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时代
不可磨灭的“票证经济”

不可磨灭的"票证时代"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
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
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 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票证制度的本身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它不过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刻板而贫穷的计划经济时代惟一的记忆,就剩粮票了。
上小学时,家里给的早点钱,都要附带给上二两粮票,不论是买碗米粉,或者是买一个葱油饼,少了粮票是绝对买不成的。
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政府面对战乱之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
几年之后,由于天灾人祸,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
这时需要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日用百货。
于是,从粮票又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等。
总之,在所能想得到的吃穿用的方方面面,票证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欲望,把中国人纳入全国统一的分配制度之下。
在父辈的记忆中,票证是与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联系在一起的。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话,是否勾起了你无数的回忆?票证,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对于我们这群亲历者来说,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太多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各式各样的票,成了我们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甚至是“命根子”。
吃饭的“护照”当时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最多时曾达66种。
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是凭户口、凭票证供应;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存。
当年,有些人为了娶媳妇,一两一两地攒粮票;有些人用粮票包红包,也是很受欢迎的礼金。
1、粮票2、肉票3、油票4、醋票5、酱油票6、花生票7、柴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
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
8、布票9、棉花票10、线票11、背心票12、肥皂票13、火柴票14、煤炭票鸡蛋、饼干都是奢侈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缺乏,如果想改善一下生活,也只能买点糖、鸡蛋、饼干和糕点,而这些“奢侈品”,有时候凭票都买不到。
15、糖票16、鸡蛋票17、饼干票18、月饼票19、糕点票贵重物品一票难求三四十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
那时如果一个家庭同时拥有这“三大件”,那绝对是一件非常牛气的事情。
当然这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20、自行车票21、手表票22、缝纫机票23、汽车票各种奇怪、特殊的票都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所得的票证数量是有限定的,只够支付日常生活所需。
可是谁家要是有个结婚、生育、死亡这样的大事,个人的票证提供的东西肯定是不够,因此这时候专用票证就出现了。
24、结婚补助票25、死亡补助票26、生育补助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当然还有很多特殊的票:27、粪票28、月经带票29、理发票30、觉悟票就这样,各种各样的票证“计划着”我们的生活。
布票时代30年

布票时代30年票证,作为我国无产阶级全面专政和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购物凭证,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国民生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影响深远。
20世纪50年代,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面对一穷二白的贫困家当,物资匮乏,产品稀缺。
按照“战时共产主义”原则,全面发行、管理和使用粮票、布票、副食票、购货本、工业券等总共百余种票证,有效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秩序。
票证时代是几代人不堪回首又无可奈何的长期痛史,是遏制了消费也遏制了经济活力的巨大铁索。
票证贯穿了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始终处于贫困的阴影笼罩下,十分之九的人口长期陷入普遍的穷苦而无可奈何。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十几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才总算摆脱了票证的束缚。
1954年最先印发布票最先正式印发的票证是布票。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和粮油计划供应。
1954年9月15日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的统购和统销,即所有的公营或私营的机织布,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一购销,垄断纺织品市场,勒令原私营批发商改行。
9月份开始在城镇范围内发放布票,实行定量配给棉布的严格管理制度。
(一年后的1955年11月正式在全国使用粮票,同时印发油票;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等等。
) 布票的使用和管理,经历了整整30年,直到1984年才取消(比全面废除粮油票、购货本早了10年)。
一开始,根据南北各地的气候不同,城镇大小不同,对于棉布的最低需求量不同,而制订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
例如:北京等地每个城镇人口每年平均定量17.3尺,刚刚够中等个子做一身蓝布单衣再缝一双布鞋;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领取13尺;江西省发放11尺;最北方冬季漫长又严寒的哈尔滨市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袄、棉裤;而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年仅发给每人7尺4寸布票。
后来又经常减少定量。
每户的布票,并不是按人头平均分配使用,而是全家人统筹安排,看谁最需要做衣服就集中买布给他做;或者到百货商店凭布票购买成衣。
【老事旧人】我记忆中的“票证时代”

