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聚合物型原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_王丽娟

绝大多数原油降凝剂的高分子结构都含有较 规整的长链结构, 并以结晶状态存在。它们的熔化 或结晶温度与各自的组成及分子量等密切相关, 一般地说, 当原油中蜡的平均碳原子数与降凝剂
收稿日期: 1997 01 30;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7 08 21。
原 油的 改性。为 此, 有 人提 出以下 几种 筛选 模 式[ 18] :
模式 1: 对大多数原油存在一个特定温度, 即
倾点, 不能用化学方法降低至该温度之下, 这个结
论可提供对某种原油进行加剂改性的 可能性信
息。
模 式 2: 从 含 蜡原 油 的差 示 扫描 量热 分 析
( DSC) 曲线与降凝剂的相应曲线对比来筛选降凝
降凝剂牌号
化学组成
研制, 生产厂家
EV A GY EJ 6 ZDR Ⅰ, Ⅱ, Ⅲ EP 系列 EM S
F 21 W HO W HP AOA
PEM 12
乙烯 羧酸乙烯酯共聚物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 E VA 乙烯/ 丙烯三元共聚物
北京有机化工厂
石 油天然气 管
道科学研究院 中 科院长春 应 化所 浙江大学
3. 2 降凝效果的实验室评价
实验室模拟的现场工况过程只是定性的, 至 今没有一套可行的定量方法。要为特定的原油确
定最好的降凝剂, 必须发展标准的实验室模拟方 法, 使之用于评价原油和长输管道设计。对此, 应
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
考察降凝剂改性实验室效果好坏, 需综合考
虑倾点、粘度、屈服值、蜡沉积动态稳定性等, 与此
DSC 曲线的降凝剂。若原油中蜡的成分较复杂, 或现有降凝剂中并无具有合适 DSC 曲线的产品 时, 应考虑将两种以上的降凝剂进行复配使用以 达到对原油充分改性的效果。
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作者:王金玺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6期摘要:介绍了原油降凝剂的产生、种类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分析和探讨原油降凝剂的主要作用机理,并对未来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31-02‘0 引言我国除新疆克拉玛依和青海冷湖原油外,多数原油含蜡量较多,凝点较高。
含蜡原油在低温下容易析出蜡晶,随着温度的降低,蜡晶数量增多并长大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的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给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带来困难。
通过在原油中加入高分子降凝剂,避免了蜡晶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达到降凝、减粘及改善低温流动性的目的[1]。
本文综述原油降凝剂的产生、分类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原油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1 原油降凝剂的产生1931年,Davis利用氯化石蜡和萘经过缩合反应,合成了最早的烷基萘降凝剂,目前该降凝剂仍是主要降凝剂品种之一,但由于该降凝剂颜色较深,呈深褐色,对中质和重质润滑油的降凝效果好,因此不宜用于浅色油品,多用于内燃机油、齿轮油和全损耗油中。
3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商品名为Santopour的降凝剂(它是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以及聚异丁烯降凝剂。
国内对降凝剂的研究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大部分是对润滑油降凝剂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从事原油降凝剂的研究,1984年石油管道科学研究院首次完成了对江汉原油用EVA作降凝剂改性,并在冬季在钟市一荆门75knl长输管线上工业试验成功,其原油凝点由21.5℃降至8℃,有效成分添加量仅为10ppm[2]。
2 原油降凝剂的种类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原油降凝剂种类很多,例如:EVA、ZDR-1、EMS、WHO等各种原油降凝剂,但是从其化学组成、合成的路线及降凝效果来看,原油降凝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如下。
2.1 降凝剂EVA及其改性物降凝剂EVA即为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它是一种带有极性基团、而且聚乙烯部分结晶的热塑性聚合物。
含蜡原油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与探讨

!"#
几种已知降凝机理 早在上个世纪 EF 年代, 人们就对 降 凝 剂 的 作 用 机 理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研 究 工 作, 以指导原油降凝剂的
[ ] 开发和应用。 ’GE+ 年, H412<72< 等提出了抑制蜡晶三维网状结构生成的吸附 $ 共晶理论 + 。 ’GE, 年, I45=21 [ !] 等从 热 力 学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并 用 低 温 显 微 镜 进 行 观 察, 明确指出降凝剂能使蜡晶的形态发生变化 。 [ K] 降 凝剂不 是 晶 体石 蜡 的 溶剂, 也 不会减 少原油 中石 蜡含量, 只 是改变 分散 相 微 ’GJ+ 年, ! " # $ % & " ’ 指出 , 粒的大小、 形状和结构, 并在这些晶体表面建立某种能量障碍以阻止晶体微粒的接近, 从而 改善原 油的 流
[ $. ,$+ ,$J] [ $.] [ $J] 熵的变化情况 。 &:4=E>BE=E 与张红 通过 分 析 蜡 油 溶 解 过 程 的 %&’ 曲 线 发 现, 降凝剂的加入使
[ $, - $!] 素有关 : 随着烷基链长度、 平均分子量的增大或极性基团含量的减小, 降凝剂结晶能力增强。
图. 7489:; .
