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来历及技巧

合集下载

舞狮的常识

舞狮的常识

舞狮是一种源于中国的民间艺术,也称为“耍狮子”或“狮子舞”。

以下是一些关于舞狮的常识:
1.舞狮的起源:舞狮始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狮子的敬畏和喜爱,以及对驱邪避害、吉祥如意的祈求。

2.舞狮的分类:舞狮根据地域和流派的不同,分为南狮和北狮。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注重技巧和创新,表演时热烈欢快;北狮以河北为中心,注重表演和舞蹈节奏,表演时威武雄壮。

3.舞狮的表演形式:舞狮通常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狗或其他瑞兽(如貔貅、狮子)的样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以表达喜庆和吉祥。

4.舞狮的文化价值: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

它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演形式。

舞狮是一种寓意吉祥、祈福和驱邪的古老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了解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象征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证,最早的舞狮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传统的舞狮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崇拜神灵、驱邪祈福的民间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中,狮子被视为驱邪神兽,能够护佑人们,带来好运和祥和。

舞狮活动一般在中国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喜庆活动中进行,以庆祝吉祥如意、驱除厄运。

舞狮活动也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娱乐表演,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喜欢。

二、表演形式中国传统舞狮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南狮又称“广东狮”,北狮则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南狮和北狮在表演形式、技巧和造型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南狮是较为著名的舞狮形式之一,其特点是狮子造型矫健、顽皮活泼,表演者需要通过配合动作、音乐和器乐来展现狮子的神韵。

而北狮则以豪放大气、豪迈奔放见称,表演者通常需要扛起狮子身躯,挑高回神,展现狮子的威武风姿。

舞狮表演通常需要两名表演者搭档合作,一人负责舞狮头部,另一人负责舞狮身躯。

他们需要通过默契配合,才能使狮子表演出灵动、威严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象征意义舞狮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舞狮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舞狮活动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庆祝,人们相信通过舞狮可以辟邪驱凶,保佑家庭平安、国泰民安,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财富。

舞狮也被赋予了民族精神和社会意义。

舞狮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团结和和谐的向往。

舞狮活动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增进社区、家庭成员间的情谊,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舞狮来历及技巧

舞狮来历及技巧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在豫北当地人俗语称:“玩狮”,至今在新乡、焦作、安阳等地一直流传。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 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 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 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

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紥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舞狮子要有深厚的武术根基始能生动活泼,盖其举狮、走马、采青等均须要一流的武术技巧,始能将狮子的形象生动活泼地表演出来,故此臂力、腰马等极为重要。

在武术界中不论是南派或是北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狮子亦有分南北派狮之分,彼此造形各异,而舞技亦各有不同。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

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顾名思义,是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之一种舞狮技术。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

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

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

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

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

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狮与南狮的构造形状和起舞等技术都有显著的不同,北狮和南狮都是多姿多彩而富有舞蹈性质民间技术,北狮比较著名的有安徽之青狮,河北保定双狮。

而现时我们对于北狮就是以安徽青狮为蓝本。

舞狮的传统与习俗

舞狮的传统与习俗

舞狮的传统与习俗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国许多地区,舞狮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节庆活动和民间传统,它既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表演形式,也是人们欢度佳节、祈福祭祀的重要活动。

本文将从舞狮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象征意义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舞狮的传统与习俗。

一、舞狮的起源与发展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

据史书记载,舞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当时,人们相信狮子具有驱邪避灾的神力,便以舞狮形式来祈求平安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狮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独特表演形式的传统艺术。

二、表演形式舞狮通常由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身。

狮头由竹子、纸板等材料制成,造型逼真,具有神奇的形态。

而狮身则由丝绸或其他彩色绸布制成,饰以花纹图案,寓意吉祥。

舞狮表演需要两人精确的配合,一人操控狮头,另一人则操控狮身舞动。

舞狮的动作包括跳跃、拖拉、探头、摇尾等,灵活多变,形象生动。

三、象征意义舞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狮子被认为是一种神兽,象征着荣耀、权威和力量。

