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刍议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刍议《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具有相似之处和各自特点。
《楚辞》为楚国的诗歌作品,作者主要是屈原,而《诗经》为古代诗歌的集合,其作者众多。
下面将从表现手法、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楚辞》与《诗经》进行比较刍议。
首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楚辞》与《诗经》都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楚辞》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心理体验,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情感真挚、激昂,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屈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读者对他的遭遇和情感得以深入感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诗经》则更加注重以客观、客观明确的语言来描写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灵的变迁,注重言简意赅、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经》中的诗歌常常通过描写风景、人物、乡风民情等方面来刻画出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地传达思想和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从内容主题来看,《楚辞》与《诗经》都反映了古人在政治、社会、人情等方面的关注。
《楚辞》主要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揭示了楚国的衰败和屈原个人的孤独和悲凉。
其作品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理想为核心,以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为目标。
《诗经》则更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细节,包括婚姻家庭、友情亲情、爱情之间的纠葛和感情交流等方面。
同时,《诗经》还涉及政治、农业、国家仪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从艺术价值来看,《楚辞》与《诗经》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楚辞》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情感深邃、真挚和语言的激昂、华丽上,以及屈原较强的个性特点。
《诗经》的艺术价值则体现在其意境深远、表达简练明了,以及其音乐性和韵律感的独特魅力上。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为音乐而创作的,非常注重韵律和吟唱的效果,这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综上所述,《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诗歌作品集,它们在表现手法、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诗经与楚辞比兴手法对比

诗经与楚辞比兴手法对比诗经与楚辞比兴手法对比1、以诗经为起源诗经是最早出现的一本古典诗集,它具有比较完善的叙事结构,将各种故事、意境、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机组织起来,是传统诗学的创始之作,是比较传统、韵律规范且有统一的叙事结构的诗歌体裁。
诗经的创作又称为“比兴之术”,该诗体注重节令,作者通过式微篇幅多变以及音韵文字等手法,把诗歌摆上有序之境。
2、以楚辞为基础楚辞是先秦时期的一本古典诗集,其创作受到诗经的影响比较深,也拥有比较完善的叙事结构和对节奏的把持,但跟诗经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抒发情感,作者在诗歌表现上也更追求创新,不同于诗经的定式叙述,楚辞的比兴手法更加的多元和出色。
3、如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比兴手法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四种:韵律、叙述、描写和颂歌。
①韵律:诗经为“八卦韵”,就是八种音节所构成的韵脚。
楚辞以“六律”为主,它是由六个音节合并而成的韵脚,不同于诗经八种音节,它更加紧凑、简洁,把文字表达得更加明快、动人精彩,容量更大,含义也表达得更加完善。
②叙述:诗经注重完整的叙事,而楚辞则是以抒发人物的情感为主,但抒情的基础也是牢固叙述的基调,楚辞在叙述中又带有些许的翻译或者着重,弥补了诗经的缺憾,使叙述不仅更有整体感,而且有助于更好的表达情文。
③描写:诗经多是描绘祖先的景象,权威的生动,以欣赏和思考为主,手法上偏重重复、朦胧,悲凉并灰暗。
而楚辞更加注重模仿,以形象的表达特点为主,更加强调主观的表现、感性的意境和情趣的丰富,表现出现实的实在。
④颂歌:比较而言,诗经以颂歌为主,体现出一种祖先崇拜之情,旨在劝告后裔,传承思想。
楚辞颂歌多涉及对象较广,歌颂对象可以是劝告人生,亦可以是颂扬英勇,以及王后典雅风韵以及抒发人物情怀,更能表现出时间和人物的变化和风采,令《楚辞》更妙趣横生。
综上所述,诗经和楚辞的比兴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诗经追求古朴自然,楚辞则注重新颖异彩,他们都被广泛研究而并学习,也给后世的诗歌写作带来了浩然的先例,新颖的启发和优美的情怀。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文献,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
即使在很久以前,它们依然是有代表性的文献,也为后期文学作家和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意义和经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文学体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鼻祖,它吸收了古代各种韵文歌谣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韵律将它们整理成诗篇。
相比之下,《楚辞》是后期诗歌的里程碑,
它的内容以楚国古代的歌谣为基础,依据当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形势而改编,更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诗经》和《楚辞》在语言形式和文体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诗经》主要使用韵脚及韵律严谨,押韵结构紧凑,整体容易记忆,故此需要仔细和精致的语言组织;《楚辞》则以七言诗和五言诗为主,押
韵和韵律自由,文音节奏自然,构思及表达更为放松,让读者拥有更多的体验和想象的空间。
《诗经》主要记录一些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故事,《楚辞》则主要涉及政治和社会。
《诗经》中主要以叙事文本表达,着重
