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经》《楚辞》的文化地位
中国历史各时代的人们对《诗经》的认识

中国历史各时代的人们对《诗经》的认识绪论:《》的性质在探讨“《诗经》与爱情”这一话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诗经》的性质,以及中国历史各时代的人们对《诗经》的认识。
1、五经之首,之源说到《诗经》的性质,窃以为八个字足以括:“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先说“《五经》之首”。
我们讲传统文化,一般都会提到“四书五经”。
但“四书”和“五经”这两个念不是同时提出的,“五经”的念比“四书”要早很多。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代以前没有“四书”之说。
《孟子》一书,从战国到唐,一直没有什么地位。
直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力捧《孟子》,它的地位才得以抬高,随后得到宋儒的重视。
“四书”的念宋代才有,跟朱熹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的朱子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里独立出来,并做了章句,又给《论语》《孟子》做了集注,这四本书合到一块,就叫《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的学说,在南宋时期曾一度被打压,直到南宋晚年,地位才高起来,到元明清,地位越来越高,“四书”也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
在宋代以前,主要讲“五经”。
先秦就有“五经”的念。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诗》即《诗经》。
《书》即《尚书》。
《礼》有不同的说法,因为“礼”有“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我个人认为“五经”之“礼”,应该指《仪礼》。
《仪礼》的年代早,而且汉代经学博士里头,《仪礼》也更早立在学官。
《周官》,也就是《周礼》。
《周礼》发现的晚,到西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才把这个《周官》弄出来,经过西汉末年刘的吹捧,《周礼》才有一定的地位。
《礼记》是汉代人整理的东西。
《易》指《周易》。
《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乃孔子所编定。
“五经”的排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通行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是今文经学家的排序方法。
汉代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什么叫“今文经学”,什么叫“古文经学”,说来话长,我们不多讲。
楚辞简介

【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
」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
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
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10篇最美古文,堪称文学史上的巅峰

10篇最美古文,堪称文学史上的巅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文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古文作品流传下来。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甚至在后世也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关于十篇最美古文的介绍,这些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思想情感上也深深触动人心。
1.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介绍了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貌。
全文写景如画,情感动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序文之一。
2. 《醉翁亭记》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醉翁亭记》以自然风景作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与友人醉酒畅谈的故事。
文中描绘了壮美的山水风光,表现出苏轼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3. 《岳阳楼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描写岳阳楼的历史渊源和壮美景观为主题,寓意深远,语言优美。
作品中融合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4. 《赤壁赋》东晋文学家曹操创作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作品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英雄气概,充满了悲壮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
5. 《祭孔子庙文》唐代文学家颜真卿的《祭孔子庙文》是一篇极具神圣感的散文,以祭祀孔子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尊敬和崇拜。
文章文辞精炼,情感真挚,被誉为经典之作。
6. 《观沧海》元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观沧海》以写海浪涛声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文中描绘的海浪场景惊心动魄,给人以力量和震撼。
7. 《台阁赋》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台阁赋》以描绘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崇拜和赞美。
文章雄壮豪放,充满了浓厚的英雄气概。
这十篇最美古文无论在写作风格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堪称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传颂。
第二篇示例: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

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作者:肖潇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1期摘要:《楚辞》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泽被后世,对后世文学和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风楚俗、楚地文化、骚人遗韵、香草美人,民族气节等推动中国人追求理想,审美生活的精神境界。
《楚辞》的整体风格是哀怨的、悲惋的、唯美的、忧郁的,《楚辞》具有浓的厚感伤色彩。
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楚辞》有着一种超越生命、寄托理想的精神境界。
这些对唐宋时期《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楚辞》美学思想传播媒介继《诗经》之后,《楚辞》的出现使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楚辞》所表现的是屈原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尖锐抨击,誓死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忠贞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品质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楚辞》的精神价值、美学思想和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的普及提高,进步繁荣和继承发展都离不开传播。
了解《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及传播规律性的认识不仅对《楚辞》及其美思想的传播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各种文学传播都有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一、唐宋时期的《楚辞》及其美学思想的传播媒介1.唐宋时期的绘画和音乐作品为《楚辞》及其美学思想提供了传播媒介绘画、音乐是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绘画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音乐用声音也具有文字所不能达到的感染效果。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开创了用绘画传播《楚辞》的先河,曾作有两种《九歌图》,描绘了113人,展示了《九歌》所表现的境界。
另一幅则通过虚无缥缈的背景的烘托,突出刻画人物的内在性格。
把想象中的人物直观化形象化,帮助人们去理解《楚辞》,传承其美学思想。
《九歌图》也因此成为今存最早的关于楚辞图谱学的著作。
《楚辞·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寄寓,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花鸟画,就是备受影响的画作形式之一。
《诗经》和《楚辞》的差异