【老事旧人】我记忆中的“票证时代”我记忆中的“票证时代”文/王成海平心而问,对在我国从1955年--1993年通行了三十八年的票证时代,我几乎没有深刻的记忆,有的最多只是模糊的印象。
这大约和自己出生于农村,且在那个时段年龄尚小有关吧。
据说那个运行了近达四十年的“票证”年代和当时的国困民穷市场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有关,是当时国家为了能够让百姓们勉强苟延残喘下去的无奈之举,通过印发各种票证,然后按人口发放,有计划地分配商品。
这就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计划经济时代,说到底也就是那个特殊的“票证社会”。
如果讲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涉及到采购商品,不但你要用钱,还需要有票,如果没有票,你有再多的钱也是白搭,你不会买来你需要的商品的。
就比如你要买一个8分钱的月饼,不但要交8分钱,还必须要交二两粮票,如果你没有这二两粮票,你拿一毛六分钱也买不到一个月饼。
关于这些票证,大约是城市人使用的更多一些,因为他们的吃喝穿用等一切东西皆需从市场购买,而对于我们农村人而言基本就个“吃穿”,“吃”好歹是自个从泥土里刨食,刨得好多吃一口刨得不好少吃一口,至于出门吃饭购物,那个时候农村人少之又少,所以用粮票也就微乎其微。
农村人用的最多的票证大概就是和穿戴盖相关的布票较多。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每到年末母亲总要从那只老旧的红木柜中的某个角落抽出一卷花花绿绿的布票展开来数数有多少,那些布票有的单位是丈,有的单位是尺,甚至还有寸的,单位不一颜色也各异,有绿色的,有红色的,还有黄色和蓝色的等,长约五六厘米,宽约二三厘米。
母亲小心翼翼地数完之后,再把当年攒下的一些一同紧紧地卷进去,欣喜地对站在身边的父亲说:“再攒一年就可以扯一块盖卧(方言,被子的意思)面子了,到大小子找媳妇的时候,给他们置办铺盖的布票应该就攒够了。
”父亲嘴里含着一支冒着青烟的旱烟管回应到:“不够的话,到时候和别人借上几尺,孩子的媳妇总是要娶的,不能因为几尺布票就撂荒了。
上世纪票证时代的记忆

上世纪票证时代的记忆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而这些票证也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人们抢购的景象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
我国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
粮票1978年粮票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从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文件规定: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
广东在1992年4月全面放开粮价之后,1993年1月1日,浙江也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油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常德市粮油供应证全国通用粮票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山东省粮票北京市粮票黑龙江省粮票上海市粮票1957年7月我国开始印发肉票。
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六两至八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一斤四两;另外五一劳动节供应鲜鱼,端午节供应粽子,按照户口本人数定额分配;供应日期在节日三至七天以内,售完为止。
邓州市肉票不久到了全国灾害饥荒时期,定量一再减少。
最困难的1960年至1962年这三年间,生活非常艰苦,上海市区居民1960年每旬(10天)定量三两(150克,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从9月上旬起调整为二两(100克)。
昆明市肉票特别困难的1961年一年内,北京市人均消费肉八两半,这不是每个月的统计数,而是全年的统计数。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食品和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票证时代”。
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直至1993年,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
那些年,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
生活中不需要票证的几乎没有。
这对于时下相当一部分“90后”
和尚未成年的“00后”来说,
这样的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
有那么一批人真真切切地经历了
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
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
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
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现在物品极大丰富了,
票证也走过了近40年的踉跄路,
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
宣布光荣“退休”。
方寸票证看似朴素无华,
却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
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
是一枚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
图文:网络。
票证年代散文

