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简史第9章 顺时应变——中国近、现代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

中外建筑简史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棚屋,到今天的摩天大楼,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不断变化。
无论是中外,建筑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和历史,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中外建筑的简史,探索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中华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内涵。
最早的建筑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防城。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古代的城邦文化,而城墙、宫殿、祭坛等建筑成为了都市文明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充满着庄重与气势,例如故宫、长安城等。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建筑风格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与发扬,宋代时期则更加注重建筑的精美与细致,大量运用了石材与花鸟图案装饰。
元代的建筑师则更加迷恋色彩,如著名的颐和园使人物色彩鲜艳,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而西方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帕台农神庙为代表,充满了对称与平衡之美。
希腊柱式的设计在后来的建筑风格中广泛传承。
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建筑在罗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罗马建筑追求的是庞大、壮丽与气势,如斗兽场、万神殿等。
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庄重,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念对于建筑的影响日深。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以其建筑奇思妙想和雄伟壮观的作品著名。
在中外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材料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古代中华的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木结构的庙宇与宫殿近乎天然,凸显了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中广泛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这些材料使建筑具有更高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钢铁与玻璃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强大和开放,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全新可能性。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纽约的帝国大厦都是使用钢铁结构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受到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与科技、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第二节 秦代的建筑 1、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 一政制,统一军队;筑长城,造宫殿,修驰道,建陵墓;焚书坑儒。
2、西周时期建筑成就: a、出现了标准的四合院型制 b、纵向的多进院落 c、建筑功能等级划分——出现“门堂寝”制度 d、出现了瓦 e、木构架柱网初步形成 f、完善的排水设施 G、出现了斗拱——铜器已有柱头坐斗形象 实例:陕西岐山凤雏西周遗址——西周早期宗庙建筑
四合院的出现
实例:陕西凤雏村西周遗址 这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
汉初,耕牛与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当时为发展农业已下令保护耕牛,“盗马者罪死,盗 牛者加”。
商业发展,富商很多,并有“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与日本、朝 鲜有贸易往来;建立了丝绸之路,通达乌兹别克、阿富汗、伊朗,并转往大秦国(古罗马 帝国);东南亚各国,(越南、缅甸、马来、印度)有水陆前往,与“身毒”国(印度)有陆 路往来。
3.建筑的含义与象征
● 由社会变化引起的三个方面的演变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层次上的什么类型的建筑占了主导地位。它 反映社会的变化最敏锐。历史上各种成熟了的建筑的时代风格都付丽与一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建筑 类型。列如:罗马式的代表是修道院教堂,哥特式的代表是城市主教堂,巴洛克主要是17世纪意 大利天主教堂的风格,洛可可主要是18世纪法国贵族的客厅风格,而古典主义则以17世纪法国大 型宫殿为代表。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外建筑简史解读

图14 图15 图16
2.7、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 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著 名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图17)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也有 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典型实例还有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克 托弗.雷恩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图18)以及德国班贝格郊区的维森海里跟教堂。
图6
图7
此时还产生了最著名的三大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 式、科林斯柱式。
2.3、古罗马建筑
版图跨越欧亚非三洲的古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最强大时期是1-3世纪。同时,也 是其建筑最繁荣的时期。古罗马建筑的代表有:斗兽场(图8)、万神庙(图 9) 、卡拉卡拉浴场(图10) 、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
建筑美学
-中外建筑基础知识
---中外建筑简史
034410329 杜福明
概要
一、史前时代建筑
二、外国西方古代建筑
2.1、古埃及建筑 2.2、古希腊建筑 2.3、古罗马建筑 2.4、拜占庭建筑 2.5、哥特式建筑 2.6、文艺复兴建筑 2.7、巴洛克建筑 2.8、洛可可建筑
五、近现代建筑
5.1、古典复兴建筑 5.2、浪漫主义建筑 5.3、折中主义建筑 5.4、现代主义建筑
六、后现代建筑
6.1、后现代主义 6.2、高科技派
一、史前时代建筑
