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种人和中华起源

合集下载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2011-12-29 16:03:21)转载▼关于黄色人种或蒙古人种,其人种体质特征与产生来源等观点有很多。

一般认为黄种人主要体质特征有:-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头发黑且直- 面部平坦,圆润,较宽几年前复旦李辉先生在他那篇有名的《走向远东的两大现代人种》文章中根据当时已经有的粗略数据给出了一些“惊人”结论,归纳起来我以为他主要认为黄种人在缅甸产生论,黄种人(NO)屠杀驱赶棕色人种论(CD),或叫新老亚洲论。

这几年有了更深入的分子人类学数据,回头再看,我认为李辉先生这两大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而新老亚洲论更是给很多人怕被测出是“老亚洲”或者已经被贴上“老亚洲”标签的人背上了心理包袱。

没有时间做很多精细研究和给出精细数据分布,但大致理出本人观点。

1 黄种人产生地应该是在中亚下图是一张人类肤色深浅分布图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皮肤越白,越接近赤道,皮肤越黑。

说明肤色与纬度关系很大。

可能其他环境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显然纬度会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从肤色分布看,最初的黄种人不太可能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南方产生。

对比一下现在中国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人种皮肤颜色,当肤色更深的澳美人种从接近赤道地方进入到缅甸或华南北纬30度线附近的时候,应该不足以产生黄种人突变,说明该地不太可能产生肤色更浅的黄色人种。

而现在中国南方人种较浅的皮肤颜色主要是很晚期的黄色人种从北向南扩散与本地混合为主而形成的。

李辉说在缅甸产生黄种人,这没有任何逻辑或其他证据证明,这是根据当时猜想的NO迁徙路径纯粹想当然地凭空而说。

相反肤色分布图的逻辑是可以看做对这种看法的否定。

实际上更高纬度的中亚与所处地理位置则应是诞生黄种人的最佳理想场所。

最初的黄种人最有可能就是在中亚产生的。

2 东亚父系人种的南北两线迁移路径(注:以下单倍群名称以Y-开头表示是父系单倍群名称,以mt-开头表示是母系单倍群名称)根据中科院昆明所文章,认为东亚中国人种93%的父系(主要指Y-NO系,包含Y-CD系), 来自于南线的迁移。

中国只有黄种人吗

中国只有黄种人吗

中国只有黄种人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的黄种人身份和我们的祖先没有关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性格。

不过这种特殊的性格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改变着。

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性格,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的欢迎。

中国人的这种性格其实也是一种进化的结果,那么在进化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呢?1、从智人进化来看,最早是有猿猴和其他人类杂交而成,然后经过数十万年才逐渐演化成为人类。

而智人要比猿猴大上许多,他们现在可以直立行走、可以走出洞穴、能够使用火、会用工具、能够食用很多植物等等,而且他们还能够从事多种工作,这就是智人要比猿猴具有更大的智慧的原因所在。

随着技术变得更加先进,智人的行为也变得更加灵活。

智人在不同地方所活动,往往能够适应不同地方环境。

比如我国山东南部地区所处环境与其他地区比较接近,因此他们能够适应更高海拔的环境;再比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寒冷地区人们很少外出活动,所以他们能够适应较低海拔的环境;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风少雨;再加上气候温暖多雨地区的人们善于种植农作物……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南方地区居民能够适应更高海拔且多雨和寒冷地区的环境和气候,这也说明了中国在进化过程中的确能够适应更高海拔地区所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从而最终进化成为更为高级并且更加具有智慧的人类了。

