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
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综合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真题演练

专题07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综合题)1.(2023·江苏盐城·模拟预测)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经典常谈》是①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②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③《》,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班级开展以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为主题的活动,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说说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备选篇目:《〈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答案】(1) 朱自清仓颉说文解字(2)示例1:《〈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示例2:《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示例3:《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又日苍王、仓圣。
《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的分期明代文学是指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今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这276年间发生的文学现象。
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受到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呈现沉寂、曲折、突进等复杂的趋势,犹如波浪,低谷与高潮并存。
前期:1368—1521(洪武—正德)或者1368—1487(洪武—弘治),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是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
后期:1522—1644(嘉靖—崇祯)或者1488—1644(正德—崇祯),后期的文学变革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①洪武13年制造左臣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
洪武26年制造大将的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
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
②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大政独揽于一身。
③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
④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
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
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如高启因辞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谟润、王谟被征不至而斩首抄家。
《三国演义》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三国演义》教案综述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
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
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
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
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
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赏析(14篇)

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1 关羽原文: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关羽之其勇武过人欲何其比试也说明了这一点关羽雄霸天下武艺绝伦原文: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原文: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南戏别称

音乐风格轻柔婉曲,各色角色均可演唱,体制长短自由。
“出”、“副末开场”、角色。
•开场副末不是以剧中人,而以局外人身份代剧作家或剧团向观众发言,之后剧情方正式开始。
这一独特形式一直保留到明清传奇中,几乎没有例外。
•副末一般念诵两首词,第一首介绍作者创作意图,第二首叙述剧情。
南戏除第一出副末开场外,其余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
下场诗可由一个脚色独念,也可由几个角色分念。
•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
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生、丑是南戏独有的角色。
蔡伯喈一个努力于按照伦常行事的孝子,却处处表现与伦常的悖谬。
作为蔡伯喈的补充,赵贞女这个全力支持自己丈夫的贞妇(动用真感情、耗费真青春)却正遭受着情感的危机。
同样,牛小姐是一个全力实施妇道的闺秀,却走到贤良的背面。
剧本在多个环节上全面铺开、尽情展示情与理这一对矛盾、困惑在心灵上引起的激荡•一方面凸显了封建忠孝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戕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封建道德自身的矛盾,即忠孝之间不能两全的对立冲突。
这是剧本思想内容的新颖深刻之处。
•xx剧本的价值在于:用艺术语言以赵贞女故事为载体,将儒学自身矛盾问题作了全面铺开。
•在蔡伯喈身上,本剧是以所谓“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全面铺叙了他内心深处情与理的冲突,揭示他灵魂中情之于理的悖谬,从而表现着对封建伦理重建、儒家自身矛盾与困惑的深层关切。
•(蔡伯喈的典型意义)封建礼教下的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儒家文化熏陶下生存的知识分子,注定了他们思想的丰富性与性格的软弱性:多思而少行,优柔而欠断。
因为他们始终处于两难矛盾中,于无所适从中显出性格的软弱来。