史前时代早期人类的遮蔽所主要是洞穴,著名的法国拉斯 考克斯岩画(图1)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画(图2)。
图1
图8 图9 图10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所著的《建筑十书》是流传 下来最早的建筑学著作。
中外建筑史-近代

中外建筑史——中国近代史部分101南京路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答:20世纪初期P307答: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话角度来看,归纳为: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工矿专业城市P335答:汇丰银行104近代中国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厂房是?P346答:1931年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间P363答: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P376答:吕彦直107上海沙逊大厦的建筑特点?P336答: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
平面呈A字形,一部分作为沙逊洋行办公之用,一部分开设旅店。
P382答: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
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造型构件和装饰细节。
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P382答: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造,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摆脱框架式立面构图,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添加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组合,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结合。
外观呈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P386答:1925年,“装饰艺术”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举行,欧美各国开始流行装饰是一种向国际是过度的形式。
特点:体形简洁明快,阶梯形体块组合,流线型圆弧转角,横竖线条,几何图案浮雕P304答:1、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军阀混乱局面,城市近代化和建筑近代化获得发展2、军阀混战和革命高涨形势下,军阀,地主,买卖向上海,天津,北京转移,进行商业活动,投资房产3、20世纪30年代,资本注意经济危机,吸引华侨国内投资,沿海地区资金充足,投资房产4、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展开行政,文化,居住建筑5、1931年“九一八”东北等地(沈阳、哈尔滨、鞍山、牡丹江)进行城市规划,频繁建筑活动6、20世纪20年代后,建筑留学生增多,中国建筑师队伍扩大。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一、简介本文档为中外建筑史复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外建筑史的系统性复和了解。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化和历史。
通过研究中外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和特点,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中国建筑史概述1. 建筑概念的形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使用简单的木、土和石材建造居所和墓葬。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
2. 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殷商时期的宗庙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秦汉时期的宫殿和陵墓建筑、唐宋时期的寺庙和园林建筑、明清时期的宫殿和民居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与自然融合,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对称与平衡,富有象征意义。
三、西方建筑史概述1. 古希腊与罗马建筑古希腊与罗马建筑是西方建筑的起源,它们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建筑以柱廊和三段式为特征,强调对称与比例。
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标志性的拱形和穹顶结构,为后来的欧洲建筑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主要是指欧洲的教堂和城堡建筑。
这些建筑注重宗教意义和军事防御,采用了尖拱、尖顶等特征,体现了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回归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理念,强调比例、对称和和谐。
巴洛克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戏剧性效果,使用了丰富的曲线和装饰。
4.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风格,它强调功能性、简约和材料的使用。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设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成吉思汗陵:蒙古族传统实行秘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 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建于1955年,是一座衣冠冢。主体是由三个蒙 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 ④北京电报大厦:建于长安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栋自行设计施工的中 央通信枢纽工程。建筑面积约20 000平方米,设计师为林乐义、张兆平等。
(2)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 建筑类型大大丰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全,新建筑材 料的生产能力有显著发展,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也有较大提高,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 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3)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欧美各国进入战争后恢复时期,现代主义建筑普遍活跃,发展很 快。国内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向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但是由于处于战争环境之中,现代建筑的实践机会很少,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停滞期。
