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军事泄密事件2010

合集下载

没有做好保密工作的小故事

没有做好保密工作的小故事

没有做好保密工作的小故事案例一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保密意识差,泄露了国家机密而致亡国的。

当时的南唐国地处江南,地形复杂,虽然地小人少,但凭险据要,当时的宋朝也不敢轻易进犯。

于是宋朝开始玩心机,派使者表面与南唐修好,说是要收集各国地图以制成大中国全图,造福后人。

南唐后主李煜丝毫没有想到这可是国家机密,岂可轻易示人,反倒很高兴地拱手将本国地形图及人口分布图交给宋朝使者。

宋朝得到地图一看,山川河流、人口分布、军备险要,居然一一在目,大喜过望,于是派军直入,一举夺取险要,南唐无险可据,无要可守,最终顷刻亡国。

案例二在现代,因为泄密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也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如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著名泄密事件“水门事件”,导致了在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一名化名“深喉”的知情人向媒体爆料,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由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媒体不断曝光,加上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尼克松政府被迫任命独立检察官调查此案。

最终,包括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高级官员被判入狱。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后,被迫宣布辞职。

究竟谁是这个化名“深喉”的神秘告密者?这么多年来,世人猜测纷纷,被疑者若干。

唯一接触过“深喉”的人一《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曾发誓:除非获得“深喉”同意或者“深喉”死亡,否则他绝不会说出这个天大的秘密。

一直到200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爆料称,他就是那位神秘的“深喉”。

由此可见,泄密事件会使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严重被动,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窃密泄密案例警示教育(2篇)

窃密泄密案例警示教育(2篇)

第1篇导语:保密工作关乎国家安全和利益,窃密泄密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剖析几起典型的窃密泄密案例,旨在警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保密意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一、案例一:某涉密人员泄露国家机密2018年,某涉密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国家机密,并通过互联网将其泄露给境外组织。

该事件导致我国军事战略、外交政策和科技发展等领域受到严重损害。

经调查,该涉密人员因贪婪、侥幸心理,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涉密人员要时刻牢记保密责任,严守国家秘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防止因个人利益而泄露国家机密。

二、案例二:某企业员工泄露商业秘密2019年,某企业员工因个人利益,将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

该公司商业秘密涉及产品研发、市场策略等方面,泄露后,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经调查,该员工因利益驱动,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提高员工保密意识,建立健全保密制度,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三、案例三:某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泄露国家机密2020年,某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无意中泄露了国家机密。

该事件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

经调查,该学生因对国家机密缺乏认识,误将涉密信息发布到网络,最终被依法处理。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广大网民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传播、不泄露国家机密。

四、案例四: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泄露工作秘密2021年,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因工作调动,将单位工作秘密泄露给新单位。

该事件导致政府部门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利益受损。

经调查,该工作人员因工作调动时,未妥善处理涉密文件,最终受到纪律处分。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秘密,遵守保密规定,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五、案例五:某间谍组织窃取国家机密近年来,某间谍组织在我国境内设立情报搜集点,通过各种手段窃取国家机密。

五花八门的乌龙泄密事件

五花八门的乌龙泄密事件

五花八门的乌龙泄密事件作者:倩倩胡波来源:《蓝盾》2016年第07期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对防止情报与信息的泄露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无论如何高明的防范措施也总可能会有不经意的泄密事件发生。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军事事件的惨痛教训中,五花八门的泄密方式既让人感叹“处处留心皆情报”,同时又提醒人们当心“一不留神就泄密”。

玩具泄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秘密研制了“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

因为这种武器可隐蔽在大洋深处向敌方战略目标发射导弹,所以美军方将其列为最高机密。

1960年4月,曾领导研制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美国海军中将海曼·里科弗,对国会原子能两院联合委员会说,满大街都在卖一种“北极星”式核潜艇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比例极其严谨精确,任何“一位高明的舰艇设计师只要在那个模型上花一小时功夫,就可以对人说他毫不费力地就取得了价值千百万美元的情报”。

贴在那个价值2.98美元的玩具上的标示特意说明:“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另一组严格按照美海军正式蓝图的规格制造出来的模型。

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慷慨地向我们提供了整套的精确资料,谨借此机会向该部致以衷心谢意。

没有该部的合作,制造绝对精确的模型是不可能的。

”这具模型具备这类潜艇的全部内部设备,包括核反应堆、控制室、水手间以及两枚北极星式导弹。

这具模型在每一点都与实物无异,比例尺是1:300。

“核潜艇之父”里科弗对这种模型在市场上的出售感到几近晕厥,因为“如果我是俄国间谍,我会非常感激美国这种慷慨的做法”,以贴心的大众价格——2.98美元的代价就取得了这种情报。

