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 声的世界课件

2、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 音具有能量
2018/12/2 32
3、声速 (1)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 围是20Hz至20000Hz
19
贝多芬 (1770-1827)
2018/12/2 20
4.固体可以传播 声音
2018/12/2 21
2018/12/2
22
1.声音是通过声波来传播的;
声波具有能量
水波 声 波
2018/12/2 23
1、声音是通过声波来传播的
2、声波具有能量
3、声音必须在固体、液体、 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018/12/2 24
2018/12/2
25
1. 比较空气、水、玻璃中的声速,你能 发现什么? 2.声速与介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3.在15℃空气中,声速是多少?(记) 4.打雷处在大气层中,还是在大气层外? 5.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为 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一节
什么是声音
岳阳市十中物理组 2009年9月
2018/12/2 1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2018/12/2
2
关于 声音,你 们想知道 什么问题 呢?
2018/12/2 3
2018/12/2
4
一、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实验1:吹动纸条,让它发声 实验2:用手触摸自己的声带, 发声
翅膀的振动 零件的振动 笛子中空气的振动
8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课件PPT沪科版八年级物理_2

考点精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 (2)耳机播放出的音乐是由手机振动产生的。( × ) (3)气温为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 (4)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 (5)利用回声测距原理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 ) (6)敲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钟声的回声。( × )
振动 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2018年春晚,王菲和那英合 唱《岁月》,两人的声音是通 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 观众的耳朵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小儿垂钓时的鱼竿是 费力 (选 填“省力”“等臂” 或“费力”)杠杆,“怕得鱼惊不应 人”是因为 空气和水 可以传声。
声音的特性
4.下列词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小的是( C ) A.震耳欲聋 B.声如洪钟 C.轻声细语 D.鼾声如雷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部封口,并成一 排,就可以做成一个“吸管琴”。其发声 物体 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
() ⑧向暖水瓶中灌水时声音的变化
是吸管内的 空气 管口吹气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当从 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③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考点精解
超声与次声
2.声音的利用: 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③频率单位:赫兹,又记作
。
(1)声音可以传递 (4)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前者是从声源处减弱,后者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信息
管类(长笛、箫、号):空气柱。
(2)声音可以传递 ⑥闻其声知其人 ⑦调整收音机的音量
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11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s后听到回音, 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m 。 (考查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 12、小明进行探究实验:把一正在发声的闹钟放 于钟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 塑料,用抽气机不断抽出罩内空气,听到的闹钟 声音会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传播,但不能在——传播。 (考查知识点:真空不能传声) 13、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 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
手电筒光、玩具激光发出的激光)照射在平面镜 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在墙上出现一个小光斑。 轻轻地敲击桌面,观察墙面上小光斑的位置有什 么变化? 用力敲击桌面,观察小光斑位置的变化? 收集证据: 桌面发声时,你发现墙壁上小光斑——,这说 明——。 交流合作: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 动?说说你的办法,试着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有关声音的实验设计)
7、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而被反射 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 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利用回声测 量距离:S=vt÷——。 (考查知识点: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8、听不见的声音包括——波和——波,——波可
以传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波可以用来清洗和焊接物体。 (考查知识点: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基本内容回顾
本章主要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 例,引导大家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 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 音调、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 率范围,了解超声和次声,特别是超声在社会 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物理八年级第3章 声的世界

