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矿物学(矿物的标型性)2

合集下载

矿物学

矿物学
6.简要论述矿物中的水及其在矿物晶格中的作用?
答:根据矿物中水的存在及其在晶体结构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参加晶格,与晶体结构无关的,统称为吸附水;另一类是参与晶格或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的,包括结构水,结晶水,沸石水和层间水。(1)吸附水:以中性的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参与矿物晶格,而是被机械的吸附于矿物颗粒的表面或缝隙中,因而不属于矿物的固有成分,不写入化学式。(2)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的形式存在,参与矿物晶格,由固定的配位位置,其含量固定,与矿物中其他组分的含量成简单的比例关系。(3)介于结晶水与吸附水之间的一种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存在,沸石水在结构占据确定的位置含量有一上限值,上限值为矿物中其他组分遵守定比定律。(4)层间水:介于结晶水与吸附水之间的一种水,以中性水分子存在,存在于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中的结构层之间。(5)结构水:以离子的形式等与矿物晶格的水,也在矿物晶格中有固定的配位位置,并有确定的含量比。
21硬锰矿:灰黑至黑色,条痕褐黑至黑色,半金属光泽,土状者光泽暗淡,不透明
22黄玉:无色或呈淡黄、黄褐、淡蓝、淡红、淡绿等色,透明,玻璃光泽,一组解理完全
23顽火辉石:无色、黄色至灰褐色,玻璃光泽,一组完全解理
24霞石:无色、白色、或灰白色,有时微带浅绿、浅黄、浅红、浅褐、蓝灰等色调,透明,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两组不完全解理,贝壳状断口
8黄铁矿;浅黄铜黄色,表面带黄褐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性脆,断口参差状。
9毒砂;锡白色,条痕灰黑,金属光泽,不透明,性脆,两组不完全解理,锤击之发蒜臭味,灼烧后具磁性
10赤铜矿:暗红色,条痕褐红,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薄片微透明,性脆,一组布完全解理
11锡石:纯净的锡石几乎无色,很少见,一般为黄棕色至深棕色,条痕白色至淡黄色,金刚光泽,断口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性脆,一组不完全解理,贝壳状断口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物学理论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物学理论

Part Four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 物学理论的实践意

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意义
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矿产资源的浪费和污 染
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 展
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
对地质学科发展的贡献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物学理论的研究,为地质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矿床形成机制与矿物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情况。
矿物晶体 结构的对 称性
矿物晶体 结构的物 理性质
矿物晶体 结构的化 学性质
矿物晶体 结构的形 成机制
矿物的物理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密度:矿物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矿物传递热量的能力 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性质
矿物的化学性质
矿物的化学成分: 包括元素组成、化 学键类型等
矿物学理论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
矿物学理论是矿床勘探的基础 矿物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 矿物学理论在矿床勘探中用于确定矿床类型和成因 矿物学理论在矿床勘探中用于预测矿床规模和品位
矿物学理论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矿物学理论是采矿工程的基础,它 提供了对矿床形成机制的理解。
矿物学理论在采矿工程中应用于矿 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物学 理论
,
汇报人:
目录
01 矿 床 形 成 机 制 03 矿 床 与 矿 物 学 的 关

02 矿 物 学 理 论
04
矿床形成机制与矿 物学理论的实践意

Part One
矿床形成机制
矿床的成因类型
变质矿床:由变质作成 的矿床,如煤、铁、锰等
岩浆矿床:由岩浆活动形成 的矿床,如铜、铅、锌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结晶学与矿物学问答题和论述题总结简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结晶学与矿物学问答题和论述题总结简版

问答题1、简述石英族矿物的分类及成因产状。

(7分)答案要点:分类:α-石英,β-石英,α-磷石英,β-磷石英,α-方石英,β-方石英,柯石英,斯石英成因:α-石英各种地质作用下均可形成,β-石英酸性火山岩,α-磷石英β-磷石英,α-方石英,β-方石英,酸性火山岩,柯石英,斯石英陨石,高压成因。

