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房设计
有关水泵房设计规范

1.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6 泵房6。
1 一般规定6.1。
1工作水泵的型号及台数应根据逐时、逐日和逐季水量变化、水压要求、水质情况、调节水池大小、机组的效率和功率因素等,综合考虑确定。
当供水量变化大且水泵台数较少时,应考虑大小规格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电机的电压宜一致。
6。
1。
2水泵的选择应符合节能要求。
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6.1.3泵房一般宜设1~2台备用水泵。
备用水泵型号宜与工作水泵中的大泵一致。
6。
1.4 不得间断供水的泵房,应设两个外部独立电源。
如不能满足时,应设备用动力设备,其能力应能满足发生事故时的用水要求。
6.1.5要求起动快的大型水泵,宜采用自灌充水.非自灌充水水泵的引水时间,不宜超过5min。
6.1.6 泵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采暖、通风和排水设施。
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的规定。
6。
1。
7泵房设计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当停泵水锤压力值超过管道试验压力值时,必须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6。
1。
8使用潜水泵时,应遵循下列规定:1水泵应常年运行在高效率区;2在最高与最低水位时,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3所配用电机电压等级宜为低压;4应有防止电缆碰撞、磨擦的措施;5潜水泵不宜直接设置于过滤后的清水中。
6。
1.9参与自动控制的阀门应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直径300mm及300mm以上的其它阀门,且启动频繁,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6。
1.10地下或半地下式泵房应设排水设施,并有备用。
6。
2 水泵吸水条件6。
2.1 水泵吸水井、进水流道及安装高度等应根据泵型、机组台数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根据使用条件和维修要求,吸水井宜采用分格。
6。
2.2 非自灌充水水泵应分别设置吸水管。
设有3台或3台以上的自灌充水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吸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管仍能通过设计水量.6。
消防泵房设计说明 设置在天面的消防水池泵房大样图CAD格式

供水设备智慧泵房系统设计方案

供水设备智慧泵房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泵房系统是一种集监测、控制、管理于一体的供水设备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泵房设备的远程监控、运行状态分析、故障诊断和智能化调度控制,提高泵房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下面是一份智慧泵房系统设计方案。
一、系统整体架构设计1. 系统硬件设备系统主要由智能控制器、传感器、电动机、输水管道等硬件设备组成。
智能控制器负责接收和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调节电动机的运行状态。
传感器负责采集泵房设备的运行数据,包括电动机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
电动机是供水设备的核心部件,控制水泵的运行和停止。
2. 系统软件平台系统软件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传感器采集的泵房设备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故障诊断模块负责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和预警。
远程监控模块实现对泵房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二、系统功能设计1. 远程监控功能通过远程监控模块,可以实时查看泵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电流等参数,并对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
同时,还可以设置报警和安全保护机制,当设备运行异常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故障诊断功能系统通过故障诊断模块,可以实现对设备故障的诊断和预警。
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并预测故障的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时间。
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可以减少因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3. 智能调度控制功能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器,可以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对供水设备的智能化调度控制。
可以根据实时的供水需求情况,自动调节泵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供水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供水质量。
4. 数据分析和管理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可以对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图表,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泵房的设计包括泵房位置的选择

泵房的设计包括泵房位置的选择、水池的设计(包括水池的池底标高、有效水深、水池的进出水管等设计)、水泵选型、水泵布置、泵房内排水沟、集水坑的设计等。
以下就泵房设计过程中几点容易忽略的问题作讨论。
1、水泵房位置的选择水泵房是整栋建筑或整个小区、厂区给水、消防管网核心部分,泵房的位置选择既要有利于给水和消防管网的敷设又不能对有安静要求的房间有噪音的影响,还应尽量少占有价值的建筑用房(如商铺及停车位)。
生活给水泵房和消防泵房宜合建,既可以节省用地,也有利于维修管理。
对于一个住宅小区来说,泵房往往设计于地下车库的设备用房内,与发电机房等电气、空调机房合并在同一防火分区内。
且泵房应尽量靠近用水大户或整个小区的中央位置,可以减少主干管的长度,也可以减少管网水头损失。
泵房出口应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
如设在民用建筑物内的水泵房不应毗邻居住用房或在其上层或下层,并且泵房应设置在通风良好、不结冻的房间内。
泵房的大小由生活水池、消防水池以及水泵组的布置来确定。
2、水池进、出、溢流水管的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以下简称“水规”)中3.2.4B 条:生活饮用水水池(箱)的进水管口的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应等于进水管管径,但不应小于25mm,最大可不大于150mm。
另3.2.4C条: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其他用水的贮水池(箱)补水量,其进水管口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不应小于150mm。
因此,往往有设计中只考虑了3.2.4B条的规定,将消防水池的进水管设在溢流水位上一倍管径处。
此条条文考虑到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用途的水池因为池内水质低于生活饮用水,并且池内水往往不能定期清洗或循环水池内的贮水,会形成死水及滋生细菌。
因此消防水池的进水管管径虽为50~100mm,但与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仍按不少于150mm设置。
水池的出水管应尽量布置在进水管的最远点,应运用进、出口的位置来使水池内的水能达到最有利的循环,否则应采取防止短路的措施。
有关水泵房设计规范

