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
国防发展历史

国防发展历史
国防发展历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经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力量发展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国防发展历史概述:
1. 古代国防:古代国家的国防主要以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城防体系的构建为主。
例如,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各国互相征战,城池和城墙的建设成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世纪国防:中世纪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崛起,军队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组织化。
同时,城堡的建设和骑士文化的发展成为国防的重要特点。
3. 近代国防: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国防力量逐渐趋于现代化。
这个时期,国家开始注重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同时也开始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军备竞赛。
4. 战间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在战间期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军备竞赛达到了高峰,国家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影响力,不断扩充军队规模和装备,加强军事技术研发。
5.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时期。
在这个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形成了冷战的军备竞赛格局。
6. 当代国防:现代国防发展更加注重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国家朝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军事技术研发和军队改革。
国防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国防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
国防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确保国家的独立和边界的完整。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

(一) 动荡的世纪,百年的战火
中国 洪 线
马 克
惯线
麦
习
统
不
丹
传 印度
缅 甸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
(一) 动荡的世纪,百年的战火
尼赫鲁1950年 公然叫嚣:不 管地图不地图, 麦克马洪线是 我们的确定边 界!
(一) 动荡Leabharlann 世纪,百年的战火(一) 动荡的世纪,百年的战火
(一) 动荡的世纪,百年的战火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 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 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 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 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
(三) 我国的国防定义
国防职能方面的体现 国防构成方面的体现
(一) 古代国防
春秦
秋
始 皇
南 中宋
北 朝
唐朝
元明清 朝朝朝
(二) 近代国防
1840--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 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达1182个, 主要的有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 76个、法国55个、德国37个、美国20 个。总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13亿多 两;丧失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
(三) 国防历史的告诫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政治修明,富国强兵。
(三) 多元化的安全危机
台湾问题分析
历史的角度 政治发展角度 军事的角度
(三) 多元化的安全危机
我国地缘情况分析
隐患 结症 难选择
(一)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三)实现国防现代化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五)实现军民结合,全民防卫
俄 罗斯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防历史与军事战略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历史悠久的大国,多年来中国的国防力量也经历了很多次变革和换代。
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是无法分割的两个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军事战略的回顾,探讨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1.古代的中国国防力量在封建社会时代,国防力量主要通过军队来维护。
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卫领土的安全和打击侵略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全面的封建统治,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部分。
宋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太平盛世,战争不断遭受失败,因此宋朝开始重视使用现代化武器,起到了改变战争形态的作用。
2.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成为战火中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伟大的抗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军队和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实现了对自己的领土完整的保卫,也取得了对敌军的多次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推进军事改革和军事科技革命。
新中国建国之初,曾经同苏联在某些技术领域有过合作,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国防产业体系,也制定了多项具有独特特色的军事战略。
4.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在防卫性国防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了多种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方式。
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得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融合从未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
在东亚和南海领土争端方面,中国高度重视自身安全利益,牢记军事斗争和战略目标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5.现代军事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特别注重传承创新,成立了新的军事机构和部队,对于发展全球战略也具有理论和规划上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在这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国防历史悠久、军事战略也不断发展。
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安全和繁荣的关键。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国防的形式和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早的国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时代。
那时候,国防主要依靠大陆军队来保护领土和国家的安全。
这段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非常迅猛,并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将领,如孙武、吴起等。
这也为后来的国防奠定了基础。
随着统一的秦朝的建立,统一的军队取代了分散的地方军队。
秦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使得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国防实力。
后来历代王朝也继续巩固和发展军队,使得国家的国防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中国的国防形势在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鸦片战争是中国国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军队的技术和装备明显落后于西方列强,这使得中国在与外国军队的战斗中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为了强国自立,中国开始了现代国防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队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随着国共两党的建立,中国军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这时期中国军队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的措施,使其能与西方列强进行有效的对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防的新时代。
中国军队的重点已经从战争向防御转移。
随着冷战的爆发,中国国防的目标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军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时准备能力。
今天,中国国防的发展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具备全面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现代军队。
中国国防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军事领域扩展到了海空、网络和太空等领域。
同时,中国积极发展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提高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
总体而言,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地方军队到现代的综合国防体系,中国军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国防建设

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
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
2、古代的兵制建设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
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
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
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国王一般亲自主持军政,领兵作战。
春秋末期,国家机构出现将相制,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
战国时期,将军独立统兵作战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的军事官员称太尉。
隋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专门设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
宋朝为了防止“权将”拥兵自重,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
中国国防历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2.民国时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2.民国时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2.民国时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2.民国时期的的国防
沙俄策划“外蒙自 治”。 1918年段祺瑞签约,将东 北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英国提出西藏从中 国分割出去由英国 统治的主张,在阴 谋没有得逞的情况 下,又在中印边境 制造了一条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
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强占 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提 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国防的发展历程

国防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古代中国的国防主要依靠城墙、城堡和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由于历史上中国频繁遭受外族侵略,因此国防一直是中国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防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并于1949年成立了人民
解放军(PLA)。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防建设逐渐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
在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并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之后,中国开始注重军事现代化发展,重点是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和空军。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5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计划,并逐步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
此后,中国陆续研制出了自己的先进武器系统,包括战舰、战机、导弹等。
2000年后,中国国防进一步加强,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中国开始注重发展网络空间作战能力,并在航天、导弹防御、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中国国防预算逐年增加,为国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当前,中国国防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现代化军队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国致力于发展强大的陆海空军,并不断提升作战能力和军事
技术水平。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和提升过程。
中国国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军队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变,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介绍我国国防的历史

介绍我国国防的历史我国国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来一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防御体系的建设。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我国国防的历史。
首先,我国国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
当时,国家安全主要依靠城墙、壕沟等物理障碍来进行防御,同时也进行军事演习和组织士兵进行训练,以保卫国家的领土。
其次,随着历史的演进,我国国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国防逐渐转变为军事力量的竞争和战略的较量。
这时期,兵器装备逐渐进步,战争策略也变得更加灵活。
随后,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和国防制度。
兵器制造、军事组织和战略战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中国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时期,我国国防遭受外来侵略,同时也面临西方列强的威胁。
为了提高国防实力,清朝进行了军事改革,并引进了现代武器和训练方法。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国防建设进展相对较慢。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宣告了帝制的结束。
此后,国共两党相继成立,国共内战爆发。
这段时期,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他们都有自己的军队。
然而,最终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建设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军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军事实力。
同时,还加强了国防科技的发展和军事训练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的军队参与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国际维和行动,并展示了强大的国防实力。
总的来说,我国国防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物理防御到军事力量的较量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努力提升国防实力,为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防发展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
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二、、国防历史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
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二)近代国防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
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清朝后期的国防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
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
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
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
清朝规定: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
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
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
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
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
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
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
(《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
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
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
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由此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
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却一味苟且偷安,李鸿章认为法国船坚炮利,强大无敌,中国即便一时而胜,难保终久不败,不如趁胜而和。
因此,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多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不含利息)。
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
当时,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清帝国竟找不到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
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
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2、民国时期的国防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
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1)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
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3)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
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
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
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