这具模型在装备反应堆的舱面大小方面,以及在操纵这类潜艇的水手人数方面,都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姓名泄密在英国的核建设事业中,曾经发生了一起重大泄密事件。

当时受苏联克格勃控制的人员中,有一位叫迈克·史密斯的工作人员,他同一位替英国电器与乐器工业公司和英国通用电器公司工作的人同名同姓。

史密斯到一家军工公司工作前夕,英国军情五处在对他进行接触高度机密材料所需要的安全审查时,误把他当作后者,使这位苏联间谍通过了接触核机密的安全审查。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原因,媒体单位的原因,更有从业人员的原因。

如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系统的新闻理论培训,没有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受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对党的新闻工作根本原则产生动摇;部分一线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强,对自身要求不到位,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捕风捉影,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媒体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审核、审查机制,或者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媒体间的同业竞争和从业人员间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为制造卖点不择手段;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使部分媒体人和管理者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媒体的喉舌工具作用置之度外,金钱成了假新闻的敲门砖等等。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大都与某种利益脱不了干系,利益驱动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首先,要从政治上认识虚假新闻的危害性,用政治的、行政的手段严肃处理虚假新闻事件。

对制造虚假新闻的单位,不仅要处理直接责任者,负有审查责任、领导责任的相关负责人,都要被问责。

只有这样,媒体内部的稿、片审查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笔者记得多年前,某报“军事用地泄密事件”,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严肃的处理。

如果相关部门和媒体对虚假新闻零容忍、零宽恕,都能像处理政治事件一样处理虚假新闻,那样虚假新闻滋生的土壤就不复存在。

2010年转发“金庸去世”假新闻的《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在领导问责方面开了先河,《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次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准。

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邓丽虹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汤涌则被罚款、降职。

转发单位如此问责,那些制造假新闻的单位又该如何落实问责制?2011年年初,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开办一档情感故事类栏目《情感密码》,委托他人制作。

初中历史知识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素材

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

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8时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

当日凌晨4时左右,张、杨提前向中共拍发过一次密电,通告自己的扣蒋行动,目的是希望作战勇猛的红军能及时与西安方面配合行动。

可是,几乎与中共收到张、杨密电的同时,南京政府也获悉了西安所发生的惊天事变。

消息的过早泄露使南京方面提前有了防备,以致于张、杨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

南京方面是如何过早获悉事变的?到底是何人提前走漏了消息?张学良和杨虎城(右一)黄永安背主邀赏张、杨之所以发动兵谏,其主旨就是要阻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时张、杨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难以与中央军相抗衡。

因此,最吃紧就是尽快派军队守住中央军进陕的重要军事要隘--潼关。

潼关是陕西东部的咽喉,是扼守西安的关键。

当时,东北军炮兵第6旅驻守在河南洛阳,旅长是深受张学良倚重信赖的黄永安少将。

12日凌晨4时左右,张学良给黄永安拍发了密电,命令他指挥所有驻洛阳的东北军官兵,控制洛阳,"将洛阳机场监视,不准有一架起飞,并将各银行关闭"。

张学良拍发密电的目的是想阻止中央军西进潼关,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黄永安接到密令后,没有按张学良的旨意执行,而是向中央军洛阳军分校主任兼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告了密。

那么,黄永安为何背叛一直信赖自己的张学良呢?说起来,黄永安也算是张学良的嫡系之一,况且就在西安事变前两个月,张学良刚刚把他从炮兵上校提拔为少将军衔。

张学良拍发密电给黄永安时,洛阳总共驻有东北军两个炮兵团和洛阳军分校的一个教导大队,而在洛阳城附近有中央军第46军(军长樊崧甫)的两个师,即第28师(师长董钊)和第79师(师长陈安宝),东北军与中央军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黄永安接到了张学良发来的密电,黄原定12日下午5时,在洛阳北大街的万景楼饭店宴请祝绍周以及洛阳警察局局长等人吃饭,本来正是一网打尽的天赐良机。

历史趣谈哪一泄密事件将二十九军守卫南苑的计划彻底破坏

历史趣谈哪一泄密事件将二十九军守卫南苑的计划彻底破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哪一泄密事件将二十九军守卫南苑的计划彻底破