描述历史事件,而《楚辞》则更多以抒情文字来传达深刻的情感,着重夸张描绘营造出一种热情的气氛,更加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总的来说,《诗经》与《楚辞》在时代、文学体裁、语言形式和
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贡献,并为后世文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1 -。
简述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简述诗经和楚辞的区别摘要:一、诗经与楚辞的定义及背景介绍二、诗经与楚辞在内容上的区别三、诗经与楚辞在形式上的区别四、诗经与楚辞在艺术风格上的区别五、总结:诗经与楚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正文:自古以来,我国诗歌宝库中就有两部举世瞩目的经典之作,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它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瑰宝。
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在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诗歌内容涵盖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而楚辞则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点,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楚辞中的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其次,从形式上看,诗经的诗歌多为四言、五言,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楚辞则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篇幅较长,抒情成分更为丰富。
楚辞中的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以写实为主,注重描绘具体的事物和场景,形象生动。
楚辞则更注重抒发诗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中的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
总之,诗经和楚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诗经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的现实面貌,而楚辞则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
《诗经》与《楚辞》:两种古代诗歌的审美取向比较

诗经与楚辞:两种古代诗歌的审美取向比较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以文化为基石的国家,而古代诗歌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部集大成的诗歌作品,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更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本文将对《诗经》和《楚辞》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诗经》2.1 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记载的一部集体诗歌作品,共包含305篇。
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贯穿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长时间跨度。
### 2.2 审美取向 - 自然主义:《诗经》注重描写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事物,展现了对自然环境和生命力量的赞美。
- 深情浪漫:《诗经》以抒发情感为核心,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愫、离别之苦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思念,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 2.3 独特艺术魅力 - 简练明了:《诗经》以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通过句式的整齐规范和意象的深度生动,创造出深远的感染力。
- 纯真真实:《诗经》直观地展示了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一种纯真、真实且具有强烈代入感的观感。
3. 《楚辞》3.1 背景介绍《楚辞》是我国先秦时期楚国地区各类民歌和宫廷乐舞歌辞的总称,作者主要是屈原。
文本内容多写离别和爱国主题,而书中各章均有不同风格,包括"离骚" "九歌"等。
### 3.2 审美取向 - 豪放奔放:《楚辞》追求豪放不羁、激情豪迈,在言语中流露出浓厚的个性与豪情壮志。
- 唯美哲理:《楚辞》采用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表达手法,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3.3 独特艺术魅力 - 深邃抒情:《楚辞》通过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借物起兴、拟人化等,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传递给读者。
- 唯美意境:《楚辞》通过细腻而精致的意象描绘,打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并引导人们进入美学意境。
4. 两种古代诗歌的比较与互补4.1 异同之处•内容主题上,《诗经》更为注重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而《楚辞》则更侧重于爱国忧国和个人感受。
《诗经》与《楚辞》异同比较研究

”描写了一个女子因为种种原因被丈夫抛弃,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 渴望。
女神形象则比较神秘、高贵,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女神降临人间,为人们带来了幸福 和吉祥。又如《召南·有梅》中的“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 兮。”
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在梅花树下弹琴吟诗,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少妇形象则比较温婉、贤淑,如《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描写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少妇,表达了对夫妻之情的珍 视和思念。又如《召南·鹊巢》中的“鹊巢鸠主,鸠者丁宁。速速筑之,我伯 叔也。”
