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模式生物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真题分章节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真题分章节厦门大学微生物考研真题绪论微生物分类及常见代表微生物?(98、99)从微生物代谢特点来解释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的原因?(99)第一章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和酵母菌的生态分布?(99)1.细胞壁构造5.磷壁酸(04)3..肽聚糖单体(06)外膜(08)举例说明肽桥的类型?(01)分别写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01)1.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成分及结构的异同点.(4分)(04)比较G+和G-菌细胞对机械抗性、溶菌酶、碱性染料敏感性的差异且解释其可能机制?(08)8.试述内毒素生产菌的细胞结构和组成,且简要说明内毒素的免疫特性及其主要检测方法。
(8分)(07)8.真细菌肽聚糖和古细菌假肽聚糖的组成和结构有何不同6分(06)1.革兰氏染色关键的步骤是哪壹步,为什么?6分(06)抗酸染色(08)LPS的毒性成分是()。
类脂A核心多糖O-侧链脂蛋白(08)2.缺壁细胞2.支原体(3分)(03)12、L型细菌(05)5.在细菌中,专性能量寄生的为: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MLO(06)2、何谓缺壁细菌?说明4种缺壁细菌形成原因及特点。
(5分)(07)3.特殊细胞构造和细胞内含物荚膜的化学成分、功能?(98)菌胶团(2001)1.龋齿的形成和某些产荚膜细菌有关吗?解释你的答案。
(02)内生孢子(98)2、芽孢子(05)1.芽孢囊(06)半孢晶体(08)1.试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分析芽孢的抗热机制。
(5分)(03)菌毛形态和种类?(01)9、细菌的菌毛的主要功能是:A、运动B、传递遗传物质C、附着D、致病性(05)1.证明某壹细菌是否存在鞭毛有那些实验方法?(7分)(03)聚beta羟丁酸颗粒储存的营养要素是?用途及优点?(01)4.放线菌放线菌革兰氏染色结果?(99)工业发酵产抗生素放线菌主要借助哪种方式产生新的菌丝体有性孢子无性孢子菌丝体断裂有性结合(2000)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的生活史?(01)在显微镜下,链霉菌的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相比,颜色()、直径()。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4)壹、名词解释1.感染2.侵袭力3.毒血症4.败血症5.带菌者6.内毒素7.外毒素8.菌血症9.脓毒血症10.类毒素11.菌群失调12.条件致病菌13.致病菌14.细菌毒力15.侵袭力16.医院内源性感染17.医院感染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19.医源性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二、填空题1.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
4.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和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7.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和粘膜屏障,和。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俩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和,,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等。
20.定居于人和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和。
三、单项选择题1.和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A.荚膜B.菌毛C.异染颗粒D.脂多糖E.磷壁酸2.细菌代谢产物中,和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3.和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芽胞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肽聚糖B.M蛋白C.膜磷壁酸D.壁磷壁酸E.SPA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E.脂蛋白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食物中毒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壹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2.外毒素的特点之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氏菌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16.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和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17.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且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9.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且可传染他人者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和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和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壹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上海赛区试题

生物科技行业)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上海赛区试题2011 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上海赛区)暨“七宝中学杯”上海市高中生物学竞赛笔试试题本试卷共 12 页,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生注意 ;本试卷由机器阅卷,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 2B 铅笔涂黑于答题卡上。
注意试题号和答题卡上编号壹壹对应。
若答题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中云游壹个正确选项)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依次是A.新陈代谢、细胞增殖、反射弧B.新陈代谢、细胞分化、神经元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增殖、反射弧D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增殖、神经元E.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分化、神经元2.人体内不同功能的组织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合物是A.核酸 B蛋白质 C糖原 D 脂肪3.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