舞动的狮子寓意着中国人民勇敢无畏、威武雄壮。

其次,舞狮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在婚庆、商业开业等场合舞狮,寓意着好运和兴旺发达。

此外,舞狮还有驱邪避灾、辟邪祈福的寓意,人们相信舞狮可以驱散恶势力,保佑社区平安。

四、习俗传承舞狮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吉祥寓意,舞狮逐渐成为了中国各地的民间习俗。

在春节、元宵节、婚庆和开业等重要场合,人们经常会邀请舞狮表演,以祈福求吉。

此外,为了传承和推广舞狮文化,一些地方还设立了舞狮传习中心,培养新一代的舞狮表演人才。

总之,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舞狮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魅力。

而舞狮的传统与习俗也在不断地通过世代相传,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舞狮知识文档

舞狮知识文档

舞狮知识舞狮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舞蹈形式,源自中国民间。

舞狮主要表演者由两人扮演一只狮子,并通过独特的动作和节奏表达狮子的力量和灵活性。

舞狮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如春节和婚礼。

下面将介绍舞狮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技巧等相关知识。

起源与发展舞狮起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

根据传说,狮子被认为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避凶、祥瑞吉祥的象征意义。

舞狮在古代被视为对邪恶力量的驱散和祈福的仪式,是一种保护人民免受恶神和邪灵侵害的传统。

舞狮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此后在唐、宋、明、清朝等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在不同朝代,舞狮的形式和表演方式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特征和象征意义依然保持着持续传承。

表演技巧舞狮表演道具舞狮表演的道具主要包括狮头、狮身、狮腿和尾巴。

狮头通常用竹架和绢布制作而成,狮身则是由一块大块的布料缝制而成,狮腿则由两个舞者一人一只腿放在身上,尾巴则是狮身后部延伸出来的一块布料。

舞狮表演动作舞狮表演的动作包括:运狮、跳高、腾踏、爬高、齐头、盘旋、腾挪等。

运狮是指狮头转动时舞者顺着狮身的方向移动,跳高是指舞者用力蹬着狮腿,把狮身抬起来,展示狮子的力量和灵活性。

舞狮表演技巧舞狮表演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力量和灵活性,同时也需要舞者对舞狮的动作和节奏有一定的掌握。

以下是舞狮表演的一些技巧:•身体平衡:舞者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重心,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狮子的力量和灵活性。

•动作协调:舞狮表演需要两名舞者配合默契,一个扮演狮头,另一个扮演狮身和狮腿。

两名舞者需要有相同的动作节奏和配合默契,才能使整个表演更加流畅和协调。

•表情生动:舞者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展示狮子的威严和神气,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舞狮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舞蹈艺术的进步,舞狮也得到了现代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舞狮表演不仅在传统的场合中出现,也在各种大型演出和比赛中得到展示。

一些舞狮团体还加入了现代的舞蹈元素,创造出更加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舞狮表演形式。