《诗经》和《楚辞》的差异
《楚辞》与《诗经》有以下差异:
1、作者不同:《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
2、内容不同:《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3、表现手法不同:《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
《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兴: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诗经》与《楚辞》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与《楚辞》中女性形象之比较作者:陈珂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陈珂(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诗经》与《楚辞》是我们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来有说之不尽的话题。
这两部都涉及到女性这一主题,因而本文主要以二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为切入点,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并探究产生差异的成因,以便为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诗经;楚辞;女性形象;审美角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38-02《诗经》在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占1/3以上,它第一次广泛描述了与女性有关的内容,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周代女性生活的面面观,可谓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女性文化的源头之水,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楚辞》作为继《诗经》而后起的光耀诗篇,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受到楚地特定文化的浸润,其艺术特征鲜明优美,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诗经》与《楚辞》二者对女性的刻画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因而本文就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探究二者描写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让我们更能与时俱进的理解这两部重要作品。
一、从人物形象的选择和刻画来看:《诗经》与《楚辞》表现出不同的基调首先,《诗经》所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和贵族妇女,而且这些女性大都是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氓》中的弃妇还是《卫风·硕人》中被人歌颂的齐公主庄姜;无论是《卷耳》中的采卷耳的思妇,还是《载驰》中为国担忧的许穆夫人,她们都是如斯。
《楚辞》中的女性多是飘渺的巫女和神女的形象,而且对巫女的描写,个性色彩已经相当的淡薄,更多的是表现她在祭祀中意识幻化作神灵的朦胧形象。
其中,女嬃、灵氛、巫咸、巫阳等都是如此。
举例来说,《东皇太一》中的巫女“灵偃蹇兮姣服”;《东君》:“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他们都形象都是飘逸的朦胧的,缺少那种真实的作为“人”的个性色彩。
《诗经》与《楚辞》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 一、祭祖颂歌和周部族的史诗。
• • • • 《大雅》中有五首较长的叙事诗,分别叙述周民族发展 过程中几位伟大祖先的事迹。 《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叙述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 到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 《绵》: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 亶父 为避敌人的侵害, 带领本族人民迁居周原(陕西岐山南面)的史实。 《皇矣》:从太王(古公 亶父 )、王季叙述到文王伐 密伐崇的胜利经过。 《大明》:先叙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 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概
论
• 二、思想文化概况 • 1.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氏族、部落;传说,氏 族成员教育——原始的歌谣、神话由此产生 • 2.刻画符号——文字(仰韶文化 ) • 宗教迷信——巫和史(殷商) • 制礼作乐——重视史(西周初年) • 《易》——占卜文化 • 士阶层 ——百家争鸣(春秋末期 )
概
• • • • •
第一节 关于《诗经》
• 六、《诗经》的编者 • 1、召穆公、周定公的子孙为了昭显其祖上 的功绩,而收集能反映那一段历史的作品 为一集。 • 2、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第一节 关于《诗经》
• • • • • • • • • 七、诗经的传授与流传 东周时代,贵族重视学诗。 先秦时代,儒家很重视学习《诗经》。 汉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鲁人申培所传 齐诗: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燕人韩婴所传 毛诗:鲁人毛亨所传,因汉代毛苌而显。 前三家汉初为显学,先后立为学官。今三家诗 亡,独存毛诗。
• 有的诗整首都运用比的手法,如《魏风.硕鼠》;有的部 分运用,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 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 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经》《楚辞》的文化地位
[摘要] 《诗经》《楚辞》虽为中国诗坛的两大巨臂,共同擎起中国的诗歌圣殿,但在传统文化中,一个处于“圣”位,一个居于“俗”位。
在规范芸芸仕子们的心历历程中,表现为不同的走向。
但其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故其共为词章家的百世不祧之祖。
[关键词] 《诗经》《楚辞》诗性智慧诗性中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较之其它古文明发源国,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要多了一分“诗”的灵动。
故有人称中国是具有“诗性智慧”的国度。
也正因此,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殿堂中,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得不为诗
作出“牺牲”。
如我国的戏剧、绘画,无不为诗留下伸展的空间,与古希腊、印度比,我国的戏剧的发生时间、繁荣程度就要逊色得多。
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浩瀚的诗海中,《诗经》《楚辞》如两大巨臂,共同擎起中国宏伟、瑰丽的诗歌圣殿。
然而,不难看出的是,《诗经》《楚辞》在伦理型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定位,其在构造芸芸仕子们的心历历程中所表现的个性也是相异的。
在外域文化中,能被尊称为“经”的,皆为统摄人们精神世界的宗教圣典,如《圣经》、《古兰经》等,是被用作接受人们崇拜的“圣书”。