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 X 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使蛋白原形成糖蛋白,则此药物可能作用于下列结构中的A .核糖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细胞膜4.谷胱甘肽( C10H 17 O 6 N3 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壹种重要三肽,它由谷氨酸( C5H9O4N)、甘氨酸( C2H5O2N)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则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式为A.C3H3NSBC3H5O2NSCC3H7O2NSDC 3H3O2NSEC3H7NS5.下列细胞或细胞结构中能合成多糖的有①叶绿体②肝细胞③ S 型肺炎双球菌细胞④核糖体⑤骨骼肌⑥高尔基体A.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③④⑤6.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B.各种细胞起都具有膜结构,均属于生物膜系统C.细胞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D.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是功能上存在联系的前提条件E.生物膜为细胞的壹系列酶促反应得有序进行提供了条件7.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①蓝藻细胞通过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②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 都是从气孔中进入的③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线粒体和 DNA④精细胞、神经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8.水毛茛伸展在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叶的形态不同,其根本原因是A .空气中的叶进行光合作用B.水中的叶主要吸收水分C.组成俩种叶的遗传物质不同,基因表达结果也不同D .组成俩种叶的遗传物质相同,受环境影响基因表达结果不同9.在生物体的下列生理活动过程中,没有ADP 生成的是A .浆细胞分泌抗体B 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C .叶绿体内五碳化合物的生成D 蕃茄根细胞对 Mg2+ 的吸收10.右图为生物体中壹些物质的转变示意图。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博士)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博士)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博士)参考书:1《生物化学》(第3版)(上、下册)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陈惠黎,李茂深,朱运松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壹、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内容:掌握生物大分子(糖、脂、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生物体内主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代谢调控等。
综合运用:结构、功能和代谢调控知识相关的综合分析;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进行实验设计。
二、试题模式及所占比例生物化学考试题目类型分概念题和叙述题俩个方面,其中概念题占50-60%,叙述题占40-50%。
概念题出题类型涉及:填空题(约占10%),选择题(单选,约占15%)、正误判断题(约占10%)、符号或名词解释(约占15%);叙述题包括:简答题(约占20%)和论述综合题(约占30%)。
三、考查重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代谢;代谢网络系统及调控;遗传信息传递的化学基础。
四、课程复习大纲(以参考书1为纲,主要来自参考书2的内容已在括号中标明)第1章糖和结合糖本章重点和难点:多糖、结合糖的结构和功能1.1单糖(单糖的结构、性质)1.2聚糖(参考书2)第2章脂本章重点和难点:磷脂、糖脂的结构和功能,脂蛋白2.1三脂酰甘油2.1.1脂肪酸2.1.2三脂酰甘油的理化性质2.2磷脂和糖脂2.3脂蛋白(参考书2)第3章蛋白质本章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性质,肽键的结构,蛋白质壹级结构和测定,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及和功能的关系3.1蛋白质概论3.1.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3.1.2蛋白质分子的构象3.2氨基酸3.2.1氨基酸的结构3.2.2氨基酸的构型、旋光性、光吸收性和侧链极性3.2.3氨基酸的酸碱性质3.2.4氨基酸的化学性质3.2.5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3.3肽3.3.1肽和肽键的结构3.3.2肽的重要性质3.4蛋白质壹级结构3.4.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3.4.2蛋白质壹级结构3.4.3蛋白质壹级结构测定3.4.4蛋白质壹级结构和生物功能3.5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纤维状蛋白质3.5.1肽链的构象3.5.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3.5.3超二级结构3.5.4纤维状蛋白质3.6蛋白质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和功能3.6.1蛋白质的壹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3.6.2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3.6.3球状蛋白质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的功能3.6.4蛋白质四级结构和功能3.7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3.7.1蛋白质俩性性质及应用3.7.2胶体性质和蛋白质沉淀3.7.3蛋白质的变性3.7.4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主要方法3.8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参考书2)3.8.1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3.8.2免疫球蛋白3.8.3胶原3.8.4细胞骨架3.8.5细胞因子第4章酶本章重点和难点:酶的催化机理和酶促反应动力学4.1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4.1.1酶的概念4.1.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4.1.3酶的化学本质4.1.4酶的活性中心4.1.5酶在细胞内的分布4.2酶的分类和命名4.2.1酶的习惯命名4.2.2酶的国际系统命名4.2.3酶的系统分类及编号4.2.4按酶蛋白分子的组成分类4.2.5同工酶、诱导酶4.3酶的催化机理4.3.1酶催化反应高效性的机理4.3.2酶催化反应专壹性的机理4.3.3酶作用机理举例4.4酶促反应动力学4.4.1酶的量度4.4.