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合集下载

苏绣戏服刺绣知识点总结

苏绣戏服刺绣知识点总结

苏绣戏服刺绣知识点总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苏绣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特色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

苏绣的刺绣知识点为我们展开一个全新世界,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苏绣戏服刺绣的知识点总结。

一、苏绣的历史悠久苏绣源于中国古代的刺绣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苏绣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吴国苏州,因此得名苏绣。

苏绣在唐代以前就有了相当的发展,而到了唐代,苏绣更是成为了当时宫廷贵族的时尚之选。

在宋代以后,苏绣更是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名绣之一。

苏绣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传承至今。

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苏绣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苏绣的发展与苏州地区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是苏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苏绣的特色苏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而备受赞誉。

苏绣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湛的技艺:苏绣的刺绣技艺精湛绝伦,刀工细腻,线迹清晰。

苏绣作品所用的丝线非常讲究,细密匀称,线面亮滑,色彩浓艳,纹饰繁复,表现力强。

2. 线迹清晰:苏绣的线迹清晰,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气息,能够精准地表现出画面中的细节和情感。

3. 彩色浓艳:苏绣作品的色彩浓艳,画面鲜活生动,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苏绣的风格独特,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还是历史故事,都能以苏绣的方式刺绣出独特的风情。

三、苏绣戏服刺绣的特点苏绣的刺绣技艺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其中苏绣戏服刺绣是苏绣的重要应用之一。

苏绣戏服刺绣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富丽堂皇:苏绣戏服刺绣通常使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图案繁复丰富,线迹细腻,能够将戏服的华丽气质充分展现。

2. 体现角色特点:苏绣戏服刺绣能够根据戏剧角色的特点进行创作,能够表现出角色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特征。

3. 突出历史文化:苏绣戏服刺绣通常以历史题材为主题,能够突出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与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四大名绣之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

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特点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

苏绣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

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中国的四大名绣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

出神入化的苏绣艺术

出神入化的苏绣艺术

出神入化的苏绣艺术苏绣是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灿烂明珠,相传古吴越带有截短头发,身绘花纹,以避蛟龙之害的风俗。

《左传》云:“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后其孙根据文身的图案,在衣服上行针穿刺,绣成五色彩缤纷的图案衣服。

经仲雍倡导,这种服饰取代了文身,最初的苏绣也就这样产生了。

宋时,苏州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乡,机房鳞次,夫络妻织,刺绣盛行。

朝廷在这里设立了“绣庄”,城内有“绣线巷”、“滚绣坊”、“绣衣坊”、“绣花弄”等坊巷。

刺绣也逐渐从日用品发展为观赏品。

明代的苏州,又为我国丝织业的中心。

清代的苏绣,可以说达到了全盛时期,它已成为绣坛盟主,皇室使用的绣品几乎都出于苏州。

清代的苏州有“绣市”之誉,苏绣产品以陈设性装饰品及室内装饰用品为主,特点是劈丝匀细,用色秀丽雅洁,针法丰富,针脚平齐。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深邃之体,人物能具瞻眺之情,花鸟能极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色彩和针法都要求很高,一幅画稿需要的色彩变化万千,艺人从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劈丝拼色”的技法,不但有丰富的色彩,而且表现出不同形象的质感、神态和内在结构。

因此,尽管画稿大都出于画家,但一经刺绣艺人的再创作,往往能收到“为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

我国刺绣素有“南绣”与“北绣”之分,美术界又把两者的艺术风格称为“南秀北壮”。

南绣柔丽优美,设色和顺,绣线劈绒纤细。

被誉为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其发展和苏州的自然条件及文化渊源有密切关系,其兴衰和国家兴衰相始终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绣艺术继承和发扬了其优良传统,技艺针法发展到40多种,并把历史上尖端绣种“双面绣”、“乱针绣”、“发绣”,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

双面绣虽早在北宋初期已出现,但在历史上只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双面绣欣赏品。

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双面绣欣赏品,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两幅双面绣仕女屏。

其中一幅为两仕女相随而行,图左有一株桃树,树上悬挂成熟的桃子三五枚,天空飘着两朵图案形的云纹与两只飞翔的仙鹤,寓以“福寿双全”的含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针法分类
单面绣
双面绣
本地绣
苏北绣
宝应绣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苏绣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 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种。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
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实用类(手帕、 荷包)。

重 大 意 义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申 请 非 遗 流 程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非遗内容介绍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 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 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在苏绣面临的传承和保护措施方面,不仅要注重传承对象上技术人才的断层现象,

更要扎根于国内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结合互联网新兴传播交互方式,让苏绣重
焕光彩,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版权意识,守护好这份珍贵灿烂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 国家 四级 大非 名物

绣质
之文
一化
绣 遗
和提高。
苏绣的历史渊源
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 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

中国刺绣艺术——苏绣

中国刺绣艺术——苏绣

谢谢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 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 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 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 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国刺绣艺术——苏绣
• 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 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 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 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历史
•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 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 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 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 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 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 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 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 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 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 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 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 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 能运用刺绣绣出了中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 《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 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中国刺绣起源的传说故事

中国刺绣起源的传说故事

中国刺绣起源的传说故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

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那么中国刺绣的起源有哪些有趣的传说故事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刺绣起源的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刺绣起源的民间传说传说周太王(约公元前十世纪)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