2、从现代DNA来看,大部分人种和中国人一样都是白人,而黄种人只有极少数。

白人的遗传结构与黄种人相同,但是黄种人的遗传结构比白人更大。

黄种人的基因具有明显的种族优越性,而且和白人基因有着相同的遗传变异特征。

由于遗传变异特征不同,因此白人和黄种人之间有明显差别。

我们就以美国地区为例来说,白种人和黄种人在语言结构上基本一致(除了眼睛大小不一),而黄种人在外形上则会更接近白人。

3、从我们国家出土的最早的玉人来看,我们国家出土这玉人主要以中国黄种人为主。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我们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和西方文明结合起来,逐渐开始形成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地球人类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大人种,据对现代人的DNA分子的研究,三大人种都起源于非洲,只是在数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演变成三大人种,但是,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原居住在欧洲的白种人是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为什么居住在亚洲的黄种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黑种人为什么头发卷曲?为什么白种人性格外向、富于个性,黄种人内向、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强?人类祖先原生活在非洲,在数万年前,由于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非洲变得干燥、炎热,原先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裸露的旱地面积增多,现代白种人的祖先——一个种群的猿人因不满足于当时的气候和生活,迁徙到欧洲大地,现代黄种人的祖先——另一个种群的猿人也不满足于当时的气候和生活,长途跋涉,来到亚洲大地,现代黑种人的祖先——第三个种群的猿人忍耐力较强,满足于现状,继续留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活。

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定居的欧洲气候宜人,雨量丰沛,森林茂密,动物资源丰富。

他们选择了主要以捕猎动物为食的生活方式,也许在离开非洲前,他们就主要以动物为食。

由于森林茂密,树木高大,他们居住的森林里光线不充足,日晒机会少,因而黑色素产生得少,一代代遗传下来,就形成了白色的皮肤。

由于到了秋季,树叶、草本植物变得枯黄,逐渐凋落,林木间的间隙变大,这一时期,只有身体颜色接近黄色,白种人的祖先才不易被凶猛的野兽发现,小动物也不易发现白种人的祖先,从而减少了危险,增加了捕食小动物的机会,体毛黄色恰恰是一种保护色。

在春夏季树木葱绿、茂密,无论是野兽还是小动物都不易发现白种人的祖先个体,经过一代代遗传变异,最终白种人的体毛变得金黄,又由于远古人类中的雄性个体喜欢体毛少的雌性个体,倾向选择体毛少的雌性个体交配,因此,他们的后代一代代地变得体毛越来越少,直至现代人除了头部有毛发,躯干、四肢基本无毛了,这样,现代白种人也就具有了金黄色的头发。

由于和凶猛的野兽搏斗,白种人的祖先动作粗野,狂放,有力度,因此,他们性格不平稳,易激动,而经过科学家研究,个性不稳恰恰易生卷发,所以,白种人的祖先一代代遗传变异,形成了天生的卷发。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真相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真相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真相两万五千年前,有个科学文明比地球进步的外星科学家小组乘坐飞碟来到了地球行星。

为了详细调查研究地球的大气等,科学家们在地球周围安置了数个我们所谓的人造卫星。

当时的地球完全被水和浓密的雾所包围着。

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研究,他们确定太阳所放射的光线无害,且还能暖和地球。

这项调查工作花费了很长时间。

在古代记录里,说是几天时间里完成了创造伟业。

这里说的一天,就是从太阳在春分之日,与黄道十二宫的某一宫升起时相对应的时期,约等于地球的2000年。

接着,科学家们利用强有力的爆炸物,就好似用推土机般自海底推起一些物质(土壤等),然后将其堆在一起以形成一块陆地。

最初,地球只有一整块陆地,若将各陆块拚凑在一起,正好可以形成一块完整的大陆。

来自其他星球的科学家们为了实现他们的创造目的,分成数个研究小组在七个不同的地区各自建立了科学实验室。

在记录中国文明起源的“山海经”里可以找到在中国大陆建立科学实验室,并创造生命体的内容。

一切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

科学家们不断观测群星和太阳,测定出地球上的一天、一月及一年的时间,由于天文学上的观测,使得他们更好地了解地球,更为精确地定位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接着,科学家们开始创造自浮游生物到小鱼,然后到大鱼。

接着创造地上的植物,然后草食动物,为了维持草食动物的数量平衡,他们又创造了肉食动物。

来自其他星球的科学家们就这样创造了适合地球行星环境的生态系。

最后,科学家当中技术高超者在实验室里合成DNA 创造了类似自己的人类。

这就是地球上发生的共同的创世纪的内容。

有关中国文明的创世纪的内容如下:山海经“昆仑山是天帝在地上居住的京都。

昆仑山是通天的山,是三皇的山。

昆仑山有长生不老树,吃长生不老树上的果实就会长生不老。

那里活得不够长久的人也能活到800岁。

乘吉量寿1000岁。

” 这个内容说的是,外星人(天帝)在昆仑山建造“京都”,即巨大科学实验室和居所后,进行生命创造和创建了文明。

“昆仑山有长生不老树,吃长生不老树上的果实就会长生不老。

中国人从哪里来

中国人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科学家热衷于探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种起源也是引起中国学人巨大兴趣的题目。