1.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6 泵房一般规定工作水泵的型号及台数应根据逐时、逐日和逐季水量变化、水压要求、水质情况、调节水池大小、机组的效率和功率因素等,综合考虑确定。
当供水量变化大且水泵台数较少时,应考虑大小规格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电机的电压宜一致。
水泵的选择应符合节能要求。
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泵房一般宜设1~2台备用水泵。
备用水泵型号宜与工作水泵中的大泵一致。
不得间断供水的泵房,应设两个外部独立电源。
如不能满足时,应设备用动力设备,其能力应能满足发生事故时的用水要求。
要求起动快的大型水泵,宜采用自灌充水。
非自灌充水水泵的引水时间,不宜超过5min。
泵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采暖、通风和排水设施。
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的规定。
泵房设计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当停泵水锤压力值超过管道试验压力值时,必须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使用潜水泵时,应遵循下列规定:1水泵应常年运行在高效率区;2在最高与最低水位时,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3所配用电机电压等级宜为低压;4应有防止电缆碰撞、磨擦的措施;5潜水泵不宜直接设置于过滤后的清水中。
参与自动控制的阀门应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直径300mm及300mm以上的其它阀门,且启动频繁,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地下或半地下式泵房应设排水设施,并有备用。
水泵吸水条件水泵吸水井、进水流道及安装高度等应根据泵型、机组台数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根据使用条件和维修要求,吸水井宜采用分格。
非自灌充水水泵应分别设置吸水管。
设有3台或3台以上的自灌充水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吸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管仍能通过设计水量。
吸水管布置应避免形成气囊,吸水口的淹没深度应满足水泵运行的要求。
水泵房设计要点

水泵房设计要点1、分类1.1、供水泵房可分为生活水泵房和消防水泵房。
2、功能组成2.1、水泵房由泵房和辅助房间组成。
泵房内可附设生活水池(箱)或消防水池(箱),也可分开设置。
3、位置选择及与其他功能分隔要求3.1、水泵房不应布置在有防振或有安全要求的房间、居住用房上方、下方或贴邻布置。
3.2、水泵房严禁布置在电气用房上方。
屋顶上的水箱间不宜设置在电梯机房上方。
3.3、生活水泵房和生活水池(箱)不应与污水泵房、中水处理站设在同一房间,其上方不应有厕所、浴室、厨房、污水处理间等。
4、耐火等级及防火要求4.1消防水泵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当设在其他建筑内时,还应同时满足该建筑耐火等级要求。
4.2、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水泵房,应采用耐火等级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
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楼层。
4.3、消防水泵房应采取挡水措施,设置在地下时,还应采取防淹措施。
4.4、消防水泵房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4.5、消防水泵房开向建筑内的疏散门应为甲级门。
生活水泵房开向建筑内的疏散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4.6、水泵房的防烟、排烟设施、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消防供电及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等消防设施的设计。
均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5.安全、卫生要求5.1、建筑物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体,应采用独立结构形式,不得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池(箱)的壁板、底板及顶盖。
5.2、生活储水池(箱)壁材质和内衬材料,应选用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对水质无不良影响且坚固耐久的材料。
5.3、水泵房、水箱间地(楼)面、内墙面、顶棚等装修材料应无毒、无害、易于清洗。
6、水箱间距及设备出入口6.1、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低位储水池(箱)外壁与建筑墙面或其他池(箱)壁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施工或装配的要求。
无管道的侧面,净距不宜小于0.7m,有管道的侧面,净距不宜小于1.0m,且管道外壁与建筑墙面之间的通道宽度不宜小于0.6m,设有人孔的池顶板面与结构板底的净空不应小于0.8m。
高层建筑地下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计高层建筑地下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计本文就高层建筑地下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1.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高层建筑中工作、居住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巨大财产损失,因此,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建设已成为当今高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消防泵房是整个消防系统的核心,是整个建筑消防设施中最重要的动力源。
因此,本文就高层建筑给水排水栖消防水池泵房设计进行握阐述和分析。
2.消防憎水池消防水池是储言存消防用水的构筑物,锡是市政给水管网的一种反重要补充手段。
当室外屋给水管网能保证室外消勇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掀的有效容量应满足在火箔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灌用水量的要求。
当室外撕给水管网不能保证室外架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宣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在祈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缴防用水量与室外消防用歹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酬求。
当室外给水管网供胯水充足且在火灾情况下泛能保证连续补水时,消棉防水池的容量可减去火辗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纸1/ 8量。
消防水池的设墅计在满足《高层民用建初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前膏提下应注意以下问题:挞在水池中设计时设导流谐墙,以增长流路,减少纬死角;安设循环水泵,孔使池水得以充分循环。
建常用方法如下:一砧是利用消防泵本身加旁叔路加减压阀来循环水池顿死水;二是设专用循环舟泵使池水循环。
循环泵姓的流量以一天周转池水锹一次为准。
例如,池水终容积为 600m3,设韵计的循环泵流量为一般陡取 30m3/h,为消稚防水池容积的 5%,也恭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沿三是在循环泵吸水管上崖以压力投加漂白精溶液废,浓度为 2%~10% 滨,将池水消毒,使池水研保持足够的余氯量,以俭控制藻类的繁殖、生长厕。
循环泵可间断开启,嚏也可天天开启,按各处副操作经验确定。
另外,知对水喷雾系统来说,如无果与消化栓或水喷雾系予统合用水池的话,很容助易发生一些由于水质的篮原因引起水喷雾系统堵酱塞的现象,为了增加其惮控火灭火的安全性,建粗议水喷雾系统与生活给呕水系统合用水池。
有关水泵房设计规范