2、简述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结构型式及形态物性特点。

(8 分)答案要点: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按八面体片中阳离子数目不同,可分为两种结构型式。

在四面体片与八面体片相匹配中,[SiO4]四面体所组成的六方环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与之相适应。

当这三个八面体中心位置均为二价离子(如Mg2+)占据时,所形成的结构为三八面体型结构;若其中充填的为三价离子(如Al3+),为使电价平衡,这三个八面体位置将只有两个为离子充填,有一个空着的,这种结构称为二八面体型结构。

若二价离子和三价离子同时存在,则可形成过渡型结构。

本亚类矿物的形态和许多物理性质常与其层状结构密切相关。

形态上,多呈单斜晶系,假六方板、片状或短柱状。

物理性质上,一般具一组极完全的底面解理;低的硬度;薄片具弹性或挠性,少数具脆性;相对密度较小。

玻璃光泽,珍珠光泽。

3、试述矿物的分类及分类依据,并举例说明(15 分)答案要点:大类:化合物类型,类:阴离子和络阴离子种类,亚类:络阴离子结构,族:晶体结构型和阳离子性质,亚族:阳离子种类和结构对称性,种一定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亚种:完全类质同象中的端元组分比例,异种(变种)形态物性成分稍异,例如含氧盐大类,硅酸盐类,链状硅酸盐亚类,辉石族,单斜辉石,普通辉石钛辉石。

4、简述辉石族和角闪石族矿物在成分、结构、性质和成因上有何共同和不同之处?(15 分)答案要点:辉石族矿物(1)化学成分和分类辉石族矿物的化学通式可表示成XY[T2O6]。

其中:X=Na+、Ca2+、Mn2+、Fe2+、Mg2+、Li+等,在晶体结构中占据M2位置,Y=Mn2+、Fe2+、Mg2+、Fe3+、Cr3+、Al3+、Ti4+等,在晶体结构中占据M1位置,T=Si4+、Al3+,少数情况下有Fe3+、Cr3+、Ti4+等,占据硅氧骨干中的四面体位置(2)晶体结构在辉石族矿物的晶体结构中,[SiO4]四面体各以两个角顶与相邻的[SiO4]四面体共用形成沿c轴方向无限延伸的单链。

矿物的成因

矿物的成因
原生带 分布在大致相当于滞留水带。原生 硫化物没有遭受风化。
9
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
当风化产物被水 流冲刷和再沉积 时,物理和化学 性质稳定的矿物, 就形成机械沉积。 如长石、石英砂 及少量的重矿物, 构成砂岩等沉积 岩。比重较大的 有工业意义的重 砂矿物,在河谷 或其它有利地段 集中堆积,形成 漂砂矿床。Au Pt
18
晶质化与非晶质化
一些非晶质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变为结晶质, 称为晶质化或脱玻化。
如蛋白石转变为石英 火山玻璃的脱玻化形成石英、长石晶雏等
与晶质化现象相反,一些晶质矿物因获得某种能量而使晶 格发生破坏,转变为非晶质矿物,称为非晶质化或玻璃化。 非晶质化的矿物称为变生矿物。
如晶质的锆石因含放射性元素,由于放射性元素蜕变, 放出能量(射线)而非晶质化变为变生矿物水锆石,进一 步变成曲晶石,与此同时矿物的一系列物理性质也随之变化
磁铁矿等
钙矽卡岩 围岩以石灰岩为主 主要矿物 钙铝石榴子石、钙铁石榴子石、透辉石、
钙铁辉石、硅灰石、方柱石、符山石等
13
火山作用形成矿物的特点
火山作用中矿物自岩浆熔体或火山喷气中迅速结晶,或由火山 热液充填、交代火山岩而形成。在地表,岩浆在常压、高温下 迅速结晶,形成与岩浆成分相对应的各种喷出岩
造岩矿物与岩浆岩类似,区别在于出现高温 相矿物,如透长石、高温石英等。矿物除形 成斑晶外,均成隐晶质。岩石具有气孔、流 纹构造。

