四大幕府丛书——曾国藩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幕府研究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去演绎中国近代历史风云,没有涉及曾国藩文学研究。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谈曾国藩的专著也有一些,如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欧阳斌《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等。 有关曾国藩的各类出版物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可检索出数百种。但多是通俗或媚俗的读物,如《曾国藩厚黑学》、《曾国藩权谋人生》、《曾国藩反败手腕》、《曾国藩治人攻心之道》、《曾国藩人生变术》等等。其中有些纯粹是迎合市场需要,连作者真名都不敢署。这是对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的歪曲化、庸俗化甚至是滑稽化。曾国藩的著作在古籍中是畅销书,受众面极广,因此确实需要一批严肃的学术成果,客观真实地研究和评析曾国藩思想,这对准确理解曾国藩,不无积极意义。 从1981年起,桐城派研究逐渐受到学人重视,漆绪邦、王凯符选注的《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王镇远的《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方奇的《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杨怀志,江小角的《桐城派名家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周中明的《桐城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杨怀志,潘忠荣的《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领袖人物,以上桐城派研究专著理所当然地论及了曾氏文学方面的学术问题。众所周知,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前后历时二百余年,作家有一千二百多人,曾氏作为其中的一员,历时不过四十年,故而桐城派研究的专著只是极少部分篇幅论及曾国藩文学,缺乏系统、全面、整体的研究,需要学者更深入地研讨。 从以上曾国藩研究状况我们得知,偏重史学研究,有关曾氏评价已达到顶峰,呈现研究的高原地带,短时期内学人难以有新的突破。迄今为止,在六七百部书籍中,尚无《曾国藩文学研究》专著,无人对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发掘与探讨,笔者该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曾国藩研究空缺之处。 二、研究文学成就,改变传统观念 在世人的眼中,曾国藩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少有人认可曾氏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坛领袖人物。这是一种偏见,从六七百部有关曾氏的书籍内容中可以印证这一点。 美国纽约《北美日报》发表长篇社论说:“出版一套《曾国藩全集》看似小事,实际上它是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区的标志,也表明中国的文艺政策确定比过去大为开放了。因为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想象之事,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 [2](P7月1日版)千余万字的煌煌巨著,可以突现曾

国藩杰出的文学与政治才干。 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家书《谕纪泽纪鸿》中,曾国藩说:“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戌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贪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3](P662)曾国

藩军政要务之余,潜心“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单单曾氏诗文集达四十八万字之多,故而在他仙逝前后,其文学成就颇受世人注目。 早在民国时期,徐一士在《国闻周报》第33期发表《曾胡谈荟》中认为:“国藩文章诚有绝诣,不仅为有清一代之大文学家,亦千古有数之大文学家也。”胡适《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一文中,认为曾国藩是“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文自成在《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发表《曾国藩诗初探》认为:“曾国藩是一位诗学家”。万陆在《江淮论坛》发表《曾国藩与湘乡派》,认为曾国藩是“文学家”。赖力行在《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上发表《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一文中,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