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1.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狐狸以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威胁弱小的人。

2.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天天担心各种灾害降临,不敢安心工作。

后来,国君派人到他家了解情况,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多虑了。

比喻过分担忧没有根据的事情。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一个人在别人的画蛇上再画上了蛇的脚,结果让原本已经完整的画蛇变得多余。

比喻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 指鹿为马:秦朝时期,丞相赵高欺瞒秦始皇,将马说成鹿。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盗贼损坏了一只铃铛,他用手捂住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听不见铃声。

比喻用幼稚、愚蠢的方法欺骗自己。

6. 包罗万象:春秋战国时期,后来成为兵法专家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
可不察也”。

意味军事包括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 悔之晚矣:战国时期,智者公孙龙饭前洗手、饭后擦手这是在饭前酒已经倒入杯盏里,自己饮酒的时候不可以,他看见了两人以上理论的说法过于贪心,倘若只是想运行自个儿,别人
说的理论他听了,细微觉得实在确信,可是并未费力去实践,这就是“悔之晚矣”。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1. 引锥刺股:出自《春秋左传》,形容勤奋学习的精神。

2. 名副其实:出自《左传》,形容名字与实际相符。

3. 藏名待时:出自《左传》,形容隐居等待机会。

4. 妇孺皆知:出自《吕氏春秋》,形容人所共知的事情。

5. 竭泽而渔:出自《孟子》,形容贪得无厌,不考虑后果。

6. 胸有成竹:出自《战国策》,比喻有明确的计划和想法。

7. 水滴石穿:出自《战国策》,比喻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

8. 相机行事:出自《左传》,比喻根据情势来决定行动。

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10. 千锤百炼:出自《孟子》,比喻经过多次磨砺,才能达到完美。

11. 自欺欺人: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一箭双雕:出自《战国策》,比喻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3. 动如脱兔:出自《战国策》,形容行动敏捷迅速。

14. 狭路相逢:出自《孟子》,形容困境面前的决战。

15. 兵不血刃:出自《孟子》,形容取得胜利而不流血。

16. 扬眉吐气:出自《战国策》,形容恢复自信。

17. 焚琴煮鹤:出自《论语》,比喻盲目执着地追求价值低下的东西。

18. 囊萤映雪:出自《战国策》,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1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比喻消极等待机遇的愚蠢行为。

20. 出尔反尔:出自《左传》,形容言行前后矛盾。

以上只是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后世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1. 鸿门宴 (hóng mén yàn) - 源自《史记·留侯列传》。

形容受到陷害或受到欺骗的局面。

2. 战国七雄 (zhàn guó qī xióng) -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魏、韩、秦。

3. 杞人忧天 (qǐ rén yōu tiān) - 源自《战国策》。

形容杞人忧天,虚构自己的不安全感或无谓的担忧。

4. 木已成舟 (mù yǐ chéng zhōu) - 源自《吕氏春秋》。

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改变或挽回的地步。

5.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 源自《战国策》。

比喻欺骗自己或故意回避现实。

6. 画饼充饥 (huà bǐng chōng jī) - 源自《战国策》。

比喻空想、做无用的事情。

7.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 源自《史记·弘农李将军列传》。

形容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道义。

8.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源自《孙子兵法》。

指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9.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 源自《战国策》。

比喻事情临近灭亡时,才采取措施。

10.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 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采取补救措施。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1.桃李满天下:出自《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在位时,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才,使得桃树和李树都开满了花果,象征着人才济济、国家昌盛。

2.柳暗花明:出自《楚辞·离骚》。

屈原被放逐之时,看到柳树下花朵盛开,暗喻即使遭遇逆境,仍能看到美好的一面。

3.渔人得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故事中,渔夫抓鱼非常得心应手,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放弃,喻指放弃短暂的小利而追求长远的利益。

4.背水一战: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战国时期,晋国和秦国发生战争,晋国处于水墨之地,背靠险峻的水墨,采取背水布阵的战术,以逼迫敌人作战,引伏谋反。

5.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6.晋楚不协: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形容晋国和楚国不合作,彼此对立。

7.杞人忧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杞国的一个人过于担心天空会掉下来的现象,反映了杞人的无谓担忧和不切实际的焦虑。

8.齐白石画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以战国时代齐国人白石画鸡的故事为背景,形容塑造事物特点时非常准确和精细。

9.金玉满堂: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形容财富非常丰富,金银珠宝堆满整个屋子。

10.见风使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一个人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说话或行为方式。

11.韬光养晦: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比喻隐藏实力,暂时退让或不争名利,以待时机。

12.四面楚歌:出自《楚辞·离骚》。

形容处于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13.纸上谈兵:出自《孙子兵法·謀攻篇》。

指只在纸上推演策略却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实践能力。

14.势如破竹:出自《吕子·积士》。

比喻势不可挡,像破竹般一路顺利。

15.自相矛盾:出自《左传·僖公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列举几个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3、围魏救赵——孙膑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5、完壁归赵——蔺相如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武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争霸,兵戎相见,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或取自历史典故,或寓意深远,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成语。

一、诸子百家1. 字字珠玑(出自《战国策》)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宝石般珍贵。

形容文章的每个字句都非常精彩,富有价值。

2. 黔驴技穷(出自《战国策》)意思:驴子被绊倒了,它再怎么拼命踢腿也无济于事。

比喻一个人的本领或计谋已经用尽,无法再有新的办法。

3. 见微知著(出自《战国策》)意思:从微小的现象中能看出大事。

比喻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二、君臣状况4. 竭泽而渔(出自《战国策》)意思:将池塘里的水都用尽,就能捕到更多的鱼。

比喻为了一时获利,不顾长远利益,做出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情。

5. 出奇制胜(出自《战国策》)意思:运用特殊、出人意料的办法,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形容战术灵活变通,能冷静应对。

6. 隔岸观火(出自《战国策》)意思:在岸边看着对岸的火势,不去帮忙扑灭火势。

比喻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

三、国家征战7. 因势利导(出自《战国策》)意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寻求最有利的出路。

8. 轻装上阵(出自《战国策》)意思:指不带行李、不带多余装备的战士。

比喻做事或行动轻松、不受拖累。

9.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意思: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到。

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去积极争取。

四、谋略智慧10. 囊中之物(出自《战国策》)意思:指已经获得的东西。

比喻囊中的财物多到装不下。

11. 守口如瓶(出自《战国策》)意思:形容对秘密或重要事情保守口风,谨慎克制,不泄漏一点风声。

12. 百密一疏(出自《战国策》)意思:百密之中有一点疏忽。

比喻做事要非常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松懈。

五、忠诚信义13. 肝脑涂地(出自《战国策》)意思:心肝都粉碎,涂满了地面。

形容忠诚程度极高,愿意为朋友或国家付出一切。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地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地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地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地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地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地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地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地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地对象,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地国王那里去,不贤能地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地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地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东施效颦、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地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地.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地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地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地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地很丑,见西施人长地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地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地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地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地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地道理,作了非常精辟地分析.毛遂地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

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

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

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
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4、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

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

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

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

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

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

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

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
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

5、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
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