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骨骼肌纤维是构成人体骨骼肌的基本单位,其超微结构特点对于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确保文章的清晰流畅并遵循相关要求。
标题:"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正文:骨骼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的基本单位,其超微结构特点对于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简要介绍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1.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骨骼肌纤维可分为两种类型: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
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是最常见的肌肉纤维类型。
纵纹肌纤维则没有明显的横纹,主要存在于特定的肌肉组织中,例如心肌。
2.肌纤维细胞:每个肌纤维细胞是由多个肌原纤维组成的。
肌原纤维是由肌原纤维蛋白组成的长条状结构。
肌原纤维蛋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
它们通过交错排列形成肌纤维细胞的主要结构。
3.肌节:肌节是肌纤维细胞中的重要结构。
它由一系列重复的功能单位组成,称为肌节单位或肌节片。
肌节中含有肌小节盘、肌小节线和肌节小管等重要组成部分。
肌节的构建使得肌纤维细胞对神经冲动的传导和收缩具有高效率。
4.肌纤维收缩机制:肌纤维内还存在着肌纤维收缩机制,即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时,肌纤维收缩发生。
这种收缩机制是骨骼肌运动的基础,也是肌肉力量的产生方式。
总结: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对于了解肌肉的功能和机制至关重要。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横纹肌纤维和纵纹肌纤维、肌纤维细胞、肌节以及肌纤维收缩机制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肌肉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注:本文标题与正文内容相符,正文内容没有包含任何广告信息、侵权争议、敏感词或不良信息。
正文语句完整,段落结构明确,保证了文章的流畅性和清晰性。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课件

04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研究 方法
电子显微镜技术
透射电镜技术
通过电子束穿透样品,利用不同组织 对电子的散射程度不同,形成明暗不 同的图像,从而观察骨骼肌纤维的超 微结构。
扫描电镜技术
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 样品发射的二次电子等信号,形成样 品表面的三维图像,用于观察骨骼肌 纤维表面形态和横截面结构。
冷冻蚀刻复型技术
原理
将样品快速冷冻至低温,然后在适当的 温度下进行蚀刻处理,使样品表面形成 微裂纹,再通过复型技术将样品表面形 态复制下来,形成高分辨率的超微结构 图像。
VS
应用
用于观察骨骼肌纤维内部的超微结构细节 ,如肌丝排列、横管等结构。
免疫电镜技术
原理
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将 抗体标记上电子致密物质,再与骨骼肌样品 结合,通过电镜观察骨骼肌纤维中特定抗原 的位置和分布。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四肢肌肉主要负责行走、抓握等动 作,而躯干肌肉则负责保持姿势和呼吸等。
骨骼肌的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刺激来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松弛。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基础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是指肌 肉细胞内部的微观结构, 包括肌原纤维、线粒体、 肌质网等。
线粒体是肌肉细胞内的能 量工厂,为肌肉收缩提供 能量。
肌膜
肌细胞膜,包裹在肌纤维外部,具有 保护和物质交换的功能。
横管系统
肌纤维内的特殊结构,由一系列横切 穿过肌纤维的管状结构组成,主要负 责肌纤维内的物质交换。ຫໍສະໝຸດ 骨骼肌细胞的肌质网与钙离子代谢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骨骼肌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们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运动能力。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是其功能的关键,因为它们决定了肌肉的力量和速度。
本文将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骨骼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它们是由许多小的肌原纤维组成的。
每个肌原纤维都是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的,每个束都由许多肌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是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的,每个束都是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
这种层次结构使得骨骼肌具有强大的力量和速度。
骨骼肌纤维由许多细胞器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纤维。
肌纤维是由许多肌纤维小管组成的,这些小管被称为肌小管。