导语:1937年7月27日凌晨,日本参谋总长明仁天皇的弟弟载仁亲王和陆军大臣杉山元经过协商,决心动员日本国内三个师团,并对第二十师团和其他部队
1937年7月27日凌晨,日本参谋总长明仁天皇的弟弟载仁亲王和陆军大臣杉山元经过协商,决心动员日本国内三个师团,并对第二十师团和其他部队展开第二次动员。

上午8点40分,日本内阁在首相官邸召开紧急会议,同意陆军实行动员,一个小时之后,杉山元上奏天皇获得了批准,临近中午时分,军事动员令下达了日本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日本陆军计划动员二十万军队,其中光是增援华北的就有第五、第六和第十三个师团。

隔了两天,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对华作战计划大纲》,提出以中国驻屯军的四个师团为基干,击溃平津地方的中国军队,对平津地区实施持久占领。

与此同时根据情况,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和上海附近作战。

看来,日本人是决定把战争扩大到华北地区以外,乃至于全中国了。

就在日本人决议扩大战争的当天,也就是7月27日,日军就开始向南苑发动了攻击,此时正是南苑守军力量最薄弱的时候,在南苑能够投入战斗的部队只有三十七师炮兵团和一个步兵团,特务旅孙玉田部的两个团,还有骑九师郑大章的一个骑兵团,以及军官教育团。

此外还有一支1500人的学生军,这些学生兵呢都是北平各大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参与“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为抗日投笔从戎。

这些学生兵刚刚接受了军事训练,完全没有战斗经验,战事初起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给他们发枪支弹药。

二十九军在南苑坐镇的是副军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媒体军事泄密现象透析

中国媒体军事泄密现象透析

中国媒体军事泄密现象透析发言人:军事天地- 发言时间:2002-10-06 10:50:38 - 阅读次数:176 [发言人资料] 发贴数:注册时间:回主题列表发新贴回复此文修改管理--------------------------------------------------------------------------------送交者: 梁峰于October 06, 20024月17日15时,北京某军事机关门前,一位肩扛摄像机的某地方电视台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军事机关的大门并开始拍摄。

站岗的哨兵发现后连忙上前制止,经过一番严肃认真的劝说,电视台记者终于悻悻而去,临走留下几句不以为然的“酸话”:“有没什么了不起的,过于大惊小怪了吧!”这是记者在甘家口看到的一幕。

随后,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像这种地方新闻记者在军事禁区随意拍摄的并非个别现象。

某军事机关警卫班班长小李告诉记者,对于哨兵的劝说,记者们基本上能够听从,但是大都表示不理解,还有个别人趁哨兵不注意,继续偷偷拍摄,播出后使部队的工作陷于被动。

对于为什么见多识广的记者们不懂,不理解“军事禁区严禁拍摄”这一简单的道理,小李表示十分不解。

无独有偶,不久前,在某地方台播出的新闻专题节目中,记者惊诧的发现,不仅被列为“严禁拍摄设施”的“* **大桥”赫然在目,就连更为重要的某战略公路沿线担负警卫任务的武警官兵所护卫的桥涵的位置,地形地貌,人员情况也都在播音员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在一个个清晰的镜头里一五一十的传到了每台电视机的屏幕上。

事后,该省军区干休所的一位老同志皱着眉头对记者说:“这片子本意是介绍我们军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奋斗的事迹,是为了歌颂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弘扬主旋律的。

但看完电视,我却禁不住流泪了,不仅仅是为了我们战士的无私奉献,更是因为地方电视台对于保密基本常识的无知。

像这样详尽的介绍,如果在以前都可以算“投敌资敌”,一旦战争发生,这些信息足以把我们的战士推进弹药坑里!现在虽说是和平时期,但也不能如此缺乏保密意识呀!”盲视并非偶然新闻报道作为大众媒体,其受众面广大,因此一经新闻媒体报道,所有秘密都将成为妇孺皆知的消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报道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特别是有关国防机密的保密规定。

失泄密典型案例教育(3篇)

失泄密典型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关注的焦点。

失泄密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国家利益、企业发展和个人隐私带来严重损失,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提醒大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一、案例一:某公司员工泄露公司商业秘密案【案例简介】某公司员工小李在离职前,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商业秘密非法提供给竞争对手,导致公司损失巨额利益。

经调查,小李在离职前曾与竞争对手接触,并在离职后不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近的行业。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小李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导致公司商业秘密泄露。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建立健全保密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案例二: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泄露国家机密案【案例简介】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小王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将国家机密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发送给私人好友,导致国家机密信息泄露。

经调查,小王对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认识不足,且缺乏保密意识。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小王由于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导致国家机密信息泄露。

