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闺阁艺术与传统闺阁艺术的渊源

合集下载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

《红楼梦》古典美学解读《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对古典美学有着深远影响,展现了古人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本文将从古典美学的角度解读《红楼梦》。

首先,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观念的源流。

《红楼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观美方式。

作品中描写的贾府、王府等豪门世家,以及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贾府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都充满了古人对自然、人文、音乐等元素的赞美和推崇。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曹雪芹成功表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华丽、唯美、雅致的审美情趣。

其次,古典美学注重物我关系的建构。

《红楼梦》以宝黛之爱为主线,深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一个关于情感的辐射与传承,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美的交流。

小说通过这对恋人,寓意了古代文人通过自然、音乐等元素的交流与传承来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古典美学注重抒写情感与境界升华。

《红楼梦》中情感的描写颇多,尤其是宝黛的悲欢离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到黛玉对宝玉的美好期许,小说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和境界的升华。

通过描写二人感情的转变和成长,读者对古代文化中关于情感处理和境界升华的理解也得到了丰富。

最后,古典美学注重审美规律的呈现。

《红楼梦》通过精妙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深刻意识。

作品中的众多角色,无论是贾府的人物还是其他家族世家的人物,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上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审美规律的追求。

尤其是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贾母的庭院、贾府的花园等,都充满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规律的尊崇。

综上所述,《红楼梦》从多方面展现了古典美学的内涵。

通过古典美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文学巨著,也能更深入地领略古代文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

它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在创新中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文化传承红楼梦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红楼梦采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框架形式,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描写家族世系、描绘社交生活等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同时,小说中广泛运用对偶、典故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古典美感。

2. 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等人物都是才子佳人,他们以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为中心,注重情调和文雅,以此成就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这种文人精神的传承在红楼梦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对后世的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红楼梦中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儒家思想以及家族伦理等传统价值观,并且以贵族府邸的命运及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对封建时代的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

通过刻画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小说赋予了这些传统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反思。

二、创新探讨红楼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形式的创新:红楼梦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采取了类似戏曲对白的方式,由多角度的视角进行叙述,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同时,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诗词,并以诗词作为插叙和插图,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

2. 社会现实的创新反映:红楼梦以贾宝玉一家的兴衰为主线,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小说形成了一种有力的社会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创新反映。

3. 价值观的创新追求:红楼梦以情感和自由为核心,抨击封建礼教的假面具,提出了以真情真性为价值追求的新观念。

通过贾宝玉与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起伏,小说呈现了人性的矛盾和追求真实自我的诉求。

山东省烟台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五四”以后,富于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勃然兴起。

民国女性诗人长期被遮蔽,较之于同时期出生的冰心、庐隐、凌叔华等在文学史中成为经典的“五四”女作家而言,她们无疑是失语的一群,只有清末民初的吕碧城、秋瑾等女杰诗人得到不少关注。

民初闺秀幼承庭训,按传统闺阁才女模式成长起来,但她们受新时代风气影响,形成了故常与新变同在、封闭和开放兼有的新闺秀派。

政权更替与战争使得她们脱离闺阁化的生存场景,将笔触伸向民族国家的命运,开拓与发掘爱国题材,在诗词中显示出截然不同于前代闺秀的心态与心境。

作为新闺秀诗人代表的丁宁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型,郭沫若评价她“清冷彻骨,悱恻动人”,施蛰存认为其文采“足以当帜摩垒”“过于诸大家”,但相比于同时代的女性新文学家,她和其他新闺秀派诗人一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信服与眷恋,所以她们在抗争的道路上频频回首,步履蹒跚。

她们身上处处体现着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拉锯,成就了别具情感张力的诗词风貌。

名媛有才情和学识,出入于众多社交场合,穿梭于各种公共空间,比普通闺秀具有更高的知名度。

她们出身非富即贵,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受世家之风熏陶,甚至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

“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的藩篱

“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的藩篱

“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的藩篱
廖雯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本文试图从精神层面分析古今中国女性绘画的内在关联性。

