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3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蛋白质和DNA?为什么?
问题二:1)能否用含32P、35S的培养基之际培养标记噬菌体?如果不能,
该如何标记噬菌体?2)被32P 或35S 标记的噬菌体再侵染什么样的大肠杆菌?
问题三:1)搅拌的目的是什么?2)如果搅拌不充分会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四:1)离心的目的是什么?2)请在下图上写出上清液与沉淀物的放
射性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问题五:分析:1)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为什么沉淀 物也有较低的放射性?2)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中为什么上清液中 也有较低的放射性?
实验设计
问题1:(1)该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同位素标记法
(2)分别选用什么放射性元素标记噬菌 体的蛋白质和DNA?为什么? 35S—标记蛋白质,仅蛋白质分子含有硫 32P—标记DNA,磷几乎都存在于DNA中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二中 生物学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2、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运用相关知识保护自己及家人 的健康。
回顾:
格里 菲思 实验
艾弗 里的 实验
质疑:
DNA是遗 传物质。
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只有蛋白质和 DNA。并能够把蛋白质和DNA彻底分开?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B.TMV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 草细胞的RNA含有A、T、G、C四种碱基D.RNA是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科学研究讲究证据。
故事未完待续……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 RNA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问题二:1)能否用含32P、35S的培养基之际培养标记噬菌体?如果不能,
该如何标记噬菌体?2)被32P 或35S 标记的噬菌体再侵染什么样的大肠杆菌?
问题三:1)搅拌的目的是什么?2)如果搅拌不充分会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四:1)离心的目的是什么?2)请在下图上写出上清液与沉淀物的放
射性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问题五:分析:1)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为什么沉淀 物也有较低的放射性?2)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中为什么上清液中 也有较低的放射性?
实验设计
问题1:(1)该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同位素标记法
(2)分别选用什么放射性元素标记噬菌 体的蛋白质和DNA?为什么? 35S—标记蛋白质,仅蛋白质分子含有硫 32P—标记DNA,磷几乎都存在于DNA中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
——二中 生物学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2、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运用相关知识保护自己及家人 的健康。
回顾:
格里 菲思 实验
艾弗 里的 实验
质疑:
DNA是遗 传物质。
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只有蛋白质和 DNA。并能够把蛋白质和DNA彻底分开?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B.TMV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 草细胞的RNA含有A、T、G、C四种碱基D.RNA是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科学研究讲究证据。
故事未完待续……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 RNA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PPT课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T2噬菌体、大肠杆菌、离心机、细菌培养液、试 管、搅拌器、培养瓶等。
【注】T2噬菌体模式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了解T2噬菌体: 1.T2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成分组成 2.T2噬菌体能够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借助 大肠杆菌,完成增殖过程 3.组成T2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含有S元素,而P元 素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4.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的病 毒 5.T2噬茵体能够特异性地吸附在大肠杆菌的表面 6.相比较而言,T2噬菌体的密度小,大肠杆菌的 密度大 7.T2噬菌体借助于大肠杆菌增殖一代所用的时间 为20分钟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1.用35S标记T2噬菌体,沉淀中有放射性的原因? 2.用32P标记T2噬菌体,悬浮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3.自主学习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3.如何进行两种物质的标记?
4.分别标记后如何进行检测呢? 5.实验结果推导。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实验检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实验结果:
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 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 课件

(二)研究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C、H、O、N 、P C、H、O、N、S
(标记32P) (标记35S )
思考:标记哪一种元素可以把DNA和蛋白质 分开?为什么?
