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赶快收藏)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赶快收藏)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赶快收藏)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01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默写考点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02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诗歌语言鉴赏(炼字)(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诗歌语言鉴赏(炼字)(解析版)

13.唐诗五首——群文阅读诗歌语言鉴赏(炼字)品味精彩的词句,学习诗歌遣词用字的技巧【考点解读】品味精彩的词句,中考常见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题型:01.赏析×词或说说×词的表达效果。

02.诗中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直接鉴赏关键词)03.×词与×词比较哪个更好(×词可否换为×词)?为什么?(比较鉴赏)0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技法点拨】0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02.炼形容词:诗歌要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二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03.炼叠词:叠词通常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并起强调作用。

04.炼色彩词:色彩词可作谓语用,也可作定语用,一般表现人物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答题模板:01.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02.①表态。

(×词用得好/不好;×词更好(不可更换);“诗眼”是×词)②释因。

(解释该词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真题演练】(一)阅读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汉江临泛①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②。

注释:①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

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②山翁:指山简,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分析、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分析、赏析)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精编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唐·王绩(八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1)东皋(gā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2)徙倚: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3)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4)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

(5)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6)采薇:釆食野菜。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部编版八上《唐诗五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唐诗五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唐诗五首》课文详解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品味五首古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五首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知识重点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背景与主题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原文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

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渔家傲和赤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渔家傲和赤壁)

6.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便写梦中所见景象。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壮美画面。 B.上阕后半部写作者梦中回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在下阕中,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内 心的苦闷。 D.结尾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仙山过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她归隐避世的思想。 【解析】 7.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536
九、《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Biblioteka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 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翻译】
九、《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 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翻译】
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翻译】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译: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译: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诗歌赏析】12-2《黄鹤楼》崔颢主题: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明丽的阳光下,诗人从黄鹤楼上眺望对岸。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生机盎然。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答: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4、试比较文中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千载百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歌赏析】12-3《使至塞上》王维主题: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总体:这一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为千古名句。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描绘景色: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3请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的。

答:示例一: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二:色彩美。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三:意境美。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充满意境美。

【诗歌赏析】12-5《渡荆门送别》李白主题:描绘了乘船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分析“随”“入”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写出了江水在平原上奔腾,水天相接,好像流进了碧空一般的壮丽之景。

2、赏析尾联。

答: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送的主体是故乡山水,生动含蓄地表达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不舍。

【诗歌赏析】12-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主题: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抒发了作者的喜悦、闲适之情。

1、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黄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是春的使者,不知是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赏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的活力。

“几处”照应“早莺”,“谁家”照应“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浅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诗歌赏析】24-1《饮酒》陶渊明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诗歌赏析】24-2《春望》陶渊明主题: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1、首联“破”“深”二字历为人称道,试分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两个字真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2、赏析颈联答: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诗人移情于物,以乐景衬哀情,并运用互文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情。

3、“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无法插上簪子的地步的诗人形象。

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悲已所致。

【诗歌赏析】24-3《雁门太守行》陶渊明主题: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答:此两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将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示例三:黑和金色彩鲜明。

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金,表现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诗人运用典故,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3、诗中先听觉后视觉描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渲染了苦寒的战地氛围,暗示战斗双方伤亡巨大,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援军驰援做了铺垫。

【诗歌赏析】24-4《赤壁》杜牧主题:本诗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1、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答: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

这两句诗妙在诗人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他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能有所作为。

2、诗人由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东风指火烧赤壁事,二乔在诗中指代东吴命运。

【诗歌赏析】24-5《渔家傲》李清照主题: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并借回答天帝的话,抒发胸意,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对幸福的追求的情感。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