由于围岩的化学成分及变质条件的不同,将产生

不同的变质矿物。以泥质岩为例,泥质岩在热变

质热变质条件下形成各种角岩:
低级变质(温度不高)时生成斑点状红柱石;
中级变质时(温度中等),主要生成堇青石、

《矿物岩石学》课程笔记

《矿物岩石学》课程笔记

《矿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念一、矿物岩石学的定义矿物岩石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对地球物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的组成、结构、性质、成因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的研究。

二、矿物的基本概念1. 矿物的定义: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均匀固体。

2. 矿物的特征:包括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比重等。

三、岩石的基本概念1. 岩石的定义: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2. 岩石的分类: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二节矿物岩石学的研究方法一、宏观研究方法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岩石和矿物的露头信息,进行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摄影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分布特征。

3. 地球物理勘探:通过重力、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

二、微观研究方法1. 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2. X射线衍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矿物的晶体结构。

3. 化学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分析矿物的化学成分。

4. 同位素分析:利用质谱仪等设备测定矿物的同位素组成,以研究矿物的来源和形成时代。

第三节矿物岩石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矿物岩石学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对矿物和岩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泰勒斯的水成论和普林尼的《自然史》。

2. 我国古代:古籍如《山海经》和《本草纲目》记载了丰富的矿物岩石知识。

二、近代矿物岩石学1.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矿物学进入微观领域,矿物学家开始研究矿物的内部结构。

2. 18世纪:矿物分类学得到发展,如德国矿物学家亚伯拉罕·维尔纳提出的矿物分类体系。

3. 19世纪:地质学三大理论的建立,为矿物岩石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现代矿物岩石学1. 20世纪:矿物岩石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如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

成因矿物学

成因矿物学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其他学科关系
成因矿物学成因矿物学要解决地质体的成因与含矿性,所以岩石学、矿床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与它关系密 切,它又是研究矿物形成条件的学科,因此它与实验矿物学、实验岩石学相辅相成。矿物对外界应力反应十分敏 感,因此与构造地质学也密切相关。
成因矿物学和找矿勘探学都为找矿与勘探服务,因此两者密切。成因矿物学还与固体物理学、波谱学、物理 化学和胶体化学等学科有关。
相关学科
相关学科
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矿物学、矿床地质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冰川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火山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区域 地质学、宇宙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工 程地质学。
谢谢观看
科。1979年拉扎连柯提出矿物成因分类纲要,并在矿物成因分类中引入矿物标型学说。中国陈光远与其学生 于1963年提出闪石、绿泥石、黑云母、石榴子石等矿物的成因分类和成因矿物族的概念。1987年陈光远等在其 《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成因矿物学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成因矿物学归纳起来有下述4个方面:①矿物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变化的条件和过程,即矿物发生史。主 要包括矿物个体发生史,矿物系统发生史(矿物种属发生史、矿物共生组合发生史、矿物成因年代学)。②矿物 形态、成分、性质、产状的内在及其对介质的依赖关系,反映介质状态和条件的宏观标志和微观标志,即矿物的 标型性。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是矿物特征反映出的矿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状况,属于矿物标型范畴。③矿 物和矿物组合的平衡共生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④矿物的成因分类,主要根据不同成因的同一矿物种或族具有的化 学成分特点,并结合其形态、性质等标型,对某种或族的矿物进行成因分类建立体系。根据矿床成因划分的矿床 类型。常用的矿床成因分类是依据成矿物质及其来源、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这3个基本成矿因素来划分的,其中, 成矿作用是划分的主要依据,按此原则划分的矿床成因分类如下:内生矿床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气化热液矿床喷 气矿床(含火山一喷气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夕卡岩矿床)热液矿床外生矿床风化矿床残余矿床(残积矿床)淋积矿床 沉积矿床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蒸发沉积矿床(盐类矿床等)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生物一化学沉积矿床(石油、煤等) 变质矿床受变质矿床变成矿床上述成因分类是基本的归类,有人将火山成因矿床独立划出,还可划出由多种成因 形成的层控矿床、叠加矿床等。矿床成因类型的划分有助于合理进行找矿、勘探等工作,也有利于深人研究成矿 规律。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还将有新的矿床类型被发现,现有的分类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成因矿物学—矿物标型学