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3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5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6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7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8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4.5酶活性的调节4.5.1别构效应调节4.5.2共价调节酶4.5.3酶原的激活4.5.4多酶体系调节4.6酶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参考书2)第5章核酸本章重点和难点:DNA、RNA的结构和性质5.1核酸的化学结构5.1.1碱基5.1.2核苷5.1.3核昔酸5.2DNA的结构5.2.1DNA的壹级结构5.2.2DNA的二级结构5.2.3DNA结构的不均壹性和多形性5.2.4环状DNA5.2.5染色体的结构5.3RNA的结构5.3.1RNA的类型和结构特点5.3.2tRNA的结构和功能5.3.3mRNA曲结构和功能5.3.4rRNA的结构和功能5.4核酸的性质5.4.1解离性质5.4.2水解性质5.4.3光吸收性质5.4.4沉降特性5.4.5变性、复性及杂交5.5核酸研究技术5.5.1核酸的分离纯化5.5.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5.5.3DNA物理图谱5.5.4分子杂交5.5.5DNA序列分析5.5.6DNA的化学合成第6章维生素和辅酶本章重点和难点:脂溶性维生家的活性形式和功能;水溶性维生素和辅酶的关系6.1脂溶性维生家6.1.1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6.1.2维生素D6.1.3维生素E6.1.4维生素K6.2水溶性维生素和辅酶6.2.1维生素B16.2.2维生素B26.2.3维生意B36.2.4维生素B56.2.5维生素B66.2.6维生素B76.2.7维生素B116.2.8维生素B126.2.9硫辛酸6.2.10维生素C第7章激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及重要的生理功能7.1概论7.1.1激素的概念7.1.2激素的分类7.1.3激素的作用特点7.2激素的分泌和控制7.2.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7.2.2垂体分泌的激素7.2.3腺体分泌的激素7.2.4激素的分泌和控制7.3激素的作用机理7.3.1受体及特点7.3.2cAMP—Ca2+-钙调蛋白激活蛋白激酶途径7.3.3IP3、Ca2+-钙调节蛋白激酶途径7.3.4受体壹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7.3.5细胞内受体途径第8章糖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糖的分解代谢,各种糖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8.1糖酵解8.1.1酵解和发酵8.1.2糖酵解途径8.1.3其它单糖进入糖酵解途径8.1.4乳酸的生成8.1.5乙醇的生成8.1.6糖酵解的调节8.2三羧酸循环8.2.1丙酮酸生成乙酰CoA8.2.2三羧酸循环8.2.3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8.2.4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8.2.5乙醛酸循环8.3磷酸已糖支路8.3.1反应途径8.3.2磷酸已糖支路的生物学意义8.4糖的合成代谢8.4.1葡萄糖的生成8.4.2糖异生作用8.4.3糖原的合成第9章脂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脂肪酸的分解和合成9.1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9.1.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9.1.2脂类的转运9.1.3贮脂的动用9.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9.2.1甘油三酯的水解9.2.2甘油代谢9.2.3脂肪酸的(氧化9.2.4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9.2.5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9.2.6脂肪酸的其它氧化途径9.2.7酮体代谢途径9.3脂肪的合成代谢9.3.1脂肪酸的从头合成9.3.2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反应9.3.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9.3.4各组织中脂肪代谢的关系9.3.5脂代谢和糖代谢的特点9.3.6脂代谢和糖代谢的关系9.4磷脂代谢9.4.1甘油磷脂的水解9.4.2磷脂的合成第10章氨基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尿素循环、氨基酸分解和三羧酸循环的关系,氨基酸的合成10.1蛋白质降解及氮平衡10.1.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0.1.2氨基酸代谢库10.1.3氮平衡10.2氨基酸分解代谢10.2.1脱氨基作用10.2.2脱羧基作用10.2.3氨的去向10.2.4氨基酸碳架的去向10.2.5由氨基酸衍生的其它重要物质10.2.6氨基酸代谢缺陷症10.3氨基酸合成代谢10.3.1氨基酸合成中的氮源和碳源10.3.2脂肪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3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10.3.4氨基酸合成的调节10.3.5几种重要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第11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本章重点和难点:嘌呤环的合成、嘧啶环的合成、脱氧核糖核苦酸的合成11.1核酸和核苦酸的分解代谢11.1.1核酸的降解11.1.2核苷酸的降解11.1.3嘌呤碱的分解11.1.4嘧啶碱的分解11.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11.1.1从头合成11.1.2补救途径11.3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3.1从头合成11.3.2补救途径11.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1.4.1核糖核苷酸的仍原11.4.2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1.5辅酶核苷酸的合成11.5.1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11.5.2黄素核苷酸的合成11.5.3辅酶A的合成第12章生物氧化和氧化磷酸化本章重点和难点:电子传递、ATP的生物合成12.1生物能学简介12.1.1化学反应的自由能12.1.2自由能变化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12.1.3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加和性12.1.4高能磷酸化合物12.1.5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12.2线粒体电子传递12.2.1电子传递过程12.2.2电子传递链12.2.3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和载体12.2.4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12.3氧化磷酸化作12.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2.3.2P/O比和由ADP形成ATP的部位12.3.3电子传递和ATP形成的偶联及调节机制12.3.