肌小管是由肌原纤维表面的肌粒膜形成的。
肌小管是肌肉功能的关键,因为它们是钙离子释放的场所。
肌小管中的钙离子会触发肌肉收缩。
肌小管内部有许多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是一种长链状蛋白质,它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使肌肉收缩。
肌动蛋白是一种球状蛋白质,它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使肌肉收缩。
这种相互作用是肌肉收缩的基础。
此外,肌纤维中还有许多线粒体。
线粒体是肌肉能量的来源,它们通过氧化糖类和脂肪酸来产生ATP。
ATP是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对肌肉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骨骼肌纤维还包括许多其他的细胞器,如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等。
这些细胞器都对肌肉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使骨骼肌纤维具有卓越的力量和速度。
总之,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是其功能的关键。
肌纤维、肌小管、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共同作用,使骨骼肌具有卓越的力量和速度。
对于运动员和研究人员来说,了解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 -回复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回复骨骼肌纤维是构成骨骼肌的基本单位,其超微结构特点对于了解骨骼肌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特点、细胞器构成和细胞内结构等方面一步一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特点。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通常具有明显的横纹。
它们通常较长,约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骨骼肌纤维的直径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直径较小的纤维通常被称为慢肌纤维,而直径较大的纤维则被称为快肌纤维。
此外,骨骼肌纤维还具有分支网络的结构,即在纤维中含有多个核蛋白,这些核蛋白通常位于纤维的边缘区域。
其次,我们来了解骨骼肌纤维的细胞器构成。
骨骼肌纤维的核心部分是肌纤维,由肌节构成。
肌节是由一系列重复的功能单位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由两个Z线之间的Sarcomere组成。
Sarcomere是肌肥大纤维的基本结构单元,它在光镜下呈现为明暗相间的横纹。
Z线是由肌锚蛋白交叉连接形成的结构,起到了固定肌节的作用。
在Sarcomere内部,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肌蛋白,即肌球蛋白和肌球蛋白。
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使骨骼肌纤维能够产生收缩。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骨骼肌纤维的细胞内结构。
骨骼肌纤维由被称为肌节质的细胞质区域包裹,其中包含了大量线粒体和内质网。
线粒体是细胞内主要负责产生能量的部分,它们通过氧化酶酶解食物分解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ATP。
ATP是细胞内的能量分子,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内质网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折叠,在骨骼肌纤维中起到细胞内结构的支持作用。
此外,骨骼肌纤维还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支配。
血管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满足骨骼肌的能量需求,同时帮助维持恒定的体温。
神经支配则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来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松弛。
神经支配骨骼肌纤维的单元被称为运动单位,一个运动单位包含一个神经元和该神经元对应的一组肌纤维。
运动单位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类型在不同的肌肉中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不同肌肉的功能和适应能力。
骨骼肌—搜狗百科

骨骼肌—搜狗百科肌节骨骼肌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
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
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
H线的中部有一M线。
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
两个z 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随意肌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
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
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横纹肌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