现在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种来源于非洲大陆,与欧洲、大洋洲、中东等各地的人种都属于同一祖先。

这个观点有很复杂的科学数据作支撑,因而相信的人很多。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则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都是在想方设法论证中国人种是在本土独立发生的。

中国人种外来说,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个题目。

中国人种的本土独立发生更是晚近才出现的一个说法,大约在1930年代形成。

在那之前,虽然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种起源于本土,但这种看法并不居于主导地位,相反,中国人种外来说倒是很受中国人的推崇。

中国人种外来说并不限于一个外来地域,归纳各家说法,至少有巴比伦说、非洲说、澳大利亚说、亚细亚北方说、美洲说、帕米尔高原说、埃及说、印度说,以及东方海岛说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巴比伦说。

而这个说法又往往被概括为“中国人种西来说”。

“中国人种西来说”即来自巴比伦说的创造者为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1844-1894)。

拉克伯里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往英国,先是出任大英博物馆馆员,后任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教授。

他在1894年出版的《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又译《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中,提出中国人种可能来自巴比伦的看法,以为当西历纪元前二二八二年,有那苛黄特(Nakhunte)者率巴克民族东迁,经过大夏即今中亚西亚,自西徂东,到达昆仑山脉之东,以卜居于中土,有雄大之邦名为“华国”,心醉其隆盛,因记而传之子孙。

其后人继先祖之志,遂称那苛黄特为来华初祖,这个那苛黄特按其音转就是“华”,就是中国古籍中所说的黄帝。

按照这一说法,所谓“巴克”就是“百姓”,而黄帝即巴克民族之酋长,神农即巴比伦之莎公,仓颉即但克。

拉克伯里还从学术、技术、文字、文学等数十个方面进行论证,以为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无不与巴比伦迦克底亚相同。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民族的来源,一种是通过DNA检测,也就是分子人类学,另外一种就是语言分析(不是文字分析)。

通过这两种途径研究中国的各大民族,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大民族的来源,以及相互之间的亲缘情况。

根据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的56个民族,大多数都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就算不是同宗同源,也有血缘上的通婚、融合的关系。

一,进入中国最早的游牧、渔猎群体目前,考古学家普遍把人类的进化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大阶段。

在亚欧大陆发现过大量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遗址,没有能人遗址。

大约在10万年前,第四季冰川袭来,这些最早到达亚欧大陆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基本灭绝了。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迁徙到全世界。

最早从非洲迁徙而出的是一群黑种人,他们主要被分为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和棕色人种。

矮黑人的Y 染色体(父系遗传基因)被标记为D,他们虽然在肤色上和非洲黑人相似,但是血缘上差距太远。

棕色人种的Y染色体标记为C,其肤色比矮黑人浅一些。

C/D的迁徙路线大约在5万年前,第四季冰川开始融化,亚欧大陆内部的气候开始上升,于是人类开始进入亚欧大陆内部。

曾经矮黑人和棕色人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只是后来因为黄种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

黄种人在东亚发明了农业,导致了人口剧增,他们占领了整个农耕区。

而棕色人种和矮黑人则保留在了游牧地区和渔猎地区。

C/D目前的分布范围根据DNA检测发现,棕色人种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主要基因来源之一。

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的C型比例高达55%以上,甚至到达了65%,满族为45%。

这些民族被总的称为“通古斯人”。

大兴安岭一带是中国古达游牧民族的起源地之一,鲜卑、蒙古、契丹都是起源于此。

受到古代游牧民族西迁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的C型比例也很高,如哈萨克族高达45%,乌孜别克族有17%。

黄色人种的起源与扩散

黄色人种的起源与扩散

黄色人种的起源与扩散讨论古代世界历史和文明起源问题,需要人类学的背景知识。

特推荐以下两篇论文供博友参考:一、华夏人类的起源【体质人类学基本知识】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浅棕色的。