用含35S的噬菌体去感染未性很低。 无35S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 外面,没有进入到细菌中。
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来研究。
0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
(一)实验材料:噬菌体
阅读课本第44页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结构简单:头部和尾部的外表是由 构成,头部内含有 蛋白质。DNA
(2)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寄生关系(消费者)
(3)增殖:在 遗传物质作用下,利用大肠杆 菌体内的原料来合成子代噬菌体。
用含32p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2
P
有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32P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中。 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掌握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学习
3 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对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2 进行透彻分析
教学重难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2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01
历史背景
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 是蛋白质的问题,格里菲斯 和艾弗里都不能保证把蛋白 质和DNA完全分开。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 噬菌体侵染细菌 研究课 课件(共19张PPT)(共19张PPT)

格里菲思(1877-1941)
艾弗里(1877-1955)
推测: S型菌细胞内存 在“转化因子”。
证明: DNA是导致细 菌转化的因子。
1951年,赫里奥特(R·Herriott) 提出一个十分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假 说:“病毒的作用可能像一个充满着 转化因子的注射针。这样的病毒本身 不会进入细胞,但它不仅用尾部接触 寄生细胞,并可能通过酶的作用在细 胞外膜上钻一小孔,然后病毒头部的 DNA就钻入细菌细胞。”
如何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脱离? 脱离后如何把二者分开?
搅拌 离心
实验的难点三: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 菌体的DNA?
亲代噬菌体
原宿主细菌内 预期结果:子代噬菌体
32P标记DNA
无32P标记DNA
DNA(√有/无)32P标记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蛋白质外壳(有/无√)35S标记
预期结果 (放射性有无) 上清液: √ 沉淀物:
上清液: 沉淀物: √
赫尔希(1908-1997 ) 美国微生物学家
蔡斯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实验结果 搅拌中测定的同位素比例及受侵染细菌的存活曲线
为什么搅拌时间短,细胞外的35S占初始标记噬菌体 放射性的百分比低?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 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采用什么方法区分和跟踪DNA和蛋白质? C、H、O、N 、32PP
C、H、O、N、35S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吸附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思考:
实验的难点一:如何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实验的难点二: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细菌表面脱落下来? 实验的难点三: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实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实验背景
噬菌体的概述
01
02
03
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一类感染细菌的 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 异性,只感染特定的细菌 种类。
噬菌体的形态
噬菌体通常呈蝌蚪形、棒 状或微球形,其核心部分 为核酸(DNA或RNA), 外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
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组,即未加噬菌体的培养基,以排除培养基变化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4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1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
该实验表明,噬菌体通过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 利用大肠杆菌的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并最终释放 出大量的噬菌体粒子。
参考文献
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 能够利用细菌的物质来合成自 身的组成成分,最终繁殖出许 多噬菌体后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可 以分为吸附、注入、合成、组 装和释放五个阶段。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生 物学领域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6 附录
实验材料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大肠杆菌
作为宿主细胞,用杆菌。
显微镜和载玻片
用于观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 过程。
离心管和离心机
用于分离和纯化噬菌体和大肠杆 菌。
缓冲液
用于调节pH值和保持实验过程中 溶液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 准备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实验背景
噬菌体的概述
01
02
03
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一类感染细菌的 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 异性,只感染特定的细菌 种类。
噬菌体的形态
噬菌体通常呈蝌蚪形、棒 状或微球形,其核心部分 为核酸(DNA或RNA), 外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
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组,即未加噬菌体的培养基,以排除培养基变化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4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1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
该实验表明,噬菌体通过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 利用大肠杆菌的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并最终释放 出大量的噬菌体粒子。
参考文献
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 能够利用细菌的物质来合成自 身的组成成分,最终繁殖出许 多噬菌体后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可 以分为吸附、注入、合成、组 装和释放五个阶段。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生 物学领域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6 附录
实验材料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大肠杆菌
作为宿主细胞,用杆菌。
显微镜和载玻片
用于观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 过程。
离心管和离心机
用于分离和纯化噬菌体和大肠杆 菌。
缓冲液
用于调节pH值和保持实验过程中 溶液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 准备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三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病毒)
• (2)代谢特点: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 (3)增殖特点:在 自身遗传物质 的作用下, 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 成分。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2.实验方法: 。
• 3.过程及现象 • (1)标记大肠杆菌 • 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蛋白质含 35S 的大 肠杆菌 • 大肠杆菌+含32P的培养基―→DNA含 32P 的大肠 杆菌 • (2)标记T2噬菌体 35S 35 • T2噬菌体+含 S的大肠杆菌―→含 的T 2 噬 菌体 • T2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含 32P 的T2噬 菌体