蔡伯喈身上正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类典型特征。
他在感情和理智,理智与现实,现实与礼教的矛盾中煎熬着、挣扎着;其中甚至包涵着崇高与卑微,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激烈冲突。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首先,布局结构具有创造性。
全剧由双线贯穿,交错并进。
高一必读名著2024

高中必读名著推荐1.《红楼梦》-曹雪芹2.《三国演义》-罗贯中3.《水浒传》-施耐庵4.《西游记》-吴承恩5.《骆驼祥子》-老舍6.《阿Q正传》-鲁迅7.《狂人日记》-鲁迅8.《边城》-沈从文9.《家》-巴金10.《茶馆》-老舍11.《围城》-钱钟书12.《平凡的世界》-路遥13.《活着》-余华14.《文化苦旅》-余秋雨15.《白夜行》-东野圭吾(日本)16.《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7.《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裔美国人)18.《安徒生童话选》-安徒生(丹麦)19.《格林童话选》-格林兄弟(德国)20.《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英国)21.《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英国)22.《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英国)2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24.《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25.《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26.《复活》-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英国)28.《了不起的盖茨比》-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美国)29.《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法国)30.《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这份名单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著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并尝试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和思想。
此外,对于某些特别长或复杂的书籍,可以考虑先读简写版或者观看改编电影作为入门。
➢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不仅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而且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语文教学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独特优势。
实现高中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是新时代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而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教学的关键前提。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实现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教学”,务实的选择即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五观十六育”上融合教学。
一、世界观教育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在分析这些课文时,要注意做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增进学生的智慧。
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有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科研态度。
这是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文本介绍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艰难历程,用事实解释了人们的一个普遍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课文内容涵盖了袁隆平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是他遵循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袁隆平选择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攻关方向与公认的经典论断相冲突,但是他坚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杂交优势现象,而不是轻信传统理论推断。
二是他充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实的饥饿威胁让袁隆平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坚定意识,他心系百姓生计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连梦中也会渴望水稻长得高大。
这种极具夸张的梦想促使他不断实践。
三是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由果溯因。
在第一代天然饱满的稻种并没能产生同样饱满的下一代后,袁隆平意识到这种分离是因为第一代稻种并非纯种,从而产生应用杂种优势的想法。
他通过自觉的努力,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以达到所需要的有利结果。
四是清楚质量关系,相信量变过程中包含着质变。
事物可以性质未变而其中的局部发生了性质变化,袁隆平相信在中国漫长的水稻种植的量变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其中极有可能出现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他所需要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人生观教育1.人生理想教育阅读他人的人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启示,人生理想的教育是阅读文本天然具备的铸魂育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摘要:《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
