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形神兼备

合集下载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摘要:关键词:“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方澄广州市马尊视觉艺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50长久以来,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追求。

历代画论都会把形神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阐释,但对于形神的阐释,各家又互有出入,互有对立。

它们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何谓“形”?何谓“神”?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的说法,但是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我们又是否知道呢?直接的从字面上理解:形即形状,神即精神。

它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元素,一个是揭示事物的外延的,一个是揭示事物内涵的,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为木偶,陷于自然主义;有神无形,则为虚幻,容易脱离现实,形成唯心主义。

形是神的基础,神亦是形的统率。

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在我国古典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论画》中:“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磬与前,故易之也。

”犬马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早晚都能看见,不容易画像;鬼魅是无形的,比较容易画,因为没人见过就不用管像不像。

由此,我们可知,形是指画中客观事物的外在视觉现象,形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神有三方面涵义——画家自身的精神,所画对象的精神,画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石鲁先生的《学画录·造型章》中曾这么阐释“神”的内涵: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

”这里说的“我神”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他神的合二为一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精神。

总的来说,形是相对事物外部而言的,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则是相对事物内部而言,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强调以笔墨表现形神,讲究意境、构图、色彩和节奏,追求绘画作品的整体美感和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是:形神兼备,墨韵生动;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概括而不失神;化繁为简,寓意深长。

其中,形神兼备是指作品既要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要表达精神内涵;墨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墨色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指的是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不必完全按照实物的形态进行描绘;概括而不失神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形态和情感时,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要陷入繁琐的细节之中;化繁为简则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寓意深长则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
内涵。

总之,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学理论,它不仅要求作品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还要求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1 -。

论传统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论传统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传统中国画所具备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
上搬下沉重的粮袋。

顺着水波荡漾的汴河看去,画面进入第二段。


中船只往来穿梭,人们在舟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精美的拱桥,宛如飞
虹,将两岸连结,湍急的水流中,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木船,船的
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交相呼应,岸边挥臂助阵,
过往行人聚集桥头围观这紧张的一幕。

来到画面第三段也是热闹的街
市部分,酒楼店铺琳琅满目,驮马舟车川流不息,这些丰富的景象都
是来自与现实生活的取材,如果作者只是机械的讲所见之物照搬到画
面上,那呈现出来的画面将是古板且毫无韵味可言的,正式作者的拼
加整理,进行构图编排,艺术二次创造从而构成完整的图画,才能生
动表现出中国十二世纪北宋的政治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成
为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国宝级文物。

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体来展
现其内在的神韵,用神韵来衬托形体的感受,这是属于中国画独特的
簪花仕女
图》中揭
示 人物画的
心理刻画文/谢赠生。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名词解释:1.仁(孔子):仁学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仁,即“克己复礼为仁”。

作为统治者,他们的行为必须具备五种品德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2.兼爱(墨子):是墨家的一个中心的理论,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标志。

所谓“兼爱”,按照墨子的思想,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表达:“视人如己”。

提出“兼以易别”,主张推行一种没有亲疏差别的普遍的仁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

强调行为的效果。

墨子的兼爱是“爱无等差”,不分轻重厚薄,爱人如己。

3.法(韩非子):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4.虚壹而静(荀子):就是虚心、专心和静心。

“虚”指虚心,就是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再去接收新的知识;“一”是指思想专一,要求不要使同时接收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5.道法自然(老子):“道”是超出天地人之上,天地人都要遵循“道”的法则而行事。

“道”遵行的是一种“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其自然而然的演化。

6.心斋(庄子):庄子把旨在“得道”的精神修养称作“心斋”。

“心斋”就是为心灵净化而进行的斋戒,它不同于宗教的戒律,而是精神修养的一种工夫。

7.四心说(孟子):人生来就有“善端”。

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性。

孟子认为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

他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

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精神是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人物画历史的研究要从仰韶文化开始,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图案。

这是我国最早的、处于朦胧状态的人物画。

它表达了原始人类对渔猎劳动的某种希望。

年代稍后,马家窑文化又出土了舞蹈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五人一组手拉手排成一线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劳动后的欢乐。

这种绘画已表现出原始时代人们开始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画像,《孔子家语》说:孔子参观周围的明堂,看到墙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且“各有善恶之状”。

这些文献说明在殷周时期人物画在生活中就已经得到运用。

到了汉代,出现以单线造型、设色平涂的表现手段,这说明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已经确立。

