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模板教案

《祭十二郎文》模板教案

《祭十二郎文》①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结构助词,的)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如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在远方)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②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词结构)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③吾年十九,始(副词,初次、第一次)来京城。

其(代词,那)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省视)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指家属,“妻孥怪我在”)。

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文中千年绝调。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1. 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和风俗习惯。

2. 学习与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诗句。

3. 听取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查找并准备有关祭十二郎文的资料和故事。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3. 编写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4. 在课堂上分发相关的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此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祭十二郎文,了解他们对此的认知。

步骤二:知识传授(30分钟)1.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2. 同时讲解相关的词汇和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三:互动学习(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和所写的文章或诗歌。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祭十二郎文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态度和看法。

步骤五:扩展活动(剩余时间)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相关内容。

2. 邀请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祭十二郎文活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2. 收集学生书面作品,评价其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 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其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祭十二郎文的深入研究,并组织相关的展览或活动。

2. 邀请专业人士或社区长者向学生分享有关祭十二郎文的亲身经历和故事。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探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

2.创作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

3.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祭十二郎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文,导读《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25分钟)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在唐代,十二月二十八日是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灶节。

(2)《祭十二郎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献给北京杨家岭的十二郎庙所作的一首长诗,以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诸侯楼阁、鼓乐舞蹈等震撼人心、美不胜收的盛况的赞美。

2. 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章法严谨:白居易以“诸侯楼阁、鼓乐舞蹈”作为起点,以“蓬莱阁下”为结尾,铺叙疏密得当。

(2)运用比喻和借景:白居易以祭灶为主题,通过祭祀和娱乐场所的对比来表现节日欢庆之气氛。

(3)运用对立方法:写神的超脱与人的凡俗、死亡与生存、古今与虚实等对立。

三、思考(20分钟)请学生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祭十二郎文》中的“神”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2.《祭十二郎文》中“蓬莱阁下”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祭十二郎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进行总结。

课后拓展:1.了解中国传统祭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作文深入探究。

2.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对一段史实加以鉴赏或欣赏,进行诗歌朗诵。

3.结合节日文化,组织班级节日活动,学生体验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知识目标】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常识1、韩愈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二、整体感知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五、练习实践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长衰全存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诵读提示】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 祭十二郎文 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 祭十二郎文 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一)导析1.一词多义辨析①致A 乃能衔哀致诚B 致敬亭于幕府C 将成家而致汝D 何意致不厚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F 老妇前致词G 干还,称瑜雅量高致②就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 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③之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佯狂不知所之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④始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⑤舍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 屋舍俨然2.理解文化现象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②告汝十二郎之灵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④请归取其孥⑤明年,丞相薨⑥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1【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__“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悲悔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确定__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1.赏读第五段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__者,安能及此?”2.赏读第十一段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

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

四课堂小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

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__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18.祭十二郎文(韩愈)【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以情动人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评点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文中千年绝调。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