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合集下载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摘要】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

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 理论来源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

《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

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

”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 应用2.1 用于疾病的诊断2.1.1 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

《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

《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

《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浅谈中医望诊

浅谈中医望诊

浅谈中医望诊之全身望诊夏慧萍我是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的一名中医基础课老师,只要我在学校,经常有许多的学生围在我的身边,让我帮他诊治或看看最近身体情况怎么样。

有的学生问我:“老师,您怎么能这么神,看看我的面色、舌色,把一下我的脉象就能够知道我现在的身体情况?”其实并不是我神奇,而是我们的中医神奇,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可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

所以通过简单的望诊,我就能够大概的了解其健康情况,而告之其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其实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四诊缺一不可,不过在提到四诊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也就说明了四诊中望诊的重要性。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脉、肉、皮、骨(五体)相配:肝主筋,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骨。

五官亦与五脏相关:目为肝之窍,舌为心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

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

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

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

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望诊又分为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两方面,全身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局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病人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

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全身望诊。

1、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

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

第38卷第2期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Vol。

38 N o.2Fe b.2015Jou ma l of Beijing Un主versity of Traditi硼al Ch i ne s e M e d i c i ne8l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张红梅陈雪功胡建鹏刘凯凯(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230038)关键词:新安医家;相气十法;中医诊断;望诊中图分类号:R241.24 doi:lO.3969/j.issn.1006-2157.2015.02.00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的罗列。

乾隆年间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其中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四诊心法要诀”涉及“浮沉、泽天、抟散、上下”部分一要务。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也只是进一步对《灵枢·五色》内容的解释:“沉浊察。

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而明,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要性。

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2“相气十法”的发挥《素问·举痛论篇》日:“五脏六腑,固尽有部,新安医家汪宏,其“手不释卷,志在于医”,依遵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说明脏腑经意、总结历代医家望诊经验并多方拜访名医,历时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

《灵枢·二十余年,著成第一部望诊专著——《望诊遵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经》。

在此书中汪宏首次提出“相气十法”理论,突出了面部望诊。

《灵枢·五色》详细论述了明堂、笔者心。

3o在研读此书后加以具体阐发,基本内容概阙、庭、蕃、蔽等在面部的区域,并将“五脏六腑肢括如下:节”在面部进行了具体划分。

而在五色望诊中,《内2.1欲知五色精微,当知十法纲领经》指出“气’’(光泽)的诊断价值比单纯的“色”(颜汪宏对《灵枢·五色》中“浮沉、泽夭、抟散、上色)的变化更为重要。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

• 有神,又称得神。
– 主要表现:神志清楚, 目光明 亮,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 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 反应灵敏等。 • 有神提示精充气足,脏腑功 能正常,虽病亦较轻浅,预 后良好。
• 无神,又称失神。
–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 目无 光彩,面色晦暗,呼吸气 微,反映迟钝,或神昏谵 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等。 – 无神提示精亏神衰,正气 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 情严重,预后较差。
• 苔白腻 者,多 属湿浊 或食积
• 苔白如积 粉,为暑 湿秽浊之 邪内蕴
• 黄苔
– 多主里证、 热证。
• 苔淡黄为热 轻,深黄为 热重,焦黄 为热极
• 苔黄而腻为 湿热或食积
• 外感病 苔由白 转黄, 为表邪 入里化 热之征。
• 灰苔
– 多主痰湿、里证。 – 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 苔灰而干燥,舌质红绛,为热炽津伤或阴虚 火旺。
• 齿痕
– 舌边见齿印者, 为齿痕舌,多 因舌体胖大而 受齿缘压迫所 致。常与胖大 舌同见,多属 脾虚水湿内停。
• 芒刺
– 舌乳头增生、 肥大、高起如 刺,称为芒刺 舌,多属邪热 内盛。
• 舌尖芒刺为心 火亢盛 • 舌中芒刺为胃 肠热盛 • 舌边芒刺为肝 胆火盛。
3.望舌态征
• 强硬
– 舌体强硬,屈伸不便,以致言语謇涩者,为强硬舌, 或称“舌强”。 – 舌质红而强硬,兼神志不清者,多属热扰心神 – 舌红干而强硬,为热盛伤津 – 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常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 舌体胖苔厚腻而强硬者,为痰湿内阻
• 内伤杂病斑疹
– 内伤杂病斑疹一般多属血热
• 斑色暗紫,其形较大,时出时陷者,则为气虚不 能摄血或挟有瘀血之候。
六、望 舌