《夔凤人物图》、《御龙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风格的见证。

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虽处于稚拙阶段,缺乏深入精致的表现能力,但对魏晋南北朝以致隋唐人物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物画经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辛的实践和呕心沥血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成熟期,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是以人物画驰誉后世,它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不断升华,一是在绘画内容上比汉代更丰富了,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日益精密。

东晋顾恺之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以形写神”的论点,对人物画的艺术要求提高了一大步。

使这个时期的人物画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

比较著名的例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图卷向世人展现了一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诗人与洛神在洛水相遇,尽管相互爱恋却又不得不分离。

洛神含情脉脉,欲往还回,表现得惆怅动人,正如江淹所说:“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顾恺之指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在此作品中,他强调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探讨

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探讨

| 文化艺术敦煌壁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探讨□魏育鹤/文“形神兼备”是中国古典审美中一个辩证性的观念,它是中国古典美术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意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一是把美术图像的外在形式与美术图像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相结合;二是把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感性感觉和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直觉感觉相结合,两者都能产生形神俱备的艺术效果。

黑格尔《美学》一书中曾指出:当我们面对一种艺术品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事物,而不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内涵。

艺术品中的意象只有在人们所熟知的条件下,才能为人们所认同,而“神”则是在可识别的意象中得以体现。

1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形神兼备”这一个中国传统的绘画创作思想,它发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文的自觉”和个体意识的苏醒之下,这一时代的创作者们,在创作中完全脱离了汉代时所重视的“要表现儒学”的桎梏。

这个阶段的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对“形”和“色”的认识之外,还对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神性”进行了探索。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在其作品中首创的,也是中国古典美术中一项重要的审美思想。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艺术创作中世俗情绪的上升,谢赫在继承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同时又提出了“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等“应物象形”的诗学思想。

对于古代人来说,“神”是一种“物质”,而在“玄佛合流”的情况下,“神”则是“佛”与“道”的结合[1]。

随着人们认识到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中国各大王朝的画家们,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总结出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全部艺术理念。

《古画品录》是由谢赫所著,其“六法论”是中国美术学界所公认的一种重要的绘画理论。

“形神兼备”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对客观事物外部形象和主观情感之间联系的一种理解。

“形神兼备”这一理念中“形”和“神”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矛盾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形”是指美术中审美对象的外部形态,“神”则是指美术中所蕴含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同的精神意蕴。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亦是中国画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形、神关系一直非常吸引中国历代画家、理论家的注意。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本文着力探讨其萌芽、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形似神似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一、“形神论”的起源所谓“形”,是指事物的外观表现,绘画中一般指称绘画对象的原形。

《尔雅》有云“画,形也”即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

对“形”的把握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

所谓“神“,是指实物的本质特征,或人之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即宇宙间所具有的生生不息之活力,亦即生命力。

早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对于形神关系就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淮南子》云;“神贵于形也,主张神主形从。

”指出了绘画的创作不应只追求外形的近似与细节的真实,重要的是把“神”,即决定外形的内在精神很好地表现出来。

强调“神”体现在绘画上,是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因素。

《淮南子》虽然对形神论的问题阐述并不明确,但它却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趋于成熟,画家们开始在人物画理论上积极探讨,即从注重描绘人物外形的惟妙惟肖到展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趋向。

而顾恺之则是在这一时代中,对于人物画感悟最深,艺术贡献最突出的画家。

顾恺之将这一形神观继承发展,并应用于绘画领域之中,提出了人物画“传神”的要求及“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主张,而这也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形神论”。

顾恺之的这种绘画思想为我国古典画论奠定了基础。

他围绕着这一理论还相应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等人物画精髓理论。

也因为他的艺术理论从而影响并孕育了谢赫的《古画品录》,对于后世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传承与影响随后,谢赫则将顾恺之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论述在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中已陆续出现,到南齐,随着绘画实践的发展以及绘画和整个文艺思想的活跃,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放置首位,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生命活力和神采风韵。

试论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

试论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

试论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引言:美术作为一种永恒的视觉形象把握着自然世界,它是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音,它里面包含了浓浓的美感,而美学更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只要一谈到服饰,人们就会莫名的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千姿百态的款式,变幻莫测的材料,姹紫嫣红的色彩。

一般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

本文就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探讨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

1. 服装美学思想的起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朴素的美术哲学观点,证明了“形”与“神”的依存关系,而中国传统服饰也正具备了形与神这两种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服饰所独具的风格。