票证年代散文票证年代散文我常常想,每个时代,都会留下每个时代的印记。
那些印记,我们若说与后人,也许就不会有人相信,也不会有人能够理解。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远远超出人类的进化。
千百年前的人类,跟今天的我们,也许并无太大差异,但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以及我们生存生活的空间,却都有了飞跃的改变。
多少年后,当人们回望今天,就像我们追溯我们曾经的那个年代。
我们怀揣的各种各样的卡,若说与后人,也许就恰如我们当年配给的各种票证,一样的让人不能理会。
票证是一代人的记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当年那些有限的配给,只能依靠票证体现。
于是,各种票证应运而生,如:肉票、糖票、煤油票……等。
当然,更规范,且印制更讲究,发行范围更宽、且发行时间更长的,当数布票与粮票。
布票,由各省印制发行,省内统一使用。
而粮票却有两种: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内通用粮票。
省内通用粮票由各省印制发行,只能在省内使用,若是跨省,则必须提前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
而全国通用粮票,则自然是由国家统一印制发行的了。
当然,不管布票还是粮票,它都只是一种票证,是不允许兑换和买卖的。
但由于当时的城乡差别,城市和农村的需求不同,而票证的配给又有差异。
于是不管布票还是粮票,便都常常被拿来兑换和买卖,并几乎跟货币一样流通。
在当年,缺粮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农村在完成了统购统销之后,便几乎难以温饱,常常缺粮。
而城市,粮食是有配置、保障供给的。
当然,能持有粮票的,便自然都是城镇居民了。
于是,城镇居民有粮票用不完、或者节省下的,便常常拿到乡下兑换鸡蛋、或紧俏的农产品。
而乡下人缺粮,也往往乐意接受。
当然,农村也因为缺钱,便常常有“余下”的布票,于是便卖给城里人。
有多余粮票的,自然是城里人。
而有“用不完”的布票的,则往往是农村人。
但不管是粮票还是布票,那都是可以用来兑换和折价买卖的。
因为这种差异,那时候的农村姑娘,便纷纷都想嫁往城市。
偶有那长得漂亮、标致些的,或者稍有些文化的,能嫁给城里人吃上商品粮,那至少吃就有了保障。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作者:李崴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19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国家对城乡居民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从20世纪50年代票证制度的确立到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历史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真实写照,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
票证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和市场收购是政府获取粮食的两个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尤其是1953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家掌握的粮食储备与城乡粮食供应量相比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缺口。
为了尽快解决粮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正式确立,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品种不断增加。
1953年11月,政务院正式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
到1954年,除了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外,生猪、甘蔗、茶叶、羊毛等都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1955年8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度”,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饲料票。
同年9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印制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使用,同时印发油票,全面揭开了中国票证时代的帷幕。
票证中的吃穿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对所有的物资都曾发放票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2400多个地方发行过粮票,品种约有30万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
肉票
目
贰
油票
叁
录
肆
粮票
布票
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品的一种 票证。中国对肉类食品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 保证肉类食品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肉 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 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80年 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肉类 供应日趋丰富,肉票随之取消。
· 1989年,粮票被取消了。 · 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 府正式宣布,从此取消粮 票。
THANKS
制作:翁欣怡 演讲:武佳缘
票证时代
六(11)班 武佳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 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 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 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 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 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 票……就连买糖果搞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 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1935年11月,对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国家粮 食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购 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以,粮食部没有印发全国通 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门印发的,在省一级粮 食部门印发的油票中,主要有北京、上海、 天津、山东、浙江、陕西、安 徽、湖北、贵州等11个地方。 如:天津市从1954年开始对食 油实行凭票、凭证定量供应。 浙江省1957年开始印发了“高 级脑力劳动者食油补助供应油 卡票”。
6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十二三岁的王某,拿着家里 的20斤粮票去粮店买米,排队的时候却发觉粮票丢了。 旁边有好心人告诉她,刚才粮票掉地上被某人捡走了。 但王某找那人理论时,他却不认账。这可是全家赖以 生存的粮食啊,家里兄弟姐妹六人,父母都是教师, 粮票根本就不够吃,每次捱不到发粮票,母亲总要去 同事家先借点以渡难关。如今丢了20斤粮票,怎么能 空手回家呢?于是她在粮店里理论争吵,当时粮店应 该是五点半关门,结果闹到七点多,粮店还没下成班, 最后是把该区的一支部队闹过来了,那人不得不拿出 偷的20斤粮票。
以“份”为 单位的油票。 还有以“天”、 “月”、 “人”、“克” 为单位的油票。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 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 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 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 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的供应状 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 划供应和分配。
1、吉林省75年三斤水 印粮票 2、大面值粮票 3、大尺码粮票 4、海南、广东、云南 省等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