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课本译文2定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嘉庚课本译文2

第四部分旅游胜地

33.鳌园

集美鳌园是陈嘉庚的科学思想和闽南民间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鳌园坐落在一个小岛上,一座叫鳌头宫古庙的旧址,因此得名。该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的炮火摧毁。鳌园的建设花费了陈嘉庚最后十年的心血。鳌园占地一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从浅海滩围垦而成。鳌园的布局呈汉字“圖”字型。园内,除了关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石雕外,还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石刻。

鳌园的故事还得从陈嘉庚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历时9个月的新中国之行说起。事情是这样的:陈嘉庚在游历山东省广智院时,看到一组包含许多提倡文明、进步、卫生的雕塑,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在集美建一座公园,规模比广智院更大,内容更丰富,艺术品位更高,以便人们在娱乐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思想。

1950年,陈嘉庚谢绝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要他住在北京的美意,回到集美着手进行他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他决定先建一座纪念集美解放的纪念碑。陈嘉庚一刻也没有忘记是毛泽东领导的党和人民军队,经历了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包括集美人民在内的5万万中国人民。这对人民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永久纪念。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建一座纪念碑。因为毛泽东是他在抗战时结交的可靠朋友之一,所以,他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让集美人民永记毛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德。纪念碑设计为鳌园的主体,四周的围墙镶嵌上精美的石雕,叫博物观,以便人们观赏、学习。他这样描述鳌园:“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

鳌园建筑工程于1951年9月8日动工,陈嘉庚亲自主持开工仪式。鳌园原先的计划不包括陈嘉庚墓。陈嘉庚墓是后加的。纪念碑快竣工时,一位老师傅偶然发现建筑工地附近的海滩上有一块巨石,他认为此石用作坟地,大吉大利。根据他的建议,鳌园加上了陈嘉庚墓。因此,鳌园的收尾工程一直到1961年8月陈嘉庚去世下葬后才最后完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浩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竟然是陈嘉庚本人。他成竹在胸,挥动手杖,指挥工程建设。

34.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喜爱集美的景色胜过任何其他地方。他到过东南亚好几个国家,游历过中国20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城镇都会,但在他眼里,没有一处名胜比得上集美。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建成,为他的故乡增添了新的亮色,使他更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傲。他想把这著名的文化区建设得更加引人注目,想为学生,主要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他已计划每年花20到30 万元用于美化各校校园。此外,他还有个想法:在鳌园附近建一个公园,以便村民、学生有个娱乐的地方。于是,1955年,鳌园建设初成规模之时,他又买了22亩地,供建公园之用。

不幸的是,不久陈嘉庚患了癌症,于1961年去世。公园的建设久久没有动工。直到1994年,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20周年,地方政府和集美学校委员会决定完成陈嘉庚的遗愿,建造他想建而未建的公园。公园按陈嘉庚原来的计划兴建,但比原计划大得多,环抱了整个鳌园;定名嘉庚公园。

园内,绿树繁花掩映之中屹立着座座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开阔的地面上可见多座尊师重教的雕塑。

坐落在嘉庚公园北侧的是陈嘉庚纪念馆。纪念馆的建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于2005年3月18日动工,2008年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1千平方米。展览区分布在2、3楼,包括一个序厅和4个展厅,总面积3千平方米。前三个展厅展现的是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及贡献。展厅中有栩栩如生再现的历史场景,如陈嘉庚的橡胶种植园、早期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新加坡街头募捐筹款活动、陈嘉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等。第四展厅题为《在陈嘉庚周围》,表现陈嘉庚的襄助者、追随者以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的活动和贡献。馆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南侨回忆录》的手稿。纪念馆是一座嘉庚风格的建筑,和鳌园、嘉庚公园完全一致,三者合一构成统一的旅游胜地。纪念馆的功能除收集、保存陈嘉庚的文物外,还兼作这位伟人的思想、事迹的宣传、研究中心。

35.嘉庚故居、归来堂和归来园

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学村的中央,现嘉庚路149号。故居于1918年6月落成。陈嘉庚和其弟陈敬贤在集美时,就住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因为两兄弟分别被称为“校主”和“二校主”,所以,当地人称该建筑为“校主屋”。

1919年,陈嘉庚就是在这楼里筹划创办厦门大学和扩大集美学校的。1940年,该楼在一次空袭中被日寇的燃烧弹摧毁。1950年,陈嘉庚定居集美,他考虑的头一件大事是重建扩建集美学校,无暇顾及自己的住处。结果,该楼废墟依旧,直到集美的重建计划基本完成之后才开始重建。陈嘉庚搬进重建的新居后不久, 1960年前后,便离开到北京就医去了。

为纪念陈嘉庚,1980年该楼进行一翻改造装修,但仍保持原来的风貌,向公众开放。“陈嘉庚先生故居”的楼名是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楼内的布局,即卧室、书房、餐室、会客室以及陈嘉庚个人物品均按原样摆放。人们可以透过其手稿、衣服及日常用品,看到他简单澹泊的生活和崇高的道德风范。

他居住的简陋的住屋和他捐巨资兴建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坐落在故居正前方的是归来堂。归来堂有一中厅,两侧是厢房,是闽南的庭院式的建筑;建筑面积1,330 平方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嘉庚预留了3万元,想盖一座房子,他称之为归来堂。他希望海外的亲人永不忘故土,常归故里。这房子就是让他们回来居住的。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学校的建设未完成而先建私人住宅,有悖于孔夫子的信条。”于是,建屋的事就这么搁置起来。陈嘉庚去世以后,周恩来得知此事,出于对这位爱国老人的尊敬,指示说:嘉老的想法很有意义,照嘉老的意思办。为此,有关部门为归来堂的建设拨了专款。归来堂于1962年陈嘉庚逝世一周年之际落成。

归来园是1983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由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兴建的。归来园位于归来堂的正前方,两者紧密相连为一。归来园占地1万平方米。园的正中央,屹立着陈嘉庚的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铜像生动地刻画了陈嘉庚远途归来,面带喜色看着集美学校蓬蓬勃勃发展时的瞬间神态。铜像的背后是一垛花岗岩砌成的隔墙,墙上镶嵌着八个大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陈嘉庚准确的评价。

嘉庚故居、归来堂、归来园构成了集美旅游胜地另一组以陈嘉庚为中心的的景点。

第五部分集美学校

36.集美学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