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慢慢进入到后来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当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便开始以“礼”和“法”的形式约束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我们也能够发现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另外,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发现,从一些专家学者那儿看大的人物的图像,一些陶瓷工艺作品甚至是一些出土的实物,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人在装饰自己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尤其是精湛的雕刻工艺、把握整体的设计理念、装饰品的朴素大方,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代人对内外兼修思想的深刻理解,当然,这里也凝聚着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之美的重要内容,看到它们,将会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去把握和探寻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形神兼备摘要:“形神兼备”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辩证概念,表达了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神内涵,也引出了“形神论”一说。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举例,总结出“形神兼备”的内涵、“形神”二者辩证关系阐述以及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形神兼备”的体现,来探讨在艺术学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关键词:艺术精神;形神兼备;意蕴一、何为“形神兼备”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形神兼备”理论最初发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的自觉”再加上个人意识的觉醒,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两汉以来强调的艺术必须表达儒家思想的束缚。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客观外物的“形”与“色”,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其客观外物内在的“神性”。

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从而引出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美学理论。

在接下来的历史时间内,由于艺术创作世俗化的情调日益增高,南朝谢赫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的理论。

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人看来“神”一方面是指客观外物的内在精神(物性),一方面由于当时魏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思想潮流,“神”又指是“道”或者“佛”的外在表现。

到后来由于个人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被发现,中国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在不断积累中,总结出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鉴赏整个艺术活动包含的艺术理论。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作为古代著名画论受到了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学者推崇。

顾恺之的美术作品以及艺术理论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率直洒脱、风流畅达的“魏晋风度”。

从顾恺之画下《洛神赋图》开始,中国的绘画技法似乎再也没有过历史性的突破。

顾恺之使用优雅的曲线对人物进行自然生动地刻画,表现出作品中清远的神仙之境。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但在绘画技法上对外在“形”的把握非常精准,同时也通过对画中每一个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显现出了自己对于“以形写神”概念的理解。

顾恺之之所以在当时提出“以形写神”这一说法的原因,也来源于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奇妙、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其时代背景之下的文化是十分奇特的。

汉代原有的儒学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在大乱世中,人心思变,艺术创作由原来的“诗言志”逐渐向陆机提出的“诗缘情”靠拢,因此建安年间的文学大气雄壮、悲怆苍凉。

之后西晋开始道家玄学兴起,正统思想的一次次破灭,当时的士人心中开始向往田园风光,但又割舍不掉入世的现实。

当时的文人士人头脑中充满了末世情结,他们向往自由,却又不得不被尘世的窗格制约着。

因此,无论是字画、文学作品中,各类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人们在精神上不再受制于现实中的规矩,而是追求自我的内心感受。

虽然道家自然主义的朴素思想主张个人放弃追求荣誉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不利于建立人文精神内核,但至少让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进一步启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意识的觉醒”。

“形神兼备”可以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关于审美客体外在形象与审美主体内在心理关系的认识。

在“形神兼备”的概念其中,“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意识中相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内在含义十分丰富。

“形”在艺术作品中被认为是审美客体的外在形象,而“神”是在艺术作品中蕴藏的审美主客体共同的精神内涵。

简短的一句话无法完全将这两个字的关系分析清楚,“形神兼备”概念背后的意韵丰富而深厚,二者的辩证关系也需要我们进行梳理。

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直坚持在有限的外形中,必须传达出无限的精神内涵的原则。

因此在探讨形与神的关系时,我们要先梳理“形”、“神”为何物。

“形”首先可指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被人所感知到观察到的自然物质的形体、外貌;其次,“形”是指与人内心的精神和内在心理相对应的外在物理形态;再次是指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的思想、精神、审美感受所凝聚在一起后的物化形态;最后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具有艺术思想和艺术意蕴的艺术形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起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中谈到,所有的艺术的本质都是模仿,艺术不光是对客观外物的相貌进行模仿,还要模仿客观外物本质的样子。

而“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含义首先是与人的身体和感知力相对立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活动;其次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欣赏时直接展现出具有的神采、风神的内在意蕴;最后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特殊的艺术技巧所体现出的审美感受和内核精神。

简单来说,“神”代表的是艺术作品中的意蕴,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精神和思想感受。

在艺术鉴赏的活动中,鉴赏主体在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感应中,鉴赏主体才能够对艺术作品形成整体上的把握,才能最终把握住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说的哲理。

通过梳理了“形”与“神”之间的定义,我们便可以从中明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其一是将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外观造型和艺术形象的所表达出的内在精神结合在一起;其二是将审美活动中的感性感受与与审美活动中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直观感受结合在一起,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表现出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到:“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必须表现出令人熟悉的状态,才能被审美主体所接受,而“神”才能通过可辨别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因为“神”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出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目的,是能通过可辨别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