• (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 →组装→释放五个过程。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 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导作用 外,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 糖体、ATP和相关酶等全由大肠杆菌提供。 • 3.结果及分析
分组 含32P噬菌 体+细菌 结果 结果分析
含35S噬菌 体+细菌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 原因是 。 32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 S的氨基酸 )未进入,在细菌体 。 内,是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含35S的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
离心
细菌内没有放 射性的T2噬菌 体
DNA进入到细菌 细胞内,指导T2噬 菌的增殖
离心
细菌内有放射 性的T2噬菌体
(3)赫尔希和蔡斯发现:细菌体裂解释放出 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 不能检测到32S标记的蛋白质。这结果说明 什么?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31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T2噬菌体(病毒)
• (2)代谢特点: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 (3)增殖特点:在 自身遗传物质 的作用下, 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 成分。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2.实验方法: 。
• 3.过程及现象 • (1)标记大肠杆菌 • 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蛋白质含 35S 的大 肠杆菌 • 大肠杆菌+含32P的培养基―→DNA含 32P 的大肠 杆菌 • (2)标记T2噬菌体 35S 35 • T2噬菌体+含 S的大肠杆菌―→含 的T 2 噬 菌体 • T2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含 32P 的T2噬 菌体
• (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 →组装→释放五个过程。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 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导作用 外,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 糖体、ATP和相关酶等全由大肠杆菌提供。 • 3.结果及分析
分组 含32P噬菌 体+细菌 结果 结果分析
含35S噬菌 体+细菌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 原因是 。 32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 S的氨基酸 )未进入,在细菌体 。 内,是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含35S的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
离心
细菌内没有放 射性的T2噬菌 体
DNA进入到细菌 细胞内,指导T2噬 菌的增殖
离心
细菌内有放射 性的T2噬菌体
(3)赫尔希和蔡斯发现:细菌体裂解释放出 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 不能检测到32S标记的蛋白质。这结果说明 什么?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31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噬菌体侵染实验》课件

观察噬菌体与细菌的 互动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 和分析噬菌体与细菌的相 互作用过程。
分析噬菌体的侵染方 式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进一 步分析噬菌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侵染方式 和影响因素。
测定噬菌体的活性及 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实验能够准确测定噬菌体 的活性,并了解噬菌体对 细菌的杀菌效果。
结论
噬菌体具有显著的杀 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对 细菌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有望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研 发。
《噬菌体侵染实验》PPT 课件
# 噬菌体侵染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是研究噬菌体与细菌相互作用的关键实验。本课件将介绍噬 菌体的性质、侵染方式,以及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效果。
噬菌体是何物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通过感染细菌并在其体内复制繁殖。它们是微生物界中最丰富的存在 之一,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噬菌体繁殖及生命周期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和繁殖,经历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和组装 噬菌体颗粒等多个阶段。其生命周期包括潜伏期、爆发期和衰亡期。
噬菌体对细菌的侵染方式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有两种:寄生式侵染和血吸虫式侵染。寄生式侵染通过结构上的吸附和注入遗传 物质实现,而血吸虫式侵染则通过进入细菌体内进行复制。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的原理和方式,掌握噬菌体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研究噬菌体对细菌的杀菌作用。通过实验的手段,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噬菌 体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收集样品并处理
收集含有目标细菌的样品,并进行
分离噬菌体
2
预处理以去除干扰物。
利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将噬菌体与细
菌分离,得到纯净的噬菌体悬液。
3
培养噬菌体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 和分析噬菌体与细菌的相 互作用过程。
分析噬菌体的侵染方 式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进一 步分析噬菌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侵染方式 和影响因素。
测定噬菌体的活性及 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实验能够准确测定噬菌体 的活性,并了解噬菌体对 细菌的杀菌效果。
结论
噬菌体具有显著的杀 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对 细菌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有望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研 发。
《噬菌体侵染实验》PPT 课件
# 噬菌体侵染实验
噬菌体侵染实验是研究噬菌体与细菌相互作用的关键实验。本课件将介绍噬 菌体的性质、侵染方式,以及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效果。
噬菌体是何物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通过感染细菌并在其体内复制繁殖。它们是微生物界中最丰富的存在 之一,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噬菌体繁殖及生命周期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和繁殖,经历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和组装 噬菌体颗粒等多个阶段。其生命周期包括潜伏期、爆发期和衰亡期。
噬菌体对细菌的侵染方式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有两种:寄生式侵染和血吸虫式侵染。寄生式侵染通过结构上的吸附和注入遗传 物质实现,而血吸虫式侵染则通过进入细菌体内进行复制。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学习噬菌体侵染的原理和方式,掌握噬菌体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研究噬菌体对细菌的杀菌作用。通过实验的手段,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噬菌 体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收集样品并处理
收集含有目标细菌的样品,并进行
分离噬菌体
2
预处理以去除干扰物。
利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将噬菌体与细
菌分离,得到纯净的噬菌体悬液。
3
培养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放射性 ⑱高. 放射性⑳低 .
