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的演变
《中国钱币的演变》课件

中国钱币的演变。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商代货币形态和特征,西周货币的 发展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类。
商代货币的形态和特征
青铜贝壳
最早的货币形态之一,代表商代海贸的繁荣。
方孔铜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方便使用和携带。
贝币
以贝壳制成的钱币,源于贝壳在商贸中的重要地位。
西周货币的发展和演变
圆孔铜钱
西周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方 便穿线使用。
铜鼔钱
萌芽于西周,后期大量流通, 成为重要的通用货币。
金银币
随着发展,贵重金属开始用于 货币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类
1
铁铲钱
距今约2500年前,用于民间交易。
圆形钱币
2
各国均有铸造,方便流通与使用。
3
角钱、车轮钱
多与礼仪和权力有关的特殊形状钱币。
铸造与其他国家不同形状的银钱,用于对外 贸易。
五代十国和北宋货币的特点
白银钱
五代十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的 白银质量钱币。
官铜钱和地方钱
方孔金币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铸造的钱币, 流通范围有所不同。
北宋时期的特殊形态金币,有 存储和纪念价值。
南宋时期货币的变化和发展
1
红牌金钱
后南宋时期首次发行的金制平面钱币。
2
弃用大铜钱
南宋末年废除大铜钱制度,开始使用小平钱。
3
写字铁钱
根据特定地域的需求,铸造有汉字或方格字样的铁钱。
元代货币的发展和特点
1 纸币普及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纸币使用最广泛的时期。
2 银元出现
元朝开始流通的银质钱币,成为公认的市场交易媒介。
3 方孔钱废止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刀布园贝时期:这是铜铸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货币经济尚未确立,铜铸币也处于滥觞阶段。
按其形制可分为刀币、布币、园钱和贝币(蚁鼻钱)四大类。
2.半两钱时期:从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秦始皇统一货币,将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类型统一为秦国的方穿圆形的半两钱,确立了古钱的外型基础。
3.五铢钱时期: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七百余年。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形制上,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
4.开元通宝时期: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从此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铜元时期:铜元的发行最早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虽然首先进行了币制的整顿,但并未真
正实现统一化,除中央政府制造的“大清铜币”和“大清铁币”外,在地方政府时期还有二十多个省份分别制造发行了带有本省简称的铜元。
此外,中国货币发展史中还有许多值得提及的点。
例如,夏商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使得珠玉谷帛贝类等价物
出现;秦始皇统一币制改革,黄金铜钱并行;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裂,币制混乱;宋代以铜铁钱为主,和纸币、银锭混合流通;元代禁用铜钱,推行纸币;明代纸币贬值,银本位确立;清代前期银两制,白银为主,铜钱为辅;辛亥革命后纸币繁杂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古代货币

第二部分
货币——贝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 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 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 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商 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在商代的时候,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天然的贝供不应求,于是 出现了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 贝币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还 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改为 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 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 用钞或钱。明代所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 字,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 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 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 用机器制钱。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 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 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 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 演变。
流行于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 室等地。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而战国时 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
刀币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 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其形取象于北 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 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 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 铸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 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 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古代钱币材质的演变

古代钱币材质的演变
古代钱币的材质演变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然物品到金属货币,再到后来的纸币的过程。
以下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相关材质:
1. 贝币: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是贝币,使用海贝或淡水贝壳作为交易媒介。
这种货币形式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
2. 铜币: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商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这是模仿贝壳形状制成的铜质货币。
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更为规范的铜质货币,如布币和刀币。
3. 铁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的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开始被用作货币材料。
铁币相较于铜币更便宜,但也更重,携带不便。
4. 金银币:金银自古以来就因其稀有、美观和耐久性而被珍视。
战国时期,金银开始被用来制作货币,特别是在贵族和皇室之间。
5. 合金币:秦汉时期,为了提高货币的耐磨性和美观度,开始使用铜与其他金属(如铅、锡)合金铸造钱币。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了半两钱(秦半两)。
6. 纸币:北宋时期,由于铜币的重量和运输成本较高,
加之铜材短缺,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即交子和会子。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纸币时代。
7. 其他材质:除了上述金属外,古代还有使用玉石、金箔、皮革等材质制作的货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或作为礼仪用途。
总的来说,古代钱币材质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从简单的自然物品到复杂的金属合金,再到轻便的纸币,每一次变革都是对效率和实用性追求的结果。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主要阶段概述:1.自然货币时期:最早的钱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奴隶社会,以贝壳(如贝币)、布帛等充当交易媒介,这是中国最早的实物货币。
2.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商朝晚期出现了铜贝,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形态,但还处于称量交换阶段,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标准。
西周时期,开始铸造青铜材质的“布”、“刀”、“圜钱”等形态各异的金属货币,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逐渐过渡到形制化的铸币阶段。
3.标准化铸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币,其中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和齐国的刀币、赵国的铲币(布币)等流通较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铸币走向了规范化和标准化。
4.通宝元宝时期:汉武帝时期,铸行五铢钱,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货币制度。
唐朝时,“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启了新的纪元,其后的“乾元重宝”和“淳化元宝”等都是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货币体系,确立了以“文”为单位的计价方式,并影响了此后千年的中国货币形态。
5.纸币与银锭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发行,随后又有会子、关子等相继出现。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同时,明朝政府也发行了大明宝钞等纸币,而清朝则广泛使用银两和制钱。
6.近代变革:近代以后,受西方货币制度影响,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先后进行了货币改革,银元和法币相继出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变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先民们在货币制度上的智慧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银币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
903年)七月,清政府拟
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
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 制造,保留南洋(江南)、 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 厂。
民国货币
民国期间货币主要有银元、法币、金圆 券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票
券等,日伪区主要有华兴券、中储券等。
除了这些,还有众多的外国货币。此时的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史
1、新石器晚期到夏:天然 贝币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 人造贝币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铸币, 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
4、秦:统一货币,通行半 两钱
5、汉朝:“五铢钱”
6、唐朝:“开元通宝” (唐高祖)
7、北宋:铜、铁、金、银 各色货币并行;出现最早 的纸币——交子
金圆券
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
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 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 日开始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党发动内战,消耗了巨量 财富,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 和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 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1948年 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 剧贬值。
货币多种多样,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反
映了整个时代的动荡。
袁大头
袁大头: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 当时,为了巩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
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毅然
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是年(民国3年, 即1914年),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 于是大量收购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 广州、南京等分厂按规格、重量等铸造袁世 凯头像银币,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大清 银币”等银币,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
8、元朝:纸币为主要货币
9、明朝:明初推行钞法, 禁用金银、铜钱;明中后 期,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10、清朝:流通白银
龙洋
张之洞督,于十三年奏准 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每枚 重库 平七钱二分,币面镌有龙形, 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龙洋。 右图为“龙洋”
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
头”机制银币
法币
1935年11月 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 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 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 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 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
由中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
府即取得白银约计三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