中国人眼睛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

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深棕色的。

对于中国人种族上的这种性状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在此之前,我们又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种族构成。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

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

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

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

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绳文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

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 -M231)。

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在M1 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史、文化传统和人种形成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起源和演变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史: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他们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尚有待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中国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制度。

同时,中华民族也经历了多次族群的糅合、融合和迁徙,形成了独特的血统和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其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仁爱”、“礼仪”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曲艺、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思想体系也对其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和“礼仪”,道家思想追求内在的“自然”和“道”,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

这些思想和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个人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三、人种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华民族的人种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继定居和迁徙,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华民族主要由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56个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语言、外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种研究概览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族群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种-语言-基因,如果加上文化和地理,就构成了族群研究的五大手段。

人种研究可以说是最早也最薄弱的一环,一方面人种太泛泛,很多不同的族群都掩盖在相同的人种之下,另一方面,人种的交融混合、分化分离使得有时背离族群的分野,特别是大量中间类型难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分界。

但细想一下,语言和基因研究何尝不也是如此呢?事实上,真正阻碍人种研究的是它一贯的恶名,特别是早期的人种判别基于非常不具代表性的肤色和明显的歧视色彩,几乎把人种研究推入了伪科学。

按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人种分类方法,全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亚洲的黑种人也被称为棕种人。

当然还有一些更细的划分和大量中间类型。

(本文沿用黄白黑三色人种的名称是为了叙述方便)首先澄清人种与气候的关系,早期人类赤身露体,生存能力较低下,即完全“靠天吃饭”,此时气候会对人种产生明显的影响,即气候和地形将决定早期人类和种群的分布,这是本文的一个出发点。

后期人类拥有各种与气候对抗的措施,能自己生产食物,此时分化出的各族群的外貌变化方式较分散,随机因素、审美因素等也直接影响人种的变迁。

所谓后期,没有一个完全的分界,大概数万年的范围。

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分化程度是三大人种中最小的,说明形成较晚,这一点已经被基因学证实。

黄种人大概出现于三-四万年前,此前白种人和黑种人已经走出非洲数万年,广布于欧亚大陆。

其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白南黑、东稀西密。

(当年的这一分布至今仍留有遗迹:现今北亚的最东端仍有白种人土著,印度南端和大洋洲仍有黑棕种人土著。

中国出土的一些旧石器晚期遗骨有白、棕种人特点,石器风格明显分为南北两种,早期文物上的人形装饰也体现了其它人种的部分特征。

)本文将多次提到优秀人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人种间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各人种有各自优势,有各自的优势生存环境。

一度被贬低的非洲黑人在爆发力和耐力、音乐和肢体协调性上具有优势,不光是便于原始环境的生存,在注重精神消费的今天,善于音乐舞蹈体育都是巨大的生存优势。

本文的优秀多指在当时环境下的生存与竞争下的强者。

通常乱世中,体魄与智慧更重要;太平盛世下,智慧则为主导;除此之外,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也是决定谁是胜者的重要砝码。

再看黄种人:后起的黄种人四方扩散,曾占据整个世界一半的面积,原东亚的白、棕种人几乎绝迹,中国人独自创造了傲视欧亚非大陆达两千年的文明……黄种人之优秀毋庸置疑。

关于为何中国近500年失去文明领袖地位直至惨败参见拙作《为什么古代欧洲发展快于古代中国?》二、人种差别的客观原因由于黑白人种分化时期较早,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认为这两个群体分化主要由气候决定,即这种分化更类似于动物的物种分化。

从十几万年前开始,智人已经达到食物链的顶端。

作为类比,我们先看看另一个食物链顶端的陆地动物——大型猫科动物:号称林中之王的虎分布极广,从寒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都有虎,且属同一个种,它们不畏寒热但不适应草原;同样,号称草原之王的狮不愿进入森林,只能生活在草原。

显然,对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来说,森林和草原差别更甚于气温的差别。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人类种族分化很可能是为了分别适应森林和草原:白种人肤色发色较浅,在光亮干燥的荒野不易被发现,头发较直、鼻梁高挺(鹰式面容)利于野外奔跑,眼眶深陷抵御刺眼阳光,薄嘴唇和发达的体毛保持水分;黑种人肤色发色较深,在昏暗潮湿的森林不易被发现,身材较小、柔韧性好利于攀爬躲闪。