学习方法导航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触摸自己的喉头,(这也是实验)然后发声,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仍然在向远处传播。
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拓展:(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弹吉他时,振动的弦的声源,吹笛子时,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探索、勇于提问。
观察时,除了认真看外,还可以借助于耳听、手触、脑想等多种手段,使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和合作。
(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声音的传播(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2)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减弱,所以,有时我们离发声体较远时,传来的声音太弱而不能引起听觉。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外界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由听觉神经转化为一种信号传给大脑。
人耳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会引起耳聋。
耳聋分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是由于听觉神经受损而的,后者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如鼓膜受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真题特训 第三章《声的世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4.回声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易错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
有时虽然物体在振动,但由于振动幅度过小,或发声体与我们之间的空气稀疏,也不能听到声音。
【规律总结】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和转换法。
运用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和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各种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换法,将人的眼睛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表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
例如: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典例分析】(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目录:狙击知识点狙击考点狙击知识点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__产生的。
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_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_ 管内的空气 _、笛膜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介子__的,它既可以在_气体_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_和__固体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真空_中传播。
声音在三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是_ v气<v 液<v固 _。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 340 m/s __。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1.___音调__、___响度____、_音色__是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_声音的强弱 __叫作响度,声音的响度与_物体振动的__ 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声音的音调与_振动的快慢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___产生__、噪声的传播___、噪声的__接收___三个环节进行。
知识点三超声与次声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 20~20 000 _Hz,超声的频率大于__20 000_Hz,次声的频率小于20__Hz。
2.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有些动物能发出超声,还能听到超声。
受蝙蝠利用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雷达,又叫__ 声呐 _。
狙击考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考角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思路点拨】物体振动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例如隆隆的雷声。
【自主解答】 C【解题技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变式训练: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1531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__。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了解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弹性体的振动和声带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介质的密度、弹性等因素影响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接收:耳朵的结构和原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4.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利用音响设备传播声音、保护听力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声音的产生3.1.1 弹性体的振动•弹性体的特性:柔软、有弹性。
•弹性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条件:振动频率适宜、振动幅度适当。
3.1.2 声带的振动•声带的位置和结构。
•声带的振动与声音的音调有关。
3.2 声音的传播3.2.1 介质的传播•介质的密度:密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介质的弹性:弹性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3.2.2 声音传播的速度•公式:声音传播的速度 = 频率× 波长。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3 声音的接收3.3.1 耳朵的结构和原理•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和功能。
•声音信号经过耳朵的传递过程。
3.3.2 声音的音量和音调•声音的音量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3.4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3.4.1 利用音响设备传播声音•音响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音响设备。
3.4.2 保护听力的方式和方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中。
•减小音量、使用耳塞等保护听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3.演示法:使用多媒体资料或模型演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4.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测验:设计选择题和解答题,测试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的理解。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3章声的世界课件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1.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2.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3.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思考:液体和固体是否能传声?
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 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 体中传播。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演奏乐器时什么在发声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振动时发声的事例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 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 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
你是否思考过,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55
路、航道)两侧
铁路干线两侧
70
60
听到声 音的三 个阶段
三、噪声的控制
声源的 振动产 生声音
在空气及 其他介质 中传播
鼓膜振动 引起听觉
控制噪 声的办
法
防止噪声的产 生
(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 播
(隔音板)
防止进入耳 朵
(耳塞)
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
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结论: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影响 睡眠
安 眠
耳
疼
分
贝
工作效
干扰交谈
影响学习
睡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降低
空调 响声
时钟滴 答声
我国2008年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的世界百色五年中考命题规律(熟知考情)年份题号题型考查内容分值总分2019 17 填空声现象综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2 2 2018 1 选择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3 2017 3 选择噪声的防治 3 3 2016 2 选择声音的特性 3 3 2015 5 选择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3 3命题导向本章知识点在百色中考中占2~3分,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本章的高频考点是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
本章知识点是百色中考的必考考点,考查声音的特性的可能性较大,试题比较简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传声未停止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回音(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从而形成回音(或回声)。
当回音比原音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原音和回音声速影响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因素 340m/s 。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2)回声测距:s =12s 声=12v 声t 。
声音的特性 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定义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品质影响 因素声源的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特性 响度音调音色改变 方法改变振幅的大小,改变与声源的距离,减少声音的分散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举例震耳欲聋,轻声说话,医用听诊器 尖锐刺耳,男低(女高)音闻其声知其人,声纹锁说明音调和响度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音调高未必响度大;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2)正常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在振动、频率在听觉范围内、有传播介质、足够的响度。
(3)声音的波形图对比声波图 音调 响度甲相同时间内,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少,频率低低乙相同时间内,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频率高高相同噪声的防治定义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来源噪声通常来源于工业、交通和生活等级通常用分贝(符号dB)来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0dB 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防治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鸣喇叭”;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建隔音墙;③在人耳处减弱,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超声与次声1.超声(1)定义: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
(2)应用:声呐、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杀菌消毒等。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来源: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3)危害:能量很大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垮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提示】正常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从20 Hz到20 000 Hz。
教材图片命题点考查示例HK八P42图3-1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看过《国家宝藏》的朋友们应该对湖北省博物馆推荐的曾侯乙编钟印象深刻,如图所示。
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教材图片命题点考查示例HK八P42图3-16 声音的特性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
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CA.上面B.中间C.下面D.无法确定HK八P45图3-23) 噪声的防治如图所示,在高架道路某些路段的两侧安装了隔音墙,安装这些墙是为了C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HK八P35、36图片改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小提琴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音叉在振动C.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D.在抽气过程中,音乐芯片发出的乐声逐渐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HK八P39“作业”改编)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3.(RJ八上P37“动手动脑学物理”改编)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
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关于这种“哨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吹气时声音是由管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C.用力吹气声音的响度变大D.向下拉活塞时哨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4.(HK八P50“本章练习”改编)如图所示,拨动伸出桌边的钢锯条,锯条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缩短锯条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拨,听到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选填“变高”或“变低”)。
高频考点专练(互动课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近5年3考,重点)例1(2018·百色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声音只能靠空气来传播B.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无关例2(2019·百色六中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C.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1.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哨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B.哨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C.哨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哨声不能传递能量2.(2019·四塘中学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速度快C.宇航员在月球上也能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方法技巧】1.关于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理解: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能被人们看到,微小的振动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速度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的特性(近5年3考)例3(2016·百色中考)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
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CA.响度B.音色C.音调 D.振幅例4(田阳实中二模改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响度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越大,声指声音中的音色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D.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3.(2019·泰州中考)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D4.(田东二模)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CA.音调B.频率C.响度 D.音调及响度【方法技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较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较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日常生活中的“高”“低”,有时候指音调,如例3;有时候也指响度,如“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响度。
噪声的防治(近5年1考)例5(2017·百色中考)下列防治噪声的事例中,不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B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道路两旁建隔音墙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喇叭D.在阅览室请勿高声喧哗例6(2019·社旗一模)“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C A.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B.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C.夜晚禁止建筑工地施工D.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6.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城管人员通知跳广场舞的所有人员,这段时间不得跳舞影响考生。
从声现象角度看,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干扰;跳舞时吵人的音乐主要通过响度(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干扰人们的生活。
【方法技巧】人们通常从三个环节防治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的产生),如用罩子(消声器)将声源封闭;(2)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城市道路旁建隔声板、植树造林、修建高墙等;(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的接收),如用防噪声耳罩、耳机、手、棉花球等堵住耳朵。
实战演练(课堂反馈)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D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B.吸收了声波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2019·百色中考样卷)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C.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3.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蜜蜂”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CA.音色B.音调C.响度 D.传播速度4.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二胡的声音,我们判断的依据是D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频率不同 D.音色不同5.(2019·无锡中考)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集中精力时我们可以听到超声波B.长期在地铁列车上用耳机听音乐易导致听力下降C.唱歌时的歌声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D.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一定不会是噪声8.(2019·淄博中考)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