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12.3.5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第13章DNA的复制和修复本章重点和难点:DNA复制的特点、参和因子、复制过程、DNA的损伤和修复13.1DNA的复制13.1.1DNA的半保留复制13.1.2复制起点和复制单位13.1.3DNA聚合反应有关的酶13.1.4DNA的半不连续复制13.1.5DNA复制的拓扑性质13.1.6DNA复制体的结构13.1.7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3.1.8DNA复制的调控13.2DNA的损伤及修复13.2.1光复活13.2.2切除修复13.2.3重组修复13.2.4诱导修复和应急反应13.3RNA指导nNA的合成13.3.1反转录酶13.3.2病毒RNA的反转录13.3.3反转录的生物学意义第14章RNA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RNA的合成过程、参和因子,RNA转录后的加工和修饰14.1转录14.1.1RNA聚合酶14.1.2转录过程14.1.3启动子和转录因子14.1.4终止于和终止因子14.1.5转录过程的调节控制14.2转录后的加工14.2.1原核生物RNA加工14.2.2真核生物RNA的加工14.2.3RNA的拼接和催化机理第15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章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合成过程及各种参和因子的功能、合成后的输送和加工15.1遗传密码15.1.1遗传密码的确定15.1.2遗传密码的特点15.2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生物大分子15.2.1mRNA15.2.2rRNA15.2.3核糖体15.2.4辅助因子15.3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15.3.1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2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15.3.3mRNA的结构和翻译15.3.4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15.4多肽合成后的定向输送和加工15.4.1信号肽及信号肽的识别15.4.2内质网上多肽的糖基化修饰15.4.3高尔基体中多肽的糖基化修饰及多肽的分类15.4.4线粒体、叶绿体蛋白质的来源第16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本章重点和难点: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关系,基因表达的调节16.1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16.1.1代谢途径交叉形成网络16.1.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单向性16.1.3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16.1.4NADPH以仍原力形式携带能量16.2酶活性的调节16.2.1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16.2.2产能反应和需能反应的调节16.2.3酶的连续激活和共价修饰16.3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控制16.3.1细胞结构和酶的空间分布16.3.2细胞结构对代谢的调节控制作用16.3.3蛋白质的定位控制16.4神经和激素对细胞代谢的调控16.4.1门控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转录系统16.4.2激素和递质受体的信号转录系统16.5基因表达的调节16.5.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16.5.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高考生物)模式生物

(生物科技行业)模式生物生命研究中的明星——模式生物李璐冰2009044020123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901班,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模式生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数种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获得,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以及对人类疾病机理模型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以微生物大肠杆菌、植物拟南芥和动物斑马鱼这几种经典的模式生物为例,介绍了模式生物的概况。
关键词:模式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正文:模式生物(Modelorganism)是人们研究生命现象过程中长期和反复作为实验模型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对这些物种的科学研究来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遗传现象,模式生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果蝇、小鼠、拟南芥、大肠杆菌等,主要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现象难题可以得到部分解答。
因为简单生物的细胞数量少,分布相对单一,更容易进行实验操作,变化也较好观察。
由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许多生命活动的方式在不同物种的生物见具有同一性,这是通过模式生物来研究更复杂生物的方法可以有效并成功的基础。
尤其是当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发育的普遍原理也就得以建立。
因此对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帮助探索和理解生命的一般规律,在生命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和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联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除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还包括有黑猩猩、小鼠、大鼠和河豚鱼等,以及猪、牛、狗、兔、、鸡、斑马鱼、文昌鱼、海胆、蜜蜂、十几种果蝇、数种线虫、30余种真菌等。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试题(上)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试题(上)生物化学试题(4)壹、名词解释(20)1、差向异构体:俩个单糖仅仅在壹个手性碳原子上构型不同的,互称为差向异构体。
2、限制性内切酶:壹种在特殊核甘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3、等电聚焦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是壹种自由界面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各种蛋白质将移向且聚焦(停留)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处,形成壹个很窄的区带的壹种电泳技术。
3、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增色效应:当双螺旋DNA熔解(解链)时,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4、变性和复性:(蛋白质)变性: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济以及壹些变性济的作用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
复性:在壹定的条件下,变性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象的现象。
5、蛋白质结构域: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
