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不仅是初中的教学难点,也是高中的教学难点,在这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知识点是运动的围绕中心、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概括起来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时间的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的不同、五代的划分等现象却比较难,特别是刚刚进初一的学生。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发现:1、在地球自传过程教学中:(1)方向的判断要注意不同位置的视觉效果:赤道位置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2)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球转动的方向,决定了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位置总是比位置偏西的位置先见到太阳,也就是时间要早。
(3)时间计算的要领:例如:已知某一地方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
时间计算看经度:经度15°=1小时先算经度差:同经度相减,不同经度相加。
再算时间差:时间差=经度差除以15°(经度差/15°)最后算出所求所求地方时=已知时间+或-时间差。
(即东加西减)2、在地球公转过程教学中:(1)(假设太阳不动)一定要注意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道不是与太阳赤道平行,而是: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这样就出现了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的一个夹角(黄道面),从而使地球表面南北半球在不同时间得到的太阳辐射是变化的,从而根据这个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代的划分。
(2)注意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要将地球与太阳赤道偏离的位置与四季的时间联系起来,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地球与太阳赤道平行(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3)注意太阳直射容易混淆的地方。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该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要求较高,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尤其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课时的难点较多,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方法、日照图的判读技能、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时播放课件。
对重难点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自转的方向。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自转的方向,但仅要求从地球的侧视图中学习。
高中把这一知识点做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想象在地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用笔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在自己的演示探究过程中得到顺、逆时针旋转的重要结论。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为什么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而远日点较慢?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该内容讲解的深浅。
该内容重点在于说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而不是过多地探询原因。
教师应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层面讲解,学生才能易以理解。
如果有程度较高的学生再有疑问,教师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从更深层次分析,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大定律有关系。
即行星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慢一些。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运动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迹、方向和周期,并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地理教材、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布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可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具。
通过以上是学习地球运动相关内容的前置准备。
在正式开始学习时,学生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老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方式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接着,学生们需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老师会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昼夜交替、时差等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学生们需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视频或图片可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随后,教师会提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

地球是我们所在的大家庭,而地球的各种运动,不仅仅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有趣,更是影响着整个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进化。
教学地球的运动,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途径。
但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一课程在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教学内容繁琐,难以理解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通常会用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角度等概念,加上抽象的黑板图形和公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非常头疼,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决定采用一些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门课程。
例如,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个旋转的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转和公转的感觉,并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形象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二、教学分析不够深入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然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实际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我决定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教学,比如对季节的形成、气候的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不同天气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影响,更好地领会自然界的奥妙。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地球的运动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决定不仅要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更要加入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比如通过小组竞赛、出到打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地球运动的神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践操作,比如用太阳影子测量经度、用水平仪测量地球倾角等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的实际应用。
教学地球的运动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地球运动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学生们往往难以直观地理解这些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地球仪和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现象,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时,我提出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地球另一端却是黑夜?”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日晷的制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影子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导致时间差异的理解。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科学现象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资料和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寻找答案。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主题。
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引导性问题、实验教学以及差异化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PPT、实物模型。
2. 材料准备:教科书、绘图纸、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Step 2: 知识讲解1. 使用PPT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需要24小时。
3.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
Step 3: 实例分析1. 给学生分发绘图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示意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让他们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Step 4: 讨论和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合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整理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方法评价: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教学资源利用:教师运用了投影仪、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3. 能够识别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何影响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 准备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准备相关视频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际应用。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并介绍其基本观点和原理。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观点和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
(3)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变化和地方时差。
(4)演示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2. 讲解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观点和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地球公转引起的天文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演示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3. 比照自转和公转(1)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点。
(2)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道具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增强互动和理解。
5. 深入探究: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钻研,例如:“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
(三)教室小结1. 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安置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
2. 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小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