“闺阁”不仅仅是女性身体所处的空间,更具象征性的是,它同时是女性精神的困囿之所。

站在这个角度,或许可以看到当下女性绘画所面临的艰难的精神突破。

【总页数】9页(P111-119)
【作者】廖雯
【作者单位】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村北街126号 10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清代闺阁画家没骨花鸟画浅析 [J], 张珏
2.园林雅集与闺阁社群——论清代随园女弟子之诗画空间 [J], 黄仪冠
3.清初闺阁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J], 刘莉
4.闺阁惊艳——于敏画读 [J], 邹跃进
5.闺阁红粉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馆藏古代仕女画 [J], 邢陆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内容提要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己生命的写照,因而作品也就可以看作是作家生命的记录和反映,所谓“文如其人”。

如果把李清照的词作文本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并对之进行深入地美学审视的话,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生命体也经历了它的生命之四季:春、夏、秋、冬。

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少女时期的质朴清新、明快率真如春之烂漫;少妇时期的甜蜜自信、温柔缠绵如夏之热情;怨妇时期的委屈孤独、忧伤哀怨如秋之凄凉;嫠妇时期的沉郁苍凉、凄苦哀伤如冬之沧桑。

把词人的身世经历和词人的作品文本结合起来,深入细致地分析她的词作的审美风格的嬗变及其形成原因,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不无裨益。

关键词李清照审美风格四期说嬗变成因一、引论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格调、风貌。

是作家思想、才情、审美情趣、表现技法的独特而鲜明表现,它体现着作家特殊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特有的个人气质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素养,是作家在创作上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杰出的作家不仅有属于自己独特鲜明的审美风格,而且其风格还会因其境遇的变迁、审美趣味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卓越的奇女子,在宋代词坛众多名家竞相绽放的时代里,她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才情,以及对词“别是一家”的超凡见解,巾帼不让须眉,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彩篇章。

明人杨慎这样称赞李清照和她的词: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1]清人李调元亦赞曰:“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

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2]。

象这样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文学家,对其各个角度的研究可谓多矣,而关于她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学界虽偶有论及,但笔者认为论述尚不透彻。

自孟子“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一出,文学研究界便一直奉之为法宝,因而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过于注重对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写作年代的考证,而忽视对作品文本本身的深层次解读。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红楼梦》既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空间艺术的杰作。

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虚实相生,神韵自然,传达出极其独特的美学情趣,打造出了一份充满张力和情感震撼的空间艺术之美。

下面,我将从画面构图、景观营造、氛围渲染等方面展开阐述。

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作品中的封建贵族府第。

大门前高挂的镂空铜环,豪华的石雕浮雕,彩绘与白玉的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作品中还描述了众多庭园、宫殿和广场等空间,各自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比如,颐和园中的真草围屏,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和独特的材质感,营造出了一份自然与美的绝佳平衡。

此外,内府中还有唐婆婆常去之处——舍弟江宅,这里布置简单却充满了日式情调。

在空间上,《红楼梦》最为成功的便是利用形象化的空间孪生来表达人物的内在世界和心理活动。

画面中的虚实相生,衍生出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艺术形态,比如大观园的竹林、黛玉所居住的贾母府、沁芳桥等等,都体现了不同的美学元素。

大观园,这座由贾母建造的庭园,因为泥金灰泥、石雕、壁画等艺术手法的大量应用,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盛宴。

而若从人物关系来看,大观园也是红楼梦的情感核心,极具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作品还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生动、动感、有场景感的情境。

这种情境反映在喜剧式的场景转变上,如道士、方丈等长串相互转换的布景构筑,都表达出一种非常丰富、瑰丽的生活气息。

比如,第二十二回的介绍,就有‘秦钟如意只园深,趣深闲隐亦佳寻’这样的段落。

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万花筒般的摆动和旋转,让观众视觉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创新。

而菊花台边两行韵字、石兽、揭匾、回廊用色张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红楼梦》这部融合了文学、艺术和历史元素、故事情节清新有趣,又生动地表达了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空间艺术更是色彩斑斓、形态多变,让观众沉浸在其中一种优美的空间情境中,极具审美价值。