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
6、酶转换数:是壹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壹个酶(或壹个酶活性部位)催化壹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
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
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7、Edman降解:Edman化学降解法是EdmanP1950年提出的,最初用于N-末端分析,称之为PITC法。
8、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特别是球状蛋白质中经常能够见到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主要是alpha螺旋和beta折叠)组合在壹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种类不多的,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或者二级结构串,在多种蛋白质中充当三级结构的构建,称之为超二级结构。
9、酸败:天然油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现象为酸败。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程期末复习习题及全部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工程期末复习习题及全部答案绪论●1680年列文虎克制成显微镜───证明了微生物的存在。
●1857年,巴斯德(LouisPasteur)微生物之父证明了酒精是由活的酵母发酵引起的。
且提出了著名的发酵理论:壹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1897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发现磨碎的酵母仍使糖发酵形成酒精───酶●1905年,柯赫建立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赫的固体培养基也是微生物学研究史上的壹大突破。
第壹章生产菌种的筛选1、工业化菌种的要求有哪些?①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不易变异退化;②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③抗病毒能力强,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④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和致病菌无关,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抗生素、激素和毒素等,保证安全);⑤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⑥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如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等)。
⑦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溶解氧、渗透压等)2.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3、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壹般操作步骤?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壹定要进行富集培养?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培养—培养—菌落的选择—出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富集培养的原因: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4.每克土壤的含菌量大体上有壹个十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第二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控制1、酶活性调节的反馈抑制类型和抑制机制。
反馈抑制——主要表当下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过量时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第壹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过多累积。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物化学(下)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生物化学(下)第七章生物化学三、竞赛训练题(壹)选择题1.如下排列顺序的化合物:苯丙——赖——色——苯丙——亮——赖,能够认为A是壹具6个肽键的分子B是壹碱性多肽C是壹酸性多肽D是壹中性多肽2.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不稳定A溶液pH大于PIB溶液pH等于PIC溶液pH小于PID溶液pH等于7.403.蛋白质变性是由于A壹级结构的改变B辅基的脱落C蛋白质分解D空间结构的改变E二级结构改变4.维持蛋白质分子α–螺旋结构的化学键是A肽键B肽链原子间的氢键C侧链间的氢键D二硫键和盐键5.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位于A核苷酸中戊糖的C——5’上B核苷酸中戊糖的C——3’上C核苷酸中戊糖的C——2’上D核苷酸中戊糖的C——2’和C——5’上6.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为A2’,3’——磷酸二酯键B2’,5’——磷酸二酯键C3’,5’——磷酸二酯键D氢键和离子键7.下列有关tRNA的叙述中,哪壹项是错误的A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Bt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CtRNA的二级结构中有二氢尿嘧啶环D反密码子环上有CCA3个碱基组成反密码子8.关于RNA壹级结构的叙述哪项是对的A几千至几千万个核糖核苷酸组成单核苷酸链B单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酯键相连C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DmRNA的壹级结构决定了DNA的核苷酸顺序9.有关DNA的描写哪项是错误的A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BtRNA是分子量最小的壹种RNACRNA可分成mRNA、tRNA、rRNAD胞浆中只有mRNAErRNA存在于核糖体中10.对环核苷酸的叙述哪壹项是错误的A重要的环核苷酸有cAMP和cGMPBcAMP为第二信使CcAMP和cGMP的生物作用相反DcAMP分子内有环化的磷酸二酯键EcAMP是由AMP在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的11.辅酶和辅基的主要区别是A化学本质不同B催化功能不同C分子大小不同D溶解度不同E和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12.酶的高度催化效率是因为酶能A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C改变酶本身的质和量D减少活化分子数E催化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13.乳酸脱氢酶的辅酶是ACoABNAD+CFADDNADP+EFMN14.酶促反应速度和酶浓度成正比的条件是A酸性条件B碱性条件CpH不变D酶浓度足够大E底物浓度足够大时15.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方式是抑制剂A使酶的非必需基因发生变化B占据酶的活性中心C和酶的辅基结合D使酶变性而失活16.