舞狮简介资料

舞狮简介资料

02 舞狮的表演形式与技巧
舞狮表演的基本要素与表现形式
舞狮表演的基本要素
• 狮子:舞狮表演的主体,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类型 • 表演者:通过舞蹈、武术和音乐等技巧,表现狮子的形象和动作 • 道具:如狮子头、狮裙、狮尾等,辅助表演者完成表演
舞狮表演的表现形式
• 狮子嬉戏:表现狮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如踢腿、跳跃、扑食等动作 • 狮子舞:表现狮子威武雄壮的形象,如翻滚、俯卧、腾空等动作 • 狮子闹春:表现狮子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场景,如采青、登高、拜年等动作
• 表演形式:从传统的舞狮表演发展到融合现代艺术形式的表演,如舞狮与舞蹈、舞狮与武 术等 • 传播途径:从线下的民间活动发展到线上的网络传播,拓宽舞狮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 价值观念:从祈福、团结等传统价值观念发展到传承、创新等现代价值观念
舞狮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舞狮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 参加国际比赛,如世界舞狮锦标赛等,提高舞狮的国际知名度 •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年、艺术节等,展示舞狮的魅力和传统文化 • 与国际友人合作,共同研究和传承舞狮文化,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舞狮表演的技巧与难度
舞狮表演的技巧
• 舞蹈技巧:表演者通过身体、步伐和动作等元素,展现狮子的形象和动作 • 武术技巧:表演者运用武术动作,如拳术、腿法、翻滚等,表现狮子的力量和灵活性 • 音乐技巧:表演者根据音乐节奏,控制表演的速度和力度,使表演与音乐融为一体
舞狮表演的难度
• 高难度动作:如空中翻滚、狮子踩高跷等动作,需要表演者具备较高的技艺和身体素质 • 协同表演:舞狮表演往往需要多人协同完成,如狮子舞、狮子拜门等场景,需要表演者之 间密切配合 • 即兴表演:舞狮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根据现场环境和观众反应,进行即兴创作和调整

春节的庆祝方式舞狮表演

春节的庆祝方式舞狮表演

春节的庆祝方式舞狮表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里,舞狮表演是一种受人瞩目的庆祝方式。

这篇文章将介绍舞狮表演的起源、特点以及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舞狮表演的起源舞狮表演源于中国古代传说。

相传,古代的一个村庄受到了一头凶恶猛虎的威胁,村民们为了驱赶猛虎,便自发组织起来,大声敲锣打鼓,舞动着装扮成狮子的舞者。

经过一番惊险的表演,最终驱赶了猛虎,村庄恢复了宁静。

这就是舞狮表演起源的一个传说。

二、舞狮表演的特点1. 舞狮表演通常由两个舞者扮演,一个扮演狮头,一个扮演狮身。

狮头由一只巨大的木偶制成,覆盖在舞者的头上,狮身则是由舞者驾驭的长条状装饰物。

2. 舞狮表演精彩的动作是其最大特点之一。

舞者通过多样化的动作,如跳跃、攀爬、翻滚等,模拟狮子的行为,灵活而又精准。

3. 舞狮表演需要舞者之间默契配合。

狮头和狮身的舞者必须高度协调,才能完成精妙的动作。

这对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春节期间的舞狮表演春节期间,舞狮表演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拜年表演: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到亲朋好友的家中拜年,舞狮表演常常作为拜年的一环。

舞狮表演带来喜庆的气氛,给人们送去祝福和祥和,提升了拜年的气氛。

2. 庙会表演: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舞狮表演是庙会上的一大亮点。

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舞狮表演,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3. 商家庆祝:商家为了庆祝春节,增加人气和吸引顾客,常常邀请舞狮表演队到店铺前表演。

舞狮表演的喧嚣声和精彩动作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为商家带来了好运和兴旺。

四、舞狮表演的意义舞狮表演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庆祝形式,更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祝福。

1. 驱邪辟邪:传统的舞狮表演中,舞者会表演狮子驱赶邪恶的动作,象征着驱除不好的运气和病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健康。

2. 祈福祝愿:舞狮表演也是人们向神明祈福的方式之一。

舞狮的来历和风俗

舞狮的来历和风俗

舞狮的来历和风俗
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民间艺术表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以下是舞狮的来历和相关风俗:
1.来历:舞狮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有一
种名为“狮”的神兽,有着能驱邪避凶、带来吉祥的力量,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形象进行舞蹈,希望能在祭祀或庆祝活动中获得平安和祥瑞。

2.风俗:舞狮在中国的民俗活动中非常普遍,尤其在春节、
开业仪式、庆典等重要场合时更加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舞狮风俗:
a. 开眼:在开始舞狮表演前,通常会有一道仪式,称为“开
眼”。