而对“尊刘贬曹”学术界又大都以为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作者对学术界这种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指出曹、刘究竟谁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历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因此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从“尊刘贬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尊刘贬曹”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其思想实质就是反对暴政,热爱民主。
关键词:尊刘贬曹三国演义中华民族选择一、什么是“尊刘贬曹”所谓“尊刘贬曹”,是就作者罗贯中的立场而言的。
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把蜀汉刘备作为正统予以赞颂,而把曹操作为奸贼予以贬斥。
《三国演义》科学规范的叫法应该叫《三国志演义》,它描写的内容是三国历史。
作者题名也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晋平阳侯陈寿史撰,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个题署除了将陈寿官职弄错之外,其他没什么错误。
陈寿只当过平阳侯的“相”,是平阳侯的下属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而并不是封的平阳侯。
“侯”和侯的下属官员“相”是两码事。
这个题署说明罗贯中所描写的内容之根据是陈寿的史书《三国志》。
而陈寿的《三国志》是把曹魏当正统的,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按理也应该以曹魏为正统。
但是,罗贯中不仅不把曹魏当正统,反而把曹魏当奸贼给予挞伐,而把陈寿《三国志》中称之为“寇”的蜀汉刘备当作正统予以称颂。
因此才有作者罗贯中个人主观的“尊”和“贬”的问题,也就是说“尊刘贬曹”是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的。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尊刘贬曹”。
当然,罗贯中的“尊刘贬曹”也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他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尊刘贬曹”思想而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仅郭兴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就罗列了以下十种:1.蜀汉争正统说。
2.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3.描绘三国各集团斗争说。
4.讴歌封建贤才说。
5.人才教科书说。
6.圣君贤相的理想说。
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8.宣扬用兵之道说。
9.悲剧说。
10.反思说。
这还是主要的说法。
其次要的说法就更多了,用不着都一一罗列出来。
尽管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说,学术界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但对《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却都没有异义。
而且对“尊刘贬曹”这一基本倾向形成的原因,也大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尊刘贬曹”不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思想。
那么在当时有没有这么一个正统思想呢?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而不是以蜀为正统。
晋乃由魏“禅让”而来,那么由蜀入晋的陈寿写三国历史,自然要尊魏为正统了。
东晋习凿齿著《魏晋春秋》,难道还能为已经沦陷于胡人之手的北方争正统吗?他当然只能为偏居南方的东晋争合法性。
以此他批评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思想,而主张以蜀汉为正统。
到了北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北宋是北周”禅让”的,当然只得坚持北方的正统。
所以司马光又不得不否定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而恢复北方曹魏的正统地位。
到了南宋,朱熹在《通鉴纲目》里又不得不为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寻找合法依据,因此他又要与司马光唱对台戏,否定曹魏的正统,恢复蜀汉的正统。
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才作了一个完整的解释。
所谓正统、非正统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况而定的,都是为自己的主子寻找统治合法的借口。
这也就是说,在魏、蜀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的问题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
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当然也就只是一句毫无根据的空话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统治阶级一会儿以魏为正统,以蜀为非正统;一会儿又以蜀为正统,以魏为非正统。
这样不断地变过去变过来,究竟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历史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我们又如何能机械地说什么“尊刘贬曹”只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呢?三、“尊刘贬曹”思想的形成过程既然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说并不存在,那么“尊刘贬曹”的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社会是丰富复杂的。
其思想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之外,应该还有占非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人民的思想。
人民始终是被统治的阶级,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具有连续性的,不会因改朝换代而随之改变。
“尊刘贬曹”就可以说是三国以后广大人民的一贯思想。
这只要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
暂且不说刘备,就以刘备集团的二弟关公和军师诸葛亮为例。
早在三国当时,人们就对关公的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赞叹不已。
关公当阳遇害之后,当阳人民到处都传说关公显灵,对之顶礼膜拜,不久便在当阳玉泉山建起了关庙,烧香敬拜,封之为伽蓝神。
唐初拆其庙,不久又重修关庙,董侹并为之作《重修玉泉关庙记》。