合成蜡油的 %&’ 曲线: 降温 ( /) ( 1) 速率为 $,2 0345,蜡含量 ( 6[$+] 0 升温
( /) ( 1):EB;> E:; $, 2 0345 H D( DEF) I ( 6[$+] %&’ <9:=;> ?@: >A5BC;B4< DEFA @4G>:<@@G458 0C;EB458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
1.分散作用:原油降凝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作用,能够降低蜡
质颗粒间的吸附力和聚集力,使蜡质颗粒分散均匀,防止其堆积和沉淀。
这样就能够阻碍蜡质的结晶和沉淀过程,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2.阻碍结晶作用:原油降凝剂中的添加剂分子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
在原油中形成一层分子薄膜。
这些分子薄膜能够与蜡质颗粒表面相互作用,并且与之形成大分子结构,从而阻碍蜡质颗粒间的结晶过程。
这种结构还
可以防止蜡质颗粒的沉淀,使其分散在原油中。
3.扩散作用:原油降凝剂中的添加剂分子能够在蜡质颗粒表面与之形
成吸附层或者络合物,改变蜡质颗粒表面的性质,从而增加蜡质颗粒间的
间隙。
这样可以促进原油中的溶剂分子与蜡质颗粒之间的质量传递,加速
蜡质颗粒的扩散过程,从而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
4.防止结晶核的形成:原油降凝剂能够与原油中的低级炔烃等物质形
成络合物,阻碍了蜡质颗粒的结晶核形成,从而延缓了蜡质的结晶和沉淀
过程。
这样能够提高原油的有效结晶温度,降低原油的凝固点,提高其流
动性。
以上是原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不同的原油降凝剂具有不同的配方和
添加剂,因此作用机理可能会有所差异。
但总体来说,原油降凝剂能够通
过分散作用、阻碍结晶作用、扩散作用和防止结晶核形成等方式,改善原
油的流动性,降低其凝固点。
这对于在低温环境下运输和储存原油具有重
要意义。
高效原油降凝剂

4
凝固点及粘度 大幅度下降, 原油亦可在管 道内常温下流 动。
5
一、主要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 外观 pH 值 密度(20℃)g/cm3 闪点 ℃ 降凝幅度℃ 溶解性
指标 浅黄色或棕红色液体
6.0~8.0 0.75~ 0.95
≥60 ≥8 溶于低碳醇及有机溶剂
6
二、使用方法
2
当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管道输 送原油时,采用逐站加热工艺对原油进 行升温降粘,以保证原油有较好的流动 性,根据估算燃料动力消耗约占输油量 成本的55%,同时原油中轻质油组份挥 发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与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高
3
效降凝剂、该产品由改性丙烯酸烷基酯、 马来酸酐、苯乙烯多元共聚物聚合而成。 该系列原油降凝剂组分可与原油中析出 的蜡质发生共晶,吸附在蜡结晶表面上, 破坏蜡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原油中的 蜡不能附着于其上,形成极性表面层, 改变了蜡晶的形状和尺寸,避免了蜡晶 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阻止蜡晶的
序 药剂名称 加药量 实验温
号
mg/L 度℃
1 CH-01A复 100
合降凝剂
80Leabharlann 2 空白015min ℃
——
30min ℃
24.0
33.0
45min ℃
21.5
降凝幅 度℃ 11.5
—— 8
对乍得油田Ronier 4-2单井原油降凝效果如下:
序 药剂名 加药量 实验 15mi 30mi 45min 降凝幅
号
称
mg/L 温度 n ℃ n ℃ ℃
度℃
℃
1 CH-01A 100
—— 11.0 9.0
原油降凝剂

原油降凝剂原油降凝剂是一种油溶性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或聚合物为主体的化学添加剂,又称流动性改进剂。
主要改善原油中蜡晶形态和网目构造的发育过程,改变原油中蜡晶的尺寸和形状。
阻止蜡晶形成三维空间和网络构造,从而达到降低原油凝点,低温粘度和屈服值,改善原油的低温流动性的目的,实现安全,高效,节能的输送效益。
作用及效果:(1)原油降凝剂能够控制原油中石蜡结晶生长的空间;(2)原油降凝剂具有抑制原油中石蜡的析出、降低析出、降低析蜡点的特性;(3)原油降凝剂改性原油具有静置保持低温流动的长时效性。
(4)原油降凝剂改性原油具有很好的抗剪切性;(5)原油降凝剂改性原油二次加热温度可大幅度降低;(6)原油降凝剂改性原油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7)原油降凝剂对多种原油具有很好的改性效果;(8)原油降凝剂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纳米材料性质,可将管道内壁凝油层携带出来,具有“清道夫”的作用。