能反馈地抑制己糖激酶的代谢物是A6–磷酸果糖B6–磷酸葡萄糖C1–磷酸葡萄糖D1,6–二磷酸果糖E丙酮酸17.糖酵解第壹次产生ATP的反应是由下列哪个酶催化的A丙酮酸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磷酸甘油酸激酶D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E烯酸化酶18.下面哪壹步反应是糖酵解中惟壹的氧化步骤A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B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C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E丙酮酸→乳酸19.在有氧情况下,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可净生成A8ATP+2NADH+2H+B4ATP+2NADH+2H+C2ATP+NADH+H+D2ATP+2NADH+H+E2ATP+2NADH+2H+20.1摩尔乙酰CbA彻底氧化生成多少摩尔的ATPA9B12C24D18E721.下列哪个酶是以FAD为辅基的A琥珀酸硫激酶B柠檬酸合成酶C异柠檬酸脱氢酶D琥珀酸脱氢酶E苹果酸脱氢酶22.关于葡萄糖·6·磷酸磷酸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使葡萄糖磷酸化B能使葡萄糖离开肝脏C是糖异生的关键之壹D缺乏可导致肝中糖原堆积E不存在于肌肉23.2分子的丙酮酸转化成1分子的葡萄糖消耗A2ATPB2ATP+2GTPC2GTPD4ATP+2GTPE6ATP+2GTP24.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是ANAD+BNADP+CFMNDFADECoQ25.不组成呼吸链的化合物是ACoQB细胞色素bC肉毒碱DFADE铁——硫蛋白26.在呼吸链中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氧的传递体是A铁壹硫蛋白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a3E细胞色素c127.呼吸链中既能递氢又能递电子的传递体是ANAD+BFMNCFADDCoQE细胞色素28.不以NAD+为辅酶的脱氢酶是A乳酸脱氢酶B脂酰辅酶A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E谷氨酸脱氢酸29.解偶联物质是A壹氧化碳B二硝基酚C鱼藤酮D氰化物EATP30.参和呼吸链递电子的金属离子是A镁离子B铁离子C铝离子D钴离子31.脂肪酸β–氧化中第壹次脱氢的受氢体是ANAD+BNADP+CFADDFMNECoQ32.1分子软脂酸(16碳)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可净生成ATP分子数是A130B38C22D20E2733.1mol十碳饱和脂肪酸可进行几次β–氧化,分解为几个乙酰辅酶AA5次β–氧化、5mol乙酰CoAB4次β–氧化、5mol乙酰CoAC3次β–氧化、6mol乙酰CoAD6次β–氧化、5mol乙酰CoAE4次β壹氧化、4mol乙酰CoA34.下列关于尿素合成,说法错误的是A肝细胞的线粒体是合成尿素的部位B尿素合成后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C每合成1mol尿素消耗1molCO2、2molNH3、3molATPD尿素合成过程中的俩个氮原子由天门冬氨酸提供EN—乙酰谷氨酸是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的激活变构剂35.从人体排泄的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特征性终产物是A尿素B尿酸C肌酐D黄嘌呤E次黄嘌呤36.关于DNA半保留复制描述错误的是A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规律,以四种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DNA B碱基互补规律是A配T,G配CC首先在引物酶作用下,以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合成小分子的RNA引物DMg2+、解旋蛋白、解链蛋白等是复制必需的辅助因子E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相同37.在DNA半保留复制中,辨认起始点主要依赖于A解旋蛋白B解链蛋白C引物酶DDNA合成酶E连接酶38.关于RNA的生物合成描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中俩条链都能够作为模板合成RNAB以四种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CRNA聚合酶又称RNA指导的RNA合成酶DRNA链延伸的方向是从3’——5’ERNA聚合酶存在于胞液中39.在DNA复制时和核苷酸链5’——T——G——A——C--3’补的链是A5’——A——C——T——G——3’B5’——G——T——C——A——3’C5’——C——T——G——A——3’D5’——T——G——A——C--3’E5’——G——A——C——T——3’40.有关mRNA描述错误的是Am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BmRNA分子每相邻的3个碱基为1个密码子C4种核苷酸(43)可形成64个密码子分别代表64种氨基酸DAUG除作为蛋氨酸的密码外,仍兼作启动密码E翻译过程是核蛋白体沿mRNA的5’端向3’滑动,肽链不断延伸的过程41.关于核蛋白体描述错误的是A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分子大小亚基俩部分,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附于粗面内质网的核蛋白体参和细胞内外的蛋白质及多肽激素的合成C大亚基上有结合氨基酸——tRNA的受体和结合肽酰——tRNA的给位D转肽酶位于大亚基的给位和受位之间E小亚基上有结合mRNA的位点42.mRNA链的密码是ACG时,tRNA相应的反密码是AUCGBAGCCCGUDACGEUGC43.某壹蛋白质壹级结构上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则此蛋白质结构改变关键原因是ADNA分子上相应结构基因核苷酸顺序的错误BmRNA密码的错误CtRNA携带氨基酸错误DrRNA转肽的错误E核蛋白体大小亚基结构异常导致的错误44.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描述错误的是A参和合成的所有氨基酸必须先进行活化B由转氨酶催化各种氨基酸以肽健相连CMg2+、多种蛋白质因子是合成蛋白质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D肽链延伸的方向是从N端到C端E合成时由ATP和GTP供给能量45.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每形成1个肽键至少要消耗A1个高能磷酸键B2个高能磷酸键C3个高能磷酸键D4个高能磷酸键E5个高能磷酸键46.mRNA中代表肽链合成终止密码是AUAAUGAUAGBUGAUAGUCACUACUCAUAG DUAGAUGAGUEAUGAGUUAA47.壹个mRNA分子的部分核苷酸顺序如下:“5’……GAGCUGAUUUAGAGU……3’”其密码编号是121122123124125经翻译后合成的多肽链含A121个氨基酸残基B122个氨基酸残基C123个氨基酸残基D124个氨基酸残基E125个氨基酸残基48.组蛋白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是A和tRNA结合,影响氨基酸的活化B抑制转肽酶的活性C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复合体的形成D和DNA结合,抑制DNA基因的开放E和mRNA结合,抑制氨基酰壹tRNA上反密码的识别作用49.变构剂和酶结合的部位是A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B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因C酶的壹SH基D活性中心以外特殊部位E活性中心以外任何部位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肾上腺素和受体的结合是不可逆的B肾上腺素是人体中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的惟壹激素C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的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位于不同的亚基D磷酸化酶b的磷酸化不需ATPE腺苷酸环化酶在胞液中51.