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法诗歌鉴赏之写景⼿法刘增国2019.01.09学习⽬标:1、理解诗歌写景⼿法。
2、运⽤写景⼿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诗歌写景的⽅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彩的运⽤、动静、虚实,对⽐、修辞(⽐喻、⽐拟、夸张等)、⽩描与细描等。
(⼀)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外、⾼低、上下、点⾯等;时间顺序,如⼀年的春夏秋冬、⽩天夜晚等。
(⼆)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诗歌所描写的画⾯,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彩运⽤。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彩的描写形成强烈⾊彩感,使诗歌形成⾊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诗歌运⽤⾊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法:⾊彩的组合、⾊彩的对⽐。
所谓⾊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种具有鲜明⾊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起,构成⼀幅⾊彩绚丽的画⾯,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于⼀幅画⾯中。
诗⼈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般有如下⼏种⽅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写静态景物的⽅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如⽩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鹭沙鸥”⼀句,是化动为静。
“⽩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 (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 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
•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 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 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 ,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 的表现手法);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 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 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 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 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习题回顾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 线。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 如线”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 么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
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七、白描手法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 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 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 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写景诗鉴赏方法

咏古诗
感慨寄托•借古讽今
历史人物 咏古诗 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
①时事兴衰 ②怀才不遇
明确史实,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答题语言格式
• 1、关于诗歌意象、意境 诗歌选取--------、---------、----------等意 象,描绘了(创造了)一幅--------------------------(填写形容词)画面(意境), 表达(抒发)了诗人(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空山新雨后,
点明时间、地点、季节
天气晚来秋。
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 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
明月松间照, 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
清泉石上流。 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写幽清明净之景。
竹喧归浣女,
(视觉 / 听觉)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 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
4、诗歌最鲜明的写作特点是---------(四字),写景时 又----------(四字)。
常见意象
黄叶:凋零、迟暮 绿叶:希望、活力
梧桐:凄凉、悲伤 松柏:坚贞、正直
杨柳:美好、离别 牡丹:富贵、美好
丁香:忧愁、孤高
梅:高洁、坚韧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
草:生生不息、离情别绪、卑微低贱
借景抒情 以动衬静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诗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词
使用典故 侧面烘托
表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达
叙事抒情 抑扬
技 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拟物、对比、排比等等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2
2019/11/5
13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9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1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 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 “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 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14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

四、对比
•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 • • •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赏析诗虚实结合的作用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 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问答格式。
• 第一种类型:(什么景,什么情) •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提问变体:1.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怀? •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 者情感 •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 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 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 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余杭四月 【参考答案】
• 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 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 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 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 闲适之情; •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 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 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 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典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赏析: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 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 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 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声与色的结合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 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 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 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 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 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 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 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 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 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 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 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 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 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及作用?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手)法。 4、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 析。 5、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 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答题步骤: (1)明确写景特点(远近、高低、俯仰、视听、 动静、虚实等) (2)阐释怎样体现这样特色的(手法) (3)分析作用(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一、从描写景物方法角度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
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 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 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 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 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 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 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 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 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 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 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
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结合、动静 结合、白描、侧面烘托……)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 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