描写了一个贤淑的少妇在劝说丈夫筑巢,表达了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弃妇形象则比较凄惨、悲苦,如《邶风·谷风》中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描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弃妇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 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又如《卫风·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在江边等待丈夫归来, 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俗女性形象则更加真实、生动,如《湘夫人》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 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描写了一个女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 与心爱的人在一起,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无奈。又如《山鬼》中的 “若有人兮山之阿
五、影响与传承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以其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则以其华丽繁复 的艺术风格和独
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经》和《楚辞》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世界 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是文学作品: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是古代中国人表达情感、记录生活、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都是诗歌:虽然《诗经》与楚辞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诗歌,具有诗歌的特质,如韵律、节奏、抒情等。
两者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与楚辞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不同点:
形式不同:《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子整齐,押韵严格,具有一种朴素、简洁的美感。
而楚辞则采用六言为主,句子较长,节奏舒缓,具有一种华丽、浪漫的美感。
题材不同:《诗经》的题材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农事、战争、爱情等,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
而楚辞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神话传说等,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特点。
风格不同:《诗经》的风格朴素、简洁,语言清新、自然,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质朴、敦厚、勤劳等特点。
而楚辞则更注重语言的华丽、细腻,表现出一种浪漫、神秘、奇
诡的风格。
创作背景不同:《诗经》是在周代封建制度下,各封国贵族及文人所作,反映了周代分封制的社会生活状况。
楚辞则是在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被贬之后所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
总的来说,《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它们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但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楚辞和诗经异同点赏析

《诗经》与《楚辞》的异同点《诗经》和《楚辞》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主要是从两者创作的时代及地域、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方面来分析它们的异同。
一、从形成的时代以及地域方面看。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它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中“十五国风"最多,共计160.篇,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而《楚辞》成书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它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刘向辑录等历程.它所收录的作品都是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例如屈原、宋玉等.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在地域方面:《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而《楚辞》仅限于南方的禁地,它的产生与发展和禁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认为相同之处是两部作品均产生于先秦时期,影响了汉朝及以后的辞赋和乐府民歌的创作。
、二、从内容方面来看。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商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祭祀诗和周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等。
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是士大夫阶层叙事述物、抒发胸臆,反映了楚国的黑暗现实。
在我看来,两者都具有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
三、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诗经》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的事物、细节、具体场景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它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次是杂言,篇章较短。
多用叠字、叠章。
它的语言朴素简洁、精炼生动、绘声绘色。
而《楚辞》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大量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的楚地文化神秘色彩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
《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
《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
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
