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蛋白定义

合集下载

双靶点融合蛋白

双靶点融合蛋白

双靶点融合蛋白
双靶点融合蛋白是一种生物药物设计策略,通过将两个不同的靶向分子(通常是单克隆抗体或其功能结构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同时作用于两个不同靶点的单一治疗分子。

这种创新的药物设计方法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或减少副作用,因为可以更精准地调节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或者增强免疫反应。

例如:
1、荣昌生物研发的泰它西普(RC18),是一种全球首个双靶点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融合蛋白药物,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潜在疗效。

2、康方生物的TIGIT/TGF-β双靶点抗体融合蛋白AK130,则是用于肿瘤治疗领域,通过同时抑制TIGIT和TGF-β这两个与肿瘤免疫逃逸相关的靶点来增强抗癌免疫反应。

3、华东医药引进的AB002是一款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其靶向PD-L1/L2和IL-15,有望在实体瘤治疗中发挥作用,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

这些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的研发代表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多种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2 Antibody Fusion Protein)是一种由受体抗体融合而成的蛋白质,其定义为以特定的抗体作为载体,将TNF-R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2)受体抗体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蛋白质。

TNF-R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2)是细胞表面上的一种膜蛋白,它可以通过结合外源性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来调控多种炎症反应,并有助于细胞转录、凋亡和免疫反应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TNF-R2受体抗体及其载体蛋白的表达、纯化和融合等步骤。

首先,需要使用DNA质粒引物来克隆TNF-R2受体抗体的cDNA片段,然后将其表达在大肠杆菌中,并将所生产的TNF-R2受体抗体与载体蛋白(如IgG)进行融合。

其次,TNF-R2受体抗体和载体蛋白经过细胞悬液处理、浓缩和纯化后,即可得到目标蛋白,即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具有多种应用,如在免疫学检测和研究中,可以用于对TNF-R2受体的抗原性进行定量。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肿瘤治疗,如癌症疗法的新药开发,通过对TNF-R2受体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此外,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还可以用于炎症反应的研究,包括细胞受体的激活、细胞凋亡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从上述可以看出,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用于肿瘤治疗、炎症反应的研究和免疫学检测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TNF-R2受体的特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促进炎症反应的治疗等。

蛋白质融合表达的原理和优点

蛋白质融合表达的原理和优点

蛋白质融合表达的原理和优点
蛋白质融合表达是一种将两个或以上的蛋白质基因合并为一个基因,并在细胞中表达出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具有一些优点。

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表达量。

在传统的表达技术中,蛋白质的表达量往往很低,因为在表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蛋白质的折叠、降解等。

但是,在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中,通过将两个或以上的基因进行融合,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表达量,从而更容易得到足够的蛋白质。

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可以帮助蛋白质纯化。

在传统的纯化技术中,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分离和纯化过程,才能得到目标蛋白质。

但是,在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中,我们可以将目标蛋白质与另外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蛋白质进行融合,从而使目标蛋白质容易被纯化。

第三,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功能研究。

在传统的功能研究中,往往需要得到足够的蛋白质,才能进行相关的实验。

但是,在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中,我们可以将目标蛋白质与另外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蛋白质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更容易进行相关实验。

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研究。

在药物研究中,我们需要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从而开发出新的药物。

蛋白质融合
表达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更容易进行相关的药物研究。

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并开发出新的药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蛋白质融合表达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融合表达定义

融合表达定义

融合表达定义
融合表达(Fusion Expression)是一种基因表达技术,将外源蛋白基因与另一基因的3'端构建成融合基因进行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克隆化基因可以被表达为融合蛋白的一部分,该融合蛋白包括位于氨基端的原核蛋白、能被蛋白酶等裂解的序列以及目的蛋白。

融合表达可以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效率,帮助蛋白正确折叠,有助于可溶性表达,而且表达的蛋白比较稳定。

此外,借助蛋白标签如His等使得纯化更加简便,且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体外可以对蛋白标签进行去除。

如需更多与融合表达相关的知识,建议查阅生物科学类书籍或文献,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

