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龙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这首歌曲,自诞生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国人,尤其是身在海外心向故乡的中国人。这是因为,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身长、口大、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动物,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龙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神灵、祖先多带有龙的特征。秦汉以来,帝王们多以龙种自居。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耕云播雨的神灵。龙是十二生肖之一。龙是一种信仰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龙的形象和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那么,龙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1988年,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的图形。这是目前中华大地上龙的人工物象的最早考古发现,展示了龙的起源。在中国,龙的形象与龙的观念的起源是多元的。一般说来,是古人们把几种动物加工为龙,作为一种象征。龙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这说明龙至迟在商代就存在了。可以这么说,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

自商代出现龙以来,龙就成了商王朝及诸方国共同尊崇的通天神兽,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神通、最为聪慧的神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一直是一种神异的吉祥瑞兽。后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受到启发,就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地上凡有水处都有龙王。百姓为了风调雨顺求助于龙神,帝王为了江山稳固也求助于龙神。二者合而为一,大大刺激了民间龙王庙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活动,如正月十五舞龙灯,五月端午赛龙舟。中南与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哈尼族、崩龙族、普米族等也有祭龙节、祭龙王节、龙潭祭节、龙公龙母上天节等。各民族所尊崇的龙是同源的,其文化中的龙的含义都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龙为中国民俗节日增添了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

从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看,龙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近年学术研究表明,龙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传人”是近百年从海外传入大陆的一种说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崇龙观念的一种歧变。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大至中华民族小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了。这其中有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文化依恋于内、炫耀于外的心理在起作用。其实,中华民族的真正凝聚力是建立在祖国辽阔壮美的国土与悠久精深的文化传统之上的。

摆塑龙虎图案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文史百科》

2010-03-18 人教网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 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2 年12 月7 日至11 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习近平借 用“根”与“魂”,旨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数千年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它不仅哺育了世代中华儿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这样的自信。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文化的优越感不断被击碎,有识之士开始看到我们的不足,由此“师夷”之风渐开,直到西学蔚然成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一度出现了用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试题 人民版

思想品德:第十课试题(人民版七年级上)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1.8万多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说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家 C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是一个文明古国 D中国是一个海岸线特别长,岛屿特别多的国家 2、据统计,我们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一千多万,致使一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要被新增人口消费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A我国人口增长非常迅速,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 B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我国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D我国人口的过多、过快增长,致使劳动就业负担越来越重 3、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144个国家中的排名情况是:土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7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2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76位……这些数字说明() ①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后列②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④我国的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的超级资源大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2020年8月21日,《上海证券报》报道:由于国内煤价高涨和电价控制,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电荒”加剧,根据中电联统计,目前至少有14个省实行临时拉闸限电,合计电力缺口可能达到3600万千瓦。这表明() A我国不重视发展电力事业,导致地方实行临时拉闸限电 B我国的电力资源严重贫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C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导致电力资源不足 D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5、来自我国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5亿吨,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缺口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这说明() A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龙的来源

龙的来源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

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

简论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简论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不难发现,中华精神占一重要地位。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 在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所谓儒学,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自发展起来的关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博大庞杂的学术体系。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思想,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它在历史长

龙与中国文化

龙与中国文化 【摘要】 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虽然在其他国家也有龙的相关神话和崇拜习俗,但是龙的文化只有在中国发展的最为完善。在西方的大多数国家,龙甚至是被作为邪恶的象征,而且西方龙的形象也与中国龙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中国历来被称为“龙的故乡”或“龙的国度”,也只有中国人能被称为“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从七八千年前到21世纪,龙崇拜经久不衰,其延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从古代的帝王到平民百姓,都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拜倒在龙的脚下,其崇拜之广,崇拜人数之多,世所罕见。我们有理由相信,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民俗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龙文化图腾神灵崇拜王权 一、龙的起源 要说龙的起源,首先要讲到图腾崇拜,龙最早是作为一种图腾出现的。图腾崇拜是早期人类的观念停留在“人类社会——自然界”二元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早期的本能活动主要有“求食”、“求偶”和“求安”三种。“求食”和“求偶”本能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求安”本能活动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因而创造各种精神文化。在洪荒的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恶劣,随时面临死亡的危胁,尤其是猛兽的侵袭。为了在生存斗争中求得自身的安全,原始时代的人们除了采用积极地方法抵御各种威胁之外,还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求得安全。这种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结亲或认亲,于某种动物结为亲属,或认某种动物为祖先,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有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有虎图腾,狼图腾,蛇图腾等等。 但是,我们又能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龙这种动物。那么,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学术界,大多数证据表明龙是以蛇为原形构造出来的。第一,第二……。综上,我们认为龙是在蛇图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蛇在世界许多民族中,是比较普遍的图腾之一。如…… 远古人们奉蛇为图腾的原因有多种原因。第一种是由于恐惧。……第二种是由于神秘。……第三种是由于羡慕。……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蛇图腾与其他图腾相比,更具有神秘的色彩。而在此基础上,人们把蛇图腾神化,便得到了更加神秘的龙图腾。 二、龙与神灵崇拜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龙产生于蛇图腾,并独立的成为了一种图腾。而随着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界中动物力量的局限性。于是,人们的观念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二元结构转变到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神灵世界”的三元结构,图腾崇拜也发展到了神灵崇拜的阶段。 人们最早崇拜的神灵是雷神,这与早期的农牧业生产时密不可分的。首先,人们以为雷与农作物和牧草的发芽、生长、结果有关。人们发现,春雷响后,万物复苏,因而他们误以为雷有催生万物的功能。其次,雷电往往与雨水是相伴而来的。古人误以为雷电主宰着雨水,而雨水又是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关键。因此,期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人们自然会祈求雷神保佑。 当有了雷神观念之后,人们自然的会想到塑造雷神的形象。而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雷神形象,史籍中有不少记载。……为什么古人把雷神、雷电想象成龙蛇?第一个原因是原始时代人们的二元对立转换的思维结构。原始人们的思维是直感的思维,认为万事万物是

