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合集下载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政策。

一、政策目标(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五)生物医药领域。

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

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

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

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

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

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

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日本生物技术的进展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日本生物技术的进展

(生物科技行业)日本生物技术的进展世界生物技术作为参考系,观察日本生物技术,客观地评议日本技术。

日本1868年1月3日成立明治维新政府开始引进欧美技术,经1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强国。

日本医疗药品售量占世界医疗药品市场的11%,日本高新企业风险企业的投资率为4%,不算低。

日本是壹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长达3000公里。

日本由本州、中国、九州、北海道四个主要岛屿及分布四周的40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为日本列岛。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日本国土面积大约37.8km2。

日本列岛跨亚热带到亚寒带。

由于受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很大、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

大部分地区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

春天从南部冲绳开始壹直到北海道美丽的樱花,由南往北逐渐盛开,形成美景。

梅雨、台风、大雪常见。

梅雨期降雨,对种植水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日本各处见到水稻田,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

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地震带。

火山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带。

1923年东京发生7.9级地震。

日本各处见到各类温泉,人们休息的好地方。

日本人喜欢到多彩频繁的温泉旅游。

国土的67%为山地、多为森林覆盖,林业生物资源不少。

Ⅰ尖端生物技术目前世界上生物科技界的尖端课题是干细胞研究。

到目前为止没有统壹的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特点:即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为壹种之上高度分化的子细胞的能力。

它实际上包括从胚胎发育到成人发育过程中各种未分化的成熟细胞。

为此干细胞的概念能够理解为包括生命起源细胞,组织器官发育的原始细胞,和成体组织细胞更新换代、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

受精卵是壹种最原始和分化潜能最大的干细胞。

日本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属世界领先地位。

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山中伸尔2006年8月“细胞”杂志上世界上首次发表由鼷鼠体细胞制备诱导多功能细胞的论文。

其论文的主要内容:把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纤维原细胞,就能够让他们重新变成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入侵无声的灾难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入侵无声的灾难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入侵无声的灾难生物入侵:无声的灾难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且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壹种外来物种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即当本地物种没有具备抵御外来物种的能力,使得外来物种构成入侵行为——和本地物种竞争生态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时,将外来物种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且将该过程称之为“生物入侵”。

壹、生物入侵——世界性难题生物入侵是世界性的难题,据最新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目前每年要为“生物入侵”损失1,370亿美元。

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称,这俩个国家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

这些都只是保守的估计,仍不足以包括那些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比如外来生物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由于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

国际保护联盟2000年2月在瑞士通过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报告指出,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

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外来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且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2001年5月7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壹份报告警告性指出,家褐蚁、褐树蛇等物种入侵其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入侵物种可能威胁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导致作物减产、使海水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报告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俩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这些入侵者包括家猫、北美灰松鼠、尼罗河鲈、水风信子和家褐蚁,仍包括引入的异域物种灰鼠、印度鹩哥、亚洲虎蚊、黄色喜马拉雅悬钩子和直立仙人果。

2020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题库及答案

2020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题库及答案

2020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

1、我国的载人飞船被命名为:(D)。

A水星”B猎户座”C东方“ D神舟”2、下列不属于纳米材料的是(D)。

A 纳米线B 纳米球C 石墨烯D 金刚石3、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不包括以下哪项:(D)。

A 太阳能光伏发电B 地热能利用C 太阳能热发电D 核电技术4、据估算,真菌病害已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减少( D )亿吨,损失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 6 亿人。

A0.5B0.75C1.0D1.255、(A)是以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融入工程学思想,将“自下而上”的“设计合成”的研究理念与系统生物学在“组学”基础上建立的“自上而下”的“综合分析”的研究理念相结合,具有巨大科学创新和应用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

A 合成生物学B 精准医学C 再生医学D 预防医学5. 载人潜水器,特别是载人深潜器是当代海洋科技的制高点之一。

下列属于我国载人深潜器的是(D)。

A双鱼座”4号B深海6500"号C”和平I ”号D蛟龙”号6. (B)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科技的新纪元,人类从此进入空间时代A1947B1957C1967D19777. (A)由一层石墨层片卷曲而成,是结构最简单的碳纳米管。

A 单壁碳纳米管B 多壁碳纳米管C石墨烯D 富勒烯6、当前,(B)已成为全球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着力点,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A 新材料技术B 新- 代人工智能C 新生物技术:D 新能源技术7、(C)年11月24日,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A1949B1979C2009D20198、以下哪个国家或地区不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压力:(A)。

A 巴西B 中国东部C 北非D 阿拉伯地区9、(D)是世界第一台速度超过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革命性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

生物技术产业正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并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大变化。

抢占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事关重大、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并集中体现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三个典型特征。

一是学科交叉汇聚日益紧密,拓展了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的空间。

生命科学与化学、信息、材料、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加速孕育和催生一批如合成生物技术、类—1 —脑人工智能技术等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

二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创新周期大大缩短。

如新发传染病从病原体分离鉴定到诊断试剂研制,过去往往需要不同领域专家耗费数年才能完成。

随着基因测序、抗体制备等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仅需数月就能完成上述工作,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各类创新要素日趋活跃,研发组织模式呈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特征,研发理念不断更新,加速推动产业变革的步伐。

