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的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许多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它们使读者能够在心灵中重新感受到那些瑰丽壮美、精致细腻的自然风景。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
1. 比喻与象征比喻和象征是唐诗中常见而重要的写景手法。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其他事物相类比或象征化,诗人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界背后潜藏的哲理和情感。
例如,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来比喻太阳落山,“黄河入海流”则象征大时代变迁。
这种巧妙而富有想象力的表述方式使得读者对于自然风光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感知。
2. 象征意象唐诗描写自然景物时常用一些特定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一种情感、思想或主题。
例如,李白在他的《静夜思》中使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形象来表达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九州生气恃风雷”则象征着国家繁荣富强。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意象,诗人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3. 对比与对立对比与对立常被用于唐诗中的写景描写,它们可以增强描述效果,使景物形成更生动的对比,并突显出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对比“银烛秋光冷画屏”,将温暖与寒冷、繁华与寂静相互对立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厚重而忧伤的氛围。
这种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作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4. 描写细节唐诗中的描写细节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对景物细微之处的描摹也能营造出强烈而深入的印象。
诗人们常常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来描述自然界的美丽与多样性。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青天白日满眼目”、“游人寻梦入花叶”等生动而细致的描写语言勾勒出了登高望远时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种注重描写细节的技巧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景物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5. 抒发情感最后,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往往与抒发情感相结合。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高考语文 古诗表达技巧 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目录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2)|用典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3)|对偶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4)|比拟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5)|借代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6)|夸张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7)|互文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8)|列锦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9)|叠字1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0)|比兴1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1)|虚实结合1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2)|动静结合1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3)|细节描写1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4)|对比1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1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 写景方式八个结合1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7)| 借景抒情1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8)|托物言志1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9)|借古抒怀2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0)| 借古讽今2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1)|抑扬2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2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3)|起承转合2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4)|卒章显志2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5)|前后呼应2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6)|五组易混表现手法27.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4)|分析结构手法题28.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5)|分析修辞手法题29.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6)| 分析抒情手法题30.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7)| 分析描写手法题高考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修辞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比喻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都具有新颖贴切的特点。
一、比喻的类型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会因比喻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同时出现。
从形式上分,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比兴等。
明喻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在我们所学的古诗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细细品味这些千古佳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的作文之中。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有这么几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意思是说:八月洞庭湖积水上涨,与湖岸齐平,辽阔如镜,蓝天映照湖中,天水一色,混为一体。
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声如万鼓齐鸣,震撼着岳阳城。
这样的景致,就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它把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博大浩瀚,一眼望去,水连天,天连水,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
以蓝天含于湖内,突出湖面宽阔无垠。
用波撼岳阳城,说明湖水连连而致,水势波涛汹涌。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唐代大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的名句。
它的意思是:出三峡以后,随着平原的出现,山岭逐渐消失,长江就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上了。
这两句诗没有写某一处的景象,而是从大处着眼,写出了一派壮阔的气象,那连绵不断的巴山,至荆州始断;那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面逐渐放宽放大。
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水面辽阔如海,在黑夜将尽未尽、天光还未全明之时,一轮红日从江心冉冉升起,说明江上日出早。
江南春来,新年未到,已有一丝春意,从景物上来说是江春,从时间上来说却是旧年。
生活中的寻常事,一经锤炼,极富韵味。
诗人从小处落笔,精绘细节,一个“生”字,一个“入”字,全用动态描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境界壮阔、奇丽,而时光流逝的感觉,客子异乡的情思,也全在景象之中透露出来。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写景描写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入手,分析其特点和艺术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首先,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自然世界。
例如,苏轼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古人村。
”这里的“牛渚西江夜”描绘了江边的夜晚景色,而“青天无片云”则给人以广袤无垠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的夜晚,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其次,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意境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意境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还注重对自然景色的音韵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运用音韵的手法,使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运用了双音节的韵脚,使整首诗词具有了明快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的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意境表达和音韵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诗词具有了深邃的内涵和艺术的魅力。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一、正侧结合
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
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写所见所闻,初春时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双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优美的意境。
次句从视觉上写所见,晴空万里,一碧如洗,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优美飞翔。
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
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多觉结合
多觉结合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比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来写雪,突出了雪之大。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听觉写雪。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以上全用侧写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五、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用虚写与实写两种写景方式来写景。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
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曲名“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六、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详细描写和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重要位置,“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具体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概括描写,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七、时空对举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
时间上是一天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空间上是远近、高低、上下、内外。
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去领受空间的阔大、
时间的悠远。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第三句从时间上落笔,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第四句从空间落笔,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三春白雪”与“万里黑山”时空对举,极尽苍凉辽阔,不仅写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写景方法。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八、主客结合
主客结合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写景,主观就是指诗人移情于物,虚拟自己是所写之景物,代为景物陈述心曲。
客观是指诗人置身景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如修睦的《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
度(即客观角度)描写了秋雨之
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从落叶
自身的角度(即主观角度)描写,“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从眼前秋日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由实写到虚写,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