为什么说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篇一:为什么说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比之炎黄后裔,更有广泛的历史基础。 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位于市区的伏 羲庙,元代始建,明代重修,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庙。 伏羲塑像通体黄色,身披鳞片似的绿色树叶,双手上下握黑色圆形 八卦于胸前,卦内含阴阳鱼图。伏羲的眉毛、胡须、头发浓黑厚重,跣足坐于绿色基石之上,两脚踩波浪纹,足下是全身布满条纹、头 上有角的蜷卧龙马。整个塑像体态魁梧,神情和蔼,目光平视,给 人以平易、自然、善良、朴实、智慧的感觉。 伏羲庙以北20公里的三阳川,还有一座卦台山,高高耸立于渭水与 葫芦河交汇之地。相传伏羲就是在这座山上观天察地,始画八卦。 四周还有龙马洞、洗脚石等景点。卦台山以北30公里,秦安县境内,有女娲祠庙、女娲洞,以及风台、风谷、风茔(相传女娲风姓,且生 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娲皇故里石碑至今犹存。 在华夏,类似亚当夏娃的古老的传说,也曾发生在伏羲、女娲上。 史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相传一个漆黑的夜晚,突如其来的洪水,湮灭了整个世界。伏羲女娲兄妹赤脚跑到高高的昆仑山巅,才 幸免于难。为了人类不致绝种,兄妹成婚,遂繁衍了中华民族。 谈及伏羲,就不能不谈到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 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 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 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 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 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 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 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 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自远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which compose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55 minorities.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working,living and multiplying in the home lan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and they contributed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an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Among all the nations,they built a closely connec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so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a vast unified country. The long historic culture is a firm link to hold the national unity. 我们的先人历来把独立自主视为立国之本。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Our ancestors always regard the independence as the foundation underlying all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country.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ever suspended in the thousands historic progress. 今天,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们采取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政策。中国人民珍惜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也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

龙文化——中华之象征

龙 /文 /化——中华/ 之 /象征在/中国,恐怕没/有人知道“龙”吧?至距今7千多年的 新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信仰龙并当作图腾了。 即使在当代,有关龙的事物也处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中华的“龙/”已不仅仅是一种图案,/它已渗入了中国社会的 各个方面,节日里的舞.龙,印在瓷砖上.的/. 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 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 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 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 的图腾代表。.[ 我们知道,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我们不得不佩 服祖先的想象力,也不得不佩服\祖先\竟.能创造出这样一种神 奇的生物来,并崇仰它。 祖先们创造出了龙,并把世界所有的美德和品质都集中到 龙的身上。如英勇善战、聪\]-=明灵慧、本领高强、正直、善 良等。举个例子,家喻户晓的一本书——《水浒传》中就有好 几个外号中含有“龙”字的好汉: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这说明“龙”字本身是带有赞美意义的一个字。 还有《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他被=号称为“卧龙先生”,这 足以说明在龙的身上人们寄托了很多美好的赞。