至宋,人们传说关羽在家乡解州打败了蚩尤,保护了家乡的盐池,宋徽宗为此还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到明、清关羽崇拜达到顶峰,被尊封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公惩恶扬善、显灵护军、保国安民的记录,“史志、笔记无所不载,佛、道、儒三教无所不传,匹夫匹妇无所不信,穷荒遐裔无所不至,传布之广如大气之充于宇宙,影响之广可谓至矣、大矣!”(荆州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主题报告:《荆州,关公文化的源头》见200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荆州与三国演义》)从刘备集团军师诸葛亮来讲,他是司马懿的死对头,可西晋刚统一,便因敬重孔明而封其子诸葛京为官。
孔明一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人民的无比敬重及热爱。
试问在曹魏或者孙吴领导集团中像关羽、诸葛亮这样广泛受到人民喜爱的人物有没有?没有。
不说两个,就连一个、半个也没有!四、人民为什么要“尊刘贬曹”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刘备的问题。
人们尊刘并不是因为刘备是什么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什么的。
刘备从桃园结义开始,被关羽、张飞尊为大哥,那时关羽,张飞谁知他是当今皇叔?刘备任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三国演义》第2回。
笔者按:下引回数均指《三国演义》)也无人知他是什么当今皇叔。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公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立功受贺之时,人们也只知刘备乃公孙瓒手下一个小小的县令而已。
至救孔融进而救徐州,陶谦三让徐州之日,人们也只知刘备乃汉室宗亲,并不知为当今皇叔。
直到灭了吕布,进京面帝之后,献帝查了宗谱,才确认其皇叔身份,始有皇叔之称。
既然如此,人民为什么要“尊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说为何要“贬曹抑孙”。
只有把贬曹抑孙说明了,才能体现出一个“尊”字来。
首先说孙权。
孙权是一个典型的分裂割据势力的代表,理所当然应受到压抑。
从三国以前的历史看,夏、商、周是一统天下。
东周之后,进入春秋、战国,人民饱受封建割据之苦。
所以大汉建立之后,凡有割据都不得人心。
南粤王被灭,田横那怕只是割据一个海岛也不得人心。
孙权仰仗父兄之业妄想割据江南,当然更不得人心,受“抑”自是必然之理。
至于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似乎很有能力,很有成就,扫除群雄,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
但曹操的出发点不是为朝廷,而是为自己。
后来的篡汉自立的实践也证明曹操确实是为自己。
更重要的是曹操人品极坏。
曹操凶残、狡诈,为了替父报仇,曹操几乎把徐州百姓斩尽杀绝。
曹操杀伏皇后、杀董国舅、用阴谋诡计杀救火的大批官吏、杀给他盖被子的贴身卫士、杀粮官王垕、杀杨修、杀吕伯奢全家等等,并公然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种嗜杀成性的品格和极端自私的人生哲学都是与中国人中庸、忠厚的做人准则水火不相容的。
像曹操这样的人,越是雄才大略,干的坏事越大,危害也越大!所以人民贬斥曹操更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做人每每与曹操相反的刘备了。
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第30回)人民抑孙、贬曹,当然就会敬与之相反的刘备了。
刘备在桃园三结义时,就亮出了他的政治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第1回)出发点是国家人民。
所以第一次担任安喜县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第2回)。
刘表安排他到新野工作时,很快就赢得了“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好评(第35回)。
当阳撤退时,竟有十几万百姓跟随刘备渡江。
曹操追兵赶上,诸葛亮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刘备甚至不忍见百姓受苦而“欲投江而死”。
(第41回)正因为刘备取信于民,成都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
(第65回)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了,“以人为本”这是刘备三国时期说的话,与我们今天的话是一样的,而且在“以人为本”之前还加了一个“必”字,这么一强调,就表明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许多人的认识水平!这就说明刘备具有相当的民主思想。
我在此没有采用通常所说的民“本”思想,我认为如果不在概念上兜圈子,应该说从孟子起,孟子说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实际就是一种民主思想。
到了三国时期,刘备以“卖席织履”为生,是社会底层的人,他具有这种强烈的民主思想应该是很自然的。
这就是人民尊刘的核心之所在。
刘备虽然后来贵为皇叔,可实际上当初在乡里他只是一个“编席织履”的下层平民百姓。
从小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何尝享受过皇家的什么特权?他没有钱,没有权,靠结义兄弟们打下了江山,所以他进位汉中王,当了昭烈帝,始终还是保持着结义兄弟的关系没有变。
论者都批评刘备不该为兄弟情义而置江山于不顾。
这里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刘备为兄弟情谊是真,但并不是置江山于不顾,拱手把江山送给东吴。
他的目的是消灭孙权,为关、张二弟报仇。
想当初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之时,长驱大进,“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
”“权大惊,举止失措”,不顾脸面,向曹丕屈膝称臣。
(第83回)此刻刘备报仇、灭吴的目的眼看就可以实现了,只不过军师不在身边,后来被陆逊侥幸取胜而已,怎么能因此就说他是置江山于不顾呢?话虽这样说,但刘备对江山的确没有别人看得那么重。
我认为这正是刘备的优点!江山又不是他固有的,没有兄弟们的出生入死几十年的战斗,何来的江山?所以他宁冒失掉江山的危险也要为兄弟报仇。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
元代郝经《重建庙记》云:昭烈与飞出师伐权以诛仇,飞死而帝崩。
始则王与飞以死事昭烈,终则昭烈与飞以死报王。
呜呼!仁之至,义之尽也。
元代郝经称颂刘、关、张互相都作到了仁至义尽,但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刘备对关公作到了仁至义尽。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广大人民心声的反映。
汉代刘邦杀戮功臣,留下的话柄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宋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总是受到后人的讥评。
明代朱元章杀戮功臣,遭受后人的批判更为猛烈!早在徐州时,张飞丢了徐州,陷了刘备家眷,惶恐欲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