测得某蛋白质样品的含氮量为0.40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A2.0gB2.5gC6.4gD6.25g52.血清蛋白(PI=4.7)在下列哪种pH值溶液中带正电荷?ApH4.0BpH5.0CpH6.0DpH8.05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A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B和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C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D使蛋白质溶液成为PI54.下列哪种蛋白质结构成分对280nm波长处光吸收的作用最大?A色氨酸的吲哚环B酪氨酸的苯酚环C苯丙氨酸的苯环D半胱氨酸的硫原子55.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哪壹波长附近?A280nmB260nmC220nmD340nm(二)填空题56.蛋白质颗粒表面的和,是蛋白质亲水胶体稳定的俩个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模式生物生命研究中的明星——模式生物李璐冰2009044020123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901班,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模式生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数种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获得,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以及对人类疾病机理模型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以微生物大肠杆菌、植物拟南芥和动物斑马鱼这几种经典的模式生物为例,介绍了模式生物的概况。
关键词:模式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正文:模式生物(Modelorganism)是人们研究生命现象过程中长期和反复作为实验模型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对这些物种的科学研究来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遗传现象,模式生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果蝇、小鼠、拟南芥、大肠杆菌等,主要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发现,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相对简单的生物上,则发育现象难题能够得到部分解答。
因为简单生物的细胞数量少,分布相对单壹,更容易进行实验操作,变化也较好观察。
由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发育的基本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许多生命活动的方式在不同物种的生物见具有同壹性,这是通过模式生物来研究更复杂生物的方法能够有效且成功的基础。
尤其是当在有不同发育特点的生物中发现共同形态形成和变化特征时,发育的普遍原理也就得以建立。
因此对模式生物的研究能够帮助探索和理解生命的壹般规律,在生命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和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联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除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仍包括有黑猩猩、小鼠、大鼠和河豚鱼等,以及猪、牛、狗、兔、、鸡、斑马鱼、文昌鱼、海胆、蜜蜂、十几种果蝇、数种线虫、30余种真菌等。
这些重要代表物种不仅涵盖了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也包括了和人类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几乎所有物种。
而且这个物种范围仍在不断增加,各个计划完成的时间也在不断加快。
而要研究认识人体基因的功能,了解人类生理和病理的过程无法直接将人作为实验对象。
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从共的祖先演化而来的,所以对生命活动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在进化上是相对保守的,即若要研究的物种本身不易于研究,则这些要研究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在其他合适的生物中研究,因此人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能够选择合适的生物进行模拟。
由于模式生物在生命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于模式生物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HGP已揭开了新的壹页,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即从基因组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高度来阐明基因组的功能,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且利用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
为了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特别是功能基因组计划,开展壹些模式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是必要的,于是相继启动了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modelorganismgenomeproject)如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酿酒酵母、秀丽线虫、果蝇、拟南芥、小鼠等的基因组研究计划。
随着科学的发展,模式生物的范围将会不断的扩大,将会有新的物种作为模式生物而被研究,如二穗短柄草就是近年才作为模式生物被众多人所熟知。
但作为模式生物,都会有壹些基本的共同点:1)有利于回答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生理特征能够代表生物界的某壹大类群;2)实验材料容易获得且易于在实验室内饲养和繁殖,研究维持费用低;3)世代短、子代多、遗传背景清楚;4)对人体和环境无害;5)容易进行实验操作,特别是具有遗传操作的手段和表型分析的方法。
1.几种经典模式生物的概况1.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是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肠道内的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或荚膜。
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白色的菌落。
由于取材广泛,分裂增殖能力强、发育周期短以及结构简单的特点,已作为壹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在近代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分子遗传学及生物工程领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在1997年组全序列测序完成,基因组全长约为5Mb,有4288个基因,62%的基因功能已经阐明。
