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改革
课件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强化 后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在学习庆历新政 时,要将其内容与北宋时期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对 应。注意其针对性及其实际作用。 2.利用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参考有关课本中的历 史地图,了解当时北宋政权面临的形势,加深对王 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二、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
1.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 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 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 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这样 改革才能成功。
图文探究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探 (1)知识层面:考查北宋在军事方面的措 究 施及影响 目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 的 问题的能力
[探究示例]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 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 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 军队仅有近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 之多。
高频考点 考查北宋中期庆历新政的背景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河北大学教授王曾瑜:人们常说,宋朝“积 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 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 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 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 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 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 就是积弱。……宋朝的治国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 的方面。
北宋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

取士之法
富国之法 以理财为主,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措施
内容
积极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 法
均输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 法
政府贷款或谷物, 还本付息 以钱代役, 官僚地主不例外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保证农时和农业劳力;打击地主 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
上述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并从事经商的 大地主……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改革必然会 遭到他们的反对
……不法书吏乘机作手脚,贪官污吏 又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结果 涨至35倍,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 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官吏又采取一 刀切的贷钱措施,下指标,硬摊派,实行 权力寻租,以至农民谈贷色变。
北宋逐渐形成了“三冗二积 ”的局面,
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一)集中军权:
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 。
。 (二)集中行政权: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特点:以分权达到集权
北宋禁军人数(单位:万)
冗官
90
80
82.6
冗官、冗兵;岁币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源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冗兵、冗官、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 行政效率低下; 弱财政负担来自重积 贫范仲淹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宋朝2

哲 宗 亲 政元 祐 党 来自 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之评价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 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熙宁排公 (王安石)者, 大抵极抵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 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神宗),下不足以解公之蔽, 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祐大臣一切更张,岂 无偏无党者哉?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新法的迅疾推展,激起强烈反应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二三年间,开辟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 物得安其所者。 ……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 变化天下。 《东坡全集 》卷一○六《王安石赠太傅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 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 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熙宁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 問今日設施所宜先。„„起文彦 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 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 者。 ——《宋史·后妃传》
优品课件之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基础知识]危机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基本理论]1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2.庆历新政是一种对封建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因触犯保守集团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典型反映了改革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进步,改革者的勇气值得肯定和学习。
[能力培养]1.让学生自己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分析两次的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立场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教具教法]资料,表格,讲述,讨论,比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评价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导入。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加重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出现严重不稳定。
2.“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一一积贫、积弱。
这一点请同学具体描述。
只是要补充一条:由于与辽、西夏的战争失利,政府要送给它们银、绢。
3.农民反抗。
宋仁宗时便已经出现,并波及统治中心中原地区。
4.辽与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15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
核心:整顿吏治。
措施: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解释“恩荫”: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C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D裁并州县,减轻徭役;E、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高中历史 4.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

(1)这一材料出自于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
答案
①“澶渊之盟”。
②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
辽宋之间的和平。
(2)这一盟约的签订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
小如鼠,以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 的和约。
探究点4 社会矛盾尖锐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案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 新政的失败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三冗和积贫积弱困境 (1)原因: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①集中兵权。将 禁军统领 权一分为三、实行 更戍法 等。 ②集中行政权。分割 相权 、派文臣任知州,另设 通判 监督 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设 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 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 的弊端。(岳麓版)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 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 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 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
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
(1)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 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二、庆历新政及其废止
1.背景 :严重的社会矛盾迫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 识到实行改革的必要。 2.庆历新政 (1)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变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三则材料反映什么问 “三冗”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题?带来什么危害?
宋神宗即赵顼 (xū),1067— 1பைடு நூலகம்85年在位, 1069年,他任 用王安石进行 变法,企图改 变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是北 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 王安石被任 命为参知政 事,推行新 法。
2、(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 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 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 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 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 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 为定额。
3、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今边患作 矣,将谨防于外,修实于内,为持久之计, 而不爱用吾财,则患日增而力日不足,岂 善为计议者哉!今关内诸城,诚能因民固 守以省戌,教义勇习战以省兵,则每岁费 不啻二百余万,不逾数年,粟实财丰而不 可胜用矣。不如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 敝,将无从而制也。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
均输法 农田水 青苗法 利法
募役法
方田均 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税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熙宁新法”失败后, 退居于此,封荆国公,世称荆
司马光:《资治通鉴》主编。政治上 比较保守,他废除了王安石新法。
范仲淹(989-
1052),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官至参知 政事(副宰相)。 同年八月,他与韩 琦等人提出了10项 政治改革方案,宋 仁宗让他主持新政。
宋仁宗
13岁即帝 位。亲政 后任用范 仲淹、韩 琦等名臣 进行革新。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北宋神宗时,健全了武学 制度,每年招收武生,教习兵法,演练武艺,3年后 考试,按等第授官。
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⑥均输法:政府采购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 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第 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背景、目的及条件——
1.北宋中期三冗二积造成严重社会危机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财政危机; ②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积贫
③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 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积弱
2.改革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3.改革条件:
策论考试: 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 学校,重视发展地方教育 .
事。
——王安石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 作用: 宋人科举考试图 才,为变法服务。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武学习武图
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
纪念馆内王安石像
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称
内容
作用
军 保甲法 事
将兵法
教 改革科举 育
整顿太学
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 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 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固定禁军辖区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 者直接受官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 育人才的地方
全面危机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的反抗斗争 3、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辽、西夏的威胁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改革
(一)庆历新政
1、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主要内容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整顿吏治 (核心)
问1、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阶级
矛盾的措施有哪些?能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哪几点?
2、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政府财政困难的措 施有哪些?其中能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 施是哪几点?
3、变法内容中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 措施有哪些?
3、变法成效
政府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4、失败原因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指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 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 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作局 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 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 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或变革。
(3)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坚持改革 的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2)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 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又因用人不当,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 现象,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
启示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 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 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1、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 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 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 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三、对改革的认识:
问 中国古代史我们已学过
的重要政治改革有哪些?
1、中国古代的重要的政治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
秦国商鞅变法 (3)新: 王莽改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周:周武帝改革 (6)后周:周世宗改革 (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缓和阶级矛盾
3、结果: 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4、失败原因
二、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
1、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2、主要内容
王安石 ( 1021—1086) 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政治家和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理 财
募役法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措 施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中后 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 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 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1、解决了中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 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北宋中期的社会 危机和改革
看书102——103页了解:北宋中期 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 径和结果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 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 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 艰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 顺。
小结
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了解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 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 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 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 革终归失败。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 重,最终被金所灭。
禄米
铜钱
绫
绢
绵
北宋禁军激增
人数(单位: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9.3 10
0
976年
82.6
43.2 35.8
997年 1021年 1048年
分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后果。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2、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 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 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官多奉高 金银
3、改革的分类: (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问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
改革开放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改革?为什么?
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王安石 的精神等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的?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评价: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变法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