表演者会用火烧红一根铁棍,然后用热棍点燃舞狮眼睛的瞳孔,象征着舞狮“苏醒”,焕发出生气和灵动。

b. 击鼓:舞狮表演通常伴随着鼓乐和锣鼓声,舞狮的表演
者会配合鼓点进行舞动,以增添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c. 踩高跷:在一些地方,舞狮表演中使用高跷,表演者通
过站在高跷上模仿狮子的动作,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难度。

d. 口技表演:有些舞狮表演团队还会加入口技表演,表演
者用狮子口型伴奏,模仿狮子咆哮和吼叫,以营造逼真的氛围。

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传承
和发展,也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欢迎和关注。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在豫北当地人俗语称:“玩狮”,至今在新乡、焦作、安阳等地一直流传。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 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 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 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

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紥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舞狮子要有深厚的武术根基始能生动活泼,盖其举狮、走马、采青等均须要一流的武术技巧,始能将狮子的形象生动活泼地表演出来,故此臂力、腰马等极为重要。

在武术界中不论是南派或是北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狮子亦有分南北派狮之分,彼此造形各异,而舞技亦各有不同。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

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顾名思义,是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之一种舞狮技术。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

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

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

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

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

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狮与南狮的构造形状和起舞等技术都有显著的不同,北狮和南狮都是多姿多彩而富有舞蹈性质民间技术,北狮比较著名的有安徽之青狮,河北保定双狮。

而现时我们对于北狮就是以安徽青狮为蓝本。

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

以武士(即所谓主人)之敏捷矫健之身段相配合,来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动地刻画出武士之机智及风趣,予人一种美好振奋的享受。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舞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分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协调,融成一体,方上乘舞技。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

全身以缨毛作狮皮,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有真实的感觉.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

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岭南醒狮,又名南狮,以各种高难度动作著称。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

中国南狮
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南海西樵(黄飞鸿故里)。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誉。

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

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

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传统上,南狮狮头分为「刘备狮」取三国演义中之刘备为名,可知其狮之特点乃为黄面、白眉、白长须,脑后绘有三枚金钱。

表示资格老、慈祥、和善,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第二种则为「关公狮」其识别是红面、黑眉、黑长须、紫角青鼻、脑后绘有双金钱,,表示忠义、胜利,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

第三种则为「张飞狮」其型面黑、黑短须、黑眉、青鼻、拆角、烂耳、红眼、口多獠牙两枝,脑后绘有单金钱。

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故亦称之为斗狮。

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

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舞狮技巧:特别注重马步之运用,前后两人配合着而作出狮子的自然跑行步。

步法合理运用得当则有“静如灵猫似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利落”的特点。

南狮的舞法与配合技巧亦特别讲究。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南狮的基本动作就是舞狮头,配
合舞狮尾的“首尾相应”缺一不可。

南狮的各种技巧难度,创新动作借助器械和音乐,表达了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诠释了喜、怒、衰、乐、动、静、惊、疑、吼、寻、盼、等神情;展现了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在或动或静中,雕塑了狮的优美神情,展现了狮的精气神韵。

南狮表演时的形象表现,要将狮子出洞时的慵懒动作;探洞时的多疑性格;登山时的昂首阔步;过桥时瞧见水中倒影时的骤然愤怒;戏水时的欢呼情绪;采食灵芝时的思疑贪馋;吞食时的回味;呕吐时的颓丧;月夜吐球时的谨慎;戏球时的乐趣等等,种种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真可谓细致入微。

南狮以神情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具体形态的局限,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

寓意着平地、高山、断崖、瀑布,以盼、望、惊、喜等各种神态,以狮形猫步的不同步形、步伐及奔腾跳跃,回旋翻转等高难动作,最后达到采青的目的。

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

“青”用的是生菜。

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

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

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

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

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