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数据对比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 466亿元 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1953 30.3% 1954 9.4% 1955 5.6% 1956 16.5% 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 1958 32.2% 1959 19.5% 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 1966 17.3%1967 -9.6% 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 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案例2023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案例2023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案例1. 前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数据和案例,探讨中国经济的变革过程,并理解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
2. 经济改革的起点1978年,中国启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这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些措施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3. 经济发展的数据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约15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超过14万亿美元。
这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总额也大幅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特定行业的案例研究4.1 制造业中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中国的电子产品、汽车和家电等行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4.2 服务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服务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旅游业在中国国内外都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中国旅游,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5. 持续改革和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依靠过去的改革成果,也需要持续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也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故事。
通过深入和广泛的改革措施,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不平衡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恩格尔系数变化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恩格尔系数变化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家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这意味着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在减小,可支配的其他收入比重在增加,居民有了进行更高层次消费的条件,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更优化,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逐渐由贫困向小康过渡,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甚至向富裕过渡。
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到现在,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很低到44.6%,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从94%变化到99.5%,初中入学率从20%到98%,高中入学率从不到10%到66%。
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
从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极大地发展,基本扫除了强壮年文盲,人力资源开发处于中等发达国家较好水平。
高等教育在2002年毛入学率为15%,与1978年相比,新增了近11倍,其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研究生119.5万,新增119.5万。
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端技术知识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这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等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了我国的人才结构。
人们有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得到了充实。
三.城市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即城市人口比重占20%至50%。
改革之前,特别是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即从1959年的18.41%下降到1978年的17.92%。
从1979年开始中国城市人口比重才逐渐提高。
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以0.93个百分点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调研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如果从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历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年的254元提高到2005年的10493元,增长40.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7年的73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5元,增长43.6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末的8.6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141051亿元。
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5年的5434元。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建国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农村居民则高于60%;200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为36.7%,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为45.5%。
2005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彩色电视机84台;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每百户城镇居民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农民每百户拥有电话机58.3部,移动电话50.2部。
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
2005年,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33.1%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5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365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收入差距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7%,特别是2003 年以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然而在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却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1978~2007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来看都出现了分化的状态,二者的差距逐渐拉大。
据最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从细分行业来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最低行业是畜牧业(10803元),二者之比为15.93∶1,比2005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7.78∶1扩大了8倍。
我国目前的高收入行业中,除了极少数是依靠技术、管理、创新、对市场的适应和把握等形成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凭借对政策、资源、审批等的高度集权和垄断形成的,甚至个别,是通过将生产、经营、市场、监管、执法、处罚等于一体形成的,如烟草行业。
所以,在中国,垄断是造就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并将这种差距不断推向新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980年,普通中国人的年购买力相当于525美元,现在的数字在5000至6000美元之间。
同一时期内,每名中国工人的生产力由美国工人的3%提高至19%。
近5年来,美国经济仅增长了5%,而中国经济增长了70%。