除了画面构图、景观营造和氛围渲染外,《红楼梦》还通过对空间的呈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征。

醉花阴李清照作家资料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南北宋之交的

醉花阴李清照作家资料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南北宋之交的

醉花阴李清照(一)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自然当推李清照。

历来列为李煜、秦观之后的词家正宗。

王士祯《倚声前集序》认 为词中婉约一派“(李)景、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盛。

”他于《花草蒙拾》还主张“婉 约以易安为宗”,是两宋婉约派最完美的代表作家。

清人还以李白、李煜、李清照为“词家 三李”。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沈去矜(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李色。

前比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光绪年间,杨希闵还合编《三李词》刊本。

李白词真伪未定。

李煜、李清照这词家二李则后先辉映,同是不可多得的纯粹的抒情词人。

1126年靖康之变,划分了南北宋两个时代。

李清照的创作生涯,横跨承平的北宋末年 与动荡的南宋初年。

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向子^、张元斡、朱敦儒等词人。

向子^《酒 边词》一百七十六首,就分为“江南新词”与“江北旧词”两个部分。

时代的剧变使当时词 人的分野迅速发生变化。

张元斡为向子^之甥,他作于北宋末的词,肩随秦观、周邦彦,词 风清丽婉转;南渡后则一变而为慷慨悲凉,抑塞不平。

《芦川词》二卷以《贺新廊》“送胡邦 衡待制赴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为日后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

朱敦儒向以 才豪著称,与李清照似有交往,有《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李词今佚)。

《贵耳集》 卷上说他的“月词有'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之句,自是豪放。

”他在南渡后 的词也偶有故国之思,总的倾向却不免消极颓唐。

晚年依附秦桧,为人所轻。

词集取名《太 平樵唱》,实在掩盖了时代的苦难。

李清照与上述张元韩、朱敦儒所代表的两种倾向不同。

国破家亡的惨痛使她忧愤深广。

但她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 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不随众流,戛戛独造,在两 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白雪斋词话》卷六:两宋词家各有独至处,流派虽分,本原则一,惟方外之葛长庚、闺中之李易安,别 于周、秦、姜、史、苏、辛外,独树一帜,而亦无害其为佳,可谓难矣。

古代文学中的闺阁世界:女性主义视角研究

古代文学中的闺阁世界:女性主义视角研究

古代文学中的闺阁世界: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前言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和历史的记载。

然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也往往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

尽管如此,许多文学作品中却展现了闺阁世界的独特风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生活和思想的机会。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古代文学中的闺阁世界。

一、闺阁的定义和特点1.1 闺阁的定义闺阁,顾名思义,是指古代女性居住和活动的地方,通常是家庭内部的一片封闭空间。

闺阁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女性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她们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的场所。

1.2 闺阁的特点闺阁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封闭性闺阁通常是家庭私密空间的一部分,与外界相对隔离。

女性在闺阁中能够远离男性的目光,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

1.2.2 艺术性闺阁是女性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许多女性在闺阁中培养了各种艺术爱好,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闺阁艺术成就了许多古代女性的名声和地位。

1.2.3 团结性闺阁是女性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地方。

女性之间在闺阁中能够建立深厚的友谊,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古代文学中的闺阁世界2.1 《红楼梦》中的闺阁世界《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古代封建家族的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闺阁世界。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府和荣府闺阁生活的描写,深入刻画了贾府和荣府中的女性角色。

贾府中的贾母、贾迎春、贾蓉等人都是敏于艺术、温柔善良的女性,她们在闺阁中培养了各种技巧和爱好,成为了贾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府中的薛宝钗更是闺阁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在情感方面也表现出独立和坚强的一面。

《红楼梦》中的闺阁世界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暗示了古代女性在封建家族中的受限和压抑。

2.2 宋词中的闺阁世界宋词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闺阁世界的佳作。

许多宋词以女性视角出发,表达了女性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纵观我国女性艺术,从古至今其主流仍然是闺阁艺术。

