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合集下载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诗歌以景作结

诗歌以景作结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 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 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 “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 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 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 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 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 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 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
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 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 “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干的提 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 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 “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 作结”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很好作 答。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 声。”白居易和元九是很好的朋友,他夜里点灯在舟 中读好友的诗卷,直读到灯残眼痛,到了身体的极限, 才灭灯,灭灯后仍然暗坐,实际上他的心中始终在与 朋友的诗作进行交流,也许产生很多共鸣,生发许多 感慨,但他对这些什么都没有说,而只以一句“逆风 吹浪打船声”作结。似是写景物,实际上风浪打船的 声音即诗人思想延续激荡的声音。诗人并没有加上 “我伤感地听着”之类的话,而是只把一个景物的断 片放在诗尾,使元九,也使我们,不得不去补充这断 片之外的许多东西,从而不得不去体味诗人当时的悠 悠情思。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 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 “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 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 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 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 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 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 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 和玩味了。

诗歌写景之作用

诗歌写景之作用

诗歌写景之作用1.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

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以孔雀失偶徘徊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

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不仅写出了左迁路途的艰辛,也创设了苍茫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被迫远行的悲伤。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写环境幽寂,而非凄楚,这正是作者追寻的,因为此处可以“安禅制毒龙”。

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

如《桃夭》“桃之夭灼灼其华”句,以桃花的艳丽烘托新娘的娇美。

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以环境的幽静来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以环境的苦寒暗示战争的严酷和将士们报国的雄心。

因为环境越艰苦,越能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再如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首联写南征路上的春天美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羁旅中无以自遣的愁苦。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2、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诗歌鉴赏之以景结情

诗歌鉴赏之以景结情

三、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即诗词结尾的景以象征作用为主, 而兼有其他作用。诗中所谓的象 征,就是诗人用具体的形象表现 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通常 利用象征性的景物或借助比喻来 完成。
如李商隐的《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风。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全诗没有一句明写自己对僧人的感情态度,但最后一句的描绘, 无疑象征了僧人高洁的风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的敬慕 怀念之情。
二、因人写景,篇末传神
一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 雄气概。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观猎》)。— —辽阔、远大的境界作为将军回 首望远造型的背景,使整个画面 气势雄伟,使将军的形象显得威

武矫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烟 若 暖
二是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如韦应物 《休日访人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 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以景结情
总之,“融情入景,以景作结”是 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例子不胜枚举。它可以创造一种意 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 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 的艺术魅力。
以之诗
景歌
结鉴


如 烟 若

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 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 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 有情”,从而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并进而从景 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需注意的是,诗词结尾的景不尽是眼前之景,也有虚景。
一是把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放在诗尾,来为现时的情感服务。如李 白《夜泊牛渚怀古》结句“明朝挂冠去,枫叶落纷纷”,就是借 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现在“将军已去、大树飘零”的无 人赏识之感,可谓意在言外。杨凝的“明朝骑马扬鞭去,秋雨槐 花子午关”(《送客入蜀》),也是这种用法。 二是用过去曾出现过的景象写在尾句,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情感。 如晏几道的《临江仙》尾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的 就是过去词人和小萍初见,小萍弹完琵琶后踏月归去的情景,它 充分说明了词人对这一印象的久久不能忘怀,传达了他现时的相 思之情。李商隐“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风雨满池塘”(《寄怀 韦蟾》)也是此种用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四、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五、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而最后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六、前后照应,完整结构。

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诗
篇中,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七、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除了上述的深层含义以外,诗中的景物描写还有其表层的含义,如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中“梅残“柳细”在写景的同时也交代了季节是初春。

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寒雨”既交待了天气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凄凉之感。

再如: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云边。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烘托了离别之苦。

总之,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