(3)政治因素与建筑作品:1950年以后的建筑作品,几
乎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窗口的新风:整个自律时期的大部分建筑都无法摆
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有些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多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和外贸工程中。
①杭州笕桥机场候机楼
②杭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1)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①北京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一座位于中国北京西山风景区香山公园内的四 星级酒店,饭店的建筑和园林由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主持设计。 ②上海金茂大厦: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1999年4月建成。
“
现近 代代 建建
顺 时 应
9
筑筑
变
的的
时时
代代 中
特特
国
征征
近
及及 代代 表表 作作 品品
、 现 代 建 筑
”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 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 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转型的步伐,酝酿着近代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
③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人民 大会堂西侧,设计师为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
近代中国的建筑思潮十分复杂,这段时期呈现的建筑风貌,可以说是既有“万国博览会”的共时 性聚合,也有“近现代搭接”的历时性浓缩。近代中国的建筑思潮错综复杂,主要有洋式建筑、 传统复兴和现代建筑三种类型。
(1)自律时期的建筑特征(1949—1978) 1949年到1952年是经济恢复的阶段,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设 计方针,影响长达半个世纪。 1953年到1958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也是复兴与探索的阶段。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以大屋顶为代表的折中主义建筑形式受到了批判。
礼
适
象
衣
土
乐
宜
天
钵
木
谐
多
法
递
相
和
样
地
传
生
—— —— —— —— ——
中
中
中
中
中
国
国
国
国
国
古
古
古
古
古
代
代
代
代
代
宫
民
城
建
建
殿
居
市
筑
筑
、
规
的
的
坛
划
时
主
庙
代
要
与
特
特
陵
征
征
墓
顺
匠
文
隐
时
艺
心
逸
应
精
画
入
变
微
境
世
—— —— —— ——
中
中
中
中
国
国
国
国
近
古
古
古
、
代
代
代
现
木
园
宗
代
构
林
教
建
建
与建筑筑来自风筑做
景
法
——
1 2
③厦门大学建南楼群:厦门大学建南楼群是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聘请工程师按自己想法建成的。 ④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为国庆工程,由于经济困难缓建于1962年。是由戴念慈先生在清华大学 设计小组方案上调整并组织完成的。 ⑤全国政协礼堂:全国政协礼堂自1954年开始筹建,1956年竣工,设计者为赵冬日和姚丽生。建筑 设计中去掉坡屋顶,但在细部完全采用中国化的设计方法,属于装饰主义的传统技法。
全国高等教育环境设计专业示范教材
李震 刘志勇 曹梓煜 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 枯燥、难学。编写一本有趣、好学的建筑史教材,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 担,成为业界的一大期盼。重庆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全国高等教育环 境设计专业示范教材”,邀请笔者编写《中外建筑简史》分册教材,提 供了一个良好的机缘,笔者不惴浅薄,做一些新的尝试,力图编一本有 趣的建筑史简化教材。
(2)开放时期的建筑特征(1979—) 1978年12月在党的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 随后在深圳、珠海等地试办经济特区,中国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建筑业内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建筑活动与市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建筑师逐渐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国际建筑界的思潮变化。
(1)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和发展 1950年初起,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产生了 一大批从传统建筑中发掘建筑语言的建筑设计作品。 ①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②南京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
(2)务实与求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既有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设计意念上的探索。 ①北京和平宾馆:由杨廷宝设计,1953年建成后供“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使用”。 ②北京儿童医院:是由法国归国设计师华揽洪设计的,建筑整体遵循现代主义理念,平 面合理,立面简洁,对民族形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比例和屋角等细节部分体现。
⑤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1952开工兴建至1958年4月竣工。建筑设计 者为梁思成,雕塑创作者为刘开渠。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 中央大街尽头广场,为纪念哈尔滨人民1956 年、1957年连续两年战胜特大洪水而修建, 由哈尔滨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设计。
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建成于1957年, 由赵冬日等人设计,建筑面积约9 500 平方米,分主楼、宿舍楼和食堂部分。 主楼为三层,包括教室、办公室、图书 馆、礼堂、礼拜殿、大小净室等,完全 按照伊斯兰教建筑的要求设计。
(2)务实与求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既有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设计意念上的探索。 ①北京和平宾馆:由杨廷宝设计,1953年建成后供“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使用”。 ②北京儿童医院:是由法国归国设计师华揽洪设计的,建筑整体遵循现代主义理念,平 面合理,立面简洁,对民族形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比例和屋角等细节部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