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国
传
统
菩艺
提 老 组
术 精 神
1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 气、心、舞、悟、和六个方面。
2
“贰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性
壹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性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 性
9
贰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壹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10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美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11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15
本课重点总结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 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 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 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 成; 3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 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 , 要 注意 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前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本书进行回顾,同时分享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所包含的独特气质和独到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崇尚自然、尊重道德、注重内涵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艺术家们试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征《中国艺术精神》在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提到了其核心特征。
其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敛与含蓄中国艺术精神强调内在的力量,注重反思和内涵的传达。
相较于西方艺术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中国传统艺术更多地运用隐喻和诗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内敛与含蓄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2. 和谐与平衡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美。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强调在有序中寻求美感。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3. 自然与生命的认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认同。
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景仰和敬畏之情。
音乐和舞蹈也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展示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阅读《中国艺术精神》,我在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追求做出了一些反思。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更加感到自豪和珍惜。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振兴和创新。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贰
壹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美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原始图腾歌舞与巫术仪式
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 在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 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 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思 维和审美思维,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 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壹
性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
精神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
了解何为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与特征
目 录
详细了解“舞”、“悟”、“和”
课堂总结
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中两个极 其重要的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它从世界艺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同时又给世界艺术以影响,为西方艺术家所推崇。
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他们和探险家们的论述就十分清楚了。
毕加索、马蒂斯从非洲的原始艺术中获得灵感,却从中国文人画中吸取了线条的营养。
罗丹的大弟子普落特尔,他家的会客室里陈列着中国北魏时期的两个雕塑品。
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说过,眼睛不要再往希腊看,应该向东方。
这说明西方绘画大师十分推崇中国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
中世纪来中国旅行的摩洛尔旅行家伊本.拔都塔在记叙自己经历三年的亚非各地旅行的见闻时,也对中国的绘画大加赞扬。
他说:「中国是全人类中手艺最高明的和最有鉴赏力的人民……至于绘画,确实没有一个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赶得上中国人。
他们在美术上的才能是非凡的。
」马可.波罗赞扬时说,「金碧辉煌」的中国宫庭,充满了珠光宝气,「所绘壁画,龙翔凤舞,车骑百戏,珍禽异兽,战事耕作,无奇不有」。
中国的雕刻、园林艺术也受到人们的赞扬。
秦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了世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文明和人类智慧的奇迹」。
马可.波罗和明清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园林风光介绍到欧洲以后,曾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很多人企图在欧洲仿造中国园林,但是都未成功。
当今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欣赏又进入一个更高层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国的园林。
这一切说明,中国的艺术已经超越了东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中国的艺术为甚么具有这种世界性永恒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中国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它的传统和精神。
这种传统和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的艺术经久不衰,永放异彩。
中国艺术精神渗透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学、美学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气韵、神似等问题。
只有在广阔的背景上来研究和探讨它,才能展示中国艺术精神之博大与精深,才能真正体现东方文化精神的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
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楼宇烈一、中国文化充满艺术精神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艺术精神。
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或者以人为中心一种人文的文化。
它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从一方面来讲它是讲的两个方面,礼,我们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那么也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那么乐的教育呢,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的教育,体现中一种艺术的精神。
为什么我这儿要把艺术教育还要跟艺术精神提出两个概念来,主要艺术精神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来的宽泛,它并不一定说我要教你做一个会写诗、会画画、会演奏乐器等等一个具体的艺术的门类,而是指它一种体现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的那么一种精神。
所以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完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具体艺术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艺术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它又是互相配合的,不可分割的。
那么礼来规范人的社会的身份、地位等等。
就像我这儿讲的礼是辨易、来明分,说明分就是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
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
乐按照传统说法它是统同的,也就是来合群的,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群体,那么用礼把这个群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各种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用乐,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群体使得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的人能够和谐一体,能够达到一种和谐,通过这个乐来表达人们自己的一种志向、情感,那么来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可以说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礼乐教化来养成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都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重视乐教,因为礼教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实际上只看到礼教这一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
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
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道家主张“出世”。
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
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
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
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
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
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
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
规律。
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
“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
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
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
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
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
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