可以想像一下,一个白人在浓密的森林或一个黑人在白热的旷野是多么醒目。

早期欧亚人的地域分布的确证实了这一点:白种人生活在空旷的中东和中亚东欧,黑种人在南方森林地带迁移。

现在对不同人种特征的正确解释很杂,包括寒冷和炎热、高原和低地、干旱和潮湿、季节差别、昼夜差别等确实都会影响人类的外形和构造。

由于以上气候因素经常交叉组合形成诸多类型的气候条件,在这些分隔下产生的外貌差别是多样的,即会形成多样的群体。

但现在各群体基本上分属于主要的三大群体。

浅色头发、浅色皮肤、高鼻梁、深眼窝、薄嘴唇搭配在一起,黑色卷发、深色皮肤、厚嘴唇搭配在一起,这些特征并没有按照不同气候组合而穿插组合。

比较合适的解释是,这些特征起源于早期的一次大的分化。

“黑人深肤色是为了转化紫外线保护皮肤”是西方一个古老的观点,起因于皮肤会晒黑的特性。

但是,与维生素D发生关联的是近紫外,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与皮肤癌发生关联的是远紫外,且两极更强烈,在臭氧洞形成之前也是如此。

黑色素产生的最大体质性效果是吸收日光而产热,鉴于酷热比紫外线严重得多,黑人恐怕更不需要黑色素。

人类早期进化必定更关注吃与被吃的生存问题,紫外线和温度应该较次要。

目前对欧洲人的鼻型有一个解释,说用来加温吸入的空气,说的有道理。

但同样是为了抵御严寒,应该把五官安排得更平坦、头型更圆(况且圆头型对脑容量大有好处),比如北极狐耳朵小、头部而长得肉乎。

另外,我没有发现对白人浅色头发的合理解释。

从生物学来讲,动物的物种分化必须要有某种分隔,比如直接的地理分隔或气候分隔等。

人类各支脉之所以没有变成真正的不同的种,是因为早期导致分化的分隔被打破,因为人类的适应能力增强了,比如,保护色的特点最早可能是被标枪和弓箭技术所弱化。

在人类发展的后期,不同的人种融合形成一系列中间类型,且中间类型不断扩展,所以各人种间没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即本文认为,人类先分成两大人种,再发生融合、小分化,进而形成现在各地域区别。

一般来说,由于基因的变化,一个群体的外貌趋向多样化,但审美心理和优胜劣汰又把不同外貌归于一致化,在这一聚散过程中,各群体逐渐产生了区别于其祖先的特征。

对于一个混血部落,较优秀的血统总能占据审美心理和优胜劣汰的优势,进而整个部落发生外貌特征的“优族化”,这将是黄种人在东亚快速扩展的一种动力。

另外,通常少数异族人的混入总会遭到审美心理的排斥,发达文明的榜样作用有时候会扭转这些排斥。

但是,严格的婚姻制度将阻碍审美心理产生的外貌一致化效果,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夫妻制,一夫一妻制。

三、黄种人走出非洲先介绍一点背景材料:目前基因科学的研究把人类起源锁定到非洲,整个欧亚大陆的现代人都是十几万年前东非的古代智人种的后裔,我们所说的三色人种并不是三个“种”,而是同一个人种“智人”在不同地域分化出的亚种群体。

此前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如北京猿人,是更早期走出非洲的人种,不是我们的祖先,但和我们祖先有没有少量混血目前还没有定论。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基因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基因研究的结论不是“很可能”、它的论据也不是“相似”。

好比亲子鉴定,说孩子有99.99%的可能性是某人的,几乎一锤定音,相貌、性格、身高等等通通靠边站。

那么黄种人是如何走出非洲的呢?从黄种人产生于三-四万年前,又是走出非洲的一支,很多人直接在地图上查找这条连接东非和东亚的漫长旅途。

其实这是对基因研究的误解,我们所说的走出非洲是指我们是15万年前非洲智人的后裔,并不是说在三-四万年前仍在非洲。

鉴于当时整个欧亚非大陆都有大量人类活动,非洲大陆已不具备产生新智人种的必然性,黄种人在欧亚大陆产生完全符合走出非洲的理论。

下文用定型一词代替产生,以免误解。

那我们再看看黄种人是否真在欧亚大陆定型呢?①从基因学上,黄种人与欧亚大陆的其它人类有着区别于多数非洲人的共同古老突变,因此更大可能是,黄种人是早期欧亚移民的一部分。