应用范围:原油长输管道加入原油降凝剂,可有效降低下游进站温度,变加热输为加剂热处理低温输送或常温输送,节省燃料费用。
对于正反输管道,使用该降凝剂后,由于延长了最大允许停输时间,可实现管道间歇输送,从而节省电能消耗,降低输油成本,提高输油效益。
对于新建管道,可以用加剂处理原油代替热水预热投产,实现冷投或准冷投,大大降低投产费用。
对于特殊生产环境,如海上无人值守平台等,在无法正常生产期间,可先期投入原油降凝剂,无需柴油置换就可以保证管线的安全在启动。
达到了简化操作,节省费用的目的。
储备库应用:该产品可有效的降低原有的凝点,降温储存,改善并保持原油的低温流动性,将内壁沉积的油层携带出来,具有“清道夫”的作用。
能耗成本降低,时效性和稳定性的增强,实现含蜡原油降温储存的效果。
采油井的应用:可有效的降低油井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替代反输稀油和加热采油的效果。
纳米降凝剂高性能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的复合纳米降凝剂制备和高效率低耗能的原油处理工艺,是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并实现其安全、高效、节能输送工艺新技术的两大关键技术,为此,针对大庆原油开展了技术攻关。
试析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试析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
并介绍了多种降凝机理,同时也对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进行了分析,为降凝剂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降凝剂;降凝机理;分子设计;进展由于现阶段我国产出原油的含蜡凝点较高,在原油温度比凝点温度高的情况下,原油中蜡会处于溶解的状态,原油的流动性并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当原油的温度相比凝点温度低的情况下,会出现晶体析出的情况,导致原油的流动性较差,为原油进行管道输送增加了困难。
因此,为促进原油企业的良性发展,应对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进行研究。
一、降凝机理及其本质1)吸附理论。
当原油温度略小于蜡晶体的沉淀温度时,降凝剂分子出现沉淀并吸附在已经形成蜡晶体的晶核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改变了蜡晶体的生长方向,促使蜡晶体自身的结构发展不再是三维网状结构,从而对蜡晶体的晶体状态产生了改变。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十八酯三元共聚物当做原油降凝剂。
通过实践观察得到,在蜡晶体发生分离现象时,原油中所具有的胶体和沥青质通过吸附被分离的蜡晶体包围,在极性基团的作用下导致蜡晶体结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蜡晶体的分散度,从而实现了降低原油凝固点的目的。
2)成核理论。
在原油的温度大于蜡晶体沉淀温度情况下,降凝剂分子会从原来的油中沉淀,同时也构成了晶体发育中心。
基于此,原油中所具有的石蜡会构成更多的小晶体,改变了原来大网状蜡晶簇的结构。
3)共熔理论。
在原油温度下降到蜡沉淀点时,蜡晶体和降凝剂分子会出现一起沉淀的情况,从而导致蜡晶体的结晶方式和生长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蜡晶体发育的整体速度出现了缓慢的趋势,最终原油中的蜡分子位于降凝剂分子的烷基链上生产晶体。
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降凝剂的共晶机理,证实了当加入降凝剂后,蜡的结晶度出现了显著提升的趋势。
原油管道输送降凝降粘技术

研究表明长距离管道结蜡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温度,油管道横截面存在径向 温度梯度,靠近内壁温度最低,当温度低于石蜡的的溶解温度时,石蜡就会在 管壁上结晶析出,这就会造成蜡分子的径向浓度梯度,内壁面处的浓度最低, 蜡分子从管中心向管壁的径向扩散,形成不流动的结蜡层,并进一步吸附液相 中是蜡晶,形成网络结构,把部分液态原油包围其中。如下图。
1958年12月建成的克拉玛依至独山子原 油管道,这是建国后铺设的第一条长输原油 管道,标志了中国长输管道建设史的起点。
其中花格线(起于青海省西州境内的花 土沟油砂山 ,终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 ) 是在高原地区敷设的第一条原油管道,管线 最高点大乌斯山,海拔高度3420米。塔轮线 (塔中至轮南)是我国的第一条流动性沙漠 管线 。
石蜡结晶
T℃
管道径向温度梯度
结蜡的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
在管道的起始 段,因热油管 道油温高于析 光管段 蜡点的区域, 管壁无结蜡现 象。
油温下降,
在析蜡点到析蜡 高峰点之间,结 蜡层逐渐增加, 喇叭口段 结蜡厚度逐渐增 加形成喇叭口状 的结蜡区。