(一)DNA疫苗
目前,疫苗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疫苗是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体来激 活机体免疫系统; 第二代疫苗是用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 研制的组分疫苗注射机体诱导免疫应答; 第三代疫苗是直接注射基因重组的抗原基 因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即DNA疫苗。
(一)DNA疫苗
• 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着 明显的优势,如易于生产,稳 定性强,成本低廉等,并可同 时诱导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07生物技术
主要内容
融合蛋白的概念
融合蛋白技术概况
融合蛋白技术的临床应用 常见的几种融合蛋白
一、融合蛋白的概念
在基因工程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把两段或多段编码功能蛋白 的基因连接在一起,进而表达所需蛋 白,这种通过在人工条件下将两个或 多个基因的编码区首尾连接,由同一 调控序列控制构成的基因表达后所得 的蛋白质产物称为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P)。
真核或原核细胞中表达出的具有上 述两部分结构域的重组蛋白。据目 的蛋白与Ig不同片断相连,可将其 分为二大类 :一类为Fab(Fv)融合 蛋白; 另一类为 Fc融合蛋白。
1、Fab (Fv) 融合蛋
Fab(Fv) 融合蛋白主要是将Fab(Fv) 段与其他生物活性蛋白结合,利用
抗体对抗原的特异识别功能将活性 蛋白导向特定部位。使活性蛋白在 特定部位发挥生物作用。常见的与 Fab融合的蛋白有毒素、细胞因子、 受体、酶等。
二、融合蛋白技术概况
融合蛋白技术是为获得大量 标准融合蛋白而进行的有目的 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 利用融合蛋白技术,可构建和 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 蛋白。
(一)融合蛋白技术的特点
融合基因可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

蛋白融合表达

蛋白融合表达

蛋白融合表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蛋白融合表达(Protein Fusion Expression)是生物技术领域中一种常用的蛋白表达技术,通过将不同蛋白基因序列进行融合,使其能够在目标宿主细胞中表达出含有多个功能区域的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从基因水平上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一、蛋白融合表达的原理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或多个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融合蛋白基因,然后通过转染或转化等手段将其导入目标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出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的基本原理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功能的蛋白通过融合技术合并在一起,达到协同作用或增强某一功能的效果。

蛋白融合表达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连接两个蛋白的编码序列、利用核酶切割和PCR等技术进行DNA重组,以及通过载体和质粒等载体介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不同的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融合表达策略可提高蛋白表达效率和提取纯度。

1. 生物学功能研究: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融合不同功能区域的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研发: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合成重组蛋白、多肽和抗体等生物制剂,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3. 生物制药: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生产方法之一,可用于大规模生产融合蛋白、重组蛋白和生物药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4. 技术创新: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可以用于开发新型蛋白表达系统、优化蛋白表达和纯化工艺、改良蛋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 提高蛋白表达效率: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功能区域相互作用增强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提高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纯度。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说明书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说明书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说明书一、产品概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ntibody Fusion Protein,简称TNFR-Ab)是一种由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和人TNF受体Ⅱ结合部分融合而成的重组蛋白。

该产品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高效力,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

二、性能特点1. 高亲和力:TNFR-Ab与人TNF受体Ⅱ结合部分具有极高的亲和力,能够有效地中和TNF-α。

2. 高特异性:TNFR-Ab仅与人TNF受体Ⅱ结合部分相互作用,不与其他细胞或蛋白质发生反应。

3. 高效力:TNFR-Ab可迅速中和过量的TNF-α,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修复。

4. 安全性好: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无明显毒副作用。

三、适用范围1.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2. 适用于严重感染、急性肝衰竭、急性胰腺炎等临床情况中的细胞因子风暴治疗。

3. 适用于肿瘤、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四、使用方法1. TNFR-Ab为注射剂,仅限医务人员使用。

2. 治疗剂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TNFR-Ab可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行给药,建议采用静脉注射方式。

4. TNFR-Ab应在无菌条件下制备和使用,避免受到污染和交叉感染。

五、注意事项1. 本品为生物制品,需存放在2-8℃的冰箱内保存,并避免震动和光线直接照射。

2. 使用前请检查包装是否完整,如有损坏请勿使用。

3.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和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 TNFR-Ab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TNFR-Ab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用前请咨询医生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六、不良反应1.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解释说明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解释说明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对于血小板的产生和成熟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其天然来源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始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重组血小板生成素的合成和改造,以满足临床需求。

近年来,拟肽-fc融合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设计策略备受关注。

拟肽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序列,而Fc区域则是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可以增强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和药效。

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Fc区域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和药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应用的潜力。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开始,系统地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拟肽-fc 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重点讨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领域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为题,旨在对该融合蛋白的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归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现状。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文章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研究的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依次展开讲述背景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以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将介绍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以便读者对该课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蛋白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融合蛋白
英文名称:fusion protein
定义1: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或通过生物学和化学方法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学检测和诊断(三级学科)
定义2: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片段按照正确的读框进行重组,将其表达后获得的新蛋白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定义3:由两段或多段基因序列串联形成的融合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蛋白质。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融合蛋白 - 技术概况融合蛋白技术是为获得大量标准融合蛋白而进
行的有目的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