2015年,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仅并购交易就达到5460亿美元,是2006至2014年平均并购交易额的2.5倍,金融资本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推手。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府规〔2020〕7号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府规〔2020〕7号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府规〔2020〕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加快推进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措施。

一、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大临床研究、新产品产业化及认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支持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生根能力,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

(一)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

对开展临床试验和在本市进行转化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根据其研发进度分阶段予以奖励。

1.对创新药(1类生物制品、化学药和中药)完成临床前研究的,给予一次性400万元奖励;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1000万元、1500万元奖励;完成境外临床研究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

2.对改良型新药(改良型生物制品、改良型化学药和改良型中药)完成临床前研究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400万元、800万元奖励;完成境外临床研究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

3.对在全国前三个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每个品种分别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二)支持创新品种产业化1.对取得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含生物制品、化学药、中药)药品注册证书并首次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按照类别每个品种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奖励。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附件2:
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简介
壹、背景
2008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局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2008上,倡议成立“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

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3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加盟。

2008年6月22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和40余家工业生物技术企业建立了工业生物产业创新联盟伙伴关系,且签署了备忘录。

2008年8月2日,在常州举行的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45家医药研究机构和40多家企业成立了中国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工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联盟、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组成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简称“创新联盟”),共募集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

目前,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联盟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在推动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启动《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促进计划》(简称“专项计划”)。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计划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之壹,力争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科学院的生物技术概况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支持和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近年来取得了壹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创新成果。

和此同时,在农业、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壹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

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依托人口健康和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全面推动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研究。

在新药创制、诊断试剂开发、农作物品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制、工业酶和大宗发酵产品开发等若干重要领域又形成了壹批关键核心技术,积累了壹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有望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主要任务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国家资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强强联合,使国内外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向国内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转移转化,带动国家和地方生物产业发展。

1、探索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促使壹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振兴,为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将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
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单元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示范。

3、推动壹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升级换代,促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扶持壹批中小型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若干核心生物产业领域的发展,促进国家和地方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

四、预期目标
到2015年,显著提高我国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促使壹批创新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带动国内壹批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转移转化,提高国内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1、推动研究机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
2、和国内致力于生物产业的主要集团企业以及优秀的生物技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企业的产品或生产技术实现升级换代,100项左右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3、促进形成产值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扶持发展技术创新驱动、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小型企业;带动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
4、促进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河南、广东、吉林、江西等若干区域的生物产业群发展。

五、重点领域
围绕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绿色农业产品等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6个领域:
1、生物制造:针对生物基材料、酶制剂、有机酸、大宗氨基酸及衍生物、功能糖、手性化学品等,对生产菌种和发酵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

2、生物燃料: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加速纤维素乙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进行生物长链
醇、藻类生物柴油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的产业技术开发。

3、诊断试剂和生物医学工程:针对重大传染病的诊断试剂盒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建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提高诊断试剂行业的竞争力。

促进干细胞、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的开发。

4、创新药物和疫苗:开发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

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形成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促进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5、农业分子育种: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

努力在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6、绿色农业生物产品:开发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推进措施
1、通过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保障专项计划的实施。

加强产、学、研单位长期的交流和联系,建立互信机制。

促进科研引入企业机制,引导企业对研究开发工作前瞻性的投入。

按照科技创新和市场运作的规律,建立国家、地方和部门资金、企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模式。

2、实施专项计划,进行分类支持。

按照研究和开发阶段的不同,专项计划分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前期项目”俩类项目予以支持。

俩类项目围绕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前后承接,相互促进。

3、调整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通过产业化前期项目,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生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以实现产
业化目标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对其它领域和其他研究机构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

4、组建特定领域的行业联盟,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逐渐凝练产业化目标明确、显示度大、创新性强、科企合作关系好的优势行业领域,提高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和地方有关部门配合,切实促进地方生物产业群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特色和地方的区域特色,协调互补。

逐步形成创新的技术成果集中在优势的区域实现产业化的局面。

七、创新联盟的宗旨
1、建立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旨在引导企业前瞻性投资科技,促进科研单位引入企业机制,延伸技术创新价值链,支持地方发展高科技产业。

创新联盟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自由加入,平等互信。

2、组织建立若干专业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形成研发部门和生产企业紧密合作的有机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有关部门制订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

3、创新联盟内科研伙伴成员按照约定,向企业伙伴成员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支持,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研发项目进行考察论证,提供科技咨询,积极接受企业委托或共同资助企业拟立项目。

4、建立生物技术转移转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共享的人才库、专家库、机构库和成果库,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定期发布企业伙伴成员的科技需求,科研伙伴成员的研究进展。

5、科研伙伴成员积极协助企业伙伴成员筹建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或者客座研究的方
式,优先为企业培养中、高级科研人员。

6、企业伙伴成员承诺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为科研伙伴成员提供资金、试验材料、试验场地等支持。

承诺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和科研伙伴成员开展的科技合作。

该基金由企业自行管理,具体经费使用和科研伙伴成员签署合同约定。

创新联盟是专项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按照有关管理办法,专项计划将优先支持创新联盟内的企业和科研伙伴成员。

竭诚欢迎生物技术领域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致力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按照“平等自愿、互信互惠”的原则加入创新联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