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复习范围: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及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本大题共26小题,共260.0分)1.“,”是王绩《野望》中描绘的秋色:夕阳西下,层林尽染。
2.王绩的《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树树皆秋色,。
”3.(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2),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崔颢)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最能施展阐发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
7.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登高临远,又值傍晚,归思难收的愁绪。
8.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塞外之景,面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壮观”。
9.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描写千古壮观的大漠雄壮壮阔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赏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韵雄浑。
11.《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渡荆门送别》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1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风景的变化。
14.《渡荆门送别》中写水中映月、天边云霞的诗是:,。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八年级上册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华,通“花”。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
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徙倚,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唐诗五首

14
课文品读
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 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 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 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 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11
课文品读
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 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 ,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 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 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1. 《野望》中写薄幕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
), (
)。
(
), (
)。
答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2
拓展延伸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3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12
课文品读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人教版

⼋年级上册语⽂古诗词⼈教版 ⼋年级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宝贵的⽂学艺术财富。
⼩编整理了关于⼋年级上册语⽂古诗词⼈教版,希望对⼤家有帮助! ⼈教版⼋年级上册语⽂古诗词 1、《长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
常恐秋节⾄,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徒伤悲。
2、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6、《送友⼈》唐李⽩ 青⼭横北郭,⽩⽔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 ⾃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梅尧⾂ 适与野情惬,千⼭⾼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饮溪。
⼈家在何许,云外⼀声鸡 9、《浣溪沙》苏轼 游蕲⽔清泉寺,寺临兰溪,溪⽔西流。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
潇潇暮⾬⼦规啼。
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
休将⽩发唱黄鸡。
10、《⼗⼀⽉四⽈风⾬⼤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铁马冰河⼊梦来。
11、《归园⽥居(其三)》陶渊明 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荷锄归。
道狭草⽊长,⼣露沾我⾐。
⾐沾不⾜惜,但使愿⽆违。
12、《使⾄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长歌行》(汉乐府)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野望》(王绩)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2采桑子

REPORTING
• 诗词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目录
PART 01
诗词背景与作者简介
REPORTING
采桑子创作背景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过着闲 适生活,此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词中运用对仗手法,如“群芳过后” 与“狼藉残红”,“垂柳阑干”与 “笙歌散尽”,使语言更加凝练生动。
运用双声叠韵词,如“垂柳”、“阑 干”,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PART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REPORTING
抒发离愁别绪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通过描 绘自然景色和人物行为,营造出一种 凄凉、哀怨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 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 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描绘颍州西湖波平如镜、绿树成荫 的美丽景色。
意境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境描绘
词人通过描写“群芳过后”的西湖,展现 出一种静谧、幽深的自然之美。其中,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等词语,生 动地描绘了春天逝去、落花满地的景象, 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氛围。而“垂柳阑 干尽日风”一句,则通过描绘垂柳在风中 摇曳的姿态,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的营 造。
PART 03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REPORTING
对比手法运用
色彩对比
通过描写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 景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如 “群芳过后西湖好”与“狼藉残
红”的对比。
情景对比
将离情别绪与自然景色相对比,形 成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如“垂柳阑 干尽日风”与“笙歌散尽游人去” 的对比。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原文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
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D.末尾形象地写出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12.写出本诗的韵脚字了晓鸟小13.本诗作者杜甫与李白被称为“大李杜”。
14.下面对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这首诗是仅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前两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的感受。
15、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为哪一项(C)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山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晨昏。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二)、春望1.作者杜甫朝代唐。
2.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哪些景物?描写了沦陷的城池,残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3.颔联中的“溅“”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时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物生情,寄情于物。
流泪的人观落花,落花也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儿也惊心,情景交融。
这两个字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
这是诗人以含情的眼视物,故物也生情,以物之情来表人之情。
5、“烽火连三月”中“连”自有丰富的内涵,它既表达了对战乱频繁的厌恶又寄托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也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
6、“家书抵万金”是人人心中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写出了对亲人消息的焦灼的渴盼之情。
7、诗中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之句是:白头少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说说“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表达作用:表面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9、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句写战乱频繁和残酷,而“家书抵万金”则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10、首联描绘了一副什么景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描绘出一副国都破残,荒芜的萧条凄凉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无限悲痛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1、请展开想象,描绘尾联所表达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理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个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诗的前四句都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由大到小。
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13、“望”在全文起贯穿全诗的线索的作用,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押in 韵,韵脚是心金14、对《春望》的字句分析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有。
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比照。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有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
这里喻战争。
D、“家书抵万金”是极言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万金.(三)石壕吏1、《石壕吏》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其姊妹篇是《新安吏》、《潼关吏》。
2、借老妇人的口述是全诗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写出了一家人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冷酷和残暴。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当兵,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兵役之苛刻。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说明了当时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
4、文中那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那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老妇人为何要请从吏夜归?你认为诗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妇本想诉说苦衷以免除兵役,官吏听完却仍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自请去服役,目的仍在掩护老翁。
老妇是一个可怜善良的人。
6、解词吏呼一何怒多么老翁逾墙走越过跑急应河阳役应征独与老翁别只辞别、离别7、石壕吏中说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有吏夜捉人”暗含那些信息?一是说明差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时突然袭击;二是说明“捉人”之事经常发生,人们白天躲或反抗,无法“捉”到;三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归园田居》(其三)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①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缺乏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说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比照说明什么?[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对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例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表达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答]“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个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这个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五、《使至塞上》练习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说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使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
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