利用融合蛋白技术,可构建和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蛋白。

技术特点
融合蛋白
融合基因可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 也可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

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时程短,费用低,是科研中的主要工具。

其缺点是真核蛋白表达没有得到确切修饰;大量蛋白常常沉淀成不溶性包涵体聚合物,需要复杂的变性和复性过程;大量蛋白的分泌较困难。

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蛋白翻译后加工机会多,甚至可被改造成人源型;真核细胞易被转染,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产物可被分泌,提纯简单,成本低。

技术内容
构建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是,将第一个蛋白的终止密码子删除,再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因,以实现两个基因的共同表达。

具体步骤有:
1.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根据基因序列互补原则,设计合适的引物序列,以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不同的目的DNA片段。

2.在载体中进行重组:通过限制内切酶将两个DNA片段进行酶切并回收,然后通过连接酶将两个具有相同末端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进行体外连接,并克隆到高表达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3.将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并利用选择标志进行筛选及测序。

4.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及表达蛋白的纯化。

技术关键
在构建融合蛋白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两蛋白间的接头序列( Linker ),即连接肽。

它的长度对蛋白质的折叠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如果接头序列太短,可能影响两蛋白高级结构的折叠,从而相互干扰;如果接头序列太长,又涉及免疫原性的问题,因为接头序列本身就是新的抗原。

一般来说, 3-5 个氨基酸的Linker 可满足大部分融合蛋白的正确折叠的要求。

有人尝试在融合蛋白间加入一段有疏水性和一定伸展性的较长肽链,如(Gly4Ser1),目的是将两者分开,以缓解相互干扰作用,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但具体涉及到每种蛋白时,需具体分析。

当我们构建融合蛋
白时,应多选择几种融合方式,从中优化出理想的连接方式。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连接肽的柔性和疏水性对不扰乱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域是十分重要的。

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连接肽序列的设计还没有可靠的选择标准。

现在,大多数连接肽序列的设计和选择仍主要依赖于直觉。

尽管依赖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来预测其二级结构已经产生了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对于序列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DNA疫苗目前,疫苗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疫苗是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体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第二代疫苗是用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组分疫苗注射机体诱导免疫应答;第三代疫苗是直接注射基因重组的抗原基因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即DNA疫苗。

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易于生产,稳定性强,成本低廉等,并可同时诱导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成功制成的多价重组抗体融合蛋白 CYF196(国内尚
未上市)就是一种DNA疫苗,它能有效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和哮喘。

因为CYF196对病毒的主要受体-位于呼吸道上皮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有高度亲和力,对鼻病毒感染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双功能酶(多功能酶)以往研究发现,在利用基因融合所构建的大的酶分子中,如果用以构成融合蛋白的各个酶分子的整个编码序列均保留于新的酶分子中,则融合蛋白一般均保留所构成的酶分子各自的酶活性。

并且发现在这些新构建的融合蛋白中,蛋白的正确折叠以及各个酶的活性部位均未受到影响,与单个酶相比,融合蛋白的酶的比活力为50%-100%,对于催化连续反应的两种或几种酶,利用基因融合的方法构成的融合蛋白可产生“ 邻近效应” (proximity effect)。

目前研究发现,β-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脱氢酶融合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其偶联反应产生 NADH 的速度是同时加入这两种酶的反应速度的两倍以上。

同时过渡态时间缩短近四倍。

定向药物定向药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药物;另一部分是可以与病灶特异性结合的配基。

通过融合蛋白技术将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即可构成一个具有独特构象与功能的蛋白质。

编辑本段常见的几种融合蛋白
免疫球蛋白(Ig)融合蛋白
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是指在基因水平将目的基因同Ig部分片段基因相连,并在真核或原核细胞中表达出的具有上述两部分结构域的重组蛋白。

据目的蛋白与Ig不同片断相连,可将其分为二大类:一类为Fab(Fv)融合蛋白;另一类为 Fc融合蛋白。

甲状旁腺激素(PTH)融合蛋白
甲状旁腺激素 ( Parathyroid Hormone, PTH) 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成熟PTH含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9500,是人体内调节钙磷代谢及骨转换的最为重要的激素之一。

它主要通过
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增加胞浆内cAMP及焦磷酸盐 (PPi) 的水平来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重组融合蛋白
细胞因子重组融合蛋白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编码细胞因子和
其他有特定功能的蛋白分子基因序列连接并表达相应蛋白质融合产物。

其结构特点为将细胞因子功能活性域与其他分子的活性域融合,各组分可发挥协同作用,使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较各单体大大增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