“神”应该在具有外在可辩形态的基础上,才能显现出优秀艺术作品更为深厚的精神内涵,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在艺术家的表现和鉴赏者的领悟中,表现出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备的精神和内涵。

《乐记》中也同样提到了这一关系,只不过是用“物”与“心”来代替艺术创作阶段所需要注意的“形”与“神”。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艺术作品在产生的时候,就是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时候。

“心”与“物”在艺术作品中的关系有两种。

其一是“物”(形)引导“心”(神),客观外物之形在艺术作品中引发了艺术家或者鉴赏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通过“物”来触动到了人的“创作之心”和“鉴赏之心”,当鉴赏主体或者艺术创作者因为这种触动而进行艺术活动时,就可以说是外物之“形”引发“心”(神)的出现。

例如我们在欣赏古典风格筝曲《渔舟唱晚》时,乐曲中充满着对在夕阳西下之时小舟泛于湖面之上,使听众感受到一种闲暇时的悠然和平静的心情,在乐曲的起承转合之中进而产生出对祖国壮阔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由作品中的物引发出很多丰富又多元的情绪,从而对这个艺术作品也能体会、感悟和领略到其深厚又含蓄的内在美。

其二是“心”(神)引导“物”(形),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在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的过程中,都会因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对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悲伤与快乐的两种情绪之下,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感。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中,形神兼备中所包含的哲学关系是辩证的。

二、中国传统书画的“形神兼备”“形神兼备”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一,在中国传统书画之中自然也蕴含着这一理论和精神。

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经常流露出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气息。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包含着儒家、道家和禅宗等多种传统哲学思想,那么因此中国传统书画中也一直隐隐体现着心物一元的精神内涵和美学思想。

书法和绘画作品中的主客体交融统一,将主观的生命情感与客观的自然规律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物心合一、形神兼备的思想内涵。

中国的绘画自魏晋以来的传统是以“传神”作为作品鉴赏的基本标准,“神”可以指代人的才情本性和个性风貌,将人的这种精气神放置于艺术作品中,才是“神”的确切内涵。

顾恺之在绘画过程中偏爱描绘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他的《女史箴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女性细致柔美的生活,他在画中不追求人物外貌的绝对形似,而是力求在人物的外在刻画时,把握住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动态和神情的刻画。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顾恺之描绘贵族女性的行为动作十分自然,在人物表情刻画上追求细致准确,并用线条着重塑造人物形象,在画面布局中安排每个人物的关系,在人物外貌和体态刻画的基础上,表现出了画中人物的气质和精神,使这幅艺术作品不单只是时间的记录,还有所要传达的艺术思想。

顾恺之这种绘画追求来源于他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他认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人物内在的精神内核才是需要强调和把握的,需要在作品中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气质,进而体现出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精神心理状态。

当然,“形神兼备”在作品中总有地位之分,中国传统艺术认为“形”作为外在的艺术承载体,“神”就作为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意蕴和创作者的精神理想。

谢赫将他的“六法论”中的首要位置分给“气韵生动”,因为“神”的概念太过于虚无缥缈,“气韵”相对来说较好把握,所以也从侧面说明“神”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位置。

中国古代绘画家常常将心中所想、所感赋予在他的作品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托物言志”,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努力将他的精神感受和心理变化传递给鉴赏者,从而产生更多的精神碰撞。

这种情感的表达需要不断探索,才能产生真实动人的感情。

一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场景、人物动态、神情都表现出内心最真实的观感。

由于每个人的特殊性,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性格气质,对待作品的感觉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创作者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对色彩的体会在绘画作品中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故事塑造中,总结概括出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另一种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少有人会把它看作是美术作品,而是将它认定为是一种表达志向才情的寄托。

书法从商代几千年的演变流传至今,先后从人类文字最初始的甲骨文、金文,一步步发展到多种文体的书法。

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是活的,是千变万化、风格迥异的。

书法艺术悠久、形式传统,不同的书法作品常常会使人感受到不同的精神状态。

中国的文人虽然无法都被称为书法大家,但是中国文人或多或少都会掌握一些书法技巧。

在书法技巧中,“心”——书法家的艺术性都是不同的。

书法创作需要书法家注意心理状态的传达,创造出具有超然物外的书法作品,需要作品中具有不同一般书法作品的情感表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一说,认为艺术作品的主旨是在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其从根本的角度上表达的意思是反对先秦、两汉时期的“诗言志”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