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
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影响。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
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
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
《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
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
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二、《诗经》的写实风格与楚辞的虚幻色彩(一)《诗经》的写实风格中国古代文论家历来重视诗歌的写实。
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首次提出《诗经》"国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见解。
王充《论衡》主张"著文"应求"真美"、"疾虚妄"、"务实诚",反华伪。
他以《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和"维周黎民,靡无子遗"为例说,增饰固然可"令悦感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但决不能"失其本"、"离其实"。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诗人分为"写境"与"造境"、"写实"与"理想"两派,并明确指出:所谓"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这些论述可以说道出了写实诗歌的一些本质方面,但用以评说《诗经》,则还说不上全面、准确。
我们以为对《诗经》的写实风格,应从写实精神和写实方法两个方面看。
所谓写实精神,主要表现在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尖锐、深刻地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爱憎。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广泛性、深刻性、人民性。
所谓写实方法,我们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感而发,为情造文。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曾将作家的创作态度分为"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种情况,并认为"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这是很符合"国风"中的民歌谣谚和"小雅"中的仕官怨诽的。
《唐风·林杜》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的自叹。
杜梨独立,对于后边的"独行踽踽"来说,既是兴,也是比。
诗人之所以反复慨叹自己独行在外,无人资助,必是身历奔波之苦和世态炎凉,且体会颇深的。
至于为何奔波,因何孤独,虽然难以确道,但因情而咏,为情造文,却是肯定无疑的。
《小雅·北山》是"士者所作,以怨大夫"(姚际恒《诗经通论》)。
"怨"从何来?一曰"朝夕从事、不得休?quot;;二曰"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三曰分工"不均","我从事独贤";四曰劳逸不均,令人气愤。
都是作者亲历亲受。
没有"经营四方"的劳苦、忧愁,没有对不合理的现实的深怨不满之情,何来如此怨刺之作。
第二,选材典型,开掘深入。
《卫风·氓》所叙述的妇女被弃事件,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
这首诗的深刻和可贵之处,主要并不在刻画了一善良勤劳、性格坚强的弃妇形象,而在于写出弃妇已把对丈夫个人卑劣行为的怨愤,提高到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高度,说明她已从自身的悲惨遭遇中认识到男人和女人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平等,从而触及到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这就把斥责、批判的锋芒,指向了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罪恶的夫权制,指向了把妇女压在最底层的黑暗社会。
《小雅·小文》是一首士大夫怨刺诗。
从全诗以怨天发端("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来看,诗人怨愤已积之甚久。
怨什么呢?不是一般地怨生逢时,家国多难,个人遭遇不幸,而是直触国难民灾之所由来:执政者重用奸愚,拒善从恶;众小人党同伐异,"谋犹回遹"。
诗人政治洞察力的敏锐、超前,诗歌政治讽谕力的尖锐,深刻是很值得称道的。
第三,如实展现,较少夸饰《唐风·椒聊》是赞美一个妇人的。
每章首末的"椒聊达之实,蕃衍盈?quot;、"椒聊且,远条且",虽是触物此类,言其香、美和善于生育,但未风夸饰。
"硕大无朋"、"实大且笃"亦是用朴素、恬淡之语,誉其外表之美和内在性格之美,既无一点夸张,也不着秾艳色彩,朴实得没有一丝一毫雕刻。
第四,舌端直言,质朴无华《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诅咒品行不端、淫乱无耻之徒的诗。
王世贞认为这首诗"太粗"。
其实,语言粗直,正是这首民俗歌谣的特点和优点。
直面现实,怨而且怒;一吐为快,毫无遮拦,正是嫉恶如仇的正直之士的性格必然。
况且这恶之欲其死的愤恨,并未流于一般的谩骂,何"太"之有!《郑风·山有扶苏》是一首具有独特风光的爱情诗。
它既不是直言其爱,也不是直抒其怒,而是采取一种歪曲的形式:戏弄笑骂,似怨而实爱。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语言何等粗直,何等明白,而又何等富有情趣,何等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论述至此,关于《诗经》写实风格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已说到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同是先秦诗歌,南楚歌词(楚辞)是那样天真烂漫,富于幻想,而中原乐歌(风雅)何以如此凝重质实,富于理性这得从文学之外的政治环境、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文化氛围上找原因。
从政治环境看,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腹地,是商、周王朝的统治中心。
相对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四方蛮夷",这里是王朝直接统治、控制的地方,是各种宗法制度、政治高压、邪恶势力所带来的影响最强、危害最剧的地方。
地位的不平等、贫富的悬殊、吃人与被吃等等黑暗不合理的现象,在这里是无处不有,集中而严重的。
司马迁讲过一句合乎情理的老实话:从地理环境看,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的中原地方,虽土地平阔,一望无垠,但物产并不丰富;虽也有些不高不陡的山脉,但多穷山秃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古代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