结蜡后裙段
析蜡高峰点后, 结蜡层又逐渐减 薄,最后结蜡厚 度逐渐趋于固定
6600
西北原油输送管道分布图
总 长 约
千 米
年 输 油 能 力
万 吨
5000
3.华东原油管网概况
华东地区主要油田为山东胜利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建成的第二大油田 。华 东原油管网是从修建临邑至南京的鲁宁线时开始筹划的。
胜利油田投入开发后,陆续建成了东营至辛店,临邑至济南两条管道,直接向齐 鲁和济南的两个炼厂输油。1974年,东营至黄岛管道建成后,原油开始从黄岛油港 下海转运。
对于不同成分的原油和处在不同温度段的管道,管壁结蜡的 形状会有差别,但都可以抽象成以上模型 不论输油温度如何变化 和持续输油时间如何不同,这种分布规律不会改变,但积蜡高峰 区会有偏移,输油温度提高积蜡高峰区会向终点方向偏移,反之, 则向起点方向偏移 原油加热温度的高低不会影响原油的析蜡量, 只会影响到结蜡时间的早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蜡原油失去流动性缘于在低温下析出蜡晶,这些蜡晶大多呈板状或针状,互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把低凝点的油分、油泥、胶质和沥青质等吸附在其周围,或包围在网状结构内形成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
原油降凝剂的作用在于影响蜡晶的网目构造的发育过程,从而使原油的凝固点(倾点)降低。
但必须指出,降凝剂不能抑制蜡晶析出,而只能改变蜡晶的形态。
亦即加入降凝剂后,原油的浊点不会改变,只是蜡晶的形态变成了松散的蜡晶结构(Slack Wax),在施加一定的剪切力后,其网目结构易于破坏,或根本不形成网目结构,因而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达到降低原油凝点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过研究,目前公认的原油降凝剂的
作用原理是吸附与共晶理论。
原油降凝剂改变蜡晶发育历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晶核作用。
原油降凝剂在高于原油浊点温度下结晶析出,它起着晶核的作用,并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原油中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形成大的蜡晶。
(2)吸附作用。
原油降凝剂在略低于原油浊点的温度下析出,它被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晶晶
核的活性中心,从而改变蜡晶的取向性,使其难于形成三维网目结构,并且减弱了蜡晶间的黏附作用。
(3)共晶作用。
原油降凝剂在原油浊点温度下与蜡共同结晶析出,从而破坏蜡晶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并减弱蜡晶继续发育的趋向。
添加降凝剂后蜡晶形态的改变情况,可利用馏分油进行显微镜观察。
Lorensen等曾在-40℃低温下进行显微观察后证实,不含降凝剂的基础润滑油中的蜡晶呈20—150靘的针状结晶,加降凝剂后蜡晶变小、且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当然,加入不同的降凝剂其作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如,使用烷芳族降凝剂时,蜡晶表面吸附了芳香族基团,而使蜡晶不再继续按原来的取向发展;而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梳状结构聚合物降凝剂时,侧链的烷基与蜡形成共晶。
此外,结晶的分枝随降凝剂浓度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降凝剂对蜡晶发育的取向性起支配作用,从而使其不能形成牢固的三维网目结构。
近年来,对降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
王彪等在研究大庆原油和大港原油对降凝剂感受性的差异过程中发现,原油中加降凝剂后,在冷却过程中进行显微镜观察,如果蜡晶颗粒变大,该降凝剂即对该原油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反之则无降凝效果。
实验所用的降凝剂F21为乙烯—醋酸乙烯(含少量磺酸盐)聚合物降凝剂,OEAM为马来酸酐和丙烯酸酯高碳醇酯类共聚物。
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油的凝固过程包括蜡晶的形成、发育和蜡晶之间的凝胶化两个过程。
加入降凝剂后如果能使蜡晶增大,在析出同样重量的蜡晶后体系中单位体积内蜡晶的表面能要比蜡晶颗粒小的不加降凝剂的体系要低。
因而加降凝剂后的体系比较稳定,不易形成凝胶,从而降低了原油的凝固点。
相反,所加入的降凝剂不能使蜡晶颗粒增大,体系的表面能无法降低,凝胶化过程也就不能推迟,所以这种降凝剂对这种原油不具有降凝效果。
梳状聚合物被广泛用做含蜡原油的降凝剂以改善低温流动性,这是目前所有降凝剂产品中最有价值的一类聚合物。
