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
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
(二)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
(三)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
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
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
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
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
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
(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
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
(三)加强检疫检测。
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
(四)健康饮食。
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宣传单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映性疾病。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是一种严峻危害广大牧民的疾病。
一旦发病应及时医治,避免转为慢病,而终身不愈。
二、布病患者有哪些要紧临床表现发烧(不规那么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三、如何预防布病一、我国布病防治的方法在技术方法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人世抓好“三早”,即早发觉、早医治、早处置。
饲养放牧人员增强个人防护。
其他人员减少到家畜活动场所。
二、在疫区内检疫出的布病畜应如何处置疫区内各类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概不准外出,原那么上一概屠宰做无害化处置。
3、健康家畜如何办?预防布病利用S2菌苗口服法接种。
饲养户可自行购买接种。
4、布病家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应如何消毒?被布病家畜流产的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侵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服和其他物品,除上述方式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儿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新洁尔灭溶液或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
五、为预防布病应如何增强家畜的治理和个人防护?治理好家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饲养家畜要圈养,集体或统一放牧:二是人畜分居,不管是畜仍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居室内饲养。
在产羔羊季节万万不要把幼畜放在人居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三是建产羔室,饲养家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成立产羔室,在室内产羔接羔,产羔室内应备有防护服、像胶手套、消毒液、香皂、面盆、毛巾等。
2021年7月预防艾滋病你们了解艾滋病吗?明白艾滋病的危害吗?知识如何预防和操纵它们吗?在这篇简短的健康教育处方中,咱们将向你们传递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使你们牢牢把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提高自我爱惜能力,你们是预防和操纵艾滋病的主力军,希望你们在尔后的生活中保重自己,增强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健康的建设者。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布病宣传内容

布病宣传内容一、什么是布病?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布病的传染源包括患病或带菌的动物,如羊、牛、猪、狗等,以及带菌的牛、羊的皮毛、乳汁等。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或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此外,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尘埃、气溶胶等,以及接生过程中未做好防护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如何预防布病?1. 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如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2. 动物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带菌动物进入市场。
3. 接生时的防护:接生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4. 免疫接种: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五、发现布病患者怎么办?发现布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接触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疑似感染者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观察,以预防疫情扩散。
六、治疗布病的方法有哪些?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足量、足程、联合用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七、如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防范意识?1. 加强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3. 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和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和监测,发现患病动物及时处理。
4. 在接生等高风险作业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5.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整理)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西医学名:布鲁氏菌病英文名称:b rucellosis其他名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发病部位:肝脏,脾胃,淋巴主要症状:发热,肝脾肿大,关节痛,多汗多发群体:所有人传染性:有传染性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 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新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
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布病宣传手册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2.哪些动物能传染布病?能传染此病的家畜主要是羊、牛、猪,而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野牛、黄羊、野兔、野鼠等均可感染布病。
3.动物患布病后有何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4.人类对布氏菌的易感性如何?人对布氏菌普遍易感,且无性别、年龄差异。
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接触病畜的机会。
一般来说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因而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羊种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2-4月份发病。
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
5.人得了布鲁氏菌病有什么表现?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全身酸痛,部分男性患者还会出现睾丸炎等症状。
6.人怎么感染布病?布氏菌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使人感染发病。
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饲养放牧病畜;接触病畜的尿、粪,如清扫羊圈;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剪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集病畜、病人的血清或病理材料;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等。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事物或饮水,布氏菌经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人体。
尤其是喝生奶及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或吃不熟的肉,均可导致感染。
如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则可经呼吸道感染。
7.怎样诊断布病?确诊布病的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接触史。
如病人有与病畜、野生动物、畜产品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②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③实验室检查。
常做的实验有病原分离、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凡具备①、②两条并有一项以上实验室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2、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该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跛足或后肢麻痹,以及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3、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我省主要是患布病的羊、牛为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则罕见。
4、布病的传播因子及传播途径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草等均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染给人或牲畜。
5、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制品能患布病吗能。
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菌。
病畜乳汁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如果人们饮食未经彻底消毒处理的乳汁及其制品,就会被感染。
6、接触布病牲畜的肉类能感染吗能。
布病牲畜的肉和内脏都有布氏菌存在,而且布氏菌可在生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7、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易患布病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污染布氏菌,布氏菌在一般条件下能在皮毛上存活2--8个月,因而在接羔、育羔、剪毛的时候极易感染,对皮毛收购、销售及皮毛加工人员易被感染。
8、布氏菌的存活力此菌对湿热抵抗力较低,加热55度2小时、65度15分钟、70度5分钟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
9、布病的高发季节本病可发生于全年各个月份,我市布病以羊型为主,一般养羊的产羔季节多在春天,羊布病性流产多发生在1--3月,人间发病高峰在3--4月,尾随羊流产季节后一个月左右的潜伏期感染的人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
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1.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2.布病的传播因子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3.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制品易患布病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氏菌。
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4.加工布病畜的肉类可直接接触感染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氏菌存在。
而且可在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
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5.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易患布病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氏菌,尤其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
6.布病疫区被病畜污染的水也能传播布病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传染源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
2、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3、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
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4、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
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周身不适、易疲劳、盗汗、倦怠、体力下降,可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民间亦称布病为“懒汉病”。
5、布病能否彻底治愈?
发现可疑症状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急性发病期(一般为患病3个月以内),只要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若不按疗程规范治疗,容易转成慢性,治愈难度加大。
6、个人如何预防布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不喝未经消毒的生奶,切忌食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少去或不去街头小摊点吃烧烤,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
2)搞好环境卫生,牲畜栖息地或圈舍,生活环境定期严格消毒处理。
3)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
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靴子,工作后对场所和防治品进行消毒处理。
4)患布病的牛、羊最常见的表现是流产,对牲畜流产物、胎盘、流产羔(犊)等要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