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大多数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包在整块肌外面的结缔组织为肌外膜(epimysium),它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的分支伸入肌内,分隔和包围大小不等的肌束,形成肌束膜(perimysium)。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为肌内膜(endomysium),肌内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各层结缔组织膜除有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肌组织的作用外,对单条肌纤维的活动、乃至对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肌纤维群体活动也起着调整作用。
诺贝尔研究骨骼肌对血糖的利用机能骨骼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由于其形状成幼长的纤维状,所以亦称作肌纤维)所组成。
正常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正常骨骼肌的超微结构肌膜肌膜(sarcolemma)由质膜及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组成。
质膜包裹肌细胞的外鞘,厚度为7.5-9.0nm,其结构与普通细胞的胞膜相似,为单位膜。
肌膜外有一层中等电子密度,无结构的物质,称为基底膜,厚度为50nm,属于糖蛋白,其功能是作为微骨架,以维持细胞的形状和稳定性;还能抵抗外伤并能形成肌膜管,以引导再生纤维的生长。
细胞核肌细胞核呈长圆形,常位于细胞的周边,靠近肌膜。
其功能是控制整个细胞的代谢。
肌质1.线粒体多呈卵圆形,和细胞长轴平等,位于核附近及肌原纤维之间。
含有多种氧化酶,呼吸酶及ATP酶,为肌纤维提供能量。
2.肌质网及横管系统由肌膜向细胞内部延伸而形成的管道系统,又名内膜系统,负责把肌膜上动作电位传导到内部并引起肌原纤维收缩,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偶联。
肌质网:即内质网,呈网状包绕有原纤维,和肌原纤维长轴平等,又称纵管系统。
管腔直径为50-100nm,称肌小管;在H带内彼此交织,连接;在A带与I带交界处呈横行膨大,形成不规则终末小池,称为终池。
横管系统:在相当于肌质网终池处,肌膜呈漏斗状内陷,形成横行细管包绕整个肌原纤维,并与肌原纤维长轴方向垂直,称为横管,又称T管。
管腔直径30nm,壁较厚,腔内含有较浓的钠离子。
在哺乳动物,每个肌节有两条横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横管穿行在两端肌质风终池的间隙内,因此中央的横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管(tiad)。
横管与肌膜连续,并开口于A带与I带交接处,内含细胞外液。
横管与肌质网不相通。
核糖体:在成熟的骨骼肌纤维中少见,通常游离存在,很少附着在内质网膜上。
核糖体为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糖原颗粒:分布于肌膜下,肌原纤维间或肌丝间,其数量多少与代谢需要有关。
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是肌细胞的收缩单位,纵向走行,在伸展状态下,光镜可见明暗的横纹周期。
暗部为双屈光性,称A带;亮部为单屈光性,称I带。
A带中央有H带,有M线穿过。
第5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 C亚单位带负电荷,可与Ca2+结合。 • T亚单位将整个肌钙蛋白结合在原肌凝蛋 白上。 • I亚单位的作用是将C亚单位结合Ca2+的信 号传给原肌凝蛋白,引起它的变形。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 1、主要证据 • A. 粗细肌丝之间的几何构形表明在收缩 时它们之间要相互作用。 • B. 肌肉收缩时,暗带的长度没有改变, 说明粗肌丝没有发生卷曲变化。 • C. 拉长肌丝,H带的长度也增长。暗带的 长度不变。 • 这表明,肌收缩是粗细肌丝互相穿插滑行 造成的。
2、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组成)
A.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 占60%。单体呈球 状,聚合成双螺旋结构,是细肌丝的主干。上面每隔一 段距离就有一个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正常情况下被掩盖 着。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 B. 原肌球蛋白: 为丝状,位于肌动蛋 白双螺旋的沟内,处于横桥与肌动蛋白之 间,掩盖着横桥的结合位点。 • C. 肌钙蛋白: 是钙离子的受体含有T、 I、C三个亚单位:
由上到下:
单收缩 收缩总和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在体骨骼肌是 以运动单位而不是 以单根肌纤维收缩 的。
3、肌肉长度与收缩张力的关系
肌肉过长或过短都使张力下降,以肌小节长2.20-2.25 μm时 张力最大。此时粗细肌丝重叠程度最佳,发挥作用的数目最多。
初长过短,部分细 肌丝得不到横桥
初长过长时,部分 横桥没有结合位点
肌 管 系 统 的 立 体 模 式 图
三联体
(三)粗、细肌丝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横桥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
相邻的两对横桥互相 扭转60度角,相距 14.3nm
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

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骨骼肌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掌握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对我们理解肌肉的动态性能和运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肌纤维是一种细长的多核细胞,由细胞内含有许多线粒体的肌纤维蛋白组成。
一般结构包括肌肉细胞膜、肌小节、横纹和纵纹等。