Chichakli第一次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释了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此后又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梳状聚合物与蜡晶的相互作用。
Plate和
Shibaev对梳状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做了综述,Blumstein等报道了此类聚合物的介晶行为。
这种聚合物的分子聚集结构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近晶的层状结构和向列型液晶结构。
Muller研究了X射线衍射中低角间隙相当于聚合物完全伸展的长度,而高角间隙则对应于聚合物烷烃链的六角状液晶结构。
Kaufman等在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和正构烷烃中均发现了一个4.2Å的尖锐的间隙(sharp spcing),类似的结果即使在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骨架不是立体规整的情况下也得到了保持。
Jordan及其合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的侧链含有少于8-9个亚甲基时,聚合物倾向于无定型结构,而超过9个亚甲基后,则形成结晶结构。
Hsieh等则指出一系列梳状部分规整聚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正十八酯)的侧链存在部分的插入。
Aihaud等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Chatterjee等用X射线衍射仪详细地研究了不同的梳状聚合物与正构烷烃(从精制的柴油中分离出来的蜡)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现分离出来的蜡晶基本为带有某些缺陷的六角状结构,这一特性是与具有大于8个碳以上侧链的梳状聚合物的机构相似的,降凝效果好的降凝剂可使样品的衍射谱图发生显著的改变,一般是移向宽角,衍射峰在有些情况下还发生明显的分裂。
凝点和冷滤点是表征柴油低温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凝点(SP)是表明柴油在低温环境中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冷滤点(CFPP)则可表明柴油通过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时能造成滤网堵塞的最高温度。
对轻柴油而言,冷滤点比凝点指标在实际使用中显得更加重要。
这是因为冷滤点与柴油的低温使用性能直接相关,而凝点主要是与柴油的贮存、运输有关。
在柴油中加入很低浓度(1‰以下)的降凝剂就可大大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加剂方法灵活、简便。
由于加入量少,不会改变柴油的其它性能指标,同时,使柴油的单位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其它降凝、降滤方法或途径所投入的成本。
柴油在较低温度下之所以凝固,是由于柴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蜡(即正构烷烃),当温度降低时,这些蜡会逐渐析出,并形成蜡晶。
最终把油包在其中,使油失去流动性而呈现凝固状态。
柴油中加入降凝剂后,当温度降低,蜡晶刚一形成时,降凝剂就会吸附在蜡晶表面上,阻止了蜡晶间的相互粘接,防止生成连续的结晶网,使蜡晶颗粒更加细微,能很好地通过滤网。
降凝剂这种破坏或改变蜡结晶的功能,就可降低柴油的冷滤点和凝点。
轻柴油按照凝点分为不同的牌号,每种牌号都有对应的凝点和冷滤点指标。
0号轻柴油就是指这一牌号的柴油凝点不高于0℃,其对应的冷滤点指标为不高于+4℃。
因此人们常常会认为,0号柴油就表明它在0℃时还能正常使用,这实际是一种误解。
准确地讲,凝点为0℃的0号柴油只能在高于其冷滤点+4℃的温度时才能正常使用,而在冷滤点及其以下的温度时,该柴油已经不能通过滤网(或滤清器);当温度降到0℃时,该油会失去流动性而呈现凝固状态。
降凝剂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降凝剂本身的性能,而且与所加入的油品组成密切相关。
一种降凝剂加入组成不同的柴油中,降低冷滤点的幅度(即感受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首先要根据各种降凝剂对该油品的感受性选择最佳的降凝剂。
其次,要根据所加入油品的组成和性质,经过实验室内的小试,以确定最佳的添加量。
我觉得大家都存在误区,原油降凝与柴油降凝原理应该是相通的(也叫流动性改进剂);几年前我曾看过很多相关资料,因为我们原油性质也不稳定,小调试验经常做;有时作小调试验放入一定比例的热蜡(我认为是放宽干点到370左右),加入很少的降凝集就能起到降低冷滤点的效果。
降凝剂主要功能是破坏或改变蜡结晶的功能,就可降低柴油的冷滤点和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