季历之子姬昌最有才能,古公亶父很想传位于姬昌,但按照当时的传承制度,又不能传位于姬昌。

太伯、仲雍知道后,即出走到苏州一带,而使姬昌顺利继承王位。

当时的苏州一带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尽管十分痛苦,但太伯、仲雍也入乡随俗,在身上刺上纹身。

后来,太伯去世后,仲雍深感此俗不便,便召集一些当地头面人物来商议此事。

恰巧,仲雍的小孙女女红正在屋内缝衣,一时不小心被针扎破了手,血流出来在衣服上形成了美丽的花朵。

于是,小家伙灵机一动,便参照当地纹身的图案花样在衣服上试着刺绣起来。

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绣衣而呈给仲雍。

仲雍看后大喜过望,当即披在身上一试,感觉舒服异常,完全可以免除纹身之苦。

于是,他便召集当地居民,移风易俗,不再纹身,而改用刺绣衣服代替。

逐渐的,这种绣衣就取代纹身的风俗了。

人们十分感激女红,就把妇女的刺绣等针线活叫做“女工”,直到现在,人们仍然这样。

如此算来,刺绣的起源在距今3000年前后。

中国刺绣的起源传说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

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

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

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介绍苏绣的意义

介绍苏绣的意义

介绍苏绣的意义摘要:一、苏绣的定义与起源二、苏绣的艺术特点三、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四、苏绣的实用性及价值五、苏绣的传承与创新正文:苏绣,起源于我国江苏地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的针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一、苏绣的定义与起源苏绣,又称苏州刺绣,是指采用针线在绸、缎、棉、麻等面料上进行装饰性刺绣的一种技艺。

苏绣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苏绣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苏绣的艺术特点1.细腻精湛:苏绣的针法繁多,有齐针、散套针、乱针、抢针等,每种针法都在细腻程度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2.色彩丰富:苏绣善于运用各种颜色,作品色彩斑斓、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3.形象生动:苏绣作品注重线条、构图和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生动感。

4.寓意深远:苏绣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寓意,如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曾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成为皇家御用之物,被誉为"宫廷艺术"。

同时,苏绣还广泛应用于宗教、民间、宫廷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四、苏绣的实用性及价值1.实用性:苏绣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如衣物、鞋帽、家纺等日常用品,以及屏风、挂画等装饰品。

2.收藏价值:苏绣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一些古代苏绣作品已成为国宝级文物。

3.礼品价值:苏绣作品常被用作礼品,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敬意和祝福。

五、苏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苏绣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如今的苏绣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气息。

新一代苏绣艺术家们将苏绣与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让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浅析苏绣

浅析苏绣

浅析苏绣苏绣是以苏州为代表、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吴地手工丝绣品。

绣的产生与远古时期吴人断发文身的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

刺绣的工艺和绣种比较丰富,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苏绣的发展与苏州地方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标签:苏绣;源流;工艺;民俗;吴文化一、苏绣的源流苏绣是以苏州为代表、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吴地手工丝绣品,地域范围主要是苏州、上海、无锡、常州、杭州等地。

根据目前发现的一些苏绣遗址推测,苏绣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

刺绣的产生与远古时期吳人断发文身的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

1远古时期,吴人常在水中捕捞,为保证自己安全在身上画上野兽图腾以求互不相侵,后来文身逐渐过渡为服饰和刺绣。

两汉时期,三吴地区逐渐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刺绣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北人把北方先进的刺绣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苏绣的发展。

此时吴地苏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基本一统中国思想界,佛教的思想内容对吴刺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刺绣被运用到佛学的绣经和绣像上。

安史之乱后,北方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都逃亡南方定居,迁移的同时也把刺绣手工的技术带到三吴地区,促进了吴地刺绣手工业的发展。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寄情于作画书法,形成了宋代画院派,出现了名家名作与精湛绣技相结合的作品。

2 刺绣艺人根据名家作品,以刺绣的方式将作品中的花鸟山水临摹的惟妙惟肖,因此有“画绣”之称。

画绣将束之高阁的艺术作品以更立体、直观的方式表现给市民,促进了吴地刺绣新的发展,表现了江南文化的淡雅与纤秀。

元代的苏绣发展也较快,而明代的轮班服役制使手工业者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更是促进了苏绣相关产业的发展。

明代士人热衷于读书习文,苏州出现了很多出名画家才子,整个社会充满对艺术文化的信仰气息,这也直接影响了苏绣的发展,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特色。

清朝以来,苏绣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清朝统治者对刺绣织造品的需求比较大,于是扩大了苏州织造局的规模,专门为皇帝及后宫进行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苏绣发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

苏州有10多万绣娘,在农村,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在江苏苏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处都有艺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佳品。

特别是苏州西部:镇湖、东渚、光福三大镇虽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吴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户户有刺绣的繁荣景象。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在尼龙、真丝,绸缎、棉布等面料上穿针引线,绣制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品。

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朋友。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

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

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

”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

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

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

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

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

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

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

苏绣在1982年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选中,曾被评为"金杯奖",双面异
绣<<仙人球>>198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奖",双面绣<<长毛猫>>于1988年饮誉保加利亚荣获第八届普罗迪夫国际博览会"金牌奖",被誉为"稀世珍宝".另外,双面绣还多次被选为国家领导人馈赠外国友人的国礼.近年来通过刺绣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又先后开发异样绣,异色异样绣,乱针绣等新品种,使双面绣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四大名秀: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