成因矿物学—矿物标型学

金伯利岩(Kimberlite)的标型组合:
镁橄榄石(假象)Forsterite : Mg2[SiO4] 金云母 Phlogopite: KMg3[AlSi3O10](F,OH)2 铬镁铝榴石 Cr-Pyrope: Mg3(Al,Cr)2[SiO4]3 铬透辉石 Cr-Diopsite: Ca(Mg,Cr)[Si2O6] 铬尖晶石 Picotite: MgCr2O4 镁钛铁矿 Picrocrichtonite: (Fe,Mg)TiO3 钙钛矿 Perovskite: CaTiO3 锐钛矿 Anatase: TiO2 金红石 Rutile: TiO2 磷灰石 Apatite: Ca5[PO4]3(F,Cl,OH) 碳硅石 Silicon carbide?: SiC? 金刚石 Diamond: C
黑云母成分
Mg/Fe Al2O3 K/Na CaO BaO Cl F
非矿斑岩
<0.5 >15% <8 0.88-1.89% <0.02-0.03% <2000ppm 700-2000ppm
成分标型:
判断含矿性
黄铁矿: (85个数据) 判断含Cu斑岩: 含矿岩体的黄铁矿含Cu一般超过1000ppm。
标型特征
成分标型:稳定同位素
δ18O(SMOW) δ(样品)=1000(R样品/R标样-1)
——随结晶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钾钠长石
自生钾钠长石 变质钾钠长石 花岗岩、伟晶岩 钾钠长石
6
12
16 18
28
豫西南铅锌矿
207Pb/204Pb-206Pb/204Pb相关图 15.65 15.6
207Pb/204Pb
标型特征
成分标型:元素对比值
黄铁矿(王奎仁,1989) S/Se:

毒砂标型特征读书报告黄铁矿-

毒砂标型特征读书报告黄铁矿-

黄铁矿-毒砂矿物标型特征地球科学学院资勘6班邱雄,何宇,刘磊,李晨伟,胡宁宁目录一、前言 (2)二、基本概念 (2)2.1 矿物标型性 (2)2.2 标型矿物 (2)2.3 矿物标型特征 (2)三、黄铁矿-毒砂矿物标型特征 (2)3.1 物理标型特征 (2)3.1.1 颜色标型特征 (2)3.1.2 形态标型特征 (3)3.1.3 硬度值 (3)3.1.4 比重值 (4)3.1.5 反射率 (4)3.1.6 热电性标型特征 (5)3.1.7 电子顺磁共振(EPR ) 波谱 (5)3.2 化学成分标型特征 (6)3.2.1 主要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元素的标型特征 (6)3.2.2 稳定同位素标型特征 (6)3.3 晶体形态、结构及晶胞参数标型特征 (7)四、结语 (7)主要参考文献 (8)一、前言矿物标型特征属于找矿矿物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找矿矿物学是指,在地质找矿中运用矿物标型学说,应用成因矿物学理论进行找矿实践的新兴学说。

几乎所有金矿床中的毒砂都含Au,毒砂和黄铁矿一样都是“不可见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不可见Au通常优先富集于毒砂中。

因此探讨毒砂的标型特征多以金矿床中的毒砂为例,故本文中所介绍的毒砂的标型特征仅以金矿床中的毒砂为例。

二、基本概念2.1 矿物标型性矿物标型性包括标型特征、标型矿物、标型组合等方面。

标型组合是指在特定形成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可以标志一定温度、压力、介质条件等。