首先,肌肉细胞膜是肌纤维的外层,具有负责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和保护肌纤维结构的作用。
其次,肌小节是肌纤维与神经末梢相连的部位,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肌纤维收缩或放松。
而纵纹和横纹则是肌纤维特有的结构。
纵纹贯穿肌纤维,起到分隔肌纤维的作用,使整个肌肉具有高度的粘性和强度。
横纹则是由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构成的,能够通过滑动作用使肌纤维收缩或放松。
超微结构是指骨骼肌纤维的更加细微的结构组成。
骨骼肌纤维内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分布在纵纹上,被称为肌小节。
肌小节内有许多肌节小突起,使肌纤维与神经末梢连接在一起。
此外,肌纤维内还有多个核糖体和核仁组成的核,这些核负责合成蛋白质和细胞生长。
此外,肌纤维内还有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供肌纤维使用。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肌肉的运动机制。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通过肌小节传导的过程,肌纤维内的钙离子释放,与横纹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从而使肌纤维收缩。
当神经冲动停止时,钙离子被重新吸收,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与肌凝蛋白解离,肌纤维放松。
总之,了解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对我们理解肌肉的功能和运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骨骼肌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肌肉运动的原理,从而指导我们在体育训练、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一.肌膜
肌膜(sarcolemma)由质膜及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组成。
质膜包裹肌细胞的外鞘,厚度为7.5-9.0nm,其结构与普通细胞的胞膜相似,为单位膜。
肌膜外有一层中等电子密度,无结构的物质,称为基底膜,厚度为50nm,属于糖蛋白,其功能是作为微骨架,以维持细胞的形状和稳定性;还能抵抗外伤并能形成肌膜管,以引导再生纤维的生长。
二.细胞核
肌细胞核呈长圆形,常位于细胞的周边,靠近肌膜。
其功能是控制整个细胞的代谢。
三.肌质
1.线粒体多呈卵圆形,和细胞长轴平等,位于核附近及肌原纤维之间。
含有多种氧化酶,呼吸酶及ATP酶,为肌纤维提供能量。
2.肌质网及横管系统由肌膜向细胞内部延伸而形成的管道系统,又名内膜系统,负责把肌膜上动作电位传导到内部并引起肌原纤维收缩,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偶联。
(1)肌质网:即内质网,呈网状包绕有原纤维,和肌原纤维长轴平等,又称纵管系统。
管腔
直径为50-100nm,称肌小管;在H带内彼此交织,连接;在A带与I带交界处呈横行膨大,形成不规则终末小池,称为终池。
(2)横管系统:在相当于肌质网终池处,肌膜呈漏斗状内陷,形成横行细管包绕整个肌原纤
维,并与肌原纤维长轴方向垂直,称为横管,又称T管。
管腔直径30nm,壁较厚,腔内含有较浓的钠离子。
在哺乳动物,每个肌节有两条横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横管穿行在两端肌质风终池的间隙内,因此中央的横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管(tiad)。
横管与肌膜连续,并开口于A带与I带交接处,内含细胞外液。
横管与肌质网不相通。
(3)核糖体:在成熟的骨骼肌纤维中少见,通常游离存在,很少附着在内质网膜上。
核糖体
为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4)糖原颗粒:分布于肌膜下,肌原纤维间或肌丝间,其数量多少与代谢需要有关。
四.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肌细胞的收缩单位,纵向走行,在伸展状态下,光镜可见明暗的横纹周期。
暗部为双屈光性,称A带;亮部为单屈光性,称I带。
A带中央有H带,有M线穿过。
I带被Z 线穿过而分成两等份。
两条相临的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节(sarcomere),其长度随收缩状态而异,一根肌原纤维可分成许多肌节。
肌节是肌原纤维的功能单位,由细肌丝和粗肌丝组成。
细肌丝直径5—7nm,长约1m,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粗肌丝直径 1.5m,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
细肌丝和粗丝彼此穿插平等有序排列。
肌节的纵切面观察:I带位于Z线两边,仅有细肌丝,无粗肌丝。
A带位于肌节中部,粗,细肌丝相间,平等排列。
H带位于A带中央,只有精肌丝,无细肌丝。
M线位于H带中央,为三条和粗细肌丝垂直的极细连线。
横切面观察:H带只见粗点,直径为10—12nm。
I带只见细点,直径为5nm,呈六角形列阵。
在A带上可见到每一个粗点周围有六个细点围绕。
M线可见粗点呈注角形列阵并有细丝相连。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根据肌纤维对氧化酶及ATP酶反应(PH9.4)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1)1型肌纤维:氧化酶呈高活性,NADH-TR及SDH强阳性,ATP酶阴性。
1型
肌纤维因含肌红蛋白多,又称红肌,较细,收缩慢但不易疲劳。
(2)2型肌纤维:氧化酶低活性,而A TP酶强阳性。
因pH不同,A TP酶的反应又
有差异,故2型肌纤维又分为三个亚型,即2a,2b,2c纤维。
2型纤维肌红蛋
白少,又称白肌,较粗,收缩快而有力,反应性强,但收缩时间短暂,易疲劳。
成人的1型,2a型和2b型肌纤维以镶嵌形式混合存在,其比例随不同的肌肉
而异。
在常取肌肉活检的肱二头肌和股直肌中,三种纤维各占三分之一,如某一型纤维增多或减少,都是病理性。
2c型纤维不常见于成人,但在胎儿肌肉中多见,偶可见于有病的肌肉。