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泄泻(TCD:BNP110),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2.有中医特色疗法适应证,无其它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患者。

一、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口疮(TCD编码:BRK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性溃疡(ICD-10编码:K12.002)。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ICD-10编码:K12.0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陈谦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胃火炽盛证心脾积热证脾虚湿热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协作组制定的“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2.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氏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沉、免疫功能、口腔黏膜病理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胃火炽盛证:清胃降火,通腑泄热。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一、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我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便秘病(便秘)临床常见证候:(1)肠道湿热证(2)肠道气滞证(3)脾气虚证(4)津亏血少证(5)脾肾两虚证(6)肝脾不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及我科全国名老中医隗继武临床经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0的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7.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8.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入院必查项目:(1)血: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住院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甲状腺功能、感染系列、肿瘤标记物等。

63 脾胃科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63 脾胃科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住院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TCD 编码:BNP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6)》。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12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热毒炽盛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便常规+潜血、大便培养、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腹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片、肿瘤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粪便钙卫蛋白、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CT 、腹部MRI,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凝血全套、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分析病情、确立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跟踪评估治疗效果,中医临床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24个专业和104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

专业一:消化内科1. 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穴位按摩等辅助方法,调整胃肠功能。

2. 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清热解毒、护胃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配合针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

3. 胃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治疗,同时辅以针灸和中药外治等方法,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专业二:呼吸内科1. 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重视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等方法,缓解炎症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临床路径结合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改善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专业三:内分泌科1.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以调节气血、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等方法,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下症):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

专业四:外科1. 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外治、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促进骨骼愈合和缓解疼痛。

2. 慢性脊柱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中药调理、针灸和理疗等方法,减轻脊柱疾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业五:泌尿科1. 慢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调节肾脏功能,减轻肾炎症状。

2. 肾结石:中医临床路径通过草药治疗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帮助患者排出结石,缓解尿路疼痛。

专业六:心血管科1. 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缓解心绞痛症状。

2. 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以草药治疗和针灸调理为主,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控制血压水平。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推动中医临床质量管理,促进中医临床研究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药具有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等特点,因此在制定临床路径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辨证论治,避免“一刀切”式的治疗方式,保证患者能够得到个性化、精准的治疗。

其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依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使临床路径更加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更加贴近患者的需求。

此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重视多学科的协作与交流。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需要中医医师、西医医师、护士、药师等多学科的协作。

因此,在制定临床路径时,需要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提高诊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最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推动中医临床质量管理,促进中医临床研究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行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增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有病医药花费,减少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断方案及卫生部拟订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联合我院实质,制定本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提升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断行为,不停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民众供给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整体目标经过 1 年时间,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断方案和卫生部拟订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联合我院实质,确立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累积经验和实践依照,对已公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美,使之可以更好地推行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行(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责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系统: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医务科2、临床路径指导评论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3、临床路径实行小组(1 )针灸推拿科:组长:成员: .(2)内一科:组长:成员:(3)外一科:组长:成员:(4)妇产科:组长:成员:(5)内三科:组长:成员:工作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1)拟订临床路径实行方案并组织实行。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立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监察工作进展状况,实行临床路径的效益评论。

(6)按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2、指导评论小组职责:(1)对临床路径的实行进行技术指导;(2)制定临床路径的评论指标和评论程序;(3)对临床路径的实行过程和成效进行评论和剖析;(4)依据评论剖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8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 T 或M 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辨证取穴。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 编码:BNP020;ICD-10 编码:K30 02)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4-8 周实际治疗时间: 天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疗方案”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 T 或M 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 编码:BNP020;ICD-10 编码:K30 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2.疾病分期(1)活动期:Sutherland DAI>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

案”和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大便培养(3)C 反应蛋白(CRP)(4)血沉(ESR)(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6)腹部超声(7)心电图(8)胸部X线片(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10)肿瘤标志物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M RI,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2.外治法(1)中药灌肠治疗(2)直肠栓剂疗法(3)中药外敷治疗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