可惜在现在,龙文化的根却被现代们一点一点地砍去,人 们不在尊敬龙文化,甚至有的人还买花里胡哨的龙的衣服在街 上大摇大摆地穿着。在节目里,也再也没有龙节目了。人们盲 目地全盘接受外国的洋文化,但却忘了在心灵上给中国传统的 文化留下一小片净土。有些人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把曾经滋养着无数代先人们的厚重文化底蕴像垃圾一样扔了出去,我对当代人的这种做法感到很心痛。 但幸好的是,还能够有人在捍卫古老的文化,让龙文化重新扎根壮大,挽回人们失去的敬仰,我相信,在未来,龙文化将会 被发扬得更广、更深。 杨集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四班 作者姓名:晁子暄 指导老师:卢远磊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1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能力目标 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激发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 理解和感受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音乐带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刚才上我们欣赏了歌唱家宋祖英带来的《爱我中华》,思考一下你从歌曲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 生: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 师:咱们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 生:汉族。 师:咱们把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什么? 生:少数民族。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学习目标。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环节一:寻找我们的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达13.7亿。

八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选择题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选择题 1.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A.政治基础相同 B.合作方式相同 C.主要任务相同 D.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4.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入侵的目标是 A.山东B.山西C.河南D.江苏 5.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④南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6.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 C.太原会战D.台几庄战役 7.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A.台儿庄战役B.临沂战役 C.平型关大捷D.忻口战役 8.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力量D.开辟新的战场 9.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中,被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面积最大的是在 A.陕甘宁B.晋察冀 C.冀鲁豫D.晋冀豫 10.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A.总结抗战的经验 B.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D.开避敌后战场 11.日本占领下列城市的先后顺序是 ①上海②北平③天津④南京⑤武汉⑥广州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①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D.③②①④⑤⑥ 12.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含义

关于中国、华夏、“夷狄”等词的出现及其含义的演变,是与中国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的。我们得另在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一节中加以叙述。本节叙述的重点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当代确立的含义,同时也追溯其发展演变过程。 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即已出现,南北朝已普遍使用。《晋书·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陈■传》记载陈■于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总之,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 把“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在古代大概功效最明显的要推朱元璋。他在吴元(1367)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告谕中原各地人民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1)以“中华”对“胡虏”自然是族称,以之对塞外,则是地域。洪武元年(1368)二月又“诏复衣冠如唐制”; (2)当然又属于文化与礼俗等内容了。但一般著作都只征引檄文中上述内容,而忽视了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承认元统治中国是符合天命,因而也就承认它是合法的了。此外,他特别强调蒙古、色目虽然不是“华夏族类”,但“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当徐达攻克汴梁(今开封)以后,朱元璋也随即到达。当他南归时,徐达等到陈桥送行,朱元璋诫谕诸将说:“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子孙台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因而命诸将,所到之处“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居,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3)甚至在元大都(今北京)已平,顺帝北走之后,朱元璋在宣布各项善后事宜的诏书中,头一条即指出:“元主父子,远遁沙漠,其乃颜、蒯突等类,素相仇敌,必不能相容,果能审识天命,衔璧来降,待以殊礼,作宾吾家。” (4)这些都说明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他看来和以往朝代革替一样,都是天命归弃的表现。他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动员了当时苦于元朝压迫的汉人及各族人民,但并没有渲染民族仇恨;相反,对蒙古、色目以至元朝宗戚、顺帝父子都采取宽容政策。这一方面说明了朱元璋的政治远见,同时也是中国已经有了多民族共处的长久历史传统所致。使“中华”再次成为政治口号,当以清末孙中山先生为代表。他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的主要任务乃是推翻专制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孙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把中国各民族结成一体,为推翻专制帝制,创立中华共和国而奋斗,其中包括满族在内。在建立同盟会时,有人主张用“对满同盟会”的名称,孙先生认为:“不必也。满洲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 (5)他又指出:“革命宗旨,不专在排满,当与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并行不悖。” (6)孙先生这种主张,与单纯以反满排满为目标标榜“种族革命”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因而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民族,在古代汉语里,用人、种人、族类、部落、种落等词表示。以民族一词用来表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则是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从日语中引进的,当时用法较为复杂,很多场合下与“种族”混用。直到目前,各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

“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摘要:《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而对“尊刘贬曹”学术界又大都以为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作者对学术界这种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指出曹、刘究竟谁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历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因此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从“尊刘贬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尊刘贬曹”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其思想实质就是反对暴政,热爱民主。 关键词:尊刘贬曹三国演义中华民族选择 一、什么是“尊刘贬曹” 所谓“尊刘贬曹”,是就作者罗贯中的立场而言的。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把蜀汉刘备作为正统予以赞颂,而把曹操作为奸贼予以贬斥。《三国演义》科学规范的叫法应该叫《三国志演义》,它描写的内容是三国历史。作者题名也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晋平阳侯陈寿史撰,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题署除了将陈寿官职弄错之外,其他没什么错误。陈寿只当过平阳侯的“相”,是平阳侯的下属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而并不是封的平阳侯。“侯”和侯的下属官员“相”是两码事。这个题署说明罗贯中所描写的内容之根据是陈寿的史书《三国志》。而陈寿的《三国志》是把曹魏当正统的,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按理也应该以曹魏为正统。但是,罗贯中不仅不把曹魏当正统,反而把曹魏当奸贼给予挞伐,而把陈寿《三国志》中称之为“寇”的蜀汉刘备当作正统予以称颂。