在每一种地质作用中。

由于具体地质介质条件差异。

可以形成其特有的矿物组合。

2.2 标型矿物矿物标型性包括标型特征、标型矿物、标型组合等方面。

标型组合是指在特定形成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可以标志一定温度、压力、介质条件等。

在每一种地质作用中。

由于具体地质介质条件差异。

可以形成其特有的矿物组合。

2.3 矿物标型特征矿物标型特征是指在不同地质时期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同一种矿物,其各种性质所表现出的差异,强调矿物的复成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金刚石原只产于金伯利岩岩筒中,现发现在钾 镁煌斑岩中、基性、超基性岩包体中也有产出,其 中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矿床已成为一重要的金刚石 矿床类型。
海绿石:原是海相地层的指示矿物,现在不同 盐度的陆相水体沉积物中也有发现。 3)区域性:有些标型矿物具有全球的适用性, 而有一些只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矿床或矿区内适用 ,这是由于当地的构造地质背景决定的。
形成和稳定于某种特定的地质环境,或者只在某一特定的地质作用 中形成的矿物。
特点: 1)矿物的单成因性:
在自然界有些矿物主要趋向于或者只有一种成因。如:铬铁矿主要 产于超基性岩中;斯石英、柯石英专属于高压冲击变质成因(多在陨石坑 和上地幔);辰砂、辉锑矿是低温热液矿床的标志。
2)标型矿物的相对性:
一些是单成因的矿物,在其它成因中也有发现。
5.分布于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矿床类型、不同岩石类型中的 矿物同位素组成不同。
如:沉积碳酸盐:δ13C,接近于0值(PDB; 岩浆成因的碳酸盐矿物:δ13C -5.3~-7.0‰; 有机质堆积物:δ13C -24~-29‰; 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组合包裹体中金刚石:δ13C -0.25~-03.44‰ 陨石中有金刚石δ13C -0.58~-0.63‰ 冲击岩中的金刚石δ13C -1.32~-1.87‰
黄铁矿中的Co/Ni:
王奎仁(1989)通过我国65个点,共115件黄铁矿样品的 分析研究指出不同成岩成矿条件下形成的黄铁矿其Co/Ni有一定 的标型特征。 同生沉积:显著小于1,范围0.011~ 0.37 沉积改造:随改造强度而增大,从0.16~0.8到接近于1 沉积变质: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增大,从1.47~5.75
二、离子占位标型
一些结构复杂矿物中离子占位与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关系密切。 例如辉石的结构类型受化学成分和温度的控制; 辉石晶体的化学式基本上可用M1M2X2O6表示,X位置通常进行类质 配位数为6,M1位置为Ti4+, Al3+, Cr3+, Fe3+, 同 象代替的是Al, Si 它们占据四面体孔隙,配位数为4,M1M2为八面体孔隙, M2位置为Ca2+, Li+, Na+, K+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
理想分带: 上部: 含Pb、Zn 黄铁矿带 中部:含Cu黄铁 矿带 下部:含Cu网脉状 矿体 “黑矿” 上:“黑矿” 中:“黄矿” 下:“硅矿” 边:石膏矿
流体包裹体证据 蛇绿岩型 (Sypurus Type) 塞埔路斯 硫化物-石英脉 L-V包裹体, Th300-370℃,盐度3.5wt%, 似正常海水