而我国诗却被尊奉为“经”,这不仅透示着中国人对诗的偏爱,更诉说了诗在中国文化中处的圣位。
从而也明确地标示出《诗经》与《楚辞》在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差异地位,她们无疑一个
处于“尊”位,一个居于“俗”位。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宗法伦理为主体意识的儒学,
做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世哲学的。
而《诗经》是儒家所推崇的主要宝典之一,处于“五经”之首。
所以客观地讲,《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重要的不是她的文学性,更多的在于其政治性功能。
儒学鼻祖孔夫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攵、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明确地指出学习诗,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志气,提高人们的观察力,锻炼人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集体精神,并能学到评判时政的方法。
想做一个有为于天下的君子,是不可不熟知其中的微言大义的。
因为在社会的认定中,《诗经》中的诗句已不仅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描绘,更多用于国与国、君与臣、文人墨客们交往间的辞令。
所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仅如此,孔子还告之人们《诗经》还是让人明晓人伦序列、孝亲尊君的教课书,是丰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知识库。
所以,在孔子的眼中,《诗经》可谓是集政治伦理、博物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并且在历朝代封建治世者的眼中,《诗经》是陶冶治世英才的宝典。
正基于此,《诗经》成为仕子们容身仕途的必修之“经”。
在奔向光宗耀祖仕途长征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识读过程中,《诗经》以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纯真之美的艺术风格,框定了仕子们的思维格律,心历追求,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定立了现实
主义的艺术风貌。
就《诗经》所反映的时代风俗而言,主要汇集的是我国西周初年
到春秋中叶之间,北方中原地区的民歌,是古代黄河流域的艺术之花。
它以纯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描写了先民的政治农事、祭祀、狩猎、行役、战争、婚姻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
客观、生动地咏叹了人民的心声,如《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之飞蓬,
岂无膏沫,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便我心痗。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男子出外打仗对女人的思念。
曲折反映了对现实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造成夫妻分离的不满。
由此而树立的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及社会道德理念,极深地影响了后代诗人。
在儒家文化济世救民的思想召唤下,一系列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投向生活中平凡大众,针贬社会时弊,申述民苦、民声的诗篇。
由诗人的笔端流出,形成了一条沉郁顿挫,生动深刻的史诗长卷。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等诗章,为中华诗坛的厚重,填充了醒世的乐章。
与《诗经》相比,《楚辞》缺少了“圣”、“尊”的光环,不具被有治世者垂青。
故而也就不曾做为框定仕子奔争仕途的必修宝典。
但其作为“文人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的文学真意的魅力,陶冶了中国百家文坛。
汉以后,其具有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对于启迪、影响后来的诗人、诗风,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由其滥觞、发散的诗的灵性,历代不坠。
直至今天,我们还能从于佑衽老先生的《望大陆》一诗中,感触《楚辞》的魂魄。
审视诗海,对《楚辞》美的喜爱,成了诗情中国诗人们的一种内在自觉追求。
应该说,《楚辞》所具有的文化定位,是做为艺术样式之一的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最真的定位。
如果说《诗经》中偏重于再现的是我国北方的民情、民声,那么,《楚辞》则展示的是我国南方的民风、民性。
以屈原为首领的“楚辞”的歌者们,运用楚语、楚声、楚地、楚物来抒展情怀。
开辟了我国文学史上群众创作向作家创作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更为可贵的是,《楚辞》将《诗经》中所拥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将《诗经》中确立的“四言诗”的句式发展为长短句交替,参差错落、灵活变幻的诗歌表现形式。
从而不仅有利于诗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容纳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同时更有利于诗人们
自由地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展示更为奇丽的精神世界,将诗推向
了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
《楚辞》还将《诗经》中应用的比兴手法加以丰富、发展,改变其比喻简单,象征单纯的特点,使其“比兴”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
如屈原在《离骚》中,将香草比为美德,臭草比作恶德;风云雷电、日月星辰,无不赋于人的情感,其所产生美感效应,深深地影响了后代诗人、诗歌在艺术
上的追求走向。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楚游王姥呤留别》、《蜀道难》等诗中的意境,无不让人感到《楚辞》的灵魂涌动。
除艺术表现层面,就思想内容而言,《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及其诗中所表现的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火热爱恋,绝不同恶
势力同流合污,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情感,滋润着历代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诗人崇尚的不朽品格。
宋代的文天祥及其《正气歌》,便是这种精神的绝唱。
《楚辞》以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诗性中华的诗人们,利用诗歌这一表现形式
翱游艺术空间的超然、飘逸的艺术品格和东方特色的悠雅气质。
其引导的诗风走向,为中国文坛输入了追求极真、极美、极善的瑰丽的惊世乐章。
虽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诗经》《楚辞》被人为地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位,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
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及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