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2020年度高中地理会考题目与解答

2020年度高中地理会考题目与解答

2020年度高中地理会考题目与解答1. 自然地理1.1 问题: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答: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它使得地球的一天分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表面风向。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它使得地球的一年分为365.25天,形成季节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交替运动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季节和生物分布。

1.2 问题:请解释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

答: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外部被分为多个大片块状结构,称为地壳板块。

这些板块以构造活动带为界,通过构造运动相对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的分布规律,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洋扩张的现象。

2. 人文地理2.1 问题:请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答: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聚集过程。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

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城市化加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动力,但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2.2 问题:请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答: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过程。

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社会因素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的差异,自然因素包括气候、资源和环境的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迁出地可能面临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迁入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和社会压力的问题。

以上是2020年度高中地理会考题目与解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

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

2020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
专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了解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注:总星系不能代表宇宙,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技术水平下能观测到的宇宙的最大范围。

2.分析太阳系八个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用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全马上既要进行地理学科的会考了,你准备好了吗?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欢迎阅读!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地壳和地壳变动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

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

上地幔比较复杂,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一。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

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

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地下2 900千米~5 000千米深处为外核。

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

5 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

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地壳的化学组成。

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

硅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

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

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五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五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五篇高中地理会考资料1 区位农业发展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

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高中地理会考资料2 湖泊的分布一、东亚: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2、东部河流短小;二、东南亚: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三、南亚: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四、中亚: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五、西亚和北非: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高中地理会考资料3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

高中地理2020年全国会考问题与答案

高中地理2020年全国会考问题与答案

高中地理2020年全国会考问题与答案一、问题:介绍地球的四个圈层结构。

答案:地球的四个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海壳主要由海洋底部的岩石和沉积物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外核是地幔外面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二、问题: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答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造成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日晷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划分。

三、问题:列举地球上主要的气候带。

答案:地球上主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附近,气温极低,植被稀疏。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植被丰富。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植被茂盛。

四、问题:解释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首先,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

然后,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后,一部分水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水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形成地表水。

地表水蒸发继续循环,完成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五、问题:解释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

答案: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能量变化。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这些板块像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

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和地壳的热胀冷缩使得板块发生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和滑移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六、问题:解释地球上的环境问题。

答案: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空气污染是由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

水污染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等导致水体污染。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答案全集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答案全集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答案全集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a. 地形b. 经度c. 植被覆盖d. 民族答案:d2.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a. 非洲撒哈拉沙漠b. 亚洲戈壁沙漠c. 南极洲沙漠d. 澳大利亚大维漠答案:a3.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北欧国家?a. 瑞典b. 挪威c. 芬兰d. 冰岛答案:d第二部分:解答题1. 请简述地壳运动的分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分为构造性地壳运动和地貌性地壳运动。

构造性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对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地貌性地壳运动则是指地表的地貌形成和变化,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等。

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土地滑坡导致的农田损失、火山喷发引发的火山灰降落等。

2. 请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主要来自工业活动、交通运输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造成了许多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的威胁、农作物收成受损等。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对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判断题1. 中国的最低点是珠穆朗玛峰。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2. 河流的主要形态是弯曲形。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3. 大气的主要组成气体是氮气。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第四部分:填空题1. 世界上最大的洲是__亚洲__。

2. 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__尼罗河__。

3. 中国的首都是__北京__。

第五部分:解析题请根据以下地图,回答问题:1. 标注A处是哪个国家?答案:A处标注的是巴西。

2. 标注B处是哪个洲?答案:B处标注的是非洲。

3. 标注C处是哪个海?答案:C处标注的是地中海。

以上为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答案全集。

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Ⅱ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Ⅱ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负增长: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利亚、德国、希腊等;接近零增长:日本、波兰、俄罗斯、捷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1)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②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③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P2、3“思考活动”)★根据图和资料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人口爆炸”。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大小。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3)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①临界性;②相对性;③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1.3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②国内迁移。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精选三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精选三篇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精选三篇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1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先天脆弱性。

国土的自然基础构成与地理特点;人口众多、相对贫乏的人均资和很高的人类活动强度;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结构的特征与环境治理的艰巨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负面积累等,共同造成了中国生态环境更易遭到损害,区域开发成本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础建设资本和维修成本。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

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

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
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
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

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
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
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

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
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
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

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一、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

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
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

如冷锋与暖锋天气
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
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

如下四季更替的因
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

如昼夜长短变化投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
夜渐长的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
于夜的局部规律,由②到③移动,与之相反;又包含着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一纬度,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往北移一纬度,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向北移一纬度的局部规律。

太阳直射点由③—⑤则与之相反。

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分析太阳直射位置,日出日落时刻、物影长短变化、气压中心衰盛、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我国气候特征、河流进入丰水期或枯水期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此法还可以用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风带分布及风向规律、海洋水盐度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基本规律。

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2、同类地理事物分布一线连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同类地物以江河、沿海、铁路线、特殊线等线索加以串联。

如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各自连起来;长江流域由下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物空间排序判辨能力。

3、地理事物小区域分割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一个或几个省区轮廓图分割出来,要求学生判读图。

(1)省区轮廓图分割如右湖北省轮廓图,要求判读:
①宜建的区域性矿产基地
②商品性生产基地
③自然保护区
④大型水电站等地物
再如辽宁省(煤、铁、石油),江苏省(商品粮基地、自然保护、开放港口城市),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次生林),西
藏(水能、地热、太阳能)等省区均可效此法。

这样,使学生提高省
区轮廓辨识能力,提高归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2)部分区域图分割如右西南部分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
a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及代号
b在新原料基地出现的新工业中心伴生矿基地名称及代号
c本区储量居全国首位的能源
d本区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
e我国最大扶贫铁路的代号
f代号⑤⑨(10)的水电站名称等
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沪宁杭区、京津地区及世界区域等区域也效此法。

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填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

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
层构造剖面图,分析:
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
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
③钻煤井、找泉水
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

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

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
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

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

如下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图示
从图示的A到E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市转向郊区城市化。

再如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增长、工业增长、环境污染等地理事物数量演变也可效之。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