放射性 ⑲低. 放射性 .高
细菌裂解后放出的 检测不到 35S 标 T2噬菌体 记的蛋白
检测到 胞外,不起 作用
细菌内没有放 射性的T2噬菌 体
DNA进入到细菌 细胞内,指导T2噬 菌的增殖
细菌内有放射 性的T2噬菌体
3 赫尔希和蔡斯发现:细菌体裂解释放出 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不 能检测到32S标记的蛋白质。这结果说明什 么
• 提示:①DNA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 质;②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2 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
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噬菌体增殖场所是
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做模板起指
导作用外,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等全由大肠杆菌
提供。
• 3.结分果组及分析 结果
三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 病毒
• 2 代谢特点: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不 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 3 增殖特点:在 自身遗传物质 的作用下,利 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 分。
•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 3.过程及现象
• 1 标记大肠杆菌
35S
• 大肠杆菌+含35S的培养基―→蛋白质含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 氨基酸
标记32P 32S
31P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
请分析: 1 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1P和32P,
原因是子代噬菌体的DNA是以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DNA 含32P 为膜板 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 含31P的脱氧核苷。酸 合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实验过程
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培养基中培养
大肠杆菌
培养T2噬菌体
侵染未被标记的 大肠杆菌
短时间的保温
得到蛋白 质含有 35S标记
的噬菌体
用搅拌器搅拌、离心
.
9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中。
.
10
实验结果
• 检测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的放射性物质
亲代噬菌体
32P标记 DNA
.
5
实验过程
•如何标记噬菌体? •直接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
6
实验过程
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2P培养基中培养
大肠杆菌
培养T2噬菌体
侵染未被标记的 大肠杆菌
短时间的保温 用搅拌器搅拌、离心
得到 DNA含 有32P标 记的噬菌
体
.
7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DNA进入到大肠杆菌中。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主讲人:周素冰
.
1
实验背景
由于艾弗里试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 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作出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
2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
为什么利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的时候将一部分物质留在外面 猜测:一种机制能够把自己的遗传物质和非遗传物质分开。 不知道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还是蛋白质 同时他们也知道噬菌体的组成物质只有蛋白质和DNA 具有繁殖快的优点 所以噬菌体理所应当地能够成为科学家最佳的选择材料。
.
3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原核生物,作为 噬菌体的寄主细胞,其体积 重量都远大于噬菌体。
大肠杆菌(电镜下观察)
.
4
实验过程
•DNA和蛋白质到底是哪种物质进入了大肠杆菌? •如何观察DNA和蛋白质的行踪?
DNA的组成元素:C、H、O、N、P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S
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法
分别标记 蛋白质中的S DNA中的P
原宿主细菌 内
无32P标记 DNA
子一代噬菌 体
DNA有32P 标记
35S标记 蛋白质
无35S标记 外壳蛋白无
蛋白质
35S标记
实验结论
DNA是遗 传物质
.
11
噬菌体侵染大行杆菌的具体过程 是怎样的呢?
.
12
感谢您的聆听 欢迎批评指正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