奇妙的中医五色

奇妙的中医五色

奇妙的中医五色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08期我国古代很早就对色彩有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所包含的五色理论就被用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中医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医五色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今后我们应当不断的发现发掘并灵活的加以利用。

理论来源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以金、术、水、火、土兀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利-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牛相克关系来闹释宇宙问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

《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日: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

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小,四白位金,五黄位土。

”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中医五色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是基于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之间的关系和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用于推断疾病中医望诊中的望色就是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面色较黄,那你就会想到这个人可能有脾胃方面的疾病;在医院的肾内科,你可以看到许多面色发黑的病人。

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比如见到一个满面通红的人你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个人有热证;皮外伤处一般都是青紫色,代表的是瘀血;大失血的病人面色都是苍白的。

用于调节情志根据五行学说,青色与怒相对应,赤色与喜相对应,黄色与思相对应,白色与悲相对应,黑色与恐相对应,这与现代色彩心理学也是相符的。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2)客色: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二、望色(一)面部色诊原理(1)《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明堂”即鼻,“藩蔽”曰疆域、界限,明堂藩蔽图即指以鼻为(中心)基准线的脏腑在面部相应区域的投射影像图。

(2)《素问·刺热》的分候方法(二)色与泽的意义[1]1.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面部颜色属血、属阴,能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灵枢·五色》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2.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凡面色荣润光泽者,提示脏腑精气未衰,为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值提提出的是,《望诊遵经》所说的“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明确指出了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更为重要,即“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

(三)常色与病色1.常色——特点是明润、含蓄。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常特点是明色,属个体差异,一生不变。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所谓“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所谓“含蓄”,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1】分析: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属阴属血,光泽为光明润泽(枯槁晦暗)属阳属气。

所以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值得提及的是,望色所见的并非一般所见的五色,而是三原色(赤青黄)按油的比例组合的纯度不等的五色。

因此,临床上所见的五色是以某种色调为主的混合色。

2.病色——特点是晦暗暴露因病而发生的异常面色即为病色,病有轻重、色有善恶,但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晦暗暴露之象。

所谓“晦暗”是指面部皮肤枯槁而无光泽,是精气衰竭的表现,所谓“暴露”是指某种颜色异常明显,是善色(气至)——面色光明润泽之象不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常色与轻病、重病面色鉴别表参教材。

(四)五色主病[1]学习五色主病,既要明其色,又要知其病,还应熟悉色与病的相应与不相应(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相生为顺,相克为逆)。

中医望诊完整ppt课件

中医望诊完整ppt课件
①有神:形体丰满,动作自如--神与形俱 。 ②无神:形体瘦削,动作艰难—神无所依 。
.
望诊
中医
诊断
归纳:重点在于眼神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 注于目而为之精”
除上述重点外,还要结合语言、呼吸、舌象、 脉象等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望诊
中医
诊断
2、神的分类及判断 分: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及神乱五种。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1、望神的重点 ⑴目光(两眼的神情)
《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 人之神情常于有意无意之中流露于外,故有
“眼睛会说话”
.
望诊
中医
诊断
①有神: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
活,视物清晰--脏腑精气充足。 ②无神: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
灵,视物模糊--脏腑精气虚衰。 直视,瞪视,上视,斜视。小儿哭如鸦声,无泪无 眵。目光迷离,妄见死去亲人,不识探视之人等皆 是。
(1)、得神(又称有神) 很好!
①临床表现: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 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反应灵敏。(五脏精气充沛) ②临床意义:健康,虽病精气未衰,
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
望诊
中医
诊断
案例:风热皮疹。外感 风热,客于肌肤。(过 敏性皮炎) 表现:面色浮红而清、 明润而散;鼻旁有红色 瘀点,目眥微黄,目光 炯炯 意义:新病;阳证;热 证;轻病
于心窍 表现:目陷睛迷,双睑 下垂露睛;面色黧黑, 沉浊而甚;口开不闭, 呼之不应;表情呆板,
项强痉挛 意义:精气衰竭,神志 昏迷,预后不良--无神
(昏迷)
.
望诊
中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麤,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疒贵)阴之属也。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

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

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发死。

(按∶此浮濡而芤,阳虚阴散,所谓脾气去胃,外归阳明也。

)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谓疹筋。

腹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上论色脉相应。

按∶此脉数字,似当作急字解,谓紧敛急引而不舒和也。

见,谓挺鼓于皮上也,此寒气深痼于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见,是寒凉清肃之气,内连肝脏,克制生阳之气化,不得宣发也。

)溺黄赤,安卧者,黄胆。

已食如饥者,胃疸。

目黄者,黄胆。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