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70265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14911元;最高为最低的4.7倍;比1998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2.35∶1扩大了2.35倍。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一、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2010年到2022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2010年的1132.26亿元到2022年的51304.00亿元,扩大了近45倍。
回顾29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132.26亿元上升至202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3483.3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51304.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
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2022年以来,在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相对数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降的过程是1979年至1995年,财政收入的相对数从28.4%降至10.7%,其间有过两次跳跃式的下降,一次是1979年至1982年,财政收入相对数从28.4%下降至22.9%,降幅达5.5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85年至1988年,从22.4%跌至15.8%,降幅为6.6个百分点。
升的过程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今一直呈单边上升态势,相对数从1995年的10.7%升至2003年的18.6%。
,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平稳。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1985 13.5%1986 8.8%1987 11.6%1988 11.3%1989 4.1%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1995 10.5%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2004 10.1%2005 10.4%2006 11.6%2007 13%2008 9%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466亿元1950 23.4%1951 19%1952 18.3 (73.8%比49年)1953 30.3%1954 9.4%1955 5.6%1956 16.5%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8 32.2%1959 19.5%1960 5.4%1961 -31.0%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1964 17.6%1965 20.4% (55.04%比62年)1966 17.3%1967 -9.6%1968 -4.2%1969 23.8%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1971 12.2%1972 4.5%1973 9.2%1974 1.4%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1976 1.7%1977 10.7%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前后数据对比
指数 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2年 1978年 1997年
1953-1978年 1978-1997
年
人口与就业
人口 (万人)
年底总人口 57482 96259 123626 2.0 1.3
市镇人口 7163 17245 36989 3.4 4.1
乡村人口 50319 79014 86637 1.8 0.5
就业 (万人)
经济活动人口 21106 40682 70580 2.6 2.9
从业人员数 20729 40152 69600 2.6 2.9
第一产业 17317 28318 34730 1.9 1.1
第二产业 1531 6945 16495 6.0 4.7
第三产业 1881 4890 18375 3.7 7.2
职工人数 1603 9499 14668 7.1 2.3
宏观经济
国民核算(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679.0 3624.1 74772.4 6.1 9.8
第一产业 342.9 1018.4 13968.8 2.1 5.0
第二产业 141.8 1745.2 36770.3 11.0 11.9
#工业 119.8 1607.0 31752.3 11.5 12.0
建筑业 22.0 138.2 5018.0 7.2 10.8
第三产业 194.3 860.5 24033.3 5.5 10.6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
业
29.0 172.8 4525.5 7.5 10.1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80.3 265.5 6281.5 4.3 9.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19 379 6079 4.0 8.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基本建设 43.56 500.99 9917.0 9.8 17.0
更新改造 *1.15 167.73 3921.9 22.1 18.0
财政(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 183.7 1132.26 7407.99 7.2 10.4
国家财政支出 176.0 1122.09 9233.56 7.4 11.7
能源生产与消费(万吨标准
煤)
*5192 62770 131989 10.5 4.0
能源生产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5411 57144 142000 9.9 4.9
产业
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量(亿元) 461.0 1397.0 24557.7 2.7 6.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
粮食 16392 30477 49417.1 2.4 2.6
棉花 130.4 216.7 460.3 2.0 4.0
油料 419.3 521.8 2157.4 0.8 7.8
水产品 167.0 465.5 3602.0 4.0 11.4
工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 349 4237 113733 11.4 14.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布(亿米) 38.3 110.3 248.8 4.2 4.4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 37 439 2733 10.0 10.1
糖(万吨) 45 227 703 6.4 6.1
原煤(亿吨) 0.66 6.18 13.73 9.0 4.3
原油(万吨) 44 10405 16074 23.4 2.3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73 2566 11356 14.7 8.1
钢(万吨) 135 3178 10894 12.9 6.7
成品钢材(万吨) 106 2208 9979 12.4 8.3
水泥(万吨) 286 6524 51174 12.8 11.5
交通运输
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2.29 4.86 5.76 2.9 0.9
公路里程(万公里) 12.67 89.02 122.64 7.8 1.7
货运量(万吨) 31516 248946 1275802 8.3 9.0
铁路 13217 110119 169734 8.5 2.3
公路 13158 85182 976536 7.4 13.7
水运 5141 43292 113406 8.5 5.2
客运量(万人) 24518 253993 1325364 9.4 9.1
铁路 16352 81491 92578 6.4 0.7
公路 4559 149229 1204583 14.4 11.6
水运 3605 23042 22573 7.4 £0.1
邮电通信业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1.64 11.65 1773.29 7.8 23.1
函件(亿件) 8.09 28.35 68.55 4.9 4.8
报刊期发数(万份) 1363 11250 21875 8.5 3.6
电话机拥有量(万部) 38.98 368.82 10111.1 9.0 19.0
国内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
元)
262.7 1264.9 27298.9 5.4 9.6
对外经济贸易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9.4 206.4 3250.6 9.5 15.6
进口额 11.2 108.9 1423.6 9.1 14.5
出口额 8.2 97.5 1827.0 10.0 16.7
教育、文化
教育
专任教师数(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2.7 20.6 40.5 8.1 3.6
中等学校 13.0 328.1 418.6 13.2 1.3
小学 143.5 522.6 579.4 5.1 0.5
在校学生数(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 19.1 85.6 317.4 5.9 7.1
中等学校 314.5 6637.2 6995.2 12.4 0.3
小学 5110.0 14624.0 13995.4 4.1 -0.2
文化
出版数量
图书(亿册、张) 7.9 37.7 73.1 6.2 3.5
杂志(亿册) 2.0 7.6 24.4 5.3 6.3
报纸(亿份) 16.1 127.8 186.5 8.3 2.0
生活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 80 184 2936 2.3 7.3
农村居民 65 138 1930 1.8 7.2
城镇居民 154 405 6048 3.0 6.2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8.6 210.6 46279.8 13.1 32.8
职工工资总额(亿元) 68.3 568.9 9405.3 8.5 15.9
职工平均工资(元) 445 615 6470 1.2 4.2
卫生
医院、卫生院(个) 3540 64421 67911 11.8 0.3
医生(万人) 42.5 103.3 198.5 3.5 3.5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张) 16.0 185.6 290.3 9.9 2.4
注:带*的为1953年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54-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