1.同种矿物中稳定同位素组成随温度变化: δ18O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δ样品(‰)=(R样品/R标样-1)*1000 R样品=18O样品/16O样品 R标样=18O标样/16O标样(原子数目比) 如钾长石:
高温结晶的钾钠长石:δ18O:6-12‰ 中等温度:12-16‰ 外生沉积的钾钠长石:18-28‰
第二章 矿物的标型性
第一节 矿物标型概述
第二节 矿物化学成分标型 第三节 矿物晶体结构标型 第四节 矿物晶体形态标型 第五节 矿物物理性质标型 第六节 矿物标型的实际应用
第一节 矿物标型概述
一、标型矿物 二、标型矿物组合
三、矿物标型特征
一、标型矿物(typomorphic mineral)
定义:
此外S/Se, Se/Te, Pb/Zn等都可以作为黄铁矿的 标型之一。
闪锌矿中的Fe/Zn:随温度增高而增大
火山岩中明矾石的K2O/Na2O:可反映原岩的特征 安山岩:0.7 英安岩:2.5 流纹岩:8.0
天河石中的Rb/K, 斜长石的Ca/Al等均有一定的
标型意义。
五、稳定同位素标型
在不同地质体的矿物中,组成物质同位素的分 馏和富集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矿物的同位素组 成特点具有标型意义。 矿物稳定同位素标型研究成果,可以提供成岩 、成矿、温度、物质来源(壳源、幔源、混合源) ,形成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演化历史的资料。
矿物的标型特征主要有下面几种:
1、化学成分标型;
2、矿物的晶体结构标型;
3、晶体形态标型;
4、物理性质标型;
5、谱学特征标型等。
第二节 矿物化学成分标型
一、矿物成分变化与温、压条件的关系 二、主要组分标型 三、微量元素标型 四、元素比值标型 五、稳定同位素标型 六、矿物包裹体成分标型
一、矿物成分变化与温压条件的关系
四、元素比值标型
矿物成分中某些成对元素含量的比值变 化,往往受到形成条件的制约。因此,人常 应用它们作为推断矿物形成过程中物理化学 条件的依据之一。它们对研究岩石和矿床的 成因类型、成矿深度,以及解释地质环境等 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铁矿中的S/Fe:
铜镍硫化物矿床:0.878 岩浆热液矿床:0.887 斑岩型矿床:0.91 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0.96 大多金矿床也多小于理论值(0.871),为亏硫型。
二、主要组分标型
组成矿物的主要元素 和主要的类质同象混入物 形成的标型特征。如橄榄 石中的Fe、Mg;黑云母中 的Fe、Mg; 闪锌矿中的Fe ; 黄铁矿中的Fe,S等 右图是泰查赖雅( 1971)据225个样品获得从 斜方辉石的FeO+Fe2O3+MgO 与Al2O3的含量看其成因的 图解。
三、微量元素标型
黑矿型 (Kuroko Type)
L-V包裹体为主, Th:网脉状硅矿Q 280-330℃,其上层状黑矿 (Q,Sp)200-310℃;盐度:2-5wt%NaCl,
第三节、矿物晶体结构标型
一、晶胞参数标型 类质同象替换和温度压力,氧化-还原条件等都 对矿物的晶胞参数产生影响。 如:热液金矿床中黄铁矿的晶胞参数主要与Co, Ni的类质同象替换有关。同时类质同象的替换又与成 矿深度和温度有关。因此,黄铁矿的晶胞参数常做为 其标型特征之一。
微量元素对地质环境反映非常敏感,所以具有重要的 标型意义。 如:花岗岩中萤石矿物Mn2+ 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 Mn2+与成矿作用类型和成矿深度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深
度花岗岩中萤石矿物中Mn2+ 的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大Mn2+ 的
含逐渐降低的趋势。
又如:金矿床中含金黄铁矿和毒砂(FeAsS)中的微量元素受形成深 度和矿石类型的影响比较明显。