当然;不排除混入非洲新来的少量血统,因为基因学已证明非洲新混血影响着亚欧人群,即多次走出非洲;另外也有可能部分欧亚人类回迁非洲。

②从概率来讲,从非洲连续走出白黄两支优于土著且非常特异的种族的说法有些牵强,基因变异需要长年积累。

③我们知道,原始部落的迁移总是要在沿途留下一些族群或至少混血,除非经过太贫瘠的地区。

只有较晚期的游牧迁移和非常晚期的航海迁移才能快速跨越远距离。

事实是,西部世界和印度半岛没有黄种人留下的印记,包括人种、基因、语言三方面都没有。

三大印记中最难以磨灭的是语言印记,目前几乎所有明确的迁移都会在沿途人群的语言中留下印记,或者把词汇融入当地,或者在偏远村落留下特殊方言。

简单起见,下文我们把没留下印记的大跨度迁移称为“跳跃式迁移”。

四、黑白混血既然黄种人有较大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黄种人很可能起源于黑白混血,因为混血有可能形成组合的体貌特征,会组合出更好的适应能力,便于此后在东亚扩张。

黄种人体貌特征特异性在三大人种中最小,这些特异性分四类:①介于黑白之间,如肤色、鼻型、嘴唇宽度等;②与黑白之一相同,如黑发、黑眼睛、颌部平缩等;③在黑白的部分人群中存在,如直发、少体毛、铲形门齿、眼裂等;④属于程度性特点,可在相貌略奇特的黑白人中找到,也可由特化过程产生,如小眼、高颧骨、平脸型等;真正与黑白人种完全不同的特征几乎没有。

与黄种人不同,白黑两色人种各自有很多极其特殊的特征。

如果说黄种人独立从黑人或白人中进化出来,进化的动力是什么?黄种人头发和皮肤黑白分明,从生物角度来看非常危险:我们知道,自然界色彩分明的物种通常是警戒毒性或炫耀雄健,这些显然不符合黄种人的特点。

只能说黄种人产生时的人类已经发展出很强的对抗自然环境的智能和技巧。

此时,气候条件已不是进化的主动力,审美因素将限制群体进化的速度,毕竟太怪异的外观难以被大众接受。

那么黄种人明显区别于棕人或白人的特征,而且不是自然环境的选择,很难用原有理论解释。

那么黄种人在何处混血而成?当时欧亚大陆有两个地区存在混血:东亚和伊朗高原。

从基因来看,三-四万年前伊朗高原两侧白棕人口较多,种群也古老,所以是基因混杂地区,有着产生新人种的巨大基因库;而东亚人口稀少、新种群基因单一。

从文化分布来说,含闪始祖、印欧始祖和古印度始祖在伊朗高原高密度交织,缺少保护色的黄种人能获得较多的生存技巧。

中亚和附近地区一直都是黄种人起源的热门地区,这一地区具有全欧亚大陆最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乌兹别克人群),也就是说这里是从西向东迁移的不绝源泉,较符合普遍认为的极地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的来源。

五、基因学解释目前一些基因研究倾向于认为黄种人从东南亚和稍北的云贵高原北迁东亚,因为南部的黄种人有着更复杂的基因组成,越往北则越单一化,说明了古老的迁移方向——自南向北。

但同样是基因研究证明,现代黄种人和澳洲、印度的远古居民棕种人有明显基因差异,即不是棕人土著的后裔。

如果说黄种人来自远处,东南亚只是一个驻足点,同样有跳跃式迁移的麻烦:从远方跳跃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跳跃到北极(因为印第安人是最早分出的黄种人)。

那么黄种人起源于伊朗高原的说法如何与这些基因学结论相容呢?1、现在的基因研究结果能有多种解释。

我们从基因分析只能准确得到两大信息:不同群体间的亲缘远近、分离的大致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