政府机关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三、案例三:某高校学生泄露个人信息案【案例简介】某高校学生在使用一款在线教育平台时,将同学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同学遭受骚扰。

经调查,该平台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平台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企业和个人应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四、案例四:某企业网络攻击泄露客户信息案【案例简介】某企业遭到网络攻击,客户信息泄露,导致客户遭受经济损失。

经调查,攻击者利用企业网络安全漏洞,非法获取客户信息。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客户信息泄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军事泄密事件2010-7-1122:44:06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对防止情报与信息的泄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无论如何高明的防范措施也总可能会有不经意的泄密事件发生。

因为保密措施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

人是一切手段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泄密可能常常就在人不经意的嘴边、身旁、行动中。

在中外历史上的不少军事事件的惨痛教训中,五花八门的泄密方式既让人感叹“处处留心皆情报”,同时又启示人们“
一不留神就泄密”。

公开出售的“玩具泄密”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秘密研制了“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

这种武器可隐蔽在大洋深处向敌方战略目标发射导弹。

美军方对其严格保密,但一位玩具制造商却将这种武器曝
了光。

1960年4月,曾领导研制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美海军中将海曼·里科弗对国会原子能两院联合委员会说,一位玩具制造商生产了一种“北极星”式核潜艇的模型。

这个模型极其精确,以致“一位高明的舰艇设
计师只要在那个模型上花一小时工夫,就可以对人说他毫不费力地就取得了价值千百万美元的情报”。

贴在那个价值2.98美元的玩具上的说明这样写道:“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另一组严格按照美海军正式蓝图的规格制造出来的模型。

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慷慨地向我们提供了整套的精确资料,谨借此机会向该
部致以衷心谢意。

没有该部的合作,制造绝对精确的模型是不可能的。


这具模型具备这类潜艇的全部内部设备,包括核反应堆、控制室、水手间以及两枚北极星式导弹。

这具模型在每一点都与实物无异,比例尺是1∶300。

里科弗说,他对这种模型居然会拿到市场上来出售感到“惊讶不已”,因为“如果我是俄国人,我会非常感激美国这种慷慨的做法”,以2.98美元的代价就取得了这种情报。

他认为,这具模型在装备反应堆的舱面大小方面以及在操纵这类潜艇的水手人数方面,都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无独有偶。

1986年美国又发生一起玩具泄密事件。

在芝加哥举办的一次玩具博览会上,一家著名的飞机和舰船塑料模型制造商坦斯托斯
公司,推出了一种比例为1∶48的隐形战斗机玩具模型,并声称模型与实物相似程度不低于80%。

这种模型刚一问世,就引起苏联等国的兴趣。

他们的驻美人员争相购买。

此事很快引起美国情报机构的关注。

该玩具模型与一直保密的F—117A隐形战斗机有不少相似之处。

美国军方没料到小小的玩具会泄露天机,震怒之余,以保密工作不善为由,对F—
117A的研制主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进行了追究和惩罚。

同名同姓的“姓名泄密”
在英国的核建设事业中,曾经发生了一起重大泄密事件。

当时苏联克格勃控制的人员中,有一位叫迈克·史密斯的共产党员。

他同一位替英国电器与乐器工业公司和英国通用电器公司工作的人同名同姓。

史密斯到一家军工公司工作前夕,
英国军情5处在对他进行接触高度机密材料所需要的安全审查时,误把他当作后者,使这位共产党员通过了接触核机密的安全审查。

由于英国情报机构没有及时搞清两位同名同姓的人的身份,使得史密斯把有关生产用于英国皇家空军WE177核弹上的XN—715引信的机密材料交给了苏联克格勃的人员。

这是一种有关英国自由坠落核弹上使用雷达引信的绝密材料。

由于英国人的疏忽,使苏联人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英国人却留下了一个沉痛的教训。

胜过百名间谍的“日记泄密”
从1942年8月开始,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的瓜达卡尔岛、兹拉格岛和吉尔伯特群岛3个岛屿及其周围的海域展开了多次交战。

日本海军虽然实力相对较强一些,占有一些优势,
但在双方的数次交战中却几乎是连战皆败,最终一败涂地。

这其中除了指挥方面的失误原因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日本海军所写的日记暴露了他们的行动企图,而美国海军正是通过窃取日本的日记随时掌握了日军将要进行的作战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表的美军关于太平洋地区作战的《与密林与恶疫的决斗》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日本人凡事都要准确无误地记入日记中,不仅记入迄今的行动,也把听到的、可能出现的以及今后预定的行动都写上。