2.在不同的氧化态下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3.随结晶演化而变
硫在不同氧化态下S2-—S—SO2—SO32-—SO42-,其δ34S依次增加。 δ34S从基性岩演化为花岗岩其值从+2.3~3.6‰。
4.同一成矿条件下在从早期到晚期矿物中富集不同
矽卡岩铅锌矿中 : 早期闪锌矿:δ34S+0.54~2.73‰ 晚期方铅矿:-1.5~+2.25‰
As、Sb、Bi特征:As存在于所有黄铁矿中,且浅部至
深部其平均含量有所降低;而Sb在含金黄铁矿中的含量比黄铁矿 高;Bi对于中部细脉型黄铁矿和毒砂不是特征元素,但在深
部含量低于浅部;这三种元素都趋于在浅部富集。
Au、Ag特征:黄铁矿和毒砂中Au均多于Ag。总的趋势 是由浅至深,Au, Ag含量增多。一般深部者Au/Ag变化范围 小, 为5-3。只是中部石英脉型毒砂Au/Ag特别高,达 33.9。浅部黄铁矿的Au/Ag接近于1。 Ga特征:在所有黄铁矿和毒砂中,Ga含量稳定,其含 量略大于地壳克拉克值。
三、有序无序标型
矿物在结晶过程中,质点总是趋向于按照能量最低的方式,进入某种 特定的位置,形成有序结构。而无序结构则是各处质点分布不同,能量有 高有低,不是最稳定状态。 1.温度升高,从有序向无序转变;温度缓慢降低: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如:长石中Al-Si的置换: 高温变为无序,低温有序置换;对于碱性长石、透长石,完全无序 状态,为高温稳定相;正长石,部分有序状态,为中温稳定相;最大微斜 长石,完全有序状态,低温稳定相 2.对花岗岩体从边缘相到中间相:有序度是从低到高 3.从岩体形成的年龄来说:形成时代越老的岩体中有序长石百分比越高 4.有序度还可以作为找矿标志:如有人对一些与铬铁矿床有关的橄榄石的 有序度发现,近矿橄榄岩的有序度略高于远矿橄榄岩。 5.不同成矿阶段的含铁白云石其有序度不同,如太白金矿
Pb、Zn、Cu特征:所有黄铁矿和毒砂中都含Pb、Zn、Cu ,但中部含Pb、Zn最高;Cu在这两种矿物中由深部到浅部含 量由少到多;即:Pb、Zn趋于在中部富集,Cu趋于在浅部富 集。 Ti、V、Cr、Mn特征:在中部细脉浸染型黄铁矿和毒砂 中Ti、V、Mn含量明显高于深部;Cr由深部至浅部含量上升 。 Co, Ni特征:中部石英脉型黄铁矿中Co、Ni含量最高 ,Co/Ni比值随深度变浅而增大;而浅部黄铁矿中Ni含量明 显降低,Co/Ni>=1。 Mo、Sn特征:浅部黄铁矿中 Mo含量最高,中部细脉浸 染型黄铁矿Mo含量次之,但Sn的出现频数不如Mo。
每一种矿物或矿物共生组合都是在一定的温 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 如类质同象替换,半径大的离子替换小的使 分子体积增大,是在压力降低时发生,反之则是 压力升高时进行。
而一些类质同象的替换与温度有关,如闪锌 矿中的Fe,因此可利用某些矿物的类质同象替换 元素之间的比进行温度和压力的计算,即矿物地 温计或压力计。
B
A
C D
5.按A/D与B/D的 值求CO2的重量百 分数,在右图中求 出CO2的浓度; 例: A/D=0.15 B/D=0.20 CO2Wt%=26.5
B A
6. 测出该 包裹体的均 一温度 Th=250℃; 7. 在右图 中求压力 P=1100Bar
对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的成因争论:
沉积说: 规模大、分布广、层位稳定、成分简单与火成岩无 关,围岩蚀变不明显; 热液说: 矿化为脉状,晶洞状,闪锌矿Th 115~135 ℃。 E. Roedder的工作结果 1)包裹体类型: L-V, L,有时含有机质, 未见含子晶多相包裹体、CO2包裹体 2)Th:75~200 ℃, 集中 100~150 ℃ 3)盐度:15~20wt%NaCl,密度大:1.18g/cm3 4) 硫同位素变化大, +8.08~31.36‰ 结论: 沉积盆地深部循环的热卤水, 搬运Pb-Zn成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