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一)古代埃及1.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尼罗河的影响: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兴起: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

强盛: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衰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 古埃及的文明成果金字塔:它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的建造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体现了古埃及人在建筑、数学、天文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象形文字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两河流域1. 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

2.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许多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它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等。

3.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笔画形状像楔子,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种,其中现代人的特征出现在晚期智人时期)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3、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血缘关系)1、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特点:母系——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特点:父系——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社会占主导地位。

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3、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它们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发源于河流)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4、印度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国王处于第二等级。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②被统治阶级: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印度人);(2)特点:等级森严★★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1--12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提纲(1--12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2.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3.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4.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5.经历的时代: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6.强盛: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7.被侵略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8.科学文化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1.用途:国王法老的陵墓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2.法老的权力:(1)政治: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2)宗教: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

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仗责打大臣。

3.王权的衰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范围:“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一、古白族文化的特点与贡献古白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明之一。

在古白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仰仗稻作农业。

通过高度发展的农业,古白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

此外,古白族还以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建筑工程而闻名于世。

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

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相借鉴、交流思想、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三、中西方文明的对比中西方文明有许多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文明在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二章: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一、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地主农奴关系、君主专制、宗族礼法等。

封建社会的演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阶级与社会变迁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如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同时,社会变迁也反过来影响着不同社会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新变局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与政治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殖民势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抗与斗争。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迎来了新的变局,开始进行尝试性的政治改革。

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困境近代中国国力的衰落引发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希望通过近代化来摆脱不断的国家危机。

但是,在列强的压力和内外斗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化进程遇到了诸多困境。

第四章: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一、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迈向了崛起的道路。

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晚清中国的纷争和变局1.甲午战争: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与日本发生的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

2.戊戌变法:介绍了戊戌变法的目的、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3.辛亥革命: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第二单元:民主革命的兴起1.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

2.五四运动: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早期活动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第三单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文化的解放与进步: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人物。

3.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发展和主要活动。

第四单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中国红军长征:介绍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建设与急需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急需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

第五单元:抗日战争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1.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胜利: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2.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特点: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新中国的建立: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和主要内容。

3.高饶事件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介绍了高饶事件的发生背景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

第七单元: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镇压与开放的初期1.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镇压: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错误,以及文革的镇压和结束。

九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古代世界1、古代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

这些文明古国因此得以繁荣发展。

2、古代文明的成就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建筑、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古巴比伦人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古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火药等。

这些成就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古代文明的特点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重视宗教和信仰,强调等级制度,重视农业和手工业,以及重视军事和战争。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4、古代文明的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明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社会动荡、外来入侵等多种因素所致。

例如,古埃及被罗马帝国征服,古巴比伦被波斯帝国灭亡,古印度被雅利安人入侵等。

这些事件都导致了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消失。

二、第二单元中世纪欧洲1、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非常复杂。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贵族们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农民则成为他们的附庸。

同时,教会基督教会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很大的权力和财富。

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社会的等级森严和贫富分化。

2、中世纪欧洲的科技发展尽管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相对落后,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成就。

例如,欧洲人发明了钟表和眼镜等物品,这些发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欧洲人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点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会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强调信仰、仁慈和同情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此外,中世纪欧洲的文化还表现出一种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

4、中世纪欧洲的衰落与文艺复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欧洲逐渐衰落。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亚非文明。

1. 古埃及文明。

-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文明成果。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它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体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数学水平。

例如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 太阳历: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了太阳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后来的罗马历法以及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这种历法。

2.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 地理位置: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 文明成果。

-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的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 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内容:法典条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方面。

- 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3. 古代印度文明。

- 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 文明成果。

- 种姓制度。

- 内容: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还有“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 影响: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它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 佛教。

- 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 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忍耐顺从。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进行论述。

1.1 农业的发展与特点在南宋时期,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南宋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日益发达。

南方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如太湖、西湖等地,使得农田灌溉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木耒、水车等,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2 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南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首先,由于交通的便利,商品流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水路交通发达,交易频繁。

其次,南宋时期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织造业和陶瓷业。

诸如临安、杭州等地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手工业工坊纷纷兴起,给南宋的经济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

1.3 金钱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金钱经济逐渐取代了以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形态。

人们普遍使用铜钱进行交易,金钱经济成为当时南宋社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一现象又影响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特点南宋时期,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

下面将具体介绍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其特点。

2.1 设置行省制度南宋时期,首次开始设置行省制度,即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行省,以便于地方政权的管理。

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得地方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对于统一南宋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官僚主义的倾向南宋时期,官僚主义的倾向日益加强。

南宋时期官员选拔晋升的主要标准是科举制度,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得南宋政权的官僚主义特点更加突出。

这种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为南宋政权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同样带来了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

2.3 统一的货币制度建立为了方便税收和商业发展,南宋政权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南宋时期的货币制度以铜钱为主,使得南宋的经济交流更加便捷。

三、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南宋时期,文化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将从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
“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完全形成的人”:
种人和黑种人。

③人种差异的原因: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是古猿演化成人的决定因素。

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起源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南方古猿即属此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正确认识人种的差异:人种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种的差异只是体现在人的体貌特征上,如肤色、发型、眼型、鼻型、身材等,与人的体质和智力发展无关。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2.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的基本特征:①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②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③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①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血统以父系计算;②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的进步,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大于妇女。

氏族制度及氏族产生的作用:①氏族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

②氏族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比较:相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点:①母系氏族时期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时期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③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后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知识;使人类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从迁徙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生活;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分工。

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虽然原始社会的社会成员是建立在平等、无剥削、无压迫、平均分配产品的社会关系上的,但它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状态下,为维护人类的生存而必须采取的一种社会形态。

它是与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奴隶的集体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

从历史发展来看,奴隶社会时期不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原始社会,而且还创造了原始社会所没有的令世人瞩目的文化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