1.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6 泵房6.1 一般规定6.1。
1工作水泵的型号及台数应根据逐时、逐日和逐季水量变化、水压要求、水质情况、调节水池大小、机组的效率和功率因素等,综合考虑确定。
当供水量变化大且水泵台数较少时,应考虑大小规格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电机的电压宜一致.6。
1。
2水泵的选择应符合节能要求.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6。
1。
3泵房一般宜设1~2台备用水泵。
备用水泵型号宜与工作水泵中的大泵一致。
6。
1.4 不得间断供水的泵房,应设两个外部独立电源.如不能满足时,应设备用动力设备,其能力应能满足发生事故时的用水要求。
6.1。
5要求起动快的大型水泵,宜采用自灌充水。
非自灌充水水泵的引水时间,不宜超过5min。
6。
1.6 泵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采暖、通风和排水设施。
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的规定.6.1.7泵房设计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当停泵水锤压力值超过管道试验压力值时,必须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6.1。
8使用潜水泵时,应遵循下列规定:1水泵应常年运行在高效率区;2在最高与最低水位时,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3所配用电机电压等级宜为低压;4应有防止电缆碰撞、磨擦的措施;5潜水泵不宜直接设置于过滤后的清水中。
6。
1.9参与自动控制的阀门应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直径300mm及300mm以上的其它阀门,且启动频繁,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6.1.10地下或半地下式泵房应设排水设施,并有备用.6。
2 水泵吸水条件6.2。
1 水泵吸水井、进水流道及安装高度等应根据泵型、机组台数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根据使用条件和维修要求,吸水井宜采用分格。
6.2。
2 非自灌充水水泵应分别设置吸水管。
设有3台或3台以上的自灌充水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吸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管仍能通过设计水量.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房规范相关
6.1 一般规定
6.1.8 使用潜水泵时,应遵循下列规定:
1 水泵应常年运行在高效率区;
2 在最高与最低水位时,水泵仍能安全、稳定运行;
3 所配用电机电压等级宜为低压;
4 应有防止电缆碰撞、摩擦的措施;
5 潜水泵不宜直接设置于过滤后的清水中。
6.3 管道流速
6.3.1 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流速,宜采用下列数值:
1 吸水管:
直径小于 250mm 时,为 1.0~1.2m/s ;
直径在 2501000mm 时,为 1.2~1.6 m/s ;
直径大于 1000mm 时,为 1.5~2.0 m/s 。
2 出水管:
直径小于 250mm 时,为 1.5~2.0 m/s ;
直径在 250~1000mm 时,为 2.0~2.5 m/s ;
直径大于 1000mm 时,为 2.0~3.0 m/s 。
6.4 起重设备
6.4.1 泵房内的起重设备,宜根据水泵或电动机重量按下列规定选用:
1 起重量小于 0.5t 时,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
2 起重量在 0.5~3t 时,采用手动或电动起重设备;
3 起重量大于 3t 时,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注:起吊高度大、吊运距离长或起吊次数多的泵房,可适当提高起吊的操作水平。
6.5 水泵机组布置
6.5.1 水泵机组的布置应满足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和检修的要求。
6.5.2 卧式水泵及小叶轮立式水泵机组的布置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单排布置时,相邻两个机组及机组至墙壁间的净距:电动机容量不大于 55kW 时,不小于 1.0m ;电动机容量大于 55kW 时,不小于 1.2m 。
当机组竖向布置时,尚需满足相邻进、出水管道间净距不小于 0.6m 。
2 双排布置时,进、出水管道与相邻机组间的净距宜为 0.6~1.2m 。
3 当考虑就地检修时,应保证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
注:地下式泵房或活动式取水泵房以及电动机容量小于 20kW 时,水泵机组间距可适当减小。
6.5.3 叶轮直径较大的立式水泵机组净距不应小于 1.5m ,并应满足进水流道的布置要求。
泵房连接一般采用钢管,管道阀件的尺寸参见钢制管件02s403
对于泵房的设计要注意先定泵的轴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