当代的新闺阁艺术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亦有其局限性,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新闺阁艺术的形成、发展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它和传统闺阁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闺阁;新闺阁艺术;传统闺阁艺术1传统闺阁艺术及其文化背景“闺阁”多指内室,即女子的卧室。

闺阁艺术古来有之。

清代学者厉鹗《玉台书史》和汤淑玉《玉台画史》[1]都有对闺阁艺术的记载。

旧时女性的一生几乎都被“幽禁”在狭小的闺阁中,绘画对于她们,跟刺绣等女红异曲同工。

闺阁中的旧时女性们由于社会地位的附庸和生活空间的狭小使得她们不可能得到精神上的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作为男性观赏或寄情的对象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始于周代的闺媛礼,其目的就是将闺阁中的女子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女性。

《礼记.内则》记载了周代的妇德标准,这是是闺媛礼发展的基础。

到了汉代,闺媛礼发展完善。

前汉刘向作《烈女传》,后汉班昭作《女诫》,更有汉代之后的《女儿经》《女论语》等,对女人的素质教育不断受到加强和巩固。

[2]在此背景下发展的闺阁艺术,涵盖了从诗词、书法、音乐、舞蹈到绘画等的领域。

如李清照的闺秀词、朱淑真的断肠绝句,就充分体现出闺阁女子的阴柔婉约。

读李清照的《点绛唇》,“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闺中少女那种既天真娇憨、又调皮开朗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一生过着“幽栖”生活的女词人朱淑真更是典型的闺阁女子,如一首《菩萨蛮》(秋):“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秋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表达自然率真,创造目的十分纯粹---写给自己看的,为的是宣泄心中郁积的苦闷。

传统闺阁画,如赵文淑(明)的《春蚕食叶图》,仇珠(明)的《琴棋书画》、马守真(明)的《芝兰竹石图》及徐灿(清)的《观音像》等[3],与其同时代男性画家的作品从内容、题材到画面形式有很大区别。

需要严厚的造型功力和表现出相对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绘画,如《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之类的作品,从来没有在传统闺阁画中出现。

传统闺阁画的选材很少有超出花草虫鸟、观音大士和闺阁中的人物一类日常所见内容,画面体清丽、纤细的格调,传递出一种闺阁女性所特有的那种观花落泪、触景生情的阴柔气息。

仇珠的《琴棋书画》,画面轻柔婉约,工细慎密的线条与所画内容珠联璧合。

赵文淑的《春蚕食叶图》通过对春蚕和桑树、桑叶的描绘,表现画家对生活中小情趣的关注,传达出天然恬淡的生活气息。

大体看来,传统闺阁艺术是闺阁女性们基于自身生存状态的独特视角引发的独特感悟,是在狭小生活和精神空间中,缓解自己的寂寞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闺阁女性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自觉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下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妇女进入中国画坛的主流。

她们尽管学到了一些西方的表现手法,但绘画题材和思想内涵几乎和古代的闺阁画没有区别。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成了社会评价女性并且也被女性自身所认同的的价值和标准,社会要求女性们的一切(包括艺术价值和艺术标准)均向男性看齐。

这样,她们终于冲出了闺阁,于是闺阁艺术暂时告一段落。

2新闺阁艺术与传统闺阁艺术的异同历史行进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最渴望的是摆脱长期以来政治对人性的控制。

此时的女性艺术家不愿再限囿于以往程式化的压抑天性的表现方式而更愿意还原自己的“女性”身份、表现个人的思想。

出于对政治和历史的恐惧,女性艺术家们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传统女人的生活观念:居家、闲散、与世无争。

普遍选择女人、儿童、母亲和花草担任艺术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女性绘画不管从艺术观念、语言模式、和评判标准来讲都与传统闺阁画有内在的联系。