我们的工作就是大量搜集他们的日记,把日记上的事集中起来加以分析,这对我军的作用实质上胜过了在敌人中打入100名间谍。


功亏一篑的“搬家泄密”
1934年11月,住在日本北海道农业大学附近的英国领事馆正忙着搬家,在二楼领事房间帮助整理文件的打字员、日本间谍初子正在把从领事馆保险柜里拿出来的密码本装到木箱里。

楼下窗子外面有个搬运夫在寒风里搬运行李。

初子敏捷地走到窗前乘领事不注意把一本很厚的密码本抛到窗外。

在下面戴着防寒头巾的搬运夫拾起轻轻落在雪堆的密码本,用破布
包起来后不知去向地走开了。

一个钟头以后那个搬运夫又回到窗下继续搬运东西。

经常留神外边,忙忙碌碌工作的初子装着去厕所而走开了。

不一会儿,初子抱着一包报纸回到领事馆房间,那本密码又回到了原来的箱子里。

就这样,日本盗取了英国的各部队联络密码,从而掌握了英国的大量秘密。

酒后失言的“宴会泄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商人在途经德国首都柏林时,
应一位商界朋友之邀出席一大型宴会,宴会上经朋友介绍后,认识了同桌的一位德国军界的高级参谋。

就在宴席酒会即将结束时,眼看着这位德国军界的高级参谋酒已喝得差不多了,美
国的这名商人又一次同他碰了一杯。

一句不经意的什么言语却使这位高参的雅兴顿起。

他傲慢地对美国商人说:“美
国支持英国和法国也挽救不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我们将在凡尔登发动一次决定性进攻。

”会后,这名美国商人急速地赶到伦敦,立即将此信息报告了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美又向法国进行通报,从而使得德军在随后的凡尔登战役中遭到了惨败。

轻而易举的“报纸泄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英国人叫雅各布。

他对德军的军事秘密了如指掌。

当时他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详尽地公开德军的编制结构、160多名部队指挥官的姓名简历,甚至对德军新成立的装甲师的步兵小分队也做了介绍。

希特勒为军事泄密勃然大怒,下令追查。

原来,雅各布是个有心人,长期搜集、剪贴、摘抄德国报纸上发表的涉及军事情况的报道,积累了大量资料和卡片,经过综合研究,整理出了大量的军事秘密。

同样事情在世界闻名的珍珠港事件前也发生过。

据说1941年日本为了确保袭击珍珠港的成功,派吉川猛夫潜伏珍珠港搜集情报。

一天,他从一家报纸中发现了一条有趣的消息:×××小姐将于×月×日与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上的一位军官在
×地举行婚礼。

吉川猛夫根据这一消息,当即跑到珍珠港观察,果然有一艘军舰停泊在那里。

他断定那就是“西弗吉尼亚
”号战列舰。

通过这一线索,吉川猛夫很快就摸清了停泊在珍珠港的所有美国舰艇及其活动规律,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提供了准确情报。

影子炮弹的“邮票泄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名炮兵排长名叫腓力。

他每天都给自己远在国内的妻子去一封信,信中还曾叮嘱过妻子不可将他的驻地告诉任何人。

恰恰再巧不过的是,他的妻子的女友是一名德国间谍。

这位德国间谍以爱好集邮为名,每次都亲自去揭腓力从法国寄来信件上的邮票。

这件事一直没有被发现。

后来,腓力在来信中这样写道:“半个月中,我们部
队先后更换了5次炮阵地,而敌人的大炮总跟踪射击,这使我们的部队遭受了很大伤亡,我也身负重伤……”很明显,这位德国女间谍是从腓力排长来信的邮票上所盖的邮戳及时地得知了法军炮兵阵地的所在地,从而使得德军可以准确地对它进行跟踪射击。

釜底抽薪的“网络泄密”
1994年11月英国破获了一起重大计算机泄密事件。

英国电信公司一位短期合同计算机操作人员借助于公司职员提供的计算机密码“闯入”公司内部数据库,获得英国防务机构和反
间谍机构的电话号码与地址,并将这些机密通过因特网传给苏格兰的一位新闻记者。

而当时因特网的大约2500万个用户只需花费打一次电话的费用就可以从网络里获得这些机密。

窃机密包括英国情报机构、政府的核地下掩体、军事指挥部以及控制中心的电话号码,同时泄密的还包括英国情报机关军情5处和军情6处的电话号码、英国导弹基地和军事指挥中心以及一些高级指挥官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甚至还有首相梅杰的住地和白金汉宫的私人电话号码,英国政府在发生核战争时设在某部的核地下掩体也在此次暴露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