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附录十首古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八年级(上)

诗词赏析八年级(上册)第1首黄鹤楼[唐崔颢]【主旨情感: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第2首使至塞上[唐王维]【主旨情感: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第3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主旨情感: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西湖明媚的早春风光描绘得生机盎然。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胜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第4首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主旨情感:这首诗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第5首春望[唐杜甫]【诗歌背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诗人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俘,押至长安。
次年,他逃离长安,在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下此诗。
【主旨情感: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抒写在战乱离愁中对亲人的思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诗人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6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主旨情感: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斗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军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体军官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第7首赤壁[唐杜牧]【主旨情感: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而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第9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主旨情感: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第8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八上语文附录古诗词赏析阅读

八上语文附录古诗词赏析阅读第一篇:八上语文附录古诗词赏析阅读(一)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华”通“花”。
)[全诗精释] 这是一首汉乐府。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青青,晶莹的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飞升。
春天的太阳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诗中言志]借物喻理,启示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图强,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写出这首诗的主旨句并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发奋图强,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的画面。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青青,晶莹的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飞升。
春天的太阳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3.诗歌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道理?(①朝露遇阳光易干,②春花遇秋易落,③流水东去不归三个方面。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诗精释] 这是一首无言律诗。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诗中言志]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八上诗词赏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上古诗词赏析一、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唐代诗人)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无一个“望”字,却句句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尾联写俯望。
距离(空间)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内容是由望岳想到将来登岳的豪迈。
2.诗人善于描写景物,一二联描绘出泰山的整体形象,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聚集。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4.“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5.诗人着力表现感受,尾联化用孔子的名句“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情怀。
6.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不仅对泰山巍峨幽深、神奇秀丽的景色描写得出神入化,更重要的在于本诗有着深远的意境,诗人敢于攀登绝顶,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更具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7.写出诗中的对偶(对仗)句: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写诗人“望”到的景色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中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照应“感时”“恨别”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象表明诗人忧思沉重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上语文附录十首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下语文附录古诗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关于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品析】刘桢的赠答诗\咏物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风格。
【好句品析】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1.《长歌行》鉴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有不少呢,下面为你一一列出并进行解析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秋景图。
诗人在傍晚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远望,心里感觉很茫然,不知道该依靠什么,这就把那种孤独寂寞的情绪一下就带出来了。
你看那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山山都笼罩在落日的余晖里,多有画面感啊,就像一幅油画一样。
再看那些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家,人家都有自己的事儿,都有伙伴,可诗人呢,看看四周,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了。
这里的“采薇”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那种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体现出他在现实中的孤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赏析:这诗一开篇就很神奇,说以前有仙人骑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就只剩下黄鹤楼在这儿了。
黄鹤一飞走就再也不回来了,只剩下白云在天上飘了千百年,这几句就有一种很空灵、很悠远的感觉,充满了神秘色彩。
然后镜头一转,晴天的时候,能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到最后呢,太阳落山了,诗人就发愁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上的烟波浩渺,就像他的愁绪一样,弥漫开来。
这诗把神话传说和眼前的景色结合起来,从虚到实,最后归结到思乡的愁情上,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赏析:王维这诗啊,是他出使边疆途中写的。
他一个人单车前往边塞,就像那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地的天空,这“征蓬”和“归雁”的比喻,就把他那种漂泊的感觉写出来了。
不过这诗最出名的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
你想啊,在那广阔无垠的沙漠里,一道孤烟直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落日又大又圆,这画面多壮观啊。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背诵与赏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素养,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一些八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以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胸怀。
3. 《泊船瓜洲》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江南春景,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4.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5. 《赤壁》 - 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回顾了赤壁之战的历史,通过对战争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赏析: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词中的“起舞弄清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起舞的情景,充满了诗意。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下语文附录古诗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关于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品析】刘桢的赠答诗\咏物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风格。
【好句品析】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译文]【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作者小传】陈子昂(661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於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 ,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於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 ,便於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