它是女性艺术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传统闺阁艺术的某种追忆和发展,这段时期,应该可以看作新闺阁艺术的形成期。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女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才开始“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自身与诠释世界,将她们高度的个人经验、隐秘的心灵事件、多重的情感体验展示在她们的作品之中”(摘自贾方舟《二十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闺阁艺术,发展到此时已经有了女性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对自己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已成体系的主张和观点,她们已经从旧时的困于闺阁的被动、无意识和无奈变成对闺阁的主动、自觉选择和依恋。

她们的艺术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从自己的闺阁女性视角阐释世界,有了独立的精神指向。

社会的发展赋予新闺阁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空间,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她们的艺术语言,相比旧时闺阁艺术家们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已经既可以看到纤细含蓄、清丽婉约的艺术风格,也可以看到造型力度和视觉强度都极具震撼力的风格类型。

3新闺阁艺术是当代女性绘画的主流论新闺阁艺术与传统闺阁艺术的渊源□西南财经大学贺英262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分析道:“女人由于无法去完成具体的建树与事业的成就,身为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她的存在不为人所重视,这逼使她在自我本身中求得存在。

”[4]当女性艺术回到“闺阁”这个庇护所之后,显然女子们普遍感到安全、自然和惬意。

一批又一批的女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

虽然在当代女性艺术中偶尔也有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大主题出现,但只是凤毛麟角。

新闺阁艺术是当代女性绘画的主流。

单纯的、几乎相同的题材在不同的女艺术家那里得到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艺术家用她们“各自特有的直觉和生存经验,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满人生意味的实事”。

(摘自贾方舟《二十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以家庭为题材的女性艺术家人数众多,其中如王彦萍、阎平、甫立亚、刘曼文、申玲、喻红等。

女性和家庭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难以想象出一个没有女性的家庭。

甫立亚直接将生活引入艺术,她的艺术,即是她的生活,如她的家庭、她的女儿等等,表现了一个女人对“家”的依恋。

甫立亚曾谈到家对于她的意义:“……家,这既是庇护所,又是一种牢笼。

你没有翅膀,你不可能飞翔。

”(转引自徐虹《女性:美术之思》196页)刘曼文的《平淡人生》系列以司空见惯的的平凡场景入画,画中反复出现丈夫、妻子和孩子。

她的绘画和许多以家庭为题材的绘画的区别之处在于没有去渲染家庭的温馨和安全,而是将一种压抑、平淡、倦怠的气息一路呈现开来。

题材同为“花”的女画家也不计其数,其中王季华的花通过坚实的形体和“恐怖”的气氛,营造出让人观看但不敢触摸的迷离不安的氛围。

而孙国娟的“花”更具有“情爱”与“生殖”的“人世”意味(徐虹《女性:美术之思》)将目光锁定在自身的女性艺术家不胜枚举,她们用艺术作品讲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快乐与苦痛。

无数的或写实或抽象,或美化或丑化的自画像层出不穷。

新闺阁艺术由于它与女性的血脉相通占领了当代女性艺术的绝对主流地位,这种占领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因为女性是从闺阁里出来的,而在女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选择的今天,“闺阁”又是她们自己心甘情愿走进去的。

参考文献:[1]廖雯:《绿肥红瘦》(M).第1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127页。

[2]端木赐香:《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M).长征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第4章《中国文化中国女人》。

[3]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59页~83页。

[4]西蒙·波娃:《第二性》(M)。

摘要: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浪漫主义”作为文艺的一种创作手法,是古已有之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指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为突出特征的文学运动。

浪漫主义思潮最先出现于德国,接着在英、法等国得到充分发展,在俄、美等国影响也很大。

其中,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霍夫曼,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等是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以及社会上各阶层对“理性王国”的普遍失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加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等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

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风起云涌的斗争给予浪漫主义文学以热情和理想的鼓舞。

但另一方面,这些斗争遭到了镇压或失败。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也更加暴露。

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和启蒙学者给人们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大相径庭,这使人们对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宣传的理想深感失望。

这种失望情绪促使作家去追求新的理想,这就促成了浪漫主义的产生。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要求文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

这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另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提出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的理想,这一切对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促使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也有文学自身简析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德州学院桑艳霞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