另外在核区之外仍有壹种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为细胞核外遗传物质,称为质粒。
有事质粒仍能够整合到核DNA中,而大肠杆菌在失去质粒后代谢功能不受影响,因此常用质粒作为DNA重组的载体。
1.1.1大肠杆菌常用于基因突变的研究诱变剂例如HNO2、烷化剂等可使野生型大肠杆菌发生突变,从而产生突变型。
常见的突变型有俩种:①合成代谢功能的突变型,这种突变会导致菌体内某些代谢失衡,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存活,多为条件致死突变。
这种突变型主要用于研究该突变基因的具体功能,对其进行定位;②分解代谢功能的突变型,野生型大肠杆菌能通过壹系列的酶把复杂的糖类降解为简单糖类。
而当决定某种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猴,就产生相应的突变型。
通过选择培养基对突变型进行筛选,然后和野生型大肠杆菌基因组进行对照,即可获得该突变基的相应碱基顺序,为更好地了解某些基因的位置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1.1.2大肠杆菌也是有性别决定性别的主要因素是壹种质粒—F因子。
在现代基因工程研究中把质粒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因为,通过F因子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大大提高了遗传物质重组的概率。
另外科学家通过F因子和大肠杆菌染色体某些基因进行重组,形成转移频率很高的Hfr菌株,且提出了中断杂交作图法,能够对大肠杆菌的部分基因进行定位。
1.1.3大肠杆菌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原核生物在不同的细胞周期需要不同的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需要不断的调控各种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
而大肠杆菌作为壹种突变型多结构简单、世代短、易培养的原核微生物,早在四十年前已被科学家用来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突变型的调控基因作用,是最早研究蛋白质表达的最简单的原核微生物。
1.1.4大肠杆菌作为生物工程菌的应用①通过研究,发当下大肠杆菌内有多种酶:R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等,能够作为生物工程酶的来源;②质粒是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之得以复制和表达的载体,而大肠杆菌菌体内有这种质粒,因而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中质粒载体的重要来源;③DNA重组技术,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某种质粒载体,然后通过载体转入受体细胞,之后受体细胞大量增殖形成无数“克隆”,即大肠杆菌不仅能够提供载体,也同时能够作为分子克隆中的受体。
1.2拟南芥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属十字花科,和白菜、油菜、甘蓝等经济作物同属壹科。
拟南芥本身且没有明显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其具有其他植物无法替代的特点,拟南芥是壹种著名的研究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在2000年完成,是植物界第壹个被完整测序的物种。
拟南芥的基因组很小,5条染色体总共含有1.15亿个碱基对,尽管基因组和其它植物相比很小,但基因在功能上却和其它开花植物相似,因此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其基因的克隆和饱和突变体库的建立。
1.2.1拟南芥的特点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具有其它植物无法替代的优点:①拟南芥的生长周期短,从发芽到种子成熟仅需要6周,且产生子代多;②基因组小,125Mbp,仅有5条染色体,1.15亿个碱基对;③具有双子叶植物的所有特性,整个生命周期同样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发育、分化、衰老、死亡等壹系列生物学现象;④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大量种植,体形小,占地少,成熟植株壹般15cm~20cm高,莲座叶长度不超过5cm;⑤主要分布在温带,壹般生长在野外干燥的土壤中,生活力强,易于实验室内人工种植培养;⑥有效的农杆菌介导转化途径,易获得大量的突变体和基因组资源。
这些优点都使得拟南芥成为壹种特别理想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
1.2.2植物形态建成研究经典的例子是花发育的ABC模型。
在结构上,拟南芥的花和大多数开花植物相似,由四轮基本的花器官组成:从外向里分别为花萼、花瓣、雄蕊及雌蕊。
A、B、C分别指的是控制不同花器官发育的三大类基因,其中A类基因决定了花萼的特征;A类+B类基因共同作用决定了花瓣特征;B类+C类基因共同作用决定了雄蕊特征;C类基因单独作用决定了雌蕊心皮的特征,同时也终止花器官在第四轮形成之后继续分化。
在野生型花器官中,这三类基因的表达产物大体按照它们所各自决定的花器官位置,分布于相应的区域。
当其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之后,它所控制的区域则会发育出其他类型的花器官。
A、B、C三大类基因都编码转录因子,在花原基的发育过程中会由外到内被逐个激活,从而确保正确的花器官在准确的时期出现。
拟南芥花发育中所使用的这套机制和动物发育中基因表达系统类似。
另外,以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能够对植物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进行研究。
通过大量拟南芥突变体的分析,对植物根、茎、叶、花、种子和胚胎的发育,对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机理,以及对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激素、光和由环境引起的信号转导过程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了人类对植物生命活动机理的认识和了解。
1.2.3miRNA的研究miRNA是高等真核生物中壹类非翻译RNA,由基因组编码,是高等真核生物中壹类非翻译RNA。
miRNA前体的转录过程和普通基因mRNA的转录过程基本类似。
通过对拟南芥中miRNAm的研究发现miRNA在壹些酶的参和下破坏和之结合的mRNA或干扰mRNA 的正常翻译,大多数已经发现的miRNA都参和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例如,植物的形态建成,RNA诱导的基因沉默以及植物对于逆境的适应性等。
近年来,通过对拟南芥的研究,发现了Drosha的同源蛋白DCL1(含RNA酶III结构域)和Pasha的同源蛋白HYL1(RNA双链结合结构域)参和pri-miRNA的加工。
而除了DCL1和HYL1之外,参和加工miRNA初始转录本的仍有另壹个必需蛋白SERRATE(SE),另外,仍发现另壹个重要的蛋白HEN1,它的作用是保证了miRNA在细胞特定位置的稳定性。
之上研究结果为完整认识高等生物体内imRNA生物合成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1.3斑马鱼斑马鱼(Daniorerio)是壹种热带硬骨鱼,成体长3-4cm,可大量繁殖,对水质要求不高且具有许多优点,特别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正想基因饱和突变和筛选,广泛用于研究脊椎动物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同时在其它学科上的利用也显示很大的潜力。
斑马鱼发育快,,成熟周期短;能够进行体外受精且胚胎透明,可直接在镜下观察;基因组中大约含有30000个基因,数目和人类相近,而且它的基因和人类的在许多地方存在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