因此才有作者罗贯中个人主观的“尊”和“贬”的问题,也就是说“尊刘贬曹”是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尊刘贬曹”。当然,罗贯中的“尊刘贬曹”也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他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尊刘贬曹”思想而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仅郭兴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就罗列了以下十种:1.蜀汉争正统说。2.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3.描绘三国各集团斗争说。4.讴歌封建贤才说。5.人才教科书说。6.圣君贤相的理想说。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8.宣扬用兵之道说。9.悲剧说。10.反思说。这还是主要的说法。其次要的说法就更多了,用不着都一一罗列出来。尽管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说,学术界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但对《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却都没有异义。而且对“尊刘贬曹”这一基本倾向形成的原因,也大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尊刘贬曹”不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思想。那么在当时有没有这么一个正统思想呢?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而不是以蜀为正统。晋乃由魏“禅让”而来,那么由蜀入晋的陈寿写三国历史,自然要尊魏为正统了。东晋习凿齿著《魏晋春秋》,难道还能为已经沦陷于胡人之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许慎《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像为“百虫之长”,把龙当做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在奴隶社会,人们把龙说成“鳞虫之长”,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龙成为古人敬奉、祭祀的神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能。而到了封建社会,龙又成了专制皇权的象征。时间越长,人们所赋予龙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某种政治、宗教或文化、审美意义的目的,龙纹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总体上说,龙纹造型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①。因此,探讨和研究古代玉龙纹饰造型,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器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可以作为古代玉器鉴定和断代的一个依据。 史前玉龙——祖型多元稚拙古朴 史前玉龙,分布的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不一样,有些形象多有争论。对究竟是“玉”龙,还是“石”龙,看法不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玉龙”者,不在少数。根据目前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是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的一条用石块摆塑起来的龙,距今已有8000多年②。而在玉器中,最早的“龙”则是出土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龙。在古人看来,不仅龙具有避邪的作用,玉也有避邪的作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把玉与龙结合起来,制作玉龙,用来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因此,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此时龙的雏形和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碧玉龙③(图一),高26厘米,龙体系用一整块玉料加工而成,色泽碧绿,完整无缺。龙首吻部前凸,略翘,嘴紧闭,鼻端平缓,端面近椭圆形,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额及颔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格纹,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C”字形,无足、无爪、无鳞、无鳍,基本上是蛇形。颈脊长鬣飞扬,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在光滑弯弧的背部,有一对穿的小孔,可供系绳悬挂。该龙造型奇特,雕琢细致,是史前玉龙的精品。据考古专家研究,这件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晚期④。另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1975年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玉雕,高约15厘米,比三星他拉玉龙所属年代要早。相比之下,二者相同之处有:(一)基本形制均作蜷曲状,造型、做工、抛光也相近;(二)头像猪首并有五官刻线,周身光素无纹; (三)背部同样对穿一孔,用于系挂,悬挂时头、尾均向下;(四)均系碧绿色岫岩玉雕成。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玉龙头小体长,而兽形玉雕头大身小;二是玉龙首尾不衔接,而兽形玉雕却首尾衔接如环。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所属时代和文化属性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辽宁省文物商店藏有一件高4厘米的小型兽形玉雕,也作勾形蜷曲状,头像猪首,尾则似三星他拉玉龙龙尾,头尾相互分离。这件玉雕可以看作是从巴林右旗兽形玉雕到三星他拉玉龙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者构成一个逐渐演变的序列⑤。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玉猪龙”。除此之外,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玉猪龙和一件龙首璜,璜两端琢制的龙首与三星他拉玉龙十分相似。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即使是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三。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课 中华民族的选择教案 人民版

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华民族的选择“地大物博”的背后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在叹息,大自然在呼唤,就是拯救人类自己。世界各国人民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的情况如何?中华民族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讲授新课:“地大物博”的背后 一、矛盾的排名 查一查,说一说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___位 2、我国的矿产资源有_______________;居世界第一位的有___________; 3、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了这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中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名(144个国家) 名称总量排名人均占有量排名 土地面积 3 110 耕地面积 4 126 森林面积 8 107 草地面积 2 76 淡水面积 6 55 矿产 3 80 有人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炎热的暑假里,你经历过停水停电的情况吗?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 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 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 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 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 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许多 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而奠定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 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中国历史上两千 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 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 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 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 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记载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凝聚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古老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书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史诗。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